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好动,坐不住,多少调皮捣蛋的孩子,其实是被“偏见”毁了

好友安怡深夜发来信息,焦虑的气息都快溢出手机屏:

“孩子太调皮捣蛋,从早蹦到晚。”

“太好动了,一刻都坐不住,这是不是多动症呀?快要崩溃了……”

脑海浮现年前见到那孩子的情形,二岁多的娃娃,乌溜溜的大眼睛,胖乎乎的脸蛋,虎头虎脑,蛮可爱一孩子呀。

真为孩子叫屈,才半年不见,就被亲妈认为是“多动症”。

孩子好动、坐不住,多少调皮捣蛋的孩子,其实是被“偏见”毁了。

孩子好动,坐不住,多少调皮捣蛋的孩子,其实是被“偏见”毁了

身边不少宝妈,面对调皮捣蛋的孩子时,束手无策,充满无奈。

纷纷表示,孩子一整天精力无限旺盛,除了睡着的时候,是没有一刻停歇的。

想要孩子安静坐一会,就像小板凳上有蚂蚁似的,扭来扭去,坚决不就范。

调皮的劲头,那是杠杠的,刚拉着孩子一起读绘本,还没读两页呢,娃自己跑去玩积木了。

积木还没搭起来,又跑去玩球了。

这么好动,坐不住,上学了怎么办呀?

实在烦不胜烦时,就会怀疑,孩子是不是有问题?是不是“多动症”呀?

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7岁以下的幼儿,注意力无法集中在20分钟以上,是属于正常现象。

孩子是否有病症,需要专业医生的评估,切不可道听途说,带着“有色”眼光看孩子。

年幼的孩子,极易被负面语言所影响,会真的以为自己有某个问题,在这方面不断的自我否定,逐渐丧失自信,慢慢地,就真的往坏的方向滑去。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说,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孩子好动,坐不住,多少调皮捣蛋的孩子,其实是被“偏见”毁了

浩浩是幼儿园最安静的孩子,安静得让老师心疼。

小朋友们排着队去老师那里领糖果,浩浩只是静静地看着。老师大声问:“没有领到糖果的同学,请到前面来。”浩浩还是一动不动。

老师以为每个同学都已领到糖果,小朋友们嗒吧嗒吧吃得开心。

浩浩馋到直吞口水,但还是一声不吭。

早上,浩浩经常迟到,老师提醒妈妈可以早点送,让孩子适应集体生活。

妈妈说:“没办法,孩子要在家拉了粑粑才肯上学。”

原来孩子上课时不敢举手,前段时间憋粑粑憋到便秘,后来就改成在家便完再上学。

老师很好奇,是不是孩子从小就特别内向、又胆小?

妈妈说,孩子小时候非常好动,一刻都坐不住,闹腾得不得了。

妈妈觉得坐不住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没法好好学习,为了纠正孩子,下了番大功夫,就为了让孩子安静一点。

将近一年的时间,妈妈让孩子坐在固定的位置玩,妈妈没有解禁,孩子不能随意走开,走开就打手。

孩子小,妈妈的威严确实效果明显,后来,浩浩做什么事都要先看看妈妈,妈妈示意可以做了,才去做。

现在浩浩妈妈又后悔了,希望孩子大方、活泼一点。

小时候好动、坐不住的孩子,长大后就没有专注力,这真是父母的“偏见”。

反倒是那些不自信、胆小的孩子,大多数是被家长的不认可、偏见、霸道干预,破坏了孩子的成长规律。

家长单方面的好心,办了“坏事”。

很多时候,决定一个孩子是否成才的因素,不在于家境多富裕,或家长学历多高,更多的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是否带有偏见。

孩子好动,坐不住,多少调皮捣蛋的孩子,其实是被“偏见”毁了

年幼的孩子,需要不断通过对事物的触碰、尝试,来全方位感知世界。

孩子好动、坐不住、太调皮,这只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概念。

在心理学上,有个“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就是说,太容易或太难的事情,都无法让孩子专注。

只有接近孩子“最近发展区”的事情,才能最大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对于年幼的孩子,我们有时无法辨析,哪些事情是最适合孩子去成长和学习的。况且每个孩子的发育水平不同,邻居家孩子适合的游戏,不一定适合咱家孩子。

寻找孩子的成长规律,并正确引导,是非常之必要。凯凯妈妈的做法,就非常明智。

她总是说,“在我们家,是孩子带我玩,不是我带孩子玩。”

比如,孩子三岁多时,妈妈觉得应该让孩子多看一些,优秀品格、好习惯之类的故事书,可才读了一页,孩子哼哼唧唧说要尿尿,跑开就不愿过来了。

但只要是读恐龙、汽车之类的绘本,孩子总是央求,“妈妈,好妈妈,再读一篇吧,就加一篇好吗……”

妈妈都会满足凯凯的要求,她总是说:“只有父母在乎孩子的想法和需求,才能真正放下偏见。”

对于孩子来说,培养好了阅读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自然会对其它书本感兴趣。如果硬逼着孩子,他势必要反抗,上窜下跳成了孩子表示反抗的形式。

这时在父母眼里,孩子就成了好动、坐不住、太调皮的典范,其实恰恰相反,往往是父母没有遵守孩子的发展规律所造成。

所以,在凯凯家,玩什么游戏,看什么书,妈妈从不勉强。只要在安全范围内,孩子说了算。

被兴趣牵引,又在孩子“最近发展区”内的事情,孩子自然愿意去做,也更专注。

那些独立自信,健康快乐的孩子,身后站着的,都是没有偏见意识的父母。他们接受孩子的多样性,包容孩子的一切可能性。

懂得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抛开偏见的父母,更容易培养出安全感、幸福感丰盛的孩子。

孩子好动,坐不住,多少调皮捣蛋的孩子,其实是被“偏见”毁了

很多时候,父母觉得孩子好动、坐不住,往往是父母的焦虑对孩子的投射所造成。

当我们像孩子一样,心态平和,用童真的双眼观察世界时,也会觉得新奇无比,有无限的探索欲望。

可当我们事事带着目的,急于追求成果时,就会觉得哪都不尽如人意。

拥有专注力的孩子,学习更有优势。但不好动,安静的孩子,也不代表专注力良好。

充分认识孩子的成长规律,正确引导,学着耐心等待的父母,更能收获意外之喜。

孩子好动,坐不住,多少调皮捣蛋的孩子,其实是被“偏见”毁了

给孩子成长空间,正确认识专注力。

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的成长规律,年幼的孩子好动、坐不住是大多数孩子都会经历的问题。

根据研究标准,孩子的专注时间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完善的。

3~4岁,一般达到5~8分钟;4~5岁,一般达到8~12分钟。

5~7岁,一般达到12~18分钟;7岁以上,一般达到20分钟左右。

每个孩子,心智、思维的成长速度会有差异。

当孩子出现缓慢迹象时,给孩子成长空间,能被父母包容,被全心接受的孩子,更容易建立自信心。

孩子好动,坐不住,多少调皮捣蛋的孩子,其实是被“偏见”毁了

培养规律的作息,提供舒适的环境。

希望孩子早点休息,已到深夜,但客厅的电视还在欢歌笑语不停。

想让孩子安静看书,可搜罗全家也没找出几本书。

规律的作息,舒适的环境,是孩子身心成长的沃土。创造一个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非常重要。

孩子好动,坐不住,多少调皮捣蛋的孩子,其实是被“偏见”毁了

尊重孩子的选择,给孩子尝试机会。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爱好和天赋。

一个喜欢看恐龙绘本的孩子,同样可以培养阅读的兴趣。

一个允许看蚂蚁搬家的孩子,就是在学习观察和思考。

幼年时获得父母尊重,拥有自我尝试机会的孩子,更有担当,也更容易挖掘潜能。

让孩子做感兴趣的事,而不是父母认为有用的事。孩子在自己做主的过程中,学会了独立,更懂得自我控制。

在孩子的成长路上,父母们总希望倾尽最好。

孩子的成长没有捷径,父母除了给予最好,还需要学着静待花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