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窯講堂」呂成龍:《明清官窯瓷器》(九)什麼是「官搭民燒」

什麼是“官搭民燒”

明代後期,景德鎮民窯數量激增。文獻記載,嘉靖十九年(1540年)時,“浮樑景德鎮民以陶為業,聚傭至萬餘人”。至萬曆年間,“鎮上傭工”,“每日不下數萬人”。萬曆時人王世懋在《二酉委譚》中記錄了景德鎮當時的景象:“萬杵之聲殷地,火光炸天,夜令人不能寢,戲呼之曰四時雷電鎮。”民窯除了生產市場上普遍需要的一般產品外,還生產高級細瓷器。民窯產品的銷售地域很廣,王宗沐撰《江西省大志·陶書》記載:“自燕雲而北,南交趾,東際海,西被蜀,無所不至,皆出於景德鎮。”由於競爭異常激烈,民窯在經營上不得不精打細算,工藝上亦必須不斷改進,因此顯示出比官窯更大的優越性。例如,在燃料消耗相同的情況下,民窯每一窯的產量約比官窯大三倍。民窯的優勢被官窯利用,嘉靖以後,凡屬宮廷使用的“欽限”瓷,都由民窯生產,即稱“官搭民燒”。


「古窯講堂」呂成龍:《明清官窯瓷器》(九)什麼是“官搭民燒”


景德鎮民窯青花八仙雲鶴紋方葫蘆瓶

明·嘉靖

高58釐米 口徑6.4釐米

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明政府每年通過工部頒佈所需燒造瓷器的限定數額,稱為“部限”。除此之外,因宮廷臨時需要而加派的任務稱為“欽限”。嘉靖以後,由於朝廷下達的瓷器燒造數激增,御窯廠一般只能完成“部限”任務,“欽限”任務則採取“官搭民燒”的辦法,分派給民窯完成。“隆萬時,廠器出廠內自燒官窯若干座外,餘者已散搭民窯燒。”當時為宮廷燒造“欽限”御器的民窯按照產品的種類分成若干等級,屬於上等的有“官古器”戶,較次之的有“假官古器”戶、“上古器”戶和“中古器”戶等。民窯根據欽派的任務燒造成器後,由御窯廠派人嚴格挑選,可謂“百般挑剔”。如民窯無法燒造或挑選不合格,御窯廠就將自己燒造的器物高價轉賣給民窯,讓民窯用買來的器物上交,以完成“欽限”任務,實質上這是變相對民窯進行的剝削。


「古窯講堂」呂成龍:《明清官窯瓷器》(九)什麼是“官搭民燒”


景德鎮民窯青花瀟湘八景圖棒槌瓶

清·康熙

高46釐米 口徑12釐米 底徑11.5釐米

現藏景德鎮陶瓷館


「古窯講堂」呂成龍:《明清官窯瓷器》(九)什麼是“官搭民燒”


景德鎮民窯五彩仕女圖筆筒

清·康熙

高12釐米

現藏景德鎮陶瓷館

自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後,“官搭民燒”成為固定制度,全面實行。官窯器大多在民窯的“包青戶”中搭燒,“青”指瓷器的成色,“包青”指包燒保證瓷器的成色。官窯器在民窯中搭燒時,均佔用最好的窯位,成品檢驗合格後“俱照數給值”,燒壞則要賠償。雖然對於窯戶來說,這是一種沉重的盤剝,但為了使器皆成正品,完成官方的限額任務,他們勢必更加註重產品的質量和精細程度,吸收官窯精工細作的經驗,並全力以赴地改進技術,這就有利於提高產品質量。清代滿漢貴族所用的各種優質瓷器,一般來自民窯中的“官古器”。清人藍浦《景德鎮陶錄》“官古器”條曰:“此鎮窯之最精者,統曰官古,式樣不一。始於明。選諸質料,精美細潤,一如廠官器,可充官用,故亦稱官。今之官古,有混水青者,有淡描青者,有兼仿古名窯釉者……”此外,稍次於“官古器”的,有“假官古器”及“上古器”等。


「古窯講堂」呂成龍:《明清官窯瓷器》(九)什麼是“官搭民燒”


景德鎮民窯青花纏枝蓮紋螭耳尊

明·嘉慶

高43.7釐米 口徑20.2釐米

現藏江西省文物商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