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電影《找到你》

這部姚晨和馬伊俐精彩出演的《找到你》,是少有的一部國產佳作,既揭露了男權社會下,各階層女性婚姻生活的痛苦掙扎;也影射出當代社會婚姻家庭的破碎。

影片中的男性角色形象無一不是傳統社會性別角色-大男子主義,無論是打離婚官司的富商,李婕(姚晨扮演)的出軌老公-中產醫生,還是保姆孫芳(馬伊俐主演)的家暴丈夫-吃喝嫖賭的底層落魄男,甚至包括那些口氣生硬,慣於用審犯人語氣交流的警察。似乎除了那個放高利貸、拉皮條几乎無惡不作的小混混,影片裡的男性幾乎都是大男子式的“傳統型男人。

反觀影片裡的女性群體,李婕代表的是一手帶娃一手事業“白骨精”式的離異單身職業女性;朱敏(富商的妻子)原本也個有事業的研究生,但為了帶孩子而辭職,卻不料渣男老公不僅在她孕期出軌,給其造成嚴重的心理創傷(可能是產後抑鬱症),而且還要拋棄她,帶走她心愛的孩子。

孫芳為了逃離窮困的家鄉,為了能得到在這個大城市有一個身份戶口,有一個安身的家,嫁給了家暴丈夫。哪怕在新婚之日發現丈夫的家暴行為,她依然希望能生個兒子為夫家傳宗接代,期盼著一切都會好起來。但正如她的小混混男友說的,我就夠倒黴了,但她(孫芳)比我還倒黴。她不僅生了個女兒,而且還身患重疾。面對不管孩子死活無情丈夫,她選擇獨自承擔醫治孩子的責任,併為此在所不惜。

影片中三個女性形象都是有幼子的媽媽,她們已經不對原有的愛情婚姻抱有幻想,只求能陪伴在幼子身邊,希望孩子能健康快樂的成長。

但這樣的母性本能需求,竟然得不到絲毫保障,也沒有些許有效社會支持,我們在電影裡看到的是三個絕望的母親,在男權社會里獨自苦苦掙扎和抗爭。

影評電影《找到你》

這並非完全是男權社會之過,無論是男權社會還是女權主義爭論在於男女兩性在社會、經濟、文化、婚姻、家庭和職場等各自的權力和責任的權重。

但我們在影片看到卻是毫無責任感的渣男丈夫和無情的利益牽扯,我們幾乎看不到絲毫婚姻男女應有之情和家庭的倫理道德,孩子只是雙方利益交換的工具資產。

人是社會性動物,家庭是社會最小的單位,是一個正常有序社會的基礎。家庭成員是依靠血緣和姻緣的情感連接維繫的,個體依託於家庭進行經濟、文化、政治等社會活動的。

而婚姻是組建新家庭的契約,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和法律的保護。婚姻的目的包括經濟、愛情和繁衍三個方面:經濟分別代表著婚姻的社會動機-建立家庭進行經濟社會活動,愛情代表著心理動機-愛和歸屬,以及生理本能-繁衍後代。當代婚姻觀是愛情第一,經濟第二,繁衍第三。

可以看到,婚姻的心理需求動機-愛情是愛和歸屬的高級情感需求;經濟和繁衍是則是低級需求。

影評電影《找到你》

回到影片中看三個女性的婚姻家庭情況,律師李婕和其醫生老公是典型的門當戶對式的中產精英婚姻,朱敏和其富商老公則是典型的男財女貌式的富人階層婚姻,這兩對婚姻都是以現代婚姻觀-愛情第一為目的的。

而成長於窮鄉僻壤,嫁入大城市的保姆孫芳的婚姻則是典型的以經濟和繁衍為目的的功利型婚姻。他們的婚姻沒有愛情,甚至愛情對於孫芳這樣的底層女性來說是奢侈品,對其丈夫而言,孫芳只是傳宗接代的生育工具,家暴洩慾的資產對象。

從心理學角度講,三段婚姻造成的心理創傷度,朱敏最大(因其付出最多,研究生辭職做專職母親,而老公在其孕期出軌不僅造成產後抑鬱,而還不會悔改拋棄她並帶走孩子),李婕次之,孫芳最小。

原因很簡單,朱敏和李婕的婚姻目的是愛情第一,而孫芳的婚姻只為逃離家鄉到大城市安穩過日子。孫芳的不幸更多在於孩子患病。

雖然我們從客觀角度評判三位女性角色,但劇中李婕卻不這樣認為,她曾經認為自己是“新時代女性”中獨立、自尊、自主的榜樣,她懶得去關心朝夕相處的保姆孫芳的婚姻情況(也瞧不起孫芳),更看不上苦苦相求的朱敏。

可以看到她秉持以下這些信念,並以此為豪:

一、我不靠你(老公)養活,我不指望你的錢,我不用看你和你媽的臉色過日子;

二、只要你對我有一絲不忠,對不起,我完全可以讓你淨身出戶(一次不忠終生不用);

三、我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供得起房貸、請得起保姆,我有能力把最好的一切給孩子;

四、我愛孩子,我寧願一肩扛起所有的責任,也絕不會讓孩子在我們的爭吵聲中哭泣,絕不會讓她在“沒有愛的家庭”中長大。

五、我理性、獨立、自主,能夠過上我想過的生活。

最能夠表達李捷這種“自認為”的,便是她下面圖片中與當事人朱敏的一段對話。

影評電影《找到你》

李婕這些觀念和態度恰恰是當下許多當下職場女性秉持的,也是諸多以兩性情感婚姻為主題的小說、公共號文章和影視作品所宣揚的一種中產女性的婚姻生活理念。

就如以下這段對白,一定非常打動持有這類信念的女性朋友內心。

“你知道我為什麼一定要贏這場官司嗎?你知道我為什麼這麼拼命工作嗎?因為我就是不想有一天像你這樣,連爭取自己孩子的權利都沒有。”

而朱敏恰恰是這些理念的反面教材,她為了孩子和家庭付出所有,但最後卻落得被前夫拋棄,還要奪走幼子的看護權,不僅失去了工作,還因丈夫出軌造成了精神創傷。這場失敗的婚姻幾乎毀掉她所有。

在法庭外,朱敏懇求李捷,也應驗了這些:

“你也是孩子的母親,你知道我的精神是因為我受到的打擊有多重,可是我愛這個孩子,我發誓我會盡一切力量去找工作,我一定能養活我的孩子,求求你。”

但是,隨著劇情的發展,傲嬌的李婕秉持的那些觀念全部崩塌了。因為那些所引以為傲信念,摻雜著太多的非黑即白的極端思維,是不合理的信念。而且她沒有意識到作為一個原子化的個體,脫離了家庭組織是應對危機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

影評電影《找到你》
影評電影《找到你》

在三個女性的不幸婚姻中,在我看來,恰恰是李婕這段婚姻不應該走到這個樣子。朱敏和孫芳的不幸婚姻是值得同情的,因為她們並沒有責任,而李婕的婚姻危機卻負有一定的責任。

這些都源於那些她引以為豪非黑即白的觀念:

一、我不靠你(老公)養活,我不指望你的錢,我不用看你和你媽的臉色過日子;

注:婚姻是夫妻組建家庭的契約,是雙方邊界深度融合的磨合過程。AA制沒有問題,但這種想法有很大問題,AA制各自經濟獨立是為了更深度的融合,而非邊界對立,你是你,我是我。很明顯,正是這樣的觀念造成了強勢的李婕和強勢的婆婆之間的緊張關係。

建議:對於婆媳矛盾,從認知行為療法來說,老人的觀念和態度是難以改變和調整的,而且老人的自我反思和覺察能力不強,所以,,如果只是一些瑣碎的家庭矛盾。更傾向於改變年輕、獨立思考能力更強的兒媳。很明顯,李婕這方面做的差強人意。

二、只要你對我有一絲不忠,對不起,我完全可以讓你淨身出戶(一次不忠終身不用);

注:這是典型的極端思維,而且是對婚姻情感非常有害的觀念。在影片中能夠看到,李婕的醫生老公並不想離婚,他對李婕仍有感情(再其熟睡時,想撥弄李婕頭髮但他遲疑下改為將其拍醒)。他是兩個強勢女人-婆媳間的”夾心餅乾“,被李婕斥為“媽寶男”。雖然他偶爾一次出軌,但李婕的態度和離婚行為未免過於衝動,並非理智之舉。

三、我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供得起房貸、請得起保姆,我有能力把最好的一切給孩子;

四、我愛孩子,我寧願一肩扛起所有的責任,也絕不會讓孩子在我們的爭吵聲中哭泣,絕不會讓她在“沒有愛的家庭”中長大。

注:這兩點恰恰是李婕最為引以為豪的,從她對待朱敏的態度可見一斑。但保姆孫芳最後一句話:你不是一個好媽媽,徹底擊碎了其自尊和秉持的信念。忙於事業賺錢養娃的李婕無法給予寶寶持續的陪伴,連續的愛。這恰恰是她所秉持的這兩點的悖論,孩子得不到最好的一切-母親持續的愛和關懷。

就如李婕最後感悟到的:這個時代對女人要求很高,如果你選擇 成為職業女性,就會有人說你不顧家庭和孩子,是個糟糕的母親;如果你選擇成為全職媽媽,又有人會說生兒育女是女人的本分,這不算一個職業。事實卻是,因為努力工作,我才有了選擇的權利。因為當了媽媽,我才瞭解生命的意義,有勇氣去面對生活的殘酷,這兩個身份並不矛盾。

五、我理性、獨立、自主,有能力過上我想過的生活。

注:這個觀念並非是不合理信念,而是原子化個體在現代社會活動中的無奈和焦慮的感嘆。這一點在電影裡並未刻意顯露,但三個女性角色都以一己之力在婚姻生活中掙扎反抗。

也許,來自底層的孫芳和全職媽媽朱敏缺乏有效社會支持情有可原,但在有諸多社會關係的女律師李婕身上,孤島式原子化生活狀態卻體現的非常突出。

為了尋找到孩子,她獨自扒垃圾堆渾身髒臭;她掀人家小飯桌被人打出鼻血;她跪著求別人告訴自己一個信息.....

也完全失去了一個律師應有的理智:她隱瞞不報警只為保全孩子的撫養權;她被勒索二十八萬渾然不覺對方有詐;她不顧警方攔截也要自行去尋找線索......。我們在李婕身邊看不到任何朋友或親人去支持和幫助她。

我們在影片看到三個像孤島一樣的女性形象:朱敏自己苦苦哀求乃至絕望自殺奪回幼子的撫養權;保姆孫芳依靠出賣身體,借高利貸,吃剩盒飯給孩子攢錢治病,最後在大雨中獨自懷抱著奄奄一息的女兒絕望無助的痛苦嘶喊。

他們身邊沒有任何來自家庭、社區、機構組織等有效的社會支持,完全是孤島式的原子化生活狀態。

以上這些觀點和看法並不一定是正確的,但希望持有類似不合理觀念的朋友,看完這部電影后一定會有所反思,能多多少少得到一些啟發。

影評電影《找到你》
影評電影《找到你》
影評電影《找到你》

無論是傳統還是現代婚姻最基本的目的仍然是繁衍後代,這是毋庸置疑的。影片中的三段婚姻矛盾也因孩子展開,那我們在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簡單探討下孩子的身心成長。

婚姻的生物目的是繁衍,而家庭則有養育孩子健康成長、教育未成年子女習得知識技能,培養孩子形成適合於社會發展的完整人格的父母職能和家庭責任。

但在影片中,不僅是愛情第一婚姻觀的崩塌,還有牽扯於孩子的利益紛爭。與三個母親展示出的母性之愛相比,三個男性丈夫則無視婚姻的法律契約,毫無父親和家庭責任感,甚至在朱敏的富商老公(甚至在酒桌上性騷擾李婕)和孫芳的家暴男人身上看到的是婚姻家庭倫理道德的淪喪。

這其中原因,表面看一是拜金消費主義盛行,缺乏信仰崇尚一切向錢看而不是承擔應有責任和義務;二是相關婚姻法律不能保護弱勢方(女性和孩子),如和西方國家法律一樣嚴厲處罰過錯方(比如出軌的丈夫),能夠相對保障婦女和兒童的合法權益。

但我認為這恐怕只能治標而不治本,其實目前的我國的婚姻法律也是保護弱勢群體,處罰過錯方的。比如,影片中律師李婕就直言警告其出軌老公,如果打離婚官司,你不僅必輸無疑(我有你出軌的證據),而且會淨身出戶得不到任何婚姻資產包括孩子。

與專業法律人士李婕對應的卻是朱敏和孫芳對婚姻的忍辱負重和委曲求全。孫芳的這種行為也許容易理解,她比較來自窮鄉僻壤,沒有多少文化和法律知識,不懂得用法律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哪怕是最後其垃圾丈夫敲詐並企圖強姦她,她失手殺害他,還並不知道這屬於正當防衛並未報警。

而在大城市長大,研究生畢業和李婕一樣曾是高級白領的朱敏面對其渣男老公仍然委曲求全就有些讓人費解了。她雖然不如李婕精通法律,但還是比較瞭解的,那她為什麼和底層的孫芳一樣那?

影評電影《找到你》

這就是我想談的造成那些老公們輕易背棄婚姻的承諾,毫無倫理道德和責任感的更深層的因素,他們缺乏相對完整的社會人格特質。

這又回到前文談到的婚姻家庭的責任之一:撫育孩子身心健康成長,培養其適應於社會發展的完整人格。

我們知道人格塑造於我們的童年期,尤其是嬰幼兒期。如果在嬰幼兒期內,孩子得不到持續的、穩定的、充足的、溫情的來自於母親的關愛、餵養、撫摸、交流、遊戲互動,那麼孩子就可能會形成不安全的依戀人格類型-焦慮型。

如果孩子得不到母親持續陪伴和關愛,甚至長時間不在母親身邊,而其他監護人的教養方式過於嚴厲苛刻,孩子得不到任何關愛,就可能會造成迴避型依戀人格。

焦慮型人格缺乏自信,害怕失去愛,時時渴望著親密關係,併為此能夠忍受對方的傷害,只為留下愛。他們經常處於焦慮和矛盾之中,擔心憂慮失去愛和伴侶。

而回避型人格則非常獨立,特立獨行,不喜歡承擔關係責任。他們迴避親密關係(因為童年期得不到媽媽的愛,所以他們認為害怕過於親密會傷害到自己)。他們更傾向於心房鎖起,情感關閉,表現出無情和自私。

同時,在社會性別角色期望的影響下,大多數焦慮型以女孩居多(社會性別角色期望女孩子要友善、乖巧,溫柔、熱情),而大多數迴避型則大多是男孩(社會性別角色更鼓勵男孩自信、獨立,對男孩調皮本性更寬容)。

目前我國保障婦女兒童的法律並沒有偏重於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已婚媽媽的產假只有四個月左右,而孩子恰恰是這個時候開始認識母親,並學習通過哭和笑和母親溝通,表達自己的需求,和媽媽建立情感連接。

對於大多數有小寶寶的媽媽,她們不僅要承擔著哺育餵養寶寶的責任,產假後還要投身工作事業中打拼賺錢。而且有很大比例的孩子斷奶後,由於媽媽工作繁忙,會由老一輩奶奶或姥姥照料,有些只能早早的送幼稚園。

這樣缺乏連續性的,充足母愛陪伴的孩子,對其身心健康成長可能會造成負面影響。這樣看來,我們就能理解孫芳說李婕不是一個好媽媽的原因了。李婕的撫育孩子的方式,就會造成孩子一定的心理創傷,形成不安全依戀人格。

如果不安全型和安全型依戀人格結成婚姻伴侶,則婚姻家庭穩定性較好,雙方承擔著婚姻責任和家庭義務。

而兩個不安全依戀人格類型的結合,往往會出現問題。尤其是迴避型和焦慮型的結合,婚姻的穩定性較差,甚至會出現像影片中孫芳和朱敏類似的情況。

朱敏和孫芳是典型焦慮型人格,而她們的老公恰恰是迴避型依戀人格。所以,我們看到的是男方不是拳腳相加,就是無情無義。而女方則想不明的是一直委曲求全,而不是選擇離開。其實,這樣的例子在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被家暴傷害乃至至死的新聞時長耳聞。比如,前段時間四川那個女區長。

而李婕則偏向於迴避型人格(特立獨行,萬事不求人靠自己),而她的醫生老公則偏向於焦慮型人格(有點媽寶男)。

更為可怕的,往往特立獨行、自信滿滿的迴避型對於缺乏自信、焦慮矛盾的焦慮型反而有致命的吸引力!

總而言之,由於缺乏對婚育女性和嬰幼兒成長的保障制度,而中低層家庭又面臨著巨大的生活壓力,造成的結果就是男女兩性的不安全依戀人格的人數佔比走高。

影評電影《找到你》

看完這部電影后,我想許多依然單身的女性朋友會更加感慨:為選擇單身找到個不錯的理由。

是的!單身社會已是全球化的現象。無論是追求個人自由的西方國家,還是處於奉行集體主義的日本韓國,單身社會已經嚴重到影響種族的延續發展的地步了。

但我認為中國的單身社會形成與歐美和日韓都有不同之處。追求個人自由的西方單身主義更多是因為經濟發達國家福利保障良好,個體即使不結婚建立家庭並不影響其社會生活質量,還能擺脫家庭責任義務的束縛,而且西方社會中組織機構繁多,沒有家庭的個體也不會呈孤島式的原子化生活狀態,依然有歸屬感,能得到來自家庭之外的社會有效支持;

而和中國一樣奉行集體主義的日本和韓國,則是因為30歲前的年輕人生活壓力巨大,社會競爭激烈,從而選擇不婚或者晚婚。他們並不缺乏愛情,或是保持同居或是尋找網絡交友,以滿足心理和生理的需求。

可見,歐美單身主義更多是不想結婚,日韓是不敢結婚,而我們的單身主義既不是不想結婚,也不是不敢結婚,而是恐懼結婚。

這種恐懼並不是因物質生活窘迫和經濟壓力所致,可以看到那些底層家庭為了兒子買房結婚,哪怕是傾盡所有積蓄舉債也在所不惜,因為在深藏於國人潛意識中的傳宗接代觀念根深蒂固;

這樣恐懼也不是害怕承擔家庭責任和麵臨社會殘酷競爭,在影片中我們看到的三個堅強的媽媽就是如此。在現實中,執著於在那些公園相親角的父母們,那些麻木與八分鐘集體相親的職場男女們都是證明。

那這種“中國式”的恐婚到底恐懼害怕什麼那?

我想這部電影《找到你》似乎給我們些答案:恐懼的是人性,不完整的人格;害怕的是再怎樣做婚前公證,過AA制的婚姻生活,當有了一個無法公證,更無法AA的寶寶後,已經不是金錢和獨立能輕易解決的新生命,如果那時出現婚姻危機該何去何從?

恐婚一族並非是主動奉行單身主義,就像矛盾焦慮型依戀人格,他們內心是極度渴望浪漫的愛情,美滿的婚姻;

但又極度恐懼遭遇到被棄承諾的婚姻,支離破碎的家庭,還有懷裡那個無辜的小生命!

該何去何從?

影評電影《找到你》

欲收聽溫老師《親密關係》系列講座課程,請掃碼下方二維碼報名參加溫老師在線(PPT+語音)心理諮詢講堂!

影評電影《找到你》

溫老師講堂

課程:親密關係

影評電影《找到你》

課程時間:

每週二、四晚八點

課程內容:

本課程源自羅蘭.米勒和丹尼爾.鉑爾曼合著的書籍:《親密關係》。這是一部汲取了心理學、社會學、溝通研究和家庭婚姻研究等學術領域,通俗易懂又不失專業嚴謹的關於愛情和友誼的學術書籍。是心理諮詢師和婚姻家庭諮詢師必讀書籍之一。

本課程共計28課時,提煉各章節知識點,加以重點解讀梳理,結合親密關係小知識,更易理解學習。

講座方式:

採用線上播放PPT+語音講座,每課時30分鐘PPT播放講座,30分鐘答疑、回顧、總結互動。課程可隨時回放收聽,課上解答,課下打卡,課後作業,最大化吸收課程內容。

收費標準:

19.8元/節課,498元/全部課時

課程對象:

心理諮詢師、婚姻家庭諮詢師、心理學愛好者,兩性親密關係學習者等

報名方式:

VX:Jack-w123 QQ:157794258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