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好動,坐不住,多少調皮搗蛋的孩子,其實是被「偏見」毀了

好友安怡深夜發來信息,焦慮的氣息都快溢出手機屏:

“孩子太調皮搗蛋,從早蹦到晚。”

“太好動了,一刻都坐不住,這是不是多動症呀?快要崩潰了……”

腦海浮現年前見到那孩子的情形,二歲多的娃娃,烏溜溜的大眼睛,胖乎乎的臉蛋,虎頭虎腦,蠻可愛一孩子呀。

真為孩子叫屈,才半年不見,就被親媽認為是“多動症”。

孩子好動、坐不住,多少調皮搗蛋的孩子,其實是被“偏見”毀了。

孩子好動,坐不住,多少調皮搗蛋的孩子,其實是被“偏見”毀了

身邊不少寶媽,面對調皮搗蛋的孩子時,束手無策,充滿無奈。

紛紛表示,孩子一整天精力無限旺盛,除了睡著的時候,是沒有一刻停歇的。

想要孩子安靜坐一會,就像小板凳上有螞蟻似的,扭來扭去,堅決不就範。

調皮的勁頭,那是槓槓的,剛拉著孩子一起讀繪本,還沒讀兩頁呢,娃自己跑去玩積木了。

積木還沒搭起來,又跑去玩球了。

這麼好動,坐不住,上學了怎麼辦呀?

實在煩不勝煩時,就會懷疑,孩子是不是有問題?是不是“多動症”呀?

活潑好動,是孩子的天性。7歲以下的幼兒,注意力無法集中在20分鐘以上,是屬於正常現象。

孩子是否有病症,需要專業醫生的評估,切不可道聽途說,帶著“有色”眼光看孩子。

年幼的孩子,極易被負面語言所影響,會真的以為自己有某個問題,在這方面不斷的自我否定,逐漸喪失自信,慢慢地,就真的往壞的方向滑去。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說,小孩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孩子好動,坐不住,多少調皮搗蛋的孩子,其實是被“偏見”毀了

浩浩是幼兒園最安靜的孩子,安靜得讓老師心疼。

小朋友們排著隊去老師那裡領糖果,浩浩只是靜靜地看著。老師大聲問:“沒有領到糖果的同學,請到前面來。”浩浩還是一動不動。

老師以為每個同學都已領到糖果,小朋友們嗒吧嗒吧吃得開心。

浩浩饞到直吞口水,但還是一聲不吭。

早上,浩浩經常遲到,老師提醒媽媽可以早點送,讓孩子適應集體生活。

媽媽說:“沒辦法,孩子要在家拉了粑粑才肯上學。”

原來孩子上課時不敢舉手,前段時間憋粑粑憋到便秘,後來就改成在家便完再上學。

老師很好奇,是不是孩子從小就特別內向、又膽小?

媽媽說,孩子小時候非常好動,一刻都坐不住,鬧騰得不得了。

媽媽覺得坐不住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沒法好好學習,為了糾正孩子,下了番大功夫,就為了讓孩子安靜一點。

將近一年的時間,媽媽讓孩子坐在固定的位置玩,媽媽沒有解禁,孩子不能隨意走開,走開就打手。

孩子小,媽媽的威嚴確實效果明顯,後來,浩浩做什麼事都要先看看媽媽,媽媽示意可以做了,才去做。

現在浩浩媽媽又後悔了,希望孩子大方、活潑一點。

小時候好動、坐不住的孩子,長大後就沒有專注力,這真是父母的“偏見”。

反倒是那些不自信、膽小的孩子,大多數是被家長的不認可、偏見、霸道干預,破壞了孩子的成長規律。

家長單方面的好心,辦了“壞事”。

很多時候,決定一個孩子是否成才的因素,不在於家境多富裕,或家長學歷多高,更多的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是否帶有偏見。

孩子好動,坐不住,多少調皮搗蛋的孩子,其實是被“偏見”毀了

年幼的孩子,需要不斷通過對事物的觸碰、嘗試,來全方位感知世界。

孩子好動、坐不住、太調皮,這只是相對,而不是絕對的概念。

在心理學上,有個“最近發展區”的理論,就是說,太容易或太難的事情,都無法讓孩子專注。

只有接近孩子“最近發展區”的事情,才能最大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對於年幼的孩子,我們有時無法辨析,哪些事情是最適合孩子去成長和學習的。況且每個孩子的發育水平不同,鄰居家孩子適合的遊戲,不一定適合咱家孩子。

尋找孩子的成長規律,並正確引導,是非常之必要。凱凱媽媽的做法,就非常明智。

她總是說,“在我們家,是孩子帶我玩,不是我帶孩子玩。”

比如,孩子三歲多時,媽媽覺得應該讓孩子多看一些,優秀品格、好習慣之類的故事書,可才讀了一頁,孩子哼哼唧唧說要尿尿,跑開就不願過來了。

但只要是讀恐龍、汽車之類的繪本,孩子總是央求,“媽媽,好媽媽,再讀一篇吧,就加一篇好嗎……”

媽媽都會滿足凱凱的要求,她總是說:“只有父母在乎孩子的想法和需求,才能真正放下偏見。”

對於孩子來說,培養好了閱讀習慣,隨著年齡的增長,他自然會對其它書本感興趣。如果硬逼著孩子,他勢必要反抗,上竄下跳成了孩子表示反抗的形式。

這時在父母眼裡,孩子就成了好動、坐不住、太調皮的典範,其實恰恰相反,往往是父母沒有遵守孩子的發展規律所造成。

所以,在凱凱家,玩什麼遊戲,看什麼書,媽媽從不勉強。只要在安全範圍內,孩子說了算。

被興趣牽引,又在孩子“最近發展區”內的事情,孩子自然願意去做,也更專注。

那些獨立自信,健康快樂的孩子,身後站著的,都是沒有偏見意識的父母。他們接受孩子的多樣性,包容孩子的一切可能性。

懂得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拋開偏見的父母,更容易培養出安全感、幸福感豐盛的孩子。

孩子好動,坐不住,多少調皮搗蛋的孩子,其實是被“偏見”毀了

很多時候,父母覺得孩子好動、坐不住,往往是父母的焦慮對孩子的投射所造成。

當我們像孩子一樣,心態平和,用童真的雙眼觀察世界時,也會覺得新奇無比,有無限的探索慾望。

可當我們事事帶著目的,急於追求成果時,就會覺得哪都不盡如人意。

擁有專注力的孩子,學習更有優勢。但不好動,安靜的孩子,也不代表專注力良好。

充分認識孩子的成長規律,正確引導,學著耐心等待的父母,更能收穫意外之喜。

孩子好動,坐不住,多少調皮搗蛋的孩子,其實是被“偏見”毀了

給孩子成長空間,正確認識專注力。

每個孩子都有一定的成長規律,年幼的孩子好動、坐不住是大多數孩子都會經歷的問題。

根據研究標準,孩子的專注時間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完善的。

3~4歲,一般達到5~8分鐘;4~5歲,一般達到8~12分鐘。

5~7歲,一般達到12~18分鐘;7歲以上,一般達到20分鐘左右。

每個孩子,心智、思維的成長速度會有差異。

當孩子出現緩慢跡象時,給孩子成長空間,能被父母包容,被全心接受的孩子,更容易建立自信心。

孩子好動,坐不住,多少調皮搗蛋的孩子,其實是被“偏見”毀了

培養規律的作息,提供舒適的環境。

希望孩子早點休息,已到深夜,但客廳的電視還在歡歌笑語不停。

想讓孩子安靜看書,可蒐羅全家也沒找出幾本書。

規律的作息,舒適的環境,是孩子身心成長的沃土。創造一個適合孩子成長的環境,非常重要。

孩子好動,坐不住,多少調皮搗蛋的孩子,其實是被“偏見”毀了

尊重孩子的選擇,給孩子嘗試機會。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愛好和天賦。

一個喜歡看恐龍繪本的孩子,同樣可以培養閱讀的興趣。

一個允許看螞蟻搬家的孩子,就是在學習觀察和思考。

幼年時獲得父母尊重,擁有自我嘗試機會的孩子,更有擔當,也更容易挖掘潛能。

讓孩子做感興趣的事,而不是父母認為有用的事。孩子在自己做主的過程中,學會了獨立,更懂得自我控制。

在孩子的成長路上,父母們總希望傾盡最好。

孩子的成長沒有捷徑,父母除了給予最好,還需要學著靜待花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