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太后刘娥临终前不断地拉扯衣服,宋仁宗想到了什么,下令给她脱下来?

文史砖家


世人只知武则天做了十五年的女皇帝,吕后、慈禧垂帘听政,把控国家命运走向。却不知在历史有这么一位皇后,她本可以和女皇武则天一样自己登基做皇帝,却克制住了自己的欲望,而选择安心做一个垂帘听政的皇太后,辅佐了一代帝王。而这个帝王还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保全了自己的名声。这个人就是刘娥——宋真宗赵恒之皇后、宋仁宗赵祯之皇太后!


如果说这都不算惊奇?也许有人会问了:历史上做到垂帘听政的皇太后多了,又不止此一人。那么如果看到她的人生履历,你就会敬佩她的能力。

刘娥传奇一生的开端

刘娥本是四川成都人,生于宋太祖赵匡胤年间(公元968年)。出身卑微,15岁时嫁给了银匠龚美为妻,一起到京城开封靠卖艺讨生活(后刘娥声称龚美只不过是自己的表哥,自己只不过是跟他一起出来讨生活而已,真假难以辨别)。

也就是这一年,刘娥遇到了自己的贵人,也成为了日后自己的丈夫的皇子赵恒。同是15岁的赵恒和刘娥一见面便激情燃烧,正处二八年华的刘娥出落得亭亭玉立,而青春年少的赵恒也是一位翩翩少年,二人私下便开始了往来,经常密会

龚美自然识趣的很,摇身一变成为了刘娥的表哥,而将刘娥送到了赵恒的王府之中。多了这么一个“好妹夫”。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皇帝赵光义知道了儿子如此荒诞不羁,居然收留一个市井女子在府中密会,自然是大发雷霆,令赵恒将刘娥赶出了王府,赵恒怎么舍得就这么放美人四海漂泊,在京城购买了一套别院,这样刘娥便住了下来。赵恒经常偷偷来相会刘娥。也算是既迎合了皇命不可违,也成全了自己的夫妻情义。

岁月不饶人,先皇帝驾崩,赵恒成为了北宋王朝的新皇帝,赵恒终于可以名正言顺的将刘娥接进宫中。封为了四品夫人。在幽静小院中生活了十五年的刘娥,已经不再是曾经只会吹拉弹唱的街头卖艺小妹,而是成为了一个熟读诗书、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才女,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这一年,刘娥36岁。

刘娥遭遇生育危机——狸猫换太子

也许是多年幽静的原因,刘娥一生未能生育,皇帝赵恒在两位皇后都去世后,想要立刘娥为皇后,可惜刘娥出身卑微还没有子嗣,大臣纷纷反对。刘娥因此想到了借腹生子,让赵恒与自己宫中的宫女李氏结合,这李氏果真争气,一次便怀上了龙种,十个月后生下孩子,谎称为刘娥所生。李氏自知自己的处境,因而也接受了这一事实。后生下一个公主,封为了才人,做了皇帝的后宫嫔妃。在这民间演绎成为了“狸猫换太子”的故事。

皇太后刘娥垂帘听政

有了皇子的刘娥开始过上了皇后的生活。并且处处帮着皇帝料理国事,处理政务,宋真宗赵恒与她关系更为亲密了。可惜赵恒晚年得子,太子赵祯才13岁时,赵恒便去世了。太子赵祯继位,这便是历史上开辟了宋朝盛世局面的宋仁宗。

皇帝年幼,皇太后刘娥奉先皇遗诏垂帘听政,这期间国家运行愈发向好,国家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可见刘娥确实有治国之能力。而且刘娥虽然权倾朝野,但是并没有大搞外戚干政,培养亲信。而是专心辅佐小皇帝。只是在晚年的时候发生了这么一件事。

皇太后刘娥陷龙袍疑云

身为皇太后的刘娥在自己大限将至的最后时刻,想要组织一场祭拜天地神灵的仪式,而皇太后刘娥不想穿着凤服祭拜,而是穿上了龙袍,当然样式上稍作了修改。身为皇帝的儿子虽不情愿但还是顺从了母后的意思。就这样,刘娥穿上了龙袍。

随后不久,皇太后刘娥也随先帝而去,皇位顺利地交到了24岁的皇帝宋仁宗手中。刘娥去世前已经不能说话,但是几次用力拉扯自己身上的“龙袍”。宋仁宗马上命人给刘娥脱下龙袍,换上了凤服。与父皇宋真宗合葬一处。保全了刘娥的生前身后名声。也使得她可以安心的去见自己一生的爱人——宋真宗赵恒。

你觉得宋仁宗有没有会错意?刘娥真的是想要脱掉龙袍吗?


珞珈山的猫


宋真宗的皇后刘娥,历史上能与吕后、武后并列,是大宋第一个摄政的太后,从一个极其卑贱的女子,逆袭为一国皇后、太后,乃至善终,她的人生历程就是一部不折不扣的传奇。

宋太宗赵恒在做王爷的时候,就和刘娥一直私交甚密,而刘娥只是一个老百姓的妾,她的丈夫把她送入了王府,谎称是他的表妹,两人一直相处了15年,当然因为身份卑微,宋太宗下令将其赶出王府,禁止赵恒和她会面,所以,这15年,两人都是偷偷私会。

赵恒即位后,把刘娥接到宫里,此时刘娥已经36岁,但依然深得赵恒宠爱,赵恒将其一路封到了一品德妃。

而刘娥更厉害的是,她让前夫龚美改名刘美,继承父亲的香火,宋真宗也给这个刘美封了官,毕竟有十多年的交情,真宗恐怕应该知道这个人是刘娥的前夫。当然刘美做了官,也一直对皇帝忠心耿耿,深得皇帝信任。

很快,真宗的郭皇后去世了,宋真宗迫不及待地要立刘娥为皇后,但刘娥出身太贫贱了,年龄又40上下,且没有为皇帝生儿育女,群臣强烈反对,皇帝很郁闷,索性就把皇后这个位置空着了。

后来,刘娥的侍女李氏生下一子,真宗和刘娥索性“狸猫换太子”,把李氏生下的儿子(后来的仁宗皇帝)算成刘娥的儿子,然后交给刘娥信任的杨才人抚养,当然,杨才人和李氏后来都得到了许多奖赏和加封。

虽然刘娥“生了儿子”,但群臣似乎知道点什么,还是对封后不情不愿,热情不高,宋真宗心虚,他只好搞了个低调的册封,先给百官加官进爵,然后把封后诏书传到中书省,让中书省到宫里去宣布一下了事,很简单。

就这样,44岁的刘娥成了大宋的皇后。

随着宋真宗患病,才华过人的刘娥也逐渐接触并参与了很多政事,很多奏章也由刘皇后处理,渐渐地,刘娥逐渐培养了自己的私人势力,直到真宗去世,11岁的仁宗继位,刘娥成为皇太后。

而此时,刘娥一直信任的宰相丁谓不安分起来,想大权独揽,觉得太后皇帝孤儿寡母好欺负,就开始搞小动作,而刘娥抢先动手,在仁宗继位当年的6月,将丁谓罢官贬谪,随后,刘娥正式参与垂帘听政。

刘娥在政治上是一个颇有作为的人,她结束了党争,发行交子,兴修水利,兴办州学等等,为仁宗朝的盛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刘娥是个权力欲很强的人,她始终牢牢掌控着朝政大权,直到1033年去世,宋仁宗才真正掌握实权,而刘娥上朝议政又不穿太后该穿的衣服,而是穿帝王服饰,搞得下面溜须拍马的群臣经常搞一些“行武后故事”的劝进事儿,当然,刘娥最终还是压制了自己的欲望,没有走出称帝这一步。

所以,当刘娥临死之前,几次拉扯仁宗身上的衣服,仁宗没想明白,后来还是参知政事薛奎一语道破:“太后不愿先帝见她身穿天子服入葬。”仁宗才恍然大悟,给刘娥换上了皇后冠服后,才举办了丧葬。


云中史记


刘娥是历史上著名的女性统治者之一,她作为宋朝第一位摄政太后曾权倾朝野,权势丝毫不亚于女皇武则天,她距离武则天也就只差称帝那一步,只不过她最终还是拒绝称帝,遏制住了自己的野心,控制住了自己的欲望。


这让她在司马光等人编纂的正史里的地位相当的高,也多为正面评价。即便她在野史里是凶狠、妒忌奸妃,而她出名也是由于野史里“狸猫换太子”的故事。

刘娥出生坎坷,自小父母双亡,寄住在娘家,因贫穷,长大后成为了一歌女,之后嫁给了一个银匠龚美为妻,此后她跟着丈夫来到了京城开封。但他丈夫最后也迫于生计,要将其卖掉,于是刘娥落到了赵恒(后来的宋真宗)的手下手里。

于是手下把刘娥献给了赵恒,赵恒被其刘娥一下子迷住了,不能自已,甚至将其立马接入府中。不过由于刘娥地位底下,宋太宗反对两人,刘娥没有一直住在赵恒府中。

太宗死后,真宗赵恒继位,没有了父亲的阻碍,刘娥被真宗立马接到身边,逐渐从无名分晋升到美人、贵妃。晋升途中不乏有很多老臣阻止,毕竟刘娥身份太低劣了,但都被真宗挡了下来。


在郭皇后驾崩后,真宗很想立刘娥成为皇后,但朝廷内外几无支持者,于是想借“生子”来降低难度。由于刘娥一直无孕,于是宋真宗宠幸了刘娥的侍女李氏,使其诞下一子,对外称为刘娥之子,此子即后来的宋仁宗。

由于“生下”了皇子,真宗封刘娥为后的难度小了不少,于是真宗在公元1012年册封刘娥为皇后。

刘娥成为皇后后,开始参与国事,助真宗处理内政。真宗生病后,刘娥乘机独揽大权,权力甚至开始凌驾于真宗之上。


真宗死后,仁宗继位,刘娥是为太后辅政,军国大事已是一人大包大揽,仁宗年幼,一点权力都没有。此时的刘娥与武则天无异,她没有还政于仁宗的意思,只要她选择了称帝,她就是武周二代。

不过正当她雄心壮志要成为武则天时,她却还是选择了放弃。因为在她问群臣们武则天是什么人时,大臣们都回应到是“唐之罪人”!

刘娥在内心中还是更偏于宋的,她想做女皇,但她更不愿成为宋的罪人。于是在后来有人劝谏其称帝时,她直接表态道:“不做这种对不起大宋列祖列宗的事!”即使她很想,但她还是遏制住了欲望。

不过虽然她明面上不称帝,但她内心还是想做女皇的,于是她开始身穿皇帝龙袍出行,不仅上朝穿,甚至去太庙祭祀大宋先烈还照穿不误。


在其死时,她依然是穿着这身皇帝龙袍的。但她在临终前由于病重说不出话,只是一直拉扯身上的衣服,让宋仁宗很疑惑,身边的大臣反应过来了,认为可能是刘娥不愿先帝在地底下与她见面时看她穿着皇帝的衣服,于是将刘娥身上龙袍脱下。

想想也应该是这个原因,刘娥死都不踏出称帝那一步,为的就是要对的起大宋祖宗,她把大宋基业看的更重,自然是不能穿着龙袍死去。她希望与自己丈夫真宗黄泉见面时穿的是凤袍。


夏目历史君


这个谁知道啊!史书记载说是刘娥不想服帝王冠冕去入葬,害怕去了阴间被丈夫英宗皇帝责怪。可是也未尝不可理解为想以帝王冠冕入葬。不过仁宗和大臣都解释成前一种,这样可以全天圣太后之德,维护纲常礼教。我倒是觉得第二种更合适刘娥,蜀地歌姬,穷困京城,但最终登上权力巅峰,立刘氏七庙,这样的人,怎么会害怕死后虚名呢?


牛魔王78736374


《狸猫换太子》想必大家都看过,戏剧中的刘妃阴狠毒辣,公元997年,宋真宗赵恒登上皇位,刘娥进宫之后因美若天仙,很快被真宗封为美人,再不久又被册封贵妃。

刘娥认为这一切除了和真宗的爱情之外,最主要的还是自己年轻貌美,毕竟美色不能长久,人终究会衰老,所以意识到,只有生下龙子才有可能保住地位。

可是造化弄人,因为自己不能生育,便将自己的丫鬟李氏送给宋真宗,果不其然,李氏生下一男孩,即后来的宋仁宗,刘娥设计将李氏的孩子占为己有,将知情人全部杀掉。

01

母凭子贵,刘娥很快就被立为皇后,宋真宗去世之后刘娥垂帘听政,一开始只是因为爱宋真宗,帮助他处理政务,都说权力会上瘾,真宗去世之后,刘娥独揽大权。

人一旦有了权力,便会越陷越深,刘娥竟然想起了做女皇帝,和武则天一样。为此曾经多次试探过朝中大臣,但是都遭到反对,自己也曾想过,万一称帝,年老色衰之后立储又是个大问题,和武则天一样,立儿子感觉最终还是回归赵家,立侄子又觉得似乎不太好,哪有这样做的道理。

(刘娥剧照)

02

虽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称帝,但是刘娥太后生辰长宁节的仪礼升级到与皇帝生辰乾元节相同的程度。

刘娥执政14时,要行祭太庙大典,刘娥竟然提出要穿天子衮冕祭祀太庙。一时间群臣大哗,但是因为刘娥大权在握,群臣大多敢怒不敢言,最后各自退让一步,将皇帝衮衣上的饰物减去几样。公元1033年,皇太后刘娥穿着天子衮衣、头戴仪天冠,在近侍引导下步入太庙行祭典初献之礼。




仪式结束后,刘娥在太庙文德殿接受了群臣给自己上的尊号:应天齐圣显功崇德慈仁保寿皇太后。   

03

也正是这一年刘娥病逝,刘娥也是历史上有能力称帝,最终却没有称帝的女子,但是没称帝心中有所不甘,现如今身体衰弱,再不体验一下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然而刘娥体验到之后似乎觉得并没有太大的感觉,反而有些愧疚,回想自己的一生,从进宫的那一刻,宋真宗对自己的爱情,往事点点滴滴,两人在一起的场景历历在目,原本自己只是简单的帮助生病的真宗打理政务,奈何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临终前看见自己依然身穿天子衮衣、头戴仪天冠,似乎所有都想开了,她急忙拉扯自己的衣服,宋仁宗一开始不以为然,随着她几次拉扯,仁宗似乎也知道,刘娥这个“母后”是想要脱下这身天子服饰,换上太后的冠服,不然在去世之后有和颜面面对先皇?

随后宋仁宗命宫女将刘娥天子冠服换掉。

【每天更新,更多有趣的历史新知识,期待您的关注】


羽评郡主


北宋太后刘娥是宋朝历史上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性,史书中经常把她和汉朝吕雉、唐朝武后并称。不过刘娥却不是影视剧中狠毒到狸猫换太子的人,所以后世对其评论“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刘娥出身低微,只是蜀地的平民百姓,后来辗转到达北宋京师开封府,15岁时进入了赵恒的王府。等到宋真宗赵恒继位后,刘娥也被封为了美人。从这以后,刘娥一步一步登上了权力的巅峰,公元1012年,刘娥被册封为皇后。

宋真宗后期,刘娥开始掌握部分朝政大权。但在宋真宗的授意下,寇准等人开始打压刘娥的势力。不过刘娥却技高一筹,结交丁谓、曹利用等外朝朋党将寇准彻底击败。



宋真宗去世后,宋仁宗赵祯继位。这时因为赵祯年幼,所以刘娥开始临朝称制。在这期间刘娥又逐步打掉了丁谓、曹利用等人,从此之后掌握了宋朝的整个权力。

刘娥临朝之后威震天下,部分朝廷大员上书请求刘娥效仿武则天称帝,并且还献上了《武后临朝图》来鼓励刘娥,不过却将临朝图撕毁,果断拒绝了群臣的劝进,并且表示自己坚决不做武则天第二。



虽然拒绝了称帝这一行为,但是刘娥还是抑制不住权力的诱惑,公然违制,穿起了只有帝王可以用的明黄色龙袍。

公元1033年,刘娥病重,这期间她大赦天下,将以前打压的朝臣恢复了原来的官职。临终之际口不能言,但在宋仁宗面前一直拉扯自己的衣服,宋仁宗明白了太后的用意,知道刘娥不愿意自己死后见到先帝仍然穿着龙袍,当即脱去了刘娥的黄袍,给她换上了后服入殓。




当刘娥去世后,宋仁宗赵祯才得知自己的生母并非刘娥,而是李宸妃,甚至有人说李宸妃是被刘娥害死。于是宋仁宗派人查证,不过却看到了李宸妃以皇后之礼下葬,以水银养护,面色如生。这时宋仁宗后悔听信谗言,亲自到了刘娥灵柩前祭拜,以还其清白。


我是越关


就权势、名望和传奇性而论,宋朝最著名的皇后或太后,非刘娥莫属(戏曲《狸猫换太子》中的邪恶女主)莫属。刘娥出身于将门,其父刘通在宋初曾出任嘉州刺史,因职务的原因举家迁往四川,并在当地生下刘娥。刘娥出生后不久便父母双亡,被寄养在外祖父家,年纪稍大一点后便做了歌女,在酒肆瓦栏间靠播鼗歌唱谋生,后来又与银匠龚美结为夫妻。



龚美为求发展,便带着刘娥离开蜀地,到京师汴梁做生意,后因生意冷清、生计艰难,便将妻子标价售卖,恰好被韩王赵元休(宋太宗第三子,即后来的真宗赵恒)的属下张耆看到并买下,转手便献给主公。刘娥容貌艳美、冰雪聪明,让赵元休一见之下便喜欢的不得了(“龚美以锻银为业,纳邻倡妇刘氏为妻,善播鼗。既而家贫,复售之 。张耆时为襄王宫指使,言于王,得召入宫,大有宠。”见《涑水记闻·卷六》)。


宋太宗因为不喜欢刘娥,便下令将她驱逐出王府,后者无奈之下,只好寄居在张耆的府中,在暗中与赵元休继续保持联系,这过程前后持续了十来年时间。等到太宗驾崩、真宗即位后(997年),刘娥才被召进宫中,名正言顺地成为皇帝最宠爱的女人。在此后的十余年间,刘娥相继被封为美人、修仪、德妃,并最终登上后位,时在公元1012年。



刘娥虽然是一介女流,但聪慧有见识,经常帮助真宗处理奏章,由此得到后者的倚重、信任。刘娥颇有政治野心,所以便利用协助处理朝政的机会,拉拢党羽、步步为营,逐渐地架空真宗,成了大宋朝实际上的当家人。真宗醒悟过来后,本想利用宰相寇准等人扳倒皇后,但却被刘娥“反将”一军,迫使真宗罢黜寇准。寇准一倒台,朝廷内外便再没人敢反对刘娥。


真宗驾崩、仁宗继位后(1022年),刘娥以嫡母身份晋升为皇太后,并依据遗诏的授权,获得了全权处理军国大事的权力(遗诏由刘娥伪造的可能性很大)。刘娥临朝期间,将军国大政牢牢地攥在手中,容不得他人觊觎、分享,即使连皇帝都不行。为了能长期执政,刘娥在朝中遍置心腹,并将宰相丁谓、曹利用等一众政敌全部贬谪。此时的大宋朝,俨然成了刘娥的“私产”。


真宗崩,遗诏尊后为皇太后,军国重事,权取处分...初,仁宗即位尚少,太后称制,虽政出宫闱,而号令严明,恩威加天下。见《宋史·卷二百四十二·列传第一·后妃上》。



刘娥内心底很羡慕武则天的成就,虽然没有公开宣布自己要做女皇,但却曾经在明道元年(1032年)、二年(1033年)两次身穿帝王冠冕,来接受尊号、祭祀太庙,令天下议论纷纷(相关情况见《宋史·卷一百一十·志第六十三》)。可正当天下静待新女皇诞生时,刘娥却突然来了个“急刹车”,用一种近乎“奇怪”的方式,向天下昭告自己并无篡逆之心。


明道二年(1033年)三月,权倾一时的刘娥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在临死之前她颁布懿旨,下令为临朝以来被贬死的官员,包括其政敌寇准、曹利用等人,全都恢复名誉。在料理完这些事后,刘娥便溘然而逝,终年66岁。刘娥在临终前,数次拉扯自己身上的龙袍,表情甚是急迫,但在场的所有人包括宋仁宗在内,都不解其意。



次日,宋仁宗在皇仪殿召见群臣,并痛哭着对他们讲:“太后临终前数次牵扯身上的衣服,表情甚是急迫,这究竟是何意?”众位大臣面面相觑,都不敢接话茬,只有参知政事(副宰相)薛奎站出来说:“依微臣看,这是太后不愿意穿戴天子冠冕入殓,以免先帝在地下见到后不悦。”皇帝闻言醒悟,连连称是,马上传令宫人将太后身上的冠冕脱下来,换上皇后的服饰,这才重新入殓,并择日下葬。


及太后崩,帝见左右泣曰:“太后疾不能言,犹数引其衣若有所属,何也?”奎曰:“其在衮冕也。服之岂可见先帝于地下!”帝悟,卒以后服敛。见《宋史·卷二百八十六·列传第四十五》。



刘娥临朝11年时间,期间屡施善政、颇有作为,虽然有过做女皇的心思,但最终却能克制住自己的欲望,实属难得。后世作史者对刘娥推崇备至,赞颂她“有吕(雉)、武(则天)之才,无吕、武之恶”,这恰是对她一生最精准不过的评价。刘娥死后陪葬宋真宗永定陵,谥号为章献明肃皇后。



文史砖家


史书,记史写实,文字精练,但读起来往往枯燥无味。倒是一些文人在史的基础上编写的各种演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一个个经过再塑造具有鲜明个性、形象丰满的人物,更宜受到人们的追捧和喜爱。以至大多被人们认为这就是历史而代代相传至今。其中"狸猫换太子"就是最著名的例,也与本题目息息相关。



做为专权,刘娥刘太后比之历史上的几位还不算那么坏。她即没有象吕后那样祸国乱政,也没有则天武后的治国本领,更无西太后的奢糜腐败。她只是一个出身卑微、一步登天贵为皇太后时,不轻易放权,上朝临政,满足一下权力欲、虚荣心罢了。从她临朝的十余年,重用的仍以贤臣良将为多,军国大事仍交给这些人处理,就说明了这一点。



还原一个真实的刘娥:

公元984年蜀地大灾,银匠龚美带着表妹刘娥来到京城一一东京来讨生活。刘娥年方十五,艳如桃花,又善鼓乐,立刻招来京城王孙、市井小民蜂涌龚家,以先睹为快。这自然引来了一个人物一一做为少年风流身为皇子的一一襄王元侃(即后来的宋真宗)。少年男女很快时常幽会,最后干脆偷偷带进襄王府。宋太宗闻言大怒,以该女子来历不明,严斥元侃将刘娥赶出王府并从此不得再来往。

十多年后,元侃(此时已立为太子,改名赵恒)登基,就是宋真宗。立刻把刘娥接入宫中,先封美人,后封德妃,直至封后。一直受到真宗专宠,可惜肚子不争气,几年没有动静。她精心安排真宗临幸了自己的贴身侍女李氏(即仁宗生母),竟一下怀上了龙种,并与真宗密谋,对外谎称皇后怀了孕,并把李氏秘藏起来。

十月分娩,李氏产下了真宗的独生子,小名受益(也就是宋仁宗赵祯)。外臣都以皇后生下皇子是国之大喜。此时的李氏悄悄移往别宫。

直到1O32年(刘娥死的前一年),李氏临死前不久,才得到一个宸妃的封号。

公元1022年,真宗崩,十二岁的赵祯继位,刘娥一直临朝听政。十余年间,也有很多大臣提出反对意见,如范仲淹就直言上谏:皇帝春秋渐盛,太后应尽早卷权归政。不料却被贬岀了京城。

有一件事她倒私下采纳了宰相吕夷简的建议:1O32年(刘娥死的前一年),李宸妃死了,是秘密按皇后的规制下葬的。从而避免了日后仁宗追查此事时,刘娥一门可能的灭门之祸。

也许心中有愧,或许一直心虚。1O33年春,刘娥去太庙祭祀回来后一病不起,临死前己不能说话,几次拽住仁宗的衣服,仁宗不解,参知政事薛奎凑到:太后穿着皇帝的冠袍,怕是无颜去见先帝于地下。仁宗领悟,随命人给刘娥换上皇太后的冠服,刘娥这才安心闭眼,走完了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