解密二戰:屠虎驅豹,英國「螢火蟲」坦克爲啥如此強悍!

再強壯的老虎也會老邁,再迅猛的豹子也會疲乏!

在諾曼底付出慘痛的代價之後,盟軍終於獲得一塊立足之地。但形式依然岌岌可危,德國虎豹們遊走在盟軍的邊緣,隨時可能狠狠的將盟軍踹下海。但盟軍不必再如北非一般恐懼虎式坦克以及那門恐怖的88炮了,因為大兵們有了屠虎驅豹的利刃——螢火蟲中型坦克。

解密二戰:屠虎驅豹,英國“螢火蟲”坦克為啥如此強悍!

1944年8月8日,法國,諾曼底,拉加盧西—聖艾尼昂地區。

在星羅棋佈地分散著果園與灌木樹籬的田野上,德軍8輛“虎”式重型坦克,正沿著158號公路向北奔馳。指揮著這8輛鋼鐵巨獸的人,正是赫赫有名的德軍王牌坦克指揮官——黨衛軍第101重裝甲營的米歇爾·魏特曼上尉。不到2個月前,他曾率部突襲維萊博卡日村,重創一個冒進的英軍先頭部隊,這場戰鬥也成了德國大書特書的“光輝偉績”。然而,8月8日的任務,使魏特曼心中充滿隱憂——英軍剛剛發起代號“總結”的進攻行動,勢如破竹地衝開了德軍防線。

解密二戰:屠虎驅豹,英國“螢火蟲”坦克為啥如此強悍!

魏特曼上尉的直覺不無道理。就在德軍前線的正面,橫亙著英軍、加拿大與波蘭軍隊的2個裝甲師與2個裝甲旅。此時,這些“虎”式正如長蛇般開進英軍與加軍坦克形成的伏擊去。其中,英軍第1北安普敦郡騎兵團的一輛“螢火蟲”坦克,正隱蔽在“虎”式右側800多米處的果園內。

在此之前只在靶場上打過六發炮彈的英軍炮手喬·伊金斯鎖定了目標。“螢火蟲”的裝甲不足以抵禦“虎”的炮擊。因此,他每擊毀1個目標,就倒車躲進果園,再開出來射擊。在如此教科書般的程式下,他用5發穿甲彈擊毀了3輛“虎”。隨後,英軍與加軍坦克雨點般的炮彈從三個方向砸過來,魏特曼上尉也在戰鬥中陣亡。

解密二戰:屠虎驅豹,英國“螢火蟲”坦克為啥如此強悍!

那麼,“螢火蟲”究竟是一種怎樣的坦克?為什麼它能夠將不可一世的“虎式坦克”斬落馬下?它曾經與希特勒的“虎豹軍團”展開過怎樣的激烈角逐?

好馬配好鞍,“螢火蟲”之所以能洞穿“虎”的厚重裝甲,全部仰仗的是76.2毫米口徑的17磅炮。17磅炮可謂英軍皇家兵工廠的傑作,德軍具備能與之媲美的坦克炮,但口徑與炮管長度要大得多。然而,17磅炮與承載其的“謝爾曼”的組合,卻不是那麼一蹴而就。

17磅炮是英軍為了裝備與德軍Pak40式75毫米反坦克炮對等武器而研製的產物。這種高初速的火炮有7種型號,其中Mk1型為牽引式反坦克炮,Mk3型為艦炮,Mk2型與Mk4—Mk7型為坦克炮,“螢火蟲”裝備的是Mk4型與Mk7型。

二戰爆發時,英軍就與德軍展開作戰,因此對德軍坦克發展的動向也充滿警惕:英軍認為,德軍坦克的技術不會原地踏步,裝甲增厚是早晚的事——從這種角度說,給坦克安裝一門大威力火炮就成了必需——只是,在很長時間裡,英軍都找不到適合安裝17磅炮的坦克。

原因在於,17磅炮的駐退系統非常巨大,已有坦克的炮塔都無法容納。最初,英軍試圖將其安裝在“克倫威爾”坦克加長後的車體上,並設計了全新的炮塔,這種坦克(被稱為“挑戰者”)曾小範圍生產了200輛,但官兵們後來發現它的表現笨拙不堪。

這超出了一個人的容忍限度,他們是喬治·布萊迪少校——英軍皇家炮術學校的教官,他嘗試將17磅炮裝入“謝爾曼”坦克炮塔中,他的設想得到了同僚喬治·威瑟裡奇中校的支持。威瑟裡奇中校動用了與英軍高層的私人關係,隨後,整個項目進展順利,不斷有設計師參與到這項工作中。

解密二戰:屠虎驅豹,英國“螢火蟲”坦克為啥如此強悍!

“謝爾曼”的炮塔可以容納了17磅炮的炮閂,但剩餘空間不足以讓乘員順利地完成裝彈,為此設計者不得不將炮閂向左偏轉90°,但這種做法榨乾了炮塔內的剩餘空間,坦克上的無線電只能放置在炮塔外面的裝甲盒中。

17磅炮的另一個特點是,它的炮彈要比“謝爾曼”75毫米炮的炮彈更長,為此,彈藥儲存的佈局必須重新設計。相對明顯的改動是卸掉了“謝爾曼”車體正面的機槍操作手,改成了彈藥箱。因此,“螢火蟲”的車組人員,就從“謝爾曼”的5人,減少到了4人。少數車組為了“堅持傳統”,而沒有安裝航向機槍位置的彈藥箱,始終保持著5人的配置。

基於進行改裝的“謝爾曼”的型號不同,以及具體車組的選擇不同,“螢火蟲”的載彈量為69-78發。實際上,大部分炮彈都位於位置蹩腳的原航向機槍位置與炮塔底板下方,能夠即時使用的炮彈只有22—24發,其餘都需要暫時退出戰鬥,才能取出使用。

“螢火蟲”成功的另一個因素,在於“謝爾曼”自身,這似乎與眾多玩家對這種坦克的印象不符。之所以說“謝爾曼”是一款優秀的坦克,主要在於其優越的通用性與可靠性:17磅炮並非為裝入“謝爾曼”而設計,但二者結合後,並沒有什麼“異體排斥”,反而成了“屠虎驅豹”的利器,就是最有利的證明。

“謝爾曼”機動性強,遠比上個鐵路平板車都要換履帶的“虎”或者最終減速機動不動就出故障的“黑豹”要易於運輸、維修。其裝甲雖不足以抵禦德軍坦克火力,但考慮到謝爾曼是一種只有30噸的中型坦克,因此“謝爾曼”的優勢是戰略層面的,安裝17磅炮後,更是解決了火力不足的問題。

解密二戰:屠虎驅豹,英國“螢火蟲”坦克為啥如此強悍!

“謝爾曼”的型號極為龐雜,其中安裝過17磅炮的,只有5種型號。最多的是M4A4,其次為焊接車體型的M4基準型與混裝車體型M4。美軍曾少量裝備過安裝了17磅炮的M4A3,加軍曾在仿製M4A1的“灰熊”1上加裝17磅炮。不過,後二者沒有參加過實戰。

“螢火蟲”的任務目標十分明確,那就是在反攻歐洲大陸的戰鬥中,獵殺“虎豹”與可能出現的其他德軍重型裝甲目標。因此,17磅炮就是“螢火蟲”最大的意義所在。關於這門性能極端化的坦克炮,還存在各種爭議。

17磅炮裝備6種炮彈,實戰中通常只使用風帽被帽穿甲彈、脫殼穿甲彈與榴彈。在1800米距離上,其最常使用的風帽被帽穿甲彈能擊穿呈30度傾斜的111毫米均質裝甲。這意味著“虎”的正面裝甲,在此距離上也是形同虛設。由於英軍炮彈與德軍裝甲質量的參差不齊,在常規交戰距離上,17磅炮的被帽穿甲彈並不總能擊穿豹式的車體正面,但擊穿炮塔正面尚無問題。如果換成脫殼穿甲彈,“螢火蟲”甚至可以在1300米距離上擊穿“虎王”坦克的正面裝甲。只是,在英軍的技術專家們看來,這注定是不可能的一幕:在這個距離上,17磅炮幾乎沒有命中率可言。

解密二戰:屠虎驅豹,英國“螢火蟲”坦克為啥如此強悍!

問題在於“螢火蟲”使用的脫殼穿甲彈,它重量太輕了,而發射時的火藥推力又太強,以至於彈道飄忽不定,這意味著,在使用脫殼穿甲彈時,“螢火蟲”只能在450米距離左右開火。但耐人尋味的是,幾乎所有“螢火蟲”的車組老兵,都認為17磅炮“指哪兒打哪兒”,命中率完全不是問題。實際上,英軍官方對命中率的要求有些苛刻。如果說其命中率有些不足,也是在發射脫殼穿甲彈的情況下。

當然,17磅炮也確實存在些許固有的缺陷。17磅炮先後裝備的兩種榴彈,要麼威力不足,要麼性能不可靠。直到戰爭結束,問題也沒有得到徹底解決。二戰中,盟軍坦克遭遇的目標中,有75%不是裝甲目標。這意味著“螢火蟲”在打擊非裝甲目標時,效果不如“謝爾曼”的75毫米炮。17磅炮開火時,會產生極大的炮口焰,甚至會點燃炮口下方的草地。巨大的氣浪,能掀飛炮口附近房屋的屋頂,造成的視障,也嚴重阻礙了對炮擊效果的觀察。這給“螢火蟲”帶來了巨大的危險。

解密二戰:屠虎驅豹,英國“螢火蟲”坦克為啥如此強悍!

面對近距離的威脅,“螢火蟲”依靠機槍自我保護,這樣的武器包括1挺M1919A4“勃朗寧”式7.62毫米並列機槍,與1挺M2HB式12.7毫米高射機槍。與美軍坦克兵不同,英軍坦克兵不喜歡M2HB,經常將其卸掉,換成另1挺M1919A4,或不裝高射機槍。車內標配1支M1928A1“湯普森”式11.43毫米衝鋒槍與9顆“米爾斯”36M號手榴彈,作為車組的自衛武器。

和虎式、豹式等被人為賦予綽號的坦克不同,“螢火蟲”這一名字的起源一直是個謎。最初,英軍簡單地稱其為“17磅炮型謝爾曼”。在英國陸軍部、供應部的相關文件中,甚至沒有出現過“螢火蟲”的稱謂。很可能是某個較早接收了“螢火蟲”的英軍部隊,為其起了這個綽號,隨後從此流傳開來。不僅如此,英軍隊這種坦克的稱謂也不統一,例如英軍第8裝甲旅第24槍騎兵團,就稱其為“蜉蝣”,而在意大利,士兵們將其稱為“打孔器”。

“螢火蟲”的產量也一直是個未解之謎。過去有資料顯示,“螢火蟲”的訂單為2100輛,實際生產了一半,也就是1050輛。這個數字完全是錯誤的。根據不同的出處與產生截止時間劃分標準,“螢火蟲”的產量有2139輛、2346輛等說法。同時,戰地的英軍坦克修理車間,經常會將戰損的“螢火蟲”進行拆卸與拼裝,組成新的坦克,而且不清楚這些坦克有沒有算入總產量。

二戰時期,裝備過“螢火蟲”的主要國家包括英國、加拿大、新西蘭、南非、波蘭與捷克斯洛伐克,美軍也有少量裝備。在英軍與英聯邦軍中,“螢火蟲”主要裝備裝甲師與獨立裝甲旅,其中,裝甲師下轄的4個營級裝甲團中,有3個裝甲團裝備“螢火蟲”,只有師屬裝甲偵察團不裝備。

解密二戰:屠虎驅豹,英國“螢火蟲”坦克為啥如此強悍!

在諾曼底戰役時,“螢火蟲”的數量還有限,只能做到每個坦克分隊(相當於排)裝備1輛“螢火蟲”。其他3輛坦克為安裝的75毫米炮“謝爾曼”。當然,有些部隊會將“螢火蟲”集中起來,用於在關鍵時刻封堵德軍坦克的突破。

1944年9月之後,每個坦克分隊都開始裝備2輛“螢火蟲”,與其它坦克配合。戰爭結束時,西北歐戰區的“螢火蟲”與“謝爾曼”或“克倫威爾”的比例,已經達到了1:1。

在意大利戰區,“螢火蟲”的混編程度十分複雜,與75毫米炮型、76.2毫米炮型、105毫米榴彈炮型“謝爾曼”都進行過混編。彈藥的互不通用,無疑也會成為軍需官的噩夢。

無論英軍還是德軍,都意識到了“螢火蟲”是高價值目標,英軍也想出了各種辦法,去隱藏或偽裝其修長的17磅炮炮管,力圖使其看起來更像“謝爾曼”。根據英軍與英聯邦軍的統計,“螢火蟲”的損失率也確實要低於“謝爾曼”或“克倫威爾”。但是,真正起作用的並非炮管的迷彩或偽裝,而是特殊的戰術。在打響戰鬥之前,中隊長或分隊長會偵察戰場,尋找能夠掩蔽坦克的位置。戰鬥開始後,“螢火蟲”進入隱蔽陣位,掩護其他坦克前進。德軍坦克開火併暴露目標時,“螢火蟲”就將其消滅。其他坦克攻佔前方區域後,“螢火蟲”再從掩蔽處開出來跟進。如果其他坦克已經開出了“螢火蟲”的掩護範圍,“螢火蟲”也會開出陣地進行掩護。

1944年6月6日,盟軍登陸諾曼底,吹響了反攻歐洲大陸的號角。“螢火蟲”參加了第一波次的突擊任務,但針對的目標並不是坦克,而是“大西洋壁壘”上的德軍鋼筋混凝土碉堡。在密密麻麻的盟軍登陸艇中,有3艘登陸艇各載著2輛“螢火蟲”。然而,洶湧的風浪使“螢火蟲”難以瞄準。最終,只有加軍第1輕騎兵團的2輛“螢火蟲”執行了在登陸艇上對岸炮擊的任務。

當天,真正與德軍坦克交火的“螢火蟲”隸屬於英軍斯塔福德郡義勇騎兵團。當時,德軍第21裝甲師試圖突入“朱諾”灘的加軍與“劍”灘的英軍之間。德軍坦克冒失地闖入了英軍坦克、坦克殲擊車與反坦克炮的伏擊圈。在德軍損失的13輛坦克中,英軍斯塔福德郡義勇騎兵團包辦了7輛。在與德軍坦克的首次較量中,“螢火蟲”旗開得勝。

在諾曼底的搏殺中,直到莫爾坦反擊之前,德軍裝甲兵的主力一直集中在英軍第21集團軍群的防區。為了爭奪諾曼底的交通樞紐卡昂,德軍70%的坦克與自行火炮,都沉重地壓在了英軍身上。此時,美軍只有“謝爾曼”與M10“狼獾”式坦克殲擊車,76.2毫米炮型“謝爾曼”在7月才抵達。它們都無法正面對抗“虎”與“黑豹”。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英軍與加軍的“螢火蟲”卻封住了虎式和豹式的去路。

解密二戰:屠虎驅豹,英國“螢火蟲”坦克為啥如此強悍!

6月9日,德國黨衛軍第12“希特勒青年團”裝甲師第12裝甲團第1裝甲營第3裝甲連進攻加軍據守的諾瑞恩貝桑。在德軍裝甲擲彈兵受到炮火攔阻的情況下,12輛“黑豹”孤軍深入。加軍第1輕騎兵團C中隊戈登·亨利中尉的“螢火蟲”從側翼伏擊,用5發穿甲彈連續擊毀了5輛“黑豹”,成為了首個“螢火蟲”的王牌坦克兵。

6月14日,在蘭熱夫雷村的戰鬥中,英軍第4/7近衛龍騎兵團A中隊威爾弗雷德·哈里斯中士的“螢火蟲”再創輝煌。在守衛蘭熱夫雷村的戰鬥中,德軍第130裝甲教導師損失了9輛“黑豹”。哈里斯中士的“螢火蟲”同樣乾淨利落地只用5發穿甲彈,就擊毀了其中的5輛。

6月22日,德軍捲土重來,40多輛坦克、自行火炮與半履帶式裝甲運兵車直奔卡昂。英軍野戰炮兵用猛烈的彈幕打亂了德軍陣型,第13/18輕騎兵團痛打落水狗,擊毀德軍10輛坦克。其中,A中隊庫珀中士的“螢火蟲”擊毀了4輛坦克。

解密二戰:屠虎驅豹,英國“螢火蟲”坦克為啥如此強悍!

6月26日,英軍舍伍德義勇遊騎兵團席捲豐特奈勒佩斯內,以損失2輛“謝爾曼”為代價,擊毀德軍13輛4號中型坦克、1輛“黑豹”、1輛突擊炮,擊傷並繳獲了1輛“虎”,大部分都是A中隊的“螢火蟲”取得的戰績。在特薩爾伍德的戰鬥中,英軍第24輕騎兵團A中隊考爾菲爾德中士的“螢火蟲”也擊毀了德軍4輛“黑豹”。

7月18日,在“古德伍德”行動中,英軍寒溪近衛團第1裝甲營A中隊的馬爾科姆·洛克中尉,甚至逮到了一個巨大的“獵物”。在埃米韋爾勒的田野上,他的“螢火蟲”發現了德軍第503重裝甲營的111號“虎王”式重型坦克。洛克中尉悄悄地摸上去,用17磅炮將“虎王”打得燃燒起火。這也是“螢火蟲”首次擊毀“虎王”。

長期以來,魏特曼上尉的陣亡原因,一直是個謎。在拉加盧西—聖艾尼昂伏擊戰中,英軍第1北安普敦郡義勇騎兵團A中隊的“螢火蟲”起到了關鍵作用。於是,“螢火蟲”就獲得了擊斃魏特曼的殊榮。然而,近年來西方的最新研究表明,魏特曼很可能死於他人之手。

根據當代的地形測繪,當時那輛“螢火蟲”距離魏特曼的007號“虎”近1000米,而且地形地貌的遮擋,使其根本無法看到007號“虎”。因此,炮手伊金斯擊毀的3輛“虎”中,並不包括魏特曼的座車。實際上,距離魏特曼最近的是加軍舍布魯克燧發槍裝甲團A中隊的陣地。當時,A中隊有9輛坦克處於伏擊狀態,包括2輛“螢火蟲”與7輛75毫米炮型M4A2,英軍與英聯邦軍稱為“謝爾曼”。魏特曼的座車遭到炮擊時,向其開火的加軍坦克距離其只有143米。只不過,加軍舍布魯克燧發槍裝甲團用於存放戰地記錄的半履帶式裝甲運兵車不久後遭到了盟軍轟炸機的誤炸,因此沒有明確的官方記錄證明,究竟是誰擊毀了007號“虎”。

A中隊的隊長是西德尼·瓦爾皮·拉德利-沃爾特斯少校。他本人也是盟軍的王牌坦克兵之一,在二戰中共擊毀德軍18輛坦克與自行火炮。其中,有4輛的戰績是在“螢火蟲”上取得的,其他14輛是在“謝爾曼”上取得的。長期以來,他並沒有主張自己是擊斃魏特曼的人。不過,今年以來,他宣稱是他擊毀了007號“虎”。不過,根據加軍舍布魯克燧發槍裝甲團老兵托馬斯·加菲爾德·古爾德上尉的記述,是約翰·洛根中尉的“螢火蟲”坦克擊毀了魏特曼的座駕。

過去,很多魏特曼的“粉絲”都不願意承認他們所“崇敬”的“鋼鐵死神”死於盟軍坦克之手,而將這個戰績歸於英軍“颱風”式攻擊機發射的火箭彈。英國皇家空軍第2戰術航空隊的作戰記錄粉碎了這個說法後,“螢火蟲”似乎就成了魏特曼陣亡的唯一可能。然而,真正的原因很可能是魏特曼的“粉絲”最不願意看到的。那就是1輛“謝爾曼”3,在不到150米的距離上擊中了007號“虎”的車體左後側的發動機艙。燃料的燃燒引爆了彈藥,最終殺死了魏特曼。

之所以這個說法看起來最令人難以相信,是因為M3式75毫米坦克炮的穿甲效能實在貧弱。理論上,在發射M61式被帽穿甲彈時,其能在400米距離上擊穿“虎”的側面裝甲。但是,這是射角完全垂直於“虎”的側面裝甲時,才能實現的擊穿距離。一旦射角向左右偏轉15°以上,就無法擊穿了。只不過,擊斃魏特曼時的射擊距離更近,“虎”在劫難逃了。

無論如何,炮手伊金斯的“螢火蟲”都在戰鬥中起到了關鍵作用。他的伏擊使德軍8輛“虎”將注意力都放在了右翼,為加軍坦克在其左翼的伏擊,創造了有利條件。

與英軍“螢火蟲”相比,美軍一直沒有能與德軍虎式和豹式正面抗衡的坦克。直到M26“潘興”式重型坦克抵達安特衛普,才出現轉機。“螢火蟲”賴以改裝的“謝爾曼”都是來自美軍,美軍也仿製英軍6磅反坦克炮生產了M1式57毫米反坦克炮。根據這樣的道理,美軍沒有道理不能引進17磅炮或“螢火蟲”的生產。如果諾曼底戰役初期,美軍就開始裝備“螢火蟲”,那麼美軍在西線經歷的坦克戰,會輕鬆許多。

實際上,美軍也確實向英軍提出過請求,希望英軍能支援一批“螢火蟲”。只不過,這個請求提出得太晚。當有足夠充裕的“螢火蟲”支援給美軍時,西北歐戰區已經沒有什麼德軍坦克的威脅了。同時,也並不是每個美軍將領都渴求這種用於對抗德軍坦克的坦克,美軍第3集團軍司令巴頓將軍就不喜歡“螢火蟲”,明確表示不需要。

影響美軍沒有預先生產17磅炮與“螢火蟲”的最主要因素,是美國陸軍裝甲兵的作戰教義。美軍認為,坦克在戰爭中扮演的是騎兵的角色,當步兵與炮兵打開敵軍防線後,坦克將直搗敵軍防線後方。其需要消滅的目標是步兵、火炮、車輛與建築物。因此,更傾向裝備具有多功能特點的坦克炮,以榴彈威力為主,以穿甲彈威力為輔。至於消滅敵軍坦克,那是坦克殲擊車的任務。這種作戰教義看似具有針對性,實際上是長期疏於軍備的紙上談兵。這種教條的思想決定了參觀“螢火蟲”射擊試驗的美軍裝甲師師長與更高層的將領,都被17磅炮劇烈的炮口焰與震動,驚得瞠目結舌,連連搖頭。

不過,美軍不選擇17磅炮或“螢火蟲”,在技術上也並非毫無道理。很多軍事愛好者考量坦克炮的技術指標,只有穿甲效能,幾乎再無其他因素。實際上,坦克炮射擊試驗涉及的指標要比這多得多。彈藥的搬裝與射速、射彈散佈的程度、炮口與炮尾焰的大小、彈道的明顯程度、校射的難易程度、移動目標射擊的命中率、高低機與方向機的操作效果、坦克炮的平衡性、炮塔的迴旋性能、駐退機構的維護等,都是要考慮的技術指標。根據美軍進行的對比試驗,在這些技術指標方面,與美軍的M1A1式76.2毫米炮與M3式90毫米炮相比,17磅炮並不佔什麼優勢。“螢火蟲”更多是一種臨時拼湊起來的裝備,其在盟軍最需要能抗擊“虎豹軍團”的時刻,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然而,其並不是一種成熟的坦克。如果美軍能為76.2毫米炮型“謝爾曼”及時裝備大量的高速穿甲彈,那麼確實是不需要“螢火蟲”的。只不過美軍並未做到這樣的效果。當然,這就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二戰結束後,“螢火蟲”紛紛從英軍中退役,流向了其他國家。荷蘭、比利時、意大利、葡萄牙、南斯拉夫、黎巴嫩、阿根廷、巴拉圭,都曾裝備過這種坦克,只不過,它們再未參加過大規模的戰爭。

解密二戰:屠虎驅豹,英國“螢火蟲”坦克為啥如此強悍!

與其他二戰時期的坦克相比,“螢火蟲”在電影中出現的機會也很少:唯一的例外是1977年的電影《遙遠的橋》中,有2輛“螢火蟲”出演。在電影中,看似有大量的“螢火蟲”與“謝爾曼”出現,實際上絕大多數都是純粹的仿製道具。“真傢伙”的“螢火蟲”,只有這2輛。這輛“螢火蟲”陳列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陸軍博物館。經過重新翻修後,其已經能夠開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