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城市捆绑发展,才能形成真实的城市带

四个城市捆绑发展,才能形成真实的城市带

四个城市捆绑发展,才能形成真实的城市带

分颜色仔细看 40年GDP城市排名 的视频七八九遍,我有以下感想。

要形成真实的产业聚集的城市带,看来必须要有四个城市。

1. 沪苏锡通

长三角,上海为核,早期轻工业聚集人口形成城市吸引子,后来安排上重工,90年代开始重工继续,但高新技术产生做起来,轻工业放到周边城市去了。于是,苏州、无锡,都在上海引领下发展起来。近几年则是南通。以后不要再说苏锡常了,说苏锡通。沪苏锡通,四个城市,GDP之和近7万亿,GDP之比基本为1:1/2: 1/3: 1/4,非常符合幂律分布的数学法则。这是市场竞争下的分工网络性质的表现。

南京,重工业起家,轻工业不足,难以聚集足够多的人口。周边城市与它的关系,就难以像上海与周边城市那样,早起形成轻重分工,后来形成研发设计品牌管理与生产制造的分工。所以,南京不是狭义长三角的一部分,只能是大长三角的一个大都市。南京距上海300公里,高铁距离近,但产业距离远,难以融入上海产业协作网络。南京自己难以通过产业把镇江、扬州、常州、马鞍山、滁州等牢牢吸引到周围,因为它的体量较小,城市内需不足,周边城市即便想为之配套,做出的产能对方也消耗不了。这就是问题。这个问题对于绝大多数省会城市都存在。

合肥,当然不属于传统的长三角城市,只是大长三角经济协作区的一个都市。合肥的产业重点在家电、面板,现在还有芯片。这些产业能够聚集的人口有限。

杭州,与上海的产业关系不强,它自成一体。周边轻工业发达。嘉兴-杭州-绍兴-宁波,如果加强城市化建设,吸纳外来就业人口落户变成城市市民,做大化工、汽车等产业,未来还可能再形成一个以杭州为中心的城市带。乐见这种局面出现。但是,目前,这种趋势还不明显。上海是精心运营二三十年,得到苏锡通,自己变成一个服务业城市。杭州在以产业整合嘉兴、绍兴、宁波上,存在困难。主要的困难是,杭州原来的城市较小,轻工业的基本功不扎实。

2. 广佛深莞

再看珠三角。深圳与几十年前的上海一样,加工贸易劳动密集轻工业起家,策略灵活,随行就市,没有过去的荣誉包袱,所以很快就聚集大量人口,城市发展速度应该是创了世界记录。后来在腾讯和华为引领下,大搞高科技和互联网产业,与东莞形成产业落差。深圳研发东莞生产的产业分工网络形成。广州是贸易老城,佛山轻工业发展起来以后,广州又上汽车产业,产业较为齐全。珠三角四个城市,深圳-东莞-广州-佛山,产业齐全,GDP之和6万亿。它与长三角不同的地方是,有两个中心城市,广州、深圳。深圳比起上海城市建设面积毕竟太小,所以很多消费功能由广州承担了。广州+深圳,GDP合在一起4.2万亿,比上海3万多亿还多。再加上广东其他沿海城市大搞化工、钢铁,以及广东人口已经过1亿,所以,未来珠三角的城市发展,还大有空间。

这样,全国也就两个真正的城市带,沪苏锡通、广佛深莞。

3.

接下来,还有什么区域可以发展为城市带呢?

杭绍甬有一些希望,但目前态势不明朗,城市化推进速度有点慢。

北京是联系全国的,周边不会有什么城市带。

天津又是重工业为主,总部经济和服务业都落后于上海广州,难以带领河北城市形成一个城市带。

武汉都市1+8,周边这8个小城市,都太弱了,也没有什么轻工业或劳动密集产业,武汉过去以重工业为主,近些年又以沌口的汽车产业和光谷的高科技产业带头,聚集人口的能力受到很大限制。一般而言,首先需要轻工业或劳动密集产业打底,聚集人口到城市里来形成大片连绵的城市建设区域,然后再逐步产业升级,重工业离开主城区,到远城区,配套产业进入周边城市,高科技产业进入高新区,中高端服务业进入主城区,这样,才能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网络,做大一个都市。没有看到武汉有形成这样一个布局的趋向。

以前还有一主两副,武汉+襄阳+宜昌的省域发展策略。但是,武汉离襄阳300公里,跟上海与南京的距离相似,这样两个城市之间,产业只会竞争,很难分工配合。

长株潭的链接情况反而略好。株洲、湘潭离长沙很近,50-100公里,这是一个优势,类似于上海与苏州无锡的距离。但是,同样的问题又出现了,长沙以机械、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等产业为主,没有大规模的劳动密集产业打底,得益于湖南6800万人口的高水位,城市人口聚集速度较快,但如果缺少工作,那很麻烦。由于涌入大量湖南本省人口,长沙的生活服务业价廉物美,但我估计大家赚钱肯定有点难。

内地大城市要发展壮大,不靠海,化工不让搞,钢铁没成本优势,只能盯着汽车、家电、手机消费电子产业。长沙汽车较弱,家电不强,手机没有,但吉利去了湘潭建厂,是一个好现象。

郑州与周边城市的发展态势,似乎就更好一些。郑州现在引入加工贸易苹果制造做大城市,接下来如果把零部件企业做上去,再把航空产业发展起来,前途远大。富士康在郑州周边七八九个城市都建了工厂,这对于郑州意义也很重大。郑州-开封-洛阳一带,有可能在一二十年后,成为较为可观的城市带。

最后说说成渝城市群。成都、重庆,与上海、南京一样,高铁距离近,产业距离远,且产业竞争激烈,是好事,但成都-重庆是不太可能形成一个产业协作的城市群的,只可能各自带动周边城市进行发展,类似南京、合肥、武汉的局面。

所以,未来还能形成城市群的,是下面两个:

杭州-绍兴-宁波

郑州-开封-洛阳

还有两个也有一点希望:

长沙-株洲-湘潭

武汉-鄂州-黄石-黄冈-仙桃。

当然,后面这两个,照目前的发展情况看,小于杭绍甬、小于郑汴洛,原因就一个,自身及周边缺乏劳动密集型产业。该走的路一定要走,该爬的台阶一定要爬;一口气就想吃成个胖子,是不太可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