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的罪魁禍首根本不是李世民,而是他!

提到唐朝,可能大家最先想到的是盛唐,而盛唐的根基是李世民“貞觀之治”初步奠定下來的。對於李世民,歷史對他的評價爭議很大。“貞觀之治”的確是開創了一代盛世,但是唐太宗李世民卻有眾多洗不白的汙點。其汙點之中,最大最難洗也洗不掉的當屬“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的罪魁禍首根本不是李世民,而是他!

玄武門之變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初四,大內皇宮的北宮門發生了史上最著名的兄弟流血政治事件——“玄武門之變”。事件的核心人物是李建成和李世民,事件的結局是李建成被殺,李世民由此爬上了帝位。但是在這事件的背後有個更為關鍵的人物——唐高祖李淵!

發生了這場流血事件,李淵也難辭其咎。

玄武門之變的罪魁禍首根本不是李世民,而是他!

簡單說,李世民有功,李建成有才,李淵愛才並對太子情有獨鍾,但同時又缺乏限制、約束、削弱李世民勢力的有效手段最終導致兄弟間隔閡愈來愈大,發生手足相殘的悲劇。這也是李淵晚年的重大失誤。

李世民有功,是眾所周知史實。也正是因為李世民的功績很大,李淵至少兩次許諾過要立李世民為太子,一次是起兵反隋之初,另一次是立國之後的“楊文幹事件”。

玄武門之變的罪魁禍首根本不是李世民,而是他!

唐太宗李世民

李建成有才,確是鮮為人知的事實。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也是統治者電腦裡的txt文檔,想怎麼寫就怎麼寫。這也就導致我們當今的電視劇基本上都是在講李建成怎麼不愛惜百姓,怎麼殘暴好色,弄得李建成禍死玄武門是死有餘辜似的。你想想,多次承諾過要立李世民為太子的李淵卻遲遲沒有兌現諾言僅僅是因為建成是嫡長子嗎?不,更多的可能是因為李淵做為唐朝的開國君主,本著對萬世子孫的責任,對繼任者的選擇會相當謹慎,會考慮眾多因素。高祖立建成而不廢,是充分權衡了兩個兒子各自的長短優劣才決定下來的。論軍事才能和功勞多寡,首當李世民,但論治國安邦,世民卻稍遜建成。李淵起兵後的河西之戰中李建成表現了很卓越的領導才能,李世民前方征戰,一樣有後方建成後勤保障之功。剛直的魏徵也評價建成“直率、寬簡、仁厚”,所以唐朝建立後,李淵是很想把國家交給這個頗有施政之才的長子的。

玄武門之變的罪魁禍首根本不是李世民,而是他!

太子李建成

既立太子,李淵則應該採取有效措施堅決果斷的削弱秦王世民的龐大勢力,才能使國本真正的穩固。而且秦王的勢力早就已經擴大到無人能相抗衡的地步,部下聽調不聽宣的事情時有發生,哪怕是為了鞏固自己皇威,也應該堅決的削弱和解除秦王的兵權,而不能聽之任之,甚至期間還輕諾世民立儲。或者,乾脆直接立世民為太之,自己當甩手掌櫃,則必可避免這一悲劇性事件的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