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小麥高產高效栽培技術規程(水澆地)

山東省小麥高產高效栽培技術規程(水澆地)

山東省齊河縣整縣建制小麥高產創建示範田 品種濟麥22

1 範圍

本規程規定了山東省水澆地小麥高產和超高產栽培的品種選用、種子處理、土壤肥力、秸稈還田、耕地耙地、播種、施肥、澆水、病蟲草害防治、收穫等配套技術規範。

本規程適用於山東省水澆地高產和超高產小麥生產。

2 術語和定義

高產:常年產量達到每畝400~500kg。

超高產:產量達到每畝600kg左右。

大穗型品種:單穗粒重1.9g及以上,高產麥田每畝成穗數25萬~30萬,超高產麥田每畝成穗數31萬~35萬。如臨麥4號、泰農18號等。

中穗型品種:單穗粒重1.2~1.8g,高產麥田每畝成穗數36萬~40萬,超高產麥田每畝成穗數41萬~50萬。如濟麥22、良星66、山農22等。

節水:與常規技術相比,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0%左右。

高效:與常規技術相比,產量提高5%~10%,生產成本不增加。

優質:種植的強筋或中筋小麥品種,品質指標達到國家標準。

山東省小麥高產高效栽培技術規程(水澆地)

山東省牟平區整縣建制小麥高產創建示範田 品種菸農5158

3 群體和產量結構指標

3.1 群體動態指標

高產麥田:分櫱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種,每畝基本苗15萬~18萬,冬前總莖數70萬~80萬,春季最大總莖數75萬~90萬;分櫱成穗率高的中穗型品種,每畝基本苗12萬~18萬,冬前總莖數60萬~80萬,春季最大總莖數70萬~90萬。

超高產麥田:分櫱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種,每畝基本苗15萬~18萬,冬前總莖數75萬~90萬,春季最大總莖數80萬~95萬;分櫱成穗率高的中穗型品種,每畝基本苗12萬~16萬,冬前總莖數70萬~80萬,春季最大總莖數80萬~95萬。

山東省小麥高產高效栽培技術規程(水澆地)

山東省諸城市小麥高產創建示範田 品種濟麥22

3.2 產量結構指標

高產麥田:分櫱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種,每畝穗數25萬~30萬,每穗粒數45粒左右,千粒重45g左右;分櫱成穗率高的中穗型品種,每畝穗數36萬~40萬,每穗粒數30~35粒,千粒重40~43g。

超高產麥田:分櫱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種,每畝穗數31萬~35萬,每穗粒數45~50粒,千粒重45~50g;分櫱成穗率高的中穗型品種,每畝穗數41萬~50萬,每穗粒數35~40粒,千粒重40~45g。

山東省小麥高產高效栽培技術規程(水澆地)

山東省博興縣整縣建制小麥高產創建示範田 品種黑馬2號

4 栽培技術

4.1 播前準備

(1)選用良種:選用通過國家或山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經當地試驗、示範,適應當地生產條件,單株生產力高、抗倒伏、抗病、抗逆性強、株型較緊湊、光合能力強、經濟系數高、不早衰的冬性或半冬性高產小麥品種。

(2)種子質量和種子處理:選用經過提純復壯的種子,純度不低於99%,淨度不低於99%,發芽率不低於85%,水分含量不高於13%。播種前用高效低毒的專用種衣劑進行種子包衣或藥劑拌種,按照本規程5.1規定執行。

(3)土壤處理:地下害蟲發生嚴重的地塊,選用藥劑進行土壤處理,按照本規程5.2規定執行。

山東省小麥高產高效栽培技術規程(水澆地)

山東省陵縣整縣建制小麥高產創建示範田 品種濟麥22

(4)土壤肥力與合理施肥:小麥高產和超高產栽培必須注意保持土壤較高的有機質含量和養分平衡。秸稈還田培肥地力,因土壤肥力基礎精確施肥。高產田的土壤肥力基礎:0~20cm土層土壤有機質含量1.2%及以上,全氮0.09%,鹼解氮80mg/kg,速效磷20mg/kg,速效鉀90mg/kg,有效硫12mg/kg及以上。超高產田的土壤肥力基礎:0~20cm土層土壤有機質含量1.4%以上,全氮0.1%,鹼解氮90mg/kg,速效磷25mg/kg,速效鉀100mg/kg,有效硫12mg/kg及以上。

每畝生產小麥400—500—600kg,每畝總施肥量:純氮(N)12—14—16kg,磷(P2O5)5.0—6.2—7.5kg,鉀(K2O)5.0—6.2—7.5kg,硫酸鋅1.5—1.5—2.0kg,提倡增施有機肥,合理施用中量和微量元素肥料。上述總施肥量中,高產麥田全部有機肥、磷肥、鉀肥、微肥作底肥,氮肥的50%作底肥,第二年春季小麥起身期或拔節期再施餘下的50%氮肥;超高產麥田全部有機肥、磷肥、微肥作底肥,氮肥和鉀肥的50%作底肥,第二年春季小麥拔節期再施餘下的50%的氮肥和鉀肥。施用的化肥質量要符合國家相關標準的規定。

山東省小麥高產高效栽培技術規程(水澆地)

山東省茌平縣整縣建制小麥高產創建示範田 品種濟麥22

4.2 整地

(1)秸稈還田:前茬是玉米的麥田,用玉米秸稈還田機粉碎2~3遍,秸稈長度5cm左右。

(2)造墒:小麥出苗的適宜土壤溼度為田間最大持水量的70%~80%,如果土壤墒情達到這個標準,播前不需要造墒。如果土壤墒情很差、難以保證出苗,要澆水造墒,每畝澆水40m3。

(3)深耕與耙地:可採用深耕或深松的方法進行土壤耕作,兩者選一。

採用耕翻的麥田,應耕深25cm,破除犁底層,掩埋前茬秸稈。耕翻後及時耙地或鎮壓,破除土塊,耕層土壤不過暄,無明暗坷垃,無架空暗垡,達到上松下實,保墒抗旱,避免表層土壤疏鬆導致播種過深,形成深播弱苗。2~3年深耕一次即可。

(4)深松:也可採用深松少免耕(旋耕)鎮壓技術,用震動式深松機深松,深松深度30cm,破除犁底層。震動式深松機需要90馬力的拖拉機牽引,每小時作業7~10畝,不能行走太快,以保證深松質量。深松不用每年進行,2~3年深松一次即可。

深松後,採用旋耕機旋耕2遍,旋耕深度15cm,將粉碎的秸稈與耕層土壤充分混勻。

旋耕後及時用釘齒耙耙壓2遍,或用鎮壓器鎮壓2遍,以踏實塇鬆土壤,達到地面平整、上松下實、保墒抗旱。

(5)畦面規格:畦寬2.0~2.5m,畦長60~80m,畦埂寬40cm,畦面要平整,利於節水灌溉,保證灌溉均勻。

山東省小麥高產高效栽培技術規程(水澆地)

山東省寧陽縣整縣建制小麥高產創建示範田 品種濟麥22

4.3 播種

(1)播種期:從播種至越冬開始,有0℃以上積溫600~650℃為宜。魯東、魯中、魯北的小麥適宜播期為10月1日~10日,其中最佳播期為10月3日~8日;魯西的適宜播期為10月3日~12日,其中最佳播期為10月5日~10日;魯南、魯西南為10月5日~15日,其中最佳播期為10月7日~12日。

(2)播種量:在適宜播種期內,分櫱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種,每畝基本苗15萬~20萬;分櫱成穗率高的中穗型品種,每畝基本苗12萬~18萬。在適宜播種期內的前幾天,地力水平高的取下限基本苗;在適宜播期的後幾天,地力水平一般的取上限基本苗。按照以下公式計算播種量:

(3)播種方式、行距、深度:用小麥精播機或寬幅精播機播種,行距21~25cm,播種深度3~5cm。播種機不能行走太快,每小時5km,保證下種均勻、深淺一致、行距一致,不漏播、不重播,地頭地邊播種整齊。

(4)播種後鎮壓:用帶鎮壓裝置的小麥播種機械,在播種時隨種隨壓;未帶鎮壓裝置的要在小麥播種後用鎮壓器鎮壓。播種後鎮壓才能保證小麥正常出苗及根系正常生長,提高抗旱能力。

山東省小麥高產高效栽培技術規程(水澆地)

山東省郯城縣整縣建制小麥高產創建示範田 品種濟麥22

4.4 田間管理

(1)冬前管理:

①出苗後及時查苗。對有缺苗斷壟的地塊,選擇與該地塊相同品種的種子,開溝補種,墒情差的開溝澆水補種。

②劃鋤。出苗後遇雨或土壤板結,及時劃鋤,破除板結,有利於保墒。

③防除雜草。於11月上中旬,小麥3~4葉期,日平均氣溫在10℃時防除麥田雜草,按照本規程5.5規定執行。

④澆冬水。於11月下旬,日平均氣溫降至3~5℃時開始澆冬水,每畝澆水40m3,夜凍晝消時結束澆水。澆過冬水,墒情適宜時要及時劃鋤。此時,0~40cm土層土壤相對含水量在70%以上,可以不澆冬水。

⑤禁止麥田放牧。山東冬小麥在麥田放羊啃青的較多,啃青會減少葉片光合面積,植株受傷,呼吸消耗增大,造成小麥減產,應嚴格禁止。

(2)春季管理:

①劃鋤鎮壓。小麥返青期及早進行劃鋤,增溫保墒。有旺長趨勢的麥田,可以在返青期到起身期之前的晴好天氣午後鎮壓,抑制旺長。春季坷垃較多的麥田及冬季凍融造成表層疏鬆的麥田,應先鎮壓提墒,再淺劃鋤,以保墒提溫。

②防除雜草。冬前沒防除雜草或春季雜草較多的麥田,應於小麥返青期,日平均氣溫在10℃以上時防除麥田雜草,按照本規程5.5規定執行。

③化控防倒。旺長麥田或株高偏高的品種,於起身期每畝用壯豐安30~40ml,兌水30kg噴施,抑制小麥基部第一節間伸長,使節間短、粗、壯,提高抗倒伏能力。

④拔節期追肥澆水。施拔節肥、澆拔節水的具體時間要根據品種、地力、墒情和苗情掌握。一是依據兩種穗型的品種決定施肥澆水時間:分櫱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種,在起身後期(幼穗分化至二稜後期)或拔節初期(雌雄蕊原基分化期)追肥澆水。分櫱成穗率高的中穗型品種,地力水平較高、群體適宜的麥田,宜在拔節初期或中期(藥隔期)追肥澆水;地力水平高、群體適宜或較大的麥田,宜在拔節後期(旗葉露尖)追肥澆水,灌水量每畝40m3左右。二是依據春季苗情決定施肥澆水時期,三類苗在返青期追肥澆水,以促進春季分櫱生長和提高分櫱成穗率;二類苗在起身期追肥澆水,以提高分櫱成穗率;一類苗在拔節期追肥澆水,以抑制春季分櫱增生,提高分櫱成穗率,促進穗大粒多。

⑤防治病蟲害。紋枯病、紅蜘蛛等是春季麥田常發生的病蟲害,按照本規程5.3和5.4的規定,達到防治指標時,及時防治。

⑥早春凍害的補救。山東省4月初常發生早春凍害,夜間發生0℃以下低溫4~5h就可凍死主莖和大櫱的幼穗;4月中下旬夜間發生0~4℃的低溫4~5h就可凍死麥穗的部分小穗。發生凍害後要立即每畝施用5kg尿素並澆水,調節植株水分平衡,促進低位分櫱生長髮育,還能獲得較好的收成。

(3)後期管理:

①澆水。小麥開花期至灌漿初期澆水,澆水量每畝40m3。要避免澆麥黃水,麥黃水會降低小麥粒重和品質。

②防治病蟲害。白粉病、赤黴病、鏽病、蚜蟲等是小麥後期常發生的病蟲害,按照本規程5.3和5.4的規定,達到防治指標時,及時防治。

③葉面噴肥或“一噴三防”。灌漿期葉面噴施0.2%~0.3%磷酸二氫鉀+1%~2%尿素,延長小麥功能葉片光合高值持續期,提高小麥抗乾熱風的能力,防止早衰。

為減少田間作業次數,提高工效,在孕穗期至灌漿期將殺蟲劑、殺菌劑與磷酸二氫鉀(或其他的預防乾熱風的植物生長調節劑、微肥)混配,葉面噴施,稱為“一噴三防”,一次施藥可達到防蟲、防病、防乾熱風的目的。

④收穫。蠟熟末期收穫,蠟熟末期子粒的千粒重最高,子粒的營養品質和加工品質也最優。蠟熟末期的長相為植株莖稈全部黃色,葉片枯黃,莖稈尚有彈性,子粒顏色接近本品種固有色澤,子粒較為堅硬,子粒含水率20%左右;用聯合收割機可在蠟熟末期至完熟初期收割。提倡麥秸還田。實行單收、單打、單儲。

山東省小麥高產高效栽培技術規程(水澆地)

山東省曹縣整縣建制小麥高產創建示範田 品種泰農18 

5 有害生物防治

5.1 種子處理

播種前用具殺蟲和殺菌作用的高效低毒的小麥專用種衣劑,如14%紋枯靈等進行種子包衣。

沒有包衣的種子要用藥劑拌種,根病發生較重的地塊,選用2%戊唑醇(立克秀)按種子量的0.1%~0.15%拌種,或20%三唑酮(粉鏽寧)按種子量的0.15%拌種;地下害蟲發生較重的地塊,選用40%甲基異柳磷乳油或35%甲基硫環磷乳油,按種子量的0.2%拌種;病蟲混發地塊,用以上殺菌劑+殺蟲劑混合拌種。

5.2 土壤處理

地下害蟲發生嚴重的地塊,每畝用4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異柳磷乳油0.3kg,兌水1~2kg,拌細土25kg製成毒土,耕地前均勻撒施地面,隨耕地翻入土中。

5.3 主要病害的防治

(1)小麥條鏽病:當地菌源病葉率5%,外來菌源病葉率1%時,每畝用20%戊唑醇可溼性粉劑,或40%戊唑雙可溼性粉劑60g,加水50kg噴霧防治。

(2)小麥赤黴病:小麥抽穗後開花前,每畝用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或50%甲基託布津可溼性粉劑50g,加水稀釋1000~1500倍,對穗噴霧防治。如抽穗至開花期遇陰雨,7d之後再噴一次藥。

(3)小麥白粉病:當病情指數1.83,病葉率10%時,每畝用40%戊唑雙可溼性粉劑30g,或20%三唑酮乳油30ml,加水50kg稀釋噴霧防治。

(4)小麥紋枯病:當病株率15%~20%,病情指數6%~7%時,每畝用40%戊唑雙可溼性粉劑60g,或5%井岡黴素水劑100ml,加水50kg稀釋噴霧防治。

5.4 主要害蟲的防治

(1)麥蚜:當出苗至拔節期百株蚜量30~50頭,小麥開花末期至灌漿初期百穗蚜量500頭,或蚜株率達70%時,每畝用2%蚜必殺乳油30ml,或2.5%蚜蝨立克乳油30ml,或3%吡蚜靈乳油30ml,加水30kg稀釋噴霧防治。

(2)黏蟲:在麥田幼蟲達15頭/m2時,每畝用25%滅幼脲3號懸浮劑20ml,或90%敵百蟲原粉30g,或40%辛·敵乳油30ml,加水30kg稀釋噴霧防治。

(3)麥紅蜘蛛:在小麥紅蜘蛛發生時,每畝用20%甲氰菊酯乳油30ml,或40%馬拉硫磷乳油30ml,或20%雙甲脒乳油30ml,加水30kg稀釋噴霧防治。

5.5 雜草防治

於冬前小麥分櫱期,或越冬後小麥返青期,雙子葉雜草可用10%苯磺隆可溼性粉劑等,單子葉雜草每畝用3%世瑪乳油30ml,加水30kg稀釋噴霧防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