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成龍:《明清官窯瓷器》(十一)青花:明清瓷器主流

青花:明清瓷器主流

青花是一種釉下彩繪。它是在一定條件下,融合歷代燒瓷技藝的產物,是進入彩瓷階段的重要標誌。做法是在胎上用青料畫好花紋後,再罩一層透明的白釉,經高溫一次燒成。色料充分滲透胚胎和釉之間,釉下的青花紋飾永不褪色。白瓷地襯托出藍色的花紋,具有明淨、素雅的色彩效果。儘管只是單一的藍色,但有深有淺,有濃有淡,有疏有密的恰當處理,如同中國傳統的水墨畫一般。青花原料是氧化鈷,在高溫下色彩鮮豔,與瓷胎燒結的溫度相當,一次燒成,鈷的著色力很強,又能耐高溫和適應各種火焰,著色穩定,因而容易燒成。

我國青花料蘊藏較為豐富,雲南的宣良、會澤、榕峰、宣威、嵩明,江西的樂平、上高、上饒、豐城、贛州,浙江的江山以及廣西、廣東、福建等地都產青花原料。除使用國內產的青花料,也採用國外的青料,進口料有回青、蘇麻離青。經過窯工們的加工配製後,就能燒出質量很高的青花瓷來。

青花的成熟,與唐三彩中鈷藍的運用,唐長沙窯、宋磁州窯、吉州窯釉下彩瓷器的出現與發展,以及江西景德鎮青白瓷的大量燒製等,都有密切關係。青花瓷的燒製成功,可以說是景德鎮綜合歷代各種燒瓷技術,吸收當時南北瓷窯先進經驗而取得的一大成果。


呂成龍:《明清官窯瓷器》(十一)青花:明清瓷器主流


三彩陶鞍馬

高32釐米 長36釐米

1965年河南洛陽墓葬出土

現藏洛陽市文物工作隊

青花瓷的創燒成功,與景德鎮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窯工們善於學習、敢於創新的精神也是分不開的。此外,元中期景德鎮一度不景氣的局面也成為景德鎮窯工們發揮聰明才智、進行改革創新的動力。因此,元代景德鎮創燒青花不是偶然事件,而有著深刻的技術、歷史根源。

根據現有資料可知,青花瓷起始於元代中期,元代後期得到很大發展。經歷了從初級到高級,從不成熟到成熟的發展過程。但青花創燒的確切時間還待研究。1929年英國人霍布遜從英國大維德基金會所藏的青花器中發現了一對瓶頸帶元“至正十一年”銘的青花雲龍紋象耳瓶,自上而下分別飾有纏枝菊、雲龍、海水、纏枝牡丹、內飾雜寶的變體蓮瓣等紋飾。20世紀50年代美國人波普博士以至正十一年瓶為標準器,對伊朗阿迪比爾神廟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託普卡匹博物館收藏的青花瓷進行對比分析,找到74件和“至正十一年”銘青花雲龍紋象耳瓶特徵一樣的青花瓷。以後在歐美、日本、香港等地又發現了一些同類的青花瓷。這種景德鎮生產的14世紀中期的大件青花器被稱為“至正型青花”。江西九江市博物館收藏有一件元延祐六年(1319年)紀年墓出土的青花牡丹紋塔式瓶,肩部堆貼對稱的獅、象首,腹部繪纏枝牡丹紋,蓋面繪荷葉莖脈紋。此瓶早於“元至正十一年”銘青花雲龍紋象耳瓶32年。類似這件青花瓷器風格的還有揚州市石塔西路出土的青花月影梅紋蒜頭瓶與江西弋陽縣出土的松竹梅紋瓶以及景德鎮落馬橋遺址出土的鳥食罐、牡丹紋粉盒等。這些都是早於“至正型”的青花瓷器,有學者稱之為“延祐型”。


呂成龍:《明清官窯瓷器》(十一)青花:明清瓷器主流


青花雲龍紋象耳瓶

高63.6釐米

現藏大英博物館達爾德基金會

考古工作者在江西鷹潭發現了元大德丁酉年(1297年)墓,出土了一對青白瓷塔式瓶。此瓶的造型與江西地區宋、元墓葬中常見的不同,與元延祐六年(1319年)紀年墓出土的青花牡丹紋塔式瓶基本相同,不難看出它們之間的關係。這說明青花瓷器出土的上限時代,不可能上溯到元代早期。


呂成龍:《明清官窯瓷器》(十一)青花:明清瓷器主流


景德鎮窯青花牡丹紋塔式瓶

通高42.2釐米 口徑9.3釐米 足徑10.3釐米

1980年湖北黃梅元延祐六年(1319年)墓出土

現藏九江市博物館

青花瓷一出現,就得到了國內外人士的喜愛,不久便成為外銷瓷的主要品種。明代景德鎮青花瓷普遍發展起來,且連續生產,貫穿於整個明代,從未間斷,堪稱明代瓷器中的主流產品。入清以後,青花瓷器依然是景德鎮窯的主流產品。唐英在為《陶冶圖編次》撰寫的說明中說:“青花圓器,一號動累百千。”就是這一情況的反映。明清景德鎮青花瓷雖然不間斷生產,但鑑於各位皇帝的審美趣味不同、青料來源不同以及對外開放等方面的差異,使青花瓷器風格迥異,各具特色。

呂成龍:《明清官窯瓷器》(十一)青花:明清瓷器主流


景德鎮窯青花牡丹蟠螭紋觚

清·康熙

高49.2釐米 口徑23.3釐米 足徑18釐米

1949年北京市收購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明代景德鎮窯生產的彩繪瓷器,品類繁多,但從生產的連續性看,唯有青花瓷器。

唐三彩

唐代燒製的低溫彩色釉陶。多用於隨葬,也有一些是陳設器。始見於唐高宗時(一說始見於唐武則天時期),唐玄宗開元年間達到極盛,天寶年以後數量逐漸減少。用白色粘土作胎,用銅、鐵、鈷、錳等礦物作著色劑,以石英和鉛粉作助溶劑,使釉面出現明亮的玻璃光澤。入窯焙燒後,釉彩自然交融、流淌,呈現千變萬化的瑰麗景象,色彩絢麗。顏色有深綠、淺綠、翠綠、藍、黃、白、赭、褐等,但以黃、綠、白三彩為主,故稱。迄今發現燒造唐三彩的窯址有河南鞏縣、陝西銅川、河北內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