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幾代人的張衡地動儀被課本刪除:復原模型受爭議

影响几代人的张衡地动仪被课本删除:复原模型受争议

王振鐸所復原的地動儀模型原理。

影响几代人的张衡地动仪被课本删除:复原模型受争议

1953年中國發行的“張衡地動儀”郵票。

影响几代人的张衡地动仪被课本删除:复原模型受争议

張衡。

影响几代人的张衡地动仪被课本删除:复原模型受争议

教材中的張衡地動儀。

影响几代人的张衡地动仪被课本删除:复原模型受争议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參觀中國歷史博物館,專門參觀張衡地動儀。

影响几代人的张衡地动仪被课本删除:复原模型受争议

馮銳在“王氏地動儀”前。

影响几代人的张衡地动仪被课本删除:复原模型受争议

馮銳及團隊所復原的地動儀。

2017年秋天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科書七年級上冊中,關於張衡和候風地動儀的內容,被刪除。那個被印在教材上影響了幾代中國人、由王振鐸復原、以“直立杆”為理論基礎製作的地動儀模型,開始淡出當代青少年的視野。

實際上,近年來,王振鐸所造的地動儀模型一直非議不斷。為復原出更具科學性、更接近史籍記載中的候風地動儀,早在2003年,中國科學院教授馮銳就重啟了“張衡地動儀”探索證明之路。2009年9月20日,中國科技館新館開幕,新的地動儀模型與觀眾見面。

目前,關於地動儀的探索復原工作一直在繼續。

更為科學的“地動儀”誕生

在幾代中國學生的歷史課本中,都能夠看見關於張衡以及候風地動儀的描述以及模型圖片。這是國人對於古代中華民族科技文明的自豪,可能也是因為如此,哪怕教材上的圖片僅是20世紀50年代的古代科技史學家王振鐸根據古籍復原得出,哪怕這個復原模型在當時飽受爭議,仍然在教材中延續了數十年。

奧地利學者雷立柏在他寫的《張衡,科學與宗教》一書中寫道:“對張衡地動儀的迷戀正是華夏科學停滯特點的典型表現”。這說明在當時,外國學者對地動儀的懷疑,已經擴散到了對張衡,甚至對中國古代科技的層面上。這時,中國科學院教授馮銳站了出來,他將成為領軍人物,讓“張衡地動儀”再次震動地震界。

王振鐸所復原的地動儀,採用的是“直立杆原理”。但是當馮銳翻閱《後漢書》的記載時,作為一名專業地震工作者,他很快發現了王振鐸所用理論的錯誤之處。因為他可以計算出都柱的高度長達近2米,而這個高度只能是一個懸垂擺,而無法是一個直立的杆。所以,王振鐸所採用的“直立杆原理”無法成立。

2003年,河南博物院決定張榜招賢,讓張衡地動儀能夠真正的“動起來”,不僅找到了馮銳,更是在2004年8月,與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簽訂了合作協議,組成了課題小組,共同復原“張衡地動儀”。在這樣的情景之下,文史專家加入了馮銳的團隊,在《後漢書·張衡列傳》僅196字的記載中,又找到了《續漢書》、《後漢紀》等七部典籍,均有對張衡地動儀的記載,196字擴展為238字。

終於,在2009年9月20日,中國科技館新館開幕,新的地動儀模型與觀眾見面。現場的觀眾可以親自動手按下按鈕,觀察在不同波型下地動儀的不同反應——只有橫波到來它才吐丸,其他來自縱波的震動,都無法使地動儀有任何反應。這意味著,類似關門、汽車過境、巨大的炮聲等都不會干擾到地動儀。

“張衡地動儀”最終被教材刪除

值得注意的是,當更為符合科學邏輯的地動儀被製造出來之時,在無數中小學的教材之上,講到張衡和候風地動儀時,仍舊採用的是那套倒放一根“直立杆”理論。而馮銳多次與人民教育出版社溝通,希望能夠糾正教科書上的這一錯誤。

2010年1月24日,馮銳接到時任教育部長袁貴仁的電話,袁貴仁表示仔細閱讀馮銳修改教科書的建議和相關資料後,原則同意修改“張衡地動儀”這一章節。並在2010年秋季教改出臺以後,按照教學大綱,“張衡地動儀”已不再是歷史課本中的內容。

而在2017年秋天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科書七年級上冊中,原本關於張衡和候風地動儀的內容,已被完全刪除。

時至今日,馮銳雖復原出了更有科學邏輯、更為符合史料記載的地動儀模型,但是用他的話來說,這也僅算“我們在當前這個時代對張衡的理解”。至於一千多年的候風地動儀到底是何樣,後人又會不會製造出更加接近原貌的張衡地動儀,現在還無法輕易下結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