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風險的考驗,中長線成功的必經之路

股市成功者各有各的成功,但失敗者有一個共性,怕痛,失敗多了就受到打擊,就抬不起頭,沒法接受挑戰,從而選擇了舒服的退出,待在舒適區,結果是一個又一個的失敗

。實際上,哪怕再困難,都應該積極面對,尋求對策,才能夠走向勝利,而最困難的時候,恰恰是最接近成功之際。

敬畏市場就先想風險因素

在股市一天,黑天鵝和風險都會存在。比如說,很可能個股走勢好好的,甚至處於反彈通道,突發一則利空消息,連續長陰破位,導致從盈利到虧損;也有的時候,3.15等媒體突然披露重大事件,讓所謂的白馬股,都可能直接變成退市股;還有的時候,行業處於發展平穩的階段,突發一則行業監管消息(如今年的光伏產業),結果導致連續跳水;還有的時候,利空政策或事件凌晨發佈,結果股市次日大跌(更有類似今年非洲豬瘟直接導致個股盤中閃崩的情況);更有可能,由於上市公司重大造假因素,結果上市公司直接被ST,或是直接退市,怎麼辦……

這些風險的考驗,中長線成功的必經之路

移除

此外,還有一個因素,無論操作什麼個股,即便個股沒問題,但很可能金融危機就不期而至;很可能全球股市跳水就會出現(2016年1-2月就是典型),這些都是要考慮的,作為股民,我們只有將風險因素考慮清楚,應對措施考慮了,才能去博弈利潤。想當年,伊利、水井坊、北大荒、天威保變、浙江交科等個股都是因為全行業虧損而被ST,甚至退市邊緣的,隨後又逐步成為大牛股,但股民有沒有想過,如果以後退市嚴格了,或者類似創業板那樣直接退市呢?很可能我們博弈個股時,就要思考更多。

這些風險的考驗,中長線成功的必經之路

移除

在長假前,市場對外資格外關注,所以玉名給大家做了一組專題,提到QFII資金在A股13年14倍,看上去很靚麗,但我們有想過他們經歷的困難和考驗嗎?有些個股經歷的是前幾年不漲,甚至跌40-50%的,隨後幾年漲幾倍的情況。因此,作為股民我們不能總是靠僥倖,有時候,我們越不想發生的事兒,往往是發生了,此時有沒有提前做好預案,就是風險失控了。外資之所以不怕局部調整,是源於其資金沒有考核壓力和時限因素,所以可以進行中長期的操作,並且其資金雄厚,是一個持續投入的過程,而非一錘子買賣。

這些風險的考驗,中長線成功的必經之路

移除

實際上,各路資金操作不同,也是源於是按照自己的盈利模式來。同樣的,為何國家隊、社保,扎堆介入個股,持續下跌,其依然增倉,依然持有,顯然,那就是不是高拋低吸盈利模式;還有,我們看到實業資本,騰訊、阿里等也是,買一個套一個,但問題是人家盈利模式是實業本身的版圖,這才是我們要了解的。也是我之前文章提到過的,哪些是隻研究不買,哪些只買不研究,哪些又研究又買~接下來,就通過實際案例告訴大家應該如何操作,提升自己。更多的內容,請參考今日微博訂閱文章《危與機,接受風險考驗才有大收益》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