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寶的欺騙,暴露出科技網際網路公司們的潛規則,很無賴勸君細心

芝麻信用管理公司1月3日晚間發佈關於查看支付寶年賬單時"被同意《芝麻服務協議》"的情況說明,表示本來是希望充分尊重用戶的知情權,"但用了非常傻逼的方式,愚蠢至極",已調整頁面,取消默認勾選,向公眾致歉。

  不少消費者都在朋友圈曬自己的支付寶賬單和年度關鍵詞,到了下午更是刷了屏但是很多人可能沒有發現你可能不知不覺又簽了一個"服務協議"這個賬單的查看和《芝麻服務協議》沒有關聯性,所以你選擇取消同意,依然能夠看到年度賬單。但如果你沒注意到,就會直接同意這個協議,允許支付寶收集你的信息包括在第三方保存的信息。

怎麼樣小夥伴們,有沒有感覺到深深的"套路"?不管你的年度關鍵詞是才華、是潮,是遠方,還是溫暖、小確幸,你都不能倖免。

支付寶的欺騙,暴露出科技互聯網公司們的潛規則,很無賴勸君細心

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消費者有選擇權,而不是商家替消費者選擇。"或許"芝麻"會說,你可以選擇不同意,可是"芝麻"你偷偷摸摸的幫我選好了"同意",還那麼小的字,稍不留神就漏掉了,唬誰呢?"顯然,這個"坑"很多人並不知道,你也許會好奇地又打開支付寶賬單看一遍協議,對不起,你再次刷的時候,是看不見這個協議的。

芝麻信用稱,如果用戶並不想在年度賬單裡展示自己的信用免押內容,但是又已經被默認勾選,可以在[支付寶客戶端-我的-芝麻信用-信用管理-授權管理]中找到"支付寶"這個選項,然後取消這個授權。

  以下為情況說明:關於支付寶年賬單首頁《芝麻服務協議》的情況說明

  1、首先,用戶在查閱自己的支付寶年度賬單時默認勾選"我同意《芝麻服務協議》"這件事,肯定是錯了。本來是希望充分尊重用戶的知情權,讓用戶知道,只有在自己同意的情況下,支付寶年度賬單才可以展示他的信用免押內容,初衷沒錯但用了非常傻逼的方式,愚蠢至極。

  2、目前,我們已經調整了頁面,取消默認勾選。如果用戶希望在自己的年度賬單中看到信用免押的內容,可以手動勾選該選項。

  3、如果你並不想在年度賬單裡展示自己的信用免押內容,但是又已經被默認勾選,可以在[支付寶客戶端-我的-芝麻信用-信用管理-授權管理]中找到"支付寶"這個選項,然後取消這個授權。

  4、此前沒有開通芝麻信用的用戶,這次不管是被默認勾選還是主動同意,都不會因此而成為芝麻信用的用戶,所以也就不存在芝麻信用因此會收集相關信息的可能。

  5、很多用戶擔心自己的信息安全和隱私問題,這些問題同樣是芝麻信用的生命線。用戶信息的獲取、沉澱、使用和分享,都會在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做到用戶知情和同意,做到不過度採集,更絕不會濫用數據。對於這次事件給大家帶來的恐慌和誤解,我們向大家表示深深的歉意,也對年度賬單小組表示深深的歉意,給大家添堵了。

支付寶的欺騙,暴露出科技互聯網公司們的潛規則,很無賴勸君細心

 年初了,不僅僅是支付寶賬單,市面上還有各種購物APP的賬單,現在,你是不是有種"坑"太多的感覺?趕緊去看一眼吧!

支付寶年度賬單刷屏朋友圈,然而 "套路"用戶數據的質疑也讓支付寶站在了風口浪尖。

退一步說,即使數據分享不可避免,如何分享就成了關鍵。用戶知情與否,有選擇權還是沒選擇權,有著霄壤之別。

當互聯網公司大到成為手握10億級用戶的"數據王國",如何保證它們節制手中的"數據權力",如何確保企業"數據權力"不凌駕於個人"數據權利"之上,亟待網絡安全法之外,有更細緻的規則來立界。

不僅是支付寶,微信也面臨類似的指控。

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1月1日在一個論壇上談及個人隱私保護和信息安全問題,他表示"馬化騰肯定天天在看我們的微信,因為他都可以看的,隨便看,這些問題非常大"。除了利用優勢顛覆大部分服務業,科技巨獸們還坐擁海量現金。這意味著這些科技巨頭不僅能直接併購競爭對手,還能通過模仿、挖牆腳等方式直接"毀滅"對手,讓小體量的"挑戰者"寸步難行。

中國如此,硅谷更是如此!如今科技巨頭成為新時代"惡棍"的代名詞。在大數據時代不要過多地暴露自己不然有些騷擾防不勝防,勸大家小心謹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