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慶棠是杜威女弟子 被譽爲中國「民衆教育的保姆」

約翰·杜威在中國可謂是鼎鼎大名,他是美國著名的哲學家和教育家,曾長期執教於哥倫比亞大學,他所倡導的的實用主義,在當時曾成為美國特有的文化現象,而杜威強調從實踐中學習教育的思想和主張,曾在二十世紀上半葉對中國教育界、思想界產生了極為重大的影響。

杜威在中國弟子眾多,其中郭秉文、蔣夢麟、胡適、陶行知、歐元懷、陳鶴琴、馮友蘭、朱經農、楊振聲、羅家倫、劉湛恩、張伯苓、鄭曉滄、凌冰、孟憲承、張彭春等人都曾在哥倫比亞大學留學,直接或間接與杜威教授有過一定的交集,而成為杜威的中國弟子。

而杜威教授的女弟子卻不多見,我所知道的只有3名女性,如果以年齡進行排序,她們分別是張默君、楊蔭榆和俞慶棠,其中楊蔭榆和俞慶棠都是無錫人氏,而俞慶棠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呢?那就讓我們一起去認識一下她吧。

俞慶棠是杜威女弟子 被譽為中國“民眾教育的保姆”

俞慶棠

俞慶棠(1897—1949)字鳳岐,江蘇太倉人,1897年農曆八月初四出生於上海一個職員家庭,其父俞棣雲曾是“上海電報學堂”的畢業生,思想現代且開明,其子女都接受了良好的現代教育。

俞慶棠的大哥俞風賓是上海聖約翰大學醫學部畢業生,這位上海名醫曾留學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並獲公共衛生學博士,還曾與伍連德、顏福慶等人共同創辦了“中華醫學會”。

1911年,俞慶棠就讀於上海“務本女塾”,這所女子學校創辦於1902年,最初的招生對象為滿族貴族少女,以培養賢妻良母為辦學宗旨,因此校名為“務本”,俞慶棠在“務本女塾”學習三年,於1914年畢業。

俞慶棠又先後就讀於上海“中西女塾”和“聖瑪利亞女書院”,“中西女塾”是由美國基督教監理會於1892年創辦的,創辦人是美國衛理會駐滬傳教士林樂知,宋靄齡、宋慶齡、宋美齡都曾在這所女校讀書,近年來非常走紅的女作家張愛玲也是該校校友。

“上海聖瑪利亞女書院”創辦於1881年,是一所女子貴族教會中學,所培養的學生以出色的英語能力和優雅的氣質而著稱,招生對象大多都是中上等家庭的女子,學校匯聚了許多名媛淑女,學校原址在上海中山公園西南側,多棟建築已經被列入上海市保護建築。

俞慶棠自幼就活潑、好動且勇敢,頗有男孩子性格,她在“上海聖瑪利亞女書院”時,由於年齡偏大的緣故,擔任了學校的學生會主席,練就一身嫻熟辭令,尤其善於進行鼓動性演講。

俞慶棠是杜威女弟子 被譽為中國“民眾教育的保姆”

學生時期俞慶棠

“五四運動”時,俞慶棠是上海學界的活躍分子,挑頭組織成立“上海學生聯合會”,帶領女同學上街遊行、演講,倡導“喚起民眾,實為當務之急”,並提出“立國於物競劇烈之時代,必須普及教育”的主張,思想理念確實是站在那個時代的潮頭,她曾被選為“上海學聯”代表並出席全國學生聯合會會議。

當“五四”浪潮逐漸退卻之後,許多適齡青年都紛紛前往歐美留學,以尋求救國強國之途徑,俞慶棠在美國留學的未婚夫唐慶詒鼓動下,於1919年秋前往美國留學,先後入臺來佛亞女子大學、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遊學,並最終在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穩定下來。

俞慶棠在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求學時,師從導師杜威教授攻讀教育學,並曾與江蘇老鄉孟憲承一起合作翻譯了杜威教授的著作《思維與教學》,還有杜威的學生克伯屈博士的著作《教育方法論》,這兩部論述教育的著作均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

1922年初,俞慶棠從哥倫比亞大學大學獲學士學位後,與未婚夫唐慶詒一同回國,唐慶詒是時任無錫國學專修館館長唐文治的長子,二人在無錫完婚,其時俞慶棠25歲,唐慶詒24歲,巧合的是,夫妻名字中都各帶一個“慶”字,儘管他們是奉父母之命的娃娃親,卻婚姻幸福美滿,與無錫同鄉楊蔭榆的婚姻形成強烈的反差。

唐慶詒是1914年赴美留學的,先後就讀於比洛特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並獲碩士學位,其英語水平超級厲害,曾屢屢在全美各級英語演講比賽中獲獎,其演講風格以思想深邃、邏輯嚴密、表達精準、語音純正為特色,甚至有人評價他“不僅超越了其他種族和民族,也超越了美國的演講者。

俞慶棠是杜威女弟子 被譽為中國“民眾教育的保姆”

唐慶詒

婚後的俞慶棠在私立無錫中學任教,這所中學是由近代著名教育家高陽以“毀家興學、造福桑梓”的辦學理念,捐獻全部家產而創建的,已經雙目失明的國學大師唐文治出任首任校長,而唐文治被高陽先生的辦學義舉所感動,掌校十年而義不受薪,俞慶棠也為唐文治的義舉所感動,積極助力公公辦學。

1924年夏,由王伯群捐資創辦的私立大夏大學在上海成立,由馬君武出任首任校長,最初的師生全部來自於私立廈門大學,其中歐元懷曾是教育科主任兼總務長,是哥倫比亞大學碩士畢業,其人是辦教育的行家,俞慶棠在歐元懷學長的邀請和引薦之下,出任私立大夏大學教授。

1927年4月,國民政府定都南京之後,整合江蘇省高等教育資源,合併組建了國立第四中山大學,俞慶棠被時任校長張乃燕聘為教授,時任國民政府大學院院長蔡元培極力倡導效仿法國教育模式而實施大學區制。

時任江蘇省教育廳社會教育科科長的俞慶棠又開始兼任擴充教育處處長,規劃江蘇省的社會教育事業,並大力倡導和推行民眾教育的主張,組織成立“中國社會教育社”,編輯出版《民眾教育》,江蘇的社會教育模式和經驗很快就被推向全國。

俞慶棠是杜威女弟子 被譽為中國“民眾教育的保姆”

俞慶棠工作照

1928年3月,俞慶棠在蘇州創辦國立中央大學區民眾教育學校併兼任校長,不久,該校由蘇州遷至無錫,並更名為“江蘇省民眾教育學院”,同時又增設了勞農學院,後來兩院合併更名為“江蘇省立教育學院”,俞慶棠改任教授兼研究實驗部主任,曾主編《教育與民眾》月刊,並在上海《申報》開闢“農村生活叢談”專欄。

1932年12月,俞慶棠倡導併發起成立了“中國社會教育社”,出任常務理事兼總幹事,梁漱溟、趙冕出任常務理事,還有理事及候補理事十幾人,以“研究社會教育學術,促進社會教育事業”為宗旨,這是一個領導全國社會教育的學術團體。

1933年,俞慶棠攜近乎雙目失明的丈夫唐慶詒赴歐洲治療眼疾,順便考察了丹麥等歐洲七國的成人補習教育,這次考察讓俞慶棠獲益匪淺,回國以後以更大的熱情致力於民眾教育,她被社會譽為“民眾教育的保姆”。

俞慶棠是杜威女弟子 被譽為中國“民眾教育的保姆”

俞慶棠與唐慶詒

1934年,俞慶棠被推舉為“中華職業教育社”理事,這個社會團體由黃炎培聯合蔡元培、梁啟超、張謇、宋漢章等48位教育界、實業界知名人士,於1917年5月6日在上海成立的,以倡導、研究和推行職業教育為宗旨。

1935年,俞慶棠主編了《民眾抗日救國讀本》,積極從事抗日救亡運動,抗日戰爭爆發後,俞慶棠隨江蘇省立教育學院師生一同遷校至桂林,後來又隻身前往漢口,出任全國戰時教育協會研究實驗委員會委員及婦女指導委員會生產事業組組長。

魯迅於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逝世後,俞慶棠曾撰寫一幅輓聯:“不做空頭文學家,死者是用鐵筆鐵肩挑起解放民族的擔子;要作真心革命者,活人應拿出赤心赤血,趕走壓迫中華的敵人。”懸掛在無錫紀念魯迅的追思會上。

1938年5月20日,宋美齡以“新生活運動婦女指導委員會指導長”的名義,在廬山組織召開了“戰時婦女工作談話會“,因在廬山召開而又稱為“廬山婦女談話會”,全國各界婦女代表沈慧蓮、唐國楨、鄧穎超、孟慶樹、史良、吳貽芳、俞慶棠、雷潔瓊、劉清揚、勞君展、張藹貞等48人參加了這次談話會,俞慶棠開始積極參與戰時難童保育與婦女救濟工作。

俞慶棠是杜威女弟子 被譽為中國“民眾教育的保姆”

俞慶棠(前排右一)、鄧穎超(後排左四)、宋美齡(後排右三)

1938年8月,俞慶棠又從漢口來到陪都重慶,組織籌備婦女生產事業,主張和倡議“前線兄弟流血殺敵,後方姊妹揮汗做工”,又先後在四川松潘、樂山創辦了紡織、蠶絲實驗區,組織和領導西南大後方的婦女工作,當時《新華日報》曾作過專題報道。

1939年3月,俞慶棠由重慶返回上海,先後在東吳大學、滬江大學、震旦女子文理學院等教會大學任教,其中“震旦女子文理學院”是上海唯一的一所女子大學,這所女校儘管只存在了14年,卻培養了許多民國名媛。

俞慶棠還出任了“中華基督教女青年會全國協會”編輯幹事,為女青年會編寫民眾課本,並由中華書局出版,所得稿費全部捐作社會救濟。

抗戰勝利後,俞慶棠應剛出任上海市教育局局長顧毓琇之邀,擔任上海市教育局社會教育處處長,她發動社會力量,先後興辦了108所市立民眾學校,並親自兼任“上海市立實驗民眾學校”校長。

俞慶棠是杜威女弟子 被譽為中國“民眾教育的保姆”

俞慶棠與學校骨幹教師合影

1947年9月,顧毓琇被蔣介石任命為國立政治大學校長,與顧毓琇同是無錫同鄉的俞慶棠也辭去上海市教育局社會教育處處長一職,專任上海市立實驗民眾學校校長,面向上海工廠和棚戶區的民眾開戰掃盲工作。

1947年春,俞慶棠就被推舉出任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中國委員會委員,1948年又出任聯合國遠東基本教育會議中國代表團顧問,同年10月,赴美國考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難童教育與成人補習教育,並再入哥倫比亞大學研讀教育。

1949年5月,俞慶棠應邀回國,作為教育界代表出席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會議,並參加了開國大典,政務院總理周恩來還親自接見了俞慶棠,邀請她出任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會教育司司長,以發揮她廣泛的社會影響力。

俞慶棠是杜威女弟子 被譽為中國“民眾教育的保姆”

俞慶棠

1949年12月4日晚,俞慶棠在教育部宿舍因突發腦溢血而病逝,年僅52歲,正是一個政治家和教育家的黃金年齡,非常的可惜,可謂是中國社會教育的重大損失。

1985年,時任全國政協主席鄧穎超為無錫“俞慶棠紀念館”親筆題詞:“紀念人民教育家俞慶棠先生”,對俞慶棠的教育人生給予高度概括和評價。而著名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雷潔瓊的題詞是“學習俞慶棠先生致力民眾教育的獻身精神”,鄧穎超和雷潔瓊都是俞慶棠的生前好友,她們都曾致力於中國的婦女事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