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街口北大街消失的胡同

桃園危改二期工程被拆遷的衚衕

在建設桃園危房改造區東段工程中,拆掉的衚衕有:新街口頭條、二條、三條、四條、七條,新街口衚衕,新街口小三條,校場口小二條、小三條、小四條、小五條、小六條、小七條,西校場衚衕,中校場衚衕,東校場衚衕,懷朋衚衕,潛學衚衕,朋獎衚衕,時刻亮衚衕,長青衚衕,大銅井衚衕,後坑衚衕,紅園衚衕,壽屏衚衕,泉陽衚衕,東新開衚衕,有果衚衕,珠八寶衚衕等。

新街口頭條,呈曲折走向,東起新街口北大街,西至新街口二條,全長210米,均寬4米。明代稱一條衚衕。清代稱頭條衚衕。1965年全市整頓地名時,定今稱新街口頭條。2002—2006年衚衕被拆。

新街口二條,呈東西走向,東起新街口北大街,西至珠八寶衚衕,全長110米,均寬4米。明代稱二條衚衕。清代沿用。1965年全市整頓地名時,定今稱新街口頭條。2002年衚衕被拆。

新街口三條,呈東西走向,東起新街口北大街,西至珠八寶衚衕,全長116米,均寬5米。明代稱三條衚衕。清代沿用。1949年將後珠八寶衚衕改稱小三條衚衕,此衚衕遂改稱大三條衚衕。1965年全市整頓地名時,定今稱新街口三條。衚衕內有百年老校新街口三條小學。1991—2003年衚衕被拆,現建起新街口一區居民住宅小區。

新街口小三條,呈東西走向,東起新街口北大街,西至珠八寶衚衕,全長120米,均寬4米。明代為珠八寶衚衕一部分。清代稱後珠八寶衚衕。1949年將後珠八寶衚衕改稱小三條衚衕,因比大三條衚衕窄而得名。1991—2003年衚衕被拆,現建起新街口一區居民住宅小區。

珠八寶衚衕,呈南北走向,南起新街口二條,北至新街口四條,全長170米,均寬3米。明代稱豬巴巴衚衕,亦稱朱巴巴衚衕,“巴巴”是老北京人對人、畜糞便的俗稱。清末諧音稱珠八寶衚衕,亦稱蘇八寶衚衕。衚衕原呈“卜”字狀,1965年將東西走向一段析出稱小三條衚衕形成今界。過去,這裡屬於“窮西北套”範圍。清末民初一首童謠中有“北城根兒,窮人多,草房破屋賽狗窩”之說。據這裡的老住戶講:老輩子時,這裡人煙稀少,西邊是大糞場,北邊有屎克蟬(即時刻亮衚衕),東邊有豬巴巴衚衕。

時刻亮衚衕,呈南北走向,北起新街口四條,南至有果衚衕,長65米,寬3米。乾隆京城全圖內已成聚落,然無稱。清末《京師地名對》稱其為屎克郎衚衕。民國後,以其名不雅,諧音為時刻亮。屎克郎即蜣螂,是一種食糞的甲蟲。此地或原為糞場,故多此糞客。後雖闢巷,猶指舊事為稱。此巷皆平房住宅。2002年衚衕被拆。

東光衚衕,呈南北走向,南起永泰衚衕,北至新街口四條,長165米,寬4米。清代稱教子衚衕,亦稱轎子衚衕,衚衕名稱來源不詳。1911年定名轎子衚衕。1965年定今名東光衚衕。2002年衚衕被拆。

新街口四條,呈東西走向,東起新街口北大街,西至西教場衚衕,是新街口北大街西側較長的衚衕,全長530米,均寬4米。明代稱四條衚衕。清代東段稱四條衚衕,西段稱雙柵欄衚衕(因保留有明代東西兩座柵欄門而得名)。1911年二段合併,為區別北邊小四條衚衕,稱大四條衚衕。此衚衕在大三條衚衕之北,1965年全市整頓地名時,定今稱新街口四條。2002年衚衕被拆,現建起新街口一區居民住宅小區。

新街口六條,呈東西走向,東起新街口北大街,西至紅園衚衕,全長145米,均寬4米。明代為空地。清代西段紅園衚衕稱六條衚衕,東段大六條衚衕。1965年全市整頓地名時,定今稱新街口頭條。2003年衚衕被拆,現建起新街口一區居民住宅小區。

紅園衚衕,呈南北走向,南起新街口四條,北至新街口七條,全長2799米,均寬4米。明代稱官菜園,清代稱菜園,以蔬菜種植而得名,因位於六條之西,又稱菜園六條。1965年將西側一死衚衕——駱駝衚衕(因有養駱駝戶而得名)併入,合稱紅園衚衕。2003年衚衕被拆,建起新街口一區居民住宅小區。

陽泉衚衕,呈環狀型,二出口均與六條衚衕相交,長229米,寬4米。清代稱羊圈,因有養羊戶而得名,1911年諧音稱陽泉衚衕。2003年衚衕被拆。

壽屏衚衕,呈東西走向,西起紅園衚衕,東不通行,全長170米,寬4米。清代稱燒餅衚衕。1911年諧音稱壽屏衚衕。2003年衚衕被拆。

新街口七條,呈東西走向,東起新街口北大街,西至東教場衚衕,是新街口北大街西側最寬的衚衕,全長275米,均寬12米。明代為空地。清代稱七條衚衕。1911年為區別西側的小七條衚衕,稱大七條衚衕。此衚衕在大三條衚衕之北,1965年全市整頓地名時,定今稱新街口七條。2003年衚衕被拆,建起新街口一區居民住宅小區。

後坑衚衕,呈南北走向,南起新街口七條,北至德勝門西大街,全長250米,均寬5米。因地勢低窪,且在新街口七條之北,清代稱後大坑,後俗稱後坑。1965年全市整頓地名時,定今稱後坑衚衕。2003年衚衕被拆。

長青衚衕,呈曲折走向,南起小七條,北至北城根,長283米,寬4米。清代稱松樹庵,因有小廟而得名。1911年諧音為松樹灣。1965年全市整頓地名時,定今稱長青衚衕。2003年衚衕被拆。

有果衚衕,呈東西走向,東起珠八寶衚衕,西至東新開衚衕,長216米,寬4米。清代西段稱炸油果衚衕,東段稱小三條。1911年諧音改稱有果衚衕。《乾隆圖》已載其有其形,其最遲已於清初聚落成巷,惟未標名。名見《地名對》。油炸鬼為北京之一種油炸麵食,“鬼”讀近“果”之音,或徑與作油炸果,外城稱曰麻花,即今所謂“焦圈”。一般與麻醬燒餅同售。巷以此物為名,當因舊時此處有製售此物之攤店,因而成為標誌,用為衚衕名。民國間以其名不雅,改為有果衚衕,實為油炸鬼之諧音。2002年衚衕被拆。

大、小銅井衚衕

在老北京地名中,有上百個地名與水井有關,因為過去老百姓飲水全憑井水。甚至北京話“衚衕”的稱謂,也來自元大都蒙古語言“有水的地方”。

位於新街口豁口各有一條帶“井”字的衚衕,分別叫“大銅井衚衕”、“小銅井衚衕”。1985年改建積水潭立交橋,大銅井衚衕被拆除,目前有小銅井衚衕尚存。小銅井衚衕北側幾乎被總政歌劇團劇場佔領,南側有少數幾個院子,緊西邊院子是總政歌劇團舞美隊辦公用房。

下圖是大銅井衚衕成為進入北二環路的出口,小銅井衚衕只剩下通往後海的半截衚衕了。

新街口北大街消失的衚衕


小銅井衚衕東側與前海西沿相通,西口與新街口北大街銜接。衚衕內最有名的當屬總政歌劇院排演場,是在小銅井衚衕1號梁漱溟先生舊居上分兩次改建而成。

明清時,北京城出現了五大鎮物,當時按道家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的理論,在北京的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設置了五個鎮物,用來震懾妖魔,以確保京城安全。東方屬木,鎮物是廣渠門外神木廠的金絲楠木;西方屬金,鎮物是覺生寺(大鐘寺)的大鐘;南方屬火,鎮物是永定門的燕墩;北方屬水,鎮物是頤和園昆明湖邊的銅牛;中央屬土,鎮物是景山,景山聚土為鎮山。

數百年來,在社會上還廣為流傳著另五大“鎮物”。一是永定門外的燕墩,二是東安門內的沙灘銀閘,三是新街口的銅井,四是德勝門外的鐵影壁,五是東直門外的鐵塔。

大銅井衚衕 位於窮西北套東北部的古城牆下。據《燕京訪古錄》記載,此衚衕中曾有一銅製井圈,外方內圓,上刻 “大元至順辛未秋七月賜雅克特穆爾自用。”查公元1331年為元朝至順元年,按干支計為辛未年,至今已775年。清代此衚衕始稱大銅井衚衕。北京有“南城茶葉北城水”的諺語。據傳此井中的水純淨甘冽,沏出茶來別有風味,“北城水”即指此井之水。明清之際,每逢大雨,往玉泉山的運水車不能出城,往往從大銅井中汲水,代替玉泉山之水,供皇宮飲用。

小銅井衚衕名稱來源於衚衕內的標的物——銅井,據專家考證,銅井的位置在梁漱溟先生花園內。《燕京訪古錄》記載,小銅井衚衕原有銅製井圈,外方內圓。上刻“大元至順辛末秋七月賜雅克特穆爾自用”。據說這銅井的井水甘冽無比,在明清兩代是專門供皇宮的御井。“甘泉芳冽味清新,有詔傳宣賜近臣;惕勵此心同止水,三緘借鑑學金人。”

小銅井衚衕,呈東西走向,東起西海西沿,西至新街口北大街,長85米,寬7米。清代始稱小銅井,因在大銅井之東故名,為正黃旗地界。據《燕京訪古錄》載,銅井衚衕內原有銅製井圈,外方內圓,上刻“大元至順辛未秋七月賜雅克特穆爾自用”故名。民國時期沿用此稱,1965年北京市街巷名稱重新認定時改為“小銅井衚衕”。

朋獎衚衕,呈東西走向,東起東教場衚衕,西至西教場衚衕,長115米,寬3米。清代稱彭家樓衚衕,因有姓棚的棚匠居住於此而得名,亦稱棚匠衚衕。1965年定今稱。2003年衚衕被拆。

老北京有三種精絕手藝:搭棚匠是其之一。另為裱褙匠、扎彩匠。棚匠搭棚,只有杉槁、竹竿、蘆蓆、繩子。平地而起,高至十丈寬亦十丈,中間不見一柱。夏季庭院中的天棚,遮陽透風。平時住戶殯喪嫁娶等紅白喜事,搭的靈堂、壽堂、喜堂。真是富麗堂皇。《道鹹以來朝野雜記》載:光緒十四年(1888年)十一月太和門災。次年正月二十五日德宗(光緒)大婚,已定期矣,相去不過兩月,重修為時已迫,且在嚴冬。……有孫藎卿者……廣招工匠,純以綵綢紮成。《飫咫偶聞》說:“(新搭的門)高卑廣狹無少差,至榱桷之花紋,鴟吻之雕鏤,瓦溝之廣狹,無不克肖。雖久執事內廷者,不能辨其真偽。而且高逾二丈,凜冽之風,不少動搖,技至此神矣”。棚匠對外接攬生意的場所就是棚鋪,從前北京內外城有不少棚鋪。如新街口的新利棚鋪,紅橋的天利棚,就是北京著名的“棚匠劉”家的店鋪。外城李鐵柺斜街附近有衚衕名棚鋪夾道,說明當年就有棚鋪在這裡。

下圖是二張拆遷新街口地區衚衕的照片。

新街口北大街消失的衚衕


新街口北大街消失的衚衕


新街口北大街消失的衚衕


西直門內之街巷名稱,大部分清時地圖有記載,經民國至解放後,多有改動。近年來隨著北京城區的建設與發展,舊有的衚衕、街巷大批地拆掉,取而代之的是高樓大廈。惟個別的街巷名稱保留至今。

老北京人孫福瑞用清末演唱的一段太平歌詞,述說人們俗稱西北套之地原有街巷衚衕,聯貫整理出來,以此喚出我們北京,尤其是久居西直門區域的人們對斯地之回憶。太平歌詞如下:

張禿子(1)槐樹(2)底下去乘涼,覺得有點餓,溜達到洪橋(3)下,直奔羊肉床,吃的是燒餅(4)、油炸鬼⑤、麵茶(6)多擱芝麻醬,急忙來到前桌子(7)來把錢換,一不留神踩上了屎克螂(8),轉身來到剃頭棚(9)把頭剃,一心要到鐵獅子廟(10)去上香,不坐轎子(11)騎馬相(12),穿堂(13)過了前後兩桃園(14),來到了鐵獅子廟,降香不小心燒著了火藥局(15)、黑塔(16)、永泰寺(17),引著了草料鋪(18),勾連了葡萄院(19)、南北草料廠(20),一急之下跑到了崇元觀(21),半蹲在新街口,一屁股悶坐在蔣養房(22),越思越想沒有新開路(23),一根褲腰帶(24),五根檁(25)上懸了梁,臨死落了個吊死鬼(26),沒有棺材,只有火匣子(27)把他裝,北廣濟寺(28)、松樹庵(29)的和尚尼姑把經念,沒有地方埋,來了後坑(30)把他葬

(1)衚衕名見《京師坊巷志稿》,位於中教場衚衕路東。張禿子為綽號,人為清光緒初或更早。但因張禿子居此,而有聞名一方事蹟可傳,故被公認為衚衕名。民國後諧音改稱長圖治衚衕,1965年併入中教場衚衕。

(2)清代始稱槐樹衚衕,以衚衕內有大槐樹為名,相沿至今。

(3)位於趙登禹路北口。洪橋,又稱橫橋,橋下有河,元代稱金水河,明代稱河漕,清代稱大明濠、西溝。溝兩側通道稱西溝沿,溝沿架40餘座東西向橋。民國後,河漕改築暗溝,洪橋埋入地下。

(4)以北京傳統風味麵食燒餅為衚衕名,民國後以諧音改稱壽屏衚衕,又稱壽瓶衚衕。

(5)《乾隆京城全圖》已載其形,最遲於清初聚落成巷,惟未標名。油炸鬼為北京一種傳統風味小吃,“鬼”讀近“果”之音,即今所謂“焦圈”。衚衕以此物為名,當因舊時此處有製售此物之攤店,因而成為標誌,用以衚衕名。民國間改為有果衚衕,實為油炸鬼之諧音。過去,這裡屬於“窮西北套”範圍。清末民初一首童謠中有“北城根兒,窮人多,草房破屋賽狗窩”之說。據這裡的老住戶講:老輩子時,這裡人煙稀少,西邊是大糞場,北邊有屎克螂(時刻亮衚衕),東邊有豬巴巴(珠八寶衚衕。“巴巴”是老北京人對人、畜糞便的俗稱)。白天見不到人,晚上更是沒有人,淨剩鬼了。這樣隨口就叫了有鬼衚衕。可是這個名字叫著和聽著都怪瘮人的,就改成了油炸鬼衚衕。

(6)以北京特有小吃麵茶為衚衕名,民國後改稱綿長鬍同,1965年併入西教場衚衕。

(7)清代始稱前桌子衚衕,民國後改稱潛學衚衕。

(8)《乾隆京城全圖》載其形,未標名。明末清初此地形成衚衕,因此地舊為糞場,屎克螂麇集,故為名。民國後雅化稱時刻亮衚衕。

(9)剃頭棚為市井間平民化之理髮店。剃頭之名始於明末清初。漢人蓄髮,清人剃頭留辮。當明清易代之際,剃頭與否成為降清與否之重要標誌。清政府屢頒剃髮之令,故有“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之說。剃頭業也因清代之制而興盛。此地舊為教場,後形成聚落,有人於巷中開設剃頭棚,為附近所特有,因以名巷。初只是民間俗稱,清末據以定名。民國沿之,1965年廢其名,併入中教場衚衕。今朋獎衚衕北,與相平行之短巷,即原剃頭棚衚衕。

(10)明代為製造火藥兵器的故址——安民廠,在西直門內大街北,是天啟六年王恭廠災後,熹宗另在這裡擇址新建的火藥兵器廠。《明史•五行志二》記載:“(崇禎十一年,1638年)六月癸巳,安民廠災,震毀城垣廨舍,居民死傷無算。”太監劉若愚《明宮史》記載更詳:“至六月初二日午時,安民廠大震,略減於天啟六年時也。”清代時為八旗火藥廠地界。清朝入關以後,由於長期處在戰爭環境中,清廷很重視武器製造,由工部和內務府分管造兵器。順治初年,京營八旗都設炮廠和火藥廠。但從康熙中葉以後,國內承平日久,大規模的激烈戰鬥減少了,清廷也不再注意武器的改進和發展。雍正時,“以滿洲夙重騎射,不可專習鳥槍而廢弓矢”,對弓弩刀矛的強調更勝於火器。嘉慶以後,火器製造處於停滯狀態,火器製造日益衰落。此後,八旗火藥廠地界形成街巷。民國後稱此地為鐵獅子廟,以廟為名。1965年改稱鐵獅子巷。

(11)清代稱教子衚衕,又稱轎子衚衕。民國後沿用轎子衚衕一名。1965年改稱東光衚衕。

(12)明代為御馬監官房衚衕,清代稱馬香兒衚衕或馬香衚衕。民國後改為馬相衚衕。

(13)連接馬相衚衕和西直門內大街的小通道,民國後稱穿堂門或川堂門。

(14)明《京師五城坊巷衚衕集》稱桃園,以桃樹園得名。《乾隆京城全圖》分稱前、後桃園衚衕。

(15)清代稱火藥局。民國後改稱大火藥局,西側一小衚衕稱小火藥局。1965年小火藥局併入大火藥局改稱光澤衚衕。

(16)清《日下舊聞考》:“草場口有萬佛寺,俗亦呼黑塔寺,其衚衕亦以黑塔寺名。寺無塔,亦無碑碣可考,不知何以沿其稱也。”陳文良主編《北京傳統文化便覽》:“在西直門大街迤北。該黑塔寺本名萬福寺,始建明正德五年(1510年),後世迭經重修。清初塔已無存,但猶相沿稱之為黑塔寺。用以名巷,見《乾隆京城全圖》作黑塔寺衚衕,民國時去衚衕二字,徑稱黑塔寺。寺址在今大豐衚衕路西。”1965年改稱黑塔衚衕。

(17)明代稱永泰寺,《京師坊巷志稿》:“高井衚衕有永泰寺,元舊剎,明天順間重建。”衚衕以寺得名。1965年改稱永泰衚衕。永泰寺始建正統八年(1443年),天順元年(1457年)竣工。由修武伯沈清等出資修建。明英宗朱祁鎮賜名“永泰”,至今寺名未有改變,這在京城的寺院中是不多見的。因永泰寺建在元朝一座廢棄寺廟的遺址上,故亦有永泰寺始建於元朝的說法。

(18) 衚衕名為民國年間依此地有草料鋪定名。加工與出售牲畜飼草飼料的場所,稱草料鋪,鋪當為清代舊設,在今西教場衚衕北端路西。1965年併入西教場衚衕。

(19)民國後始稱葡萄院,因多植葡萄得名。

(20)明代稱草廠,又稱西草廠衚衕,因有草料廠在北新草廠西側。清代,以西直門內大街為界,分稱南、北草廠。

(21)崇元觀,明天順二年(1458年)建,俗稱“曹公觀”、“曹老公觀”或“曹老虎觀”,位於今西直門內大街東新開衚衕內。崇元觀曾是老北京的一所著名道觀,規模宏大壯觀,殿宇莊嚴華美,且是京師西北城一重要集貿市場。每月逢初一、十五為集日。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日為廟市,百貨雜陳,尤多花燈,有“奇巧花燈認不明”之美譽。燈節時舉辦大型燈會,遊人絡繹不絕。有民謠為證:“財神廟裡借元寶,覺生寺裡撞大鐘,東嶽廟裡栓娃娃,白雲觀裡摸猴精,城隍廟裡看火判,崇元觀裡看花燈,火神廟裡晾寶會,廠甸廟會甲帝京。”崇元觀以製作精美奇巧的花燈躋身於老北京八大著名春節廟會之中,可見其聲望甚高。庚子年(1900年)毀。現為北京教育學院西城分院等三個單位佔用。

(22)明《宛署雜記》記為浣衣局衚衕,《京師五城坊巷衚衕集》稱漿絳房。浣衣局是明朝內廷二十四衙門之一,是為內廷清洗衣物的機關。劉若愚《明宮史》謂:“浣衣局在德勝門裡迤西,俗稱漿家房。”浣衣局不僅明時為內廷清洗衣物,而且是安置年老宮人“及有罪退廢者”。明天啟七年(1627年)十一月,熹宗的保姆客氏被“笞(音chi,用鞭、杖或竹板子打)死於此”。《乾隆京城全圖》稱蔣養房,《宸垣識略》作蔣養房衚衕。1965年定名新街口東街。中共最早的黨校在蔣養房衚衕。1925年10月,中共北方區委經中共中央批准在蔣養房衚衕創辦了秘密黨校,成為中共最早的黨校。羅亦農任校長,李大釗、陳喬年等北京黨團組織的領導人為學員們上課。學員來自北方區所轄北方各省黨的基層組織,經過培訓分配到北方各地從事黨團組織的發展等革命工作。

(23)清代形成的街巷,稱新開路。民國後,改稱東新開路。1965年改稱東新開衚衕。

(24)以地形名衚衕。明代為安民廠故址,清代八旗火藥廠地界,後形成衚衕,似口袋,故民國後稱口袋衚衕,亦稱褲腰帶。1965年改稱闊帶衚衕。

(25)清末稱五根檁,1965年定名五根檁衚衕。

(26)地址在西城區教育分院附中西牆外。

(27)位於黑塔衚衕中段路北。北京城當時是一座典型的消費城市,沒有大工業,只有提供服務的城市行業,也是當時社會的必然產物,反映到地名上有以騸馬閹豬為業的騸馬張衚衕、管接生的石老孃衚衕、管殯葬的棺材衚衕、火匣子衚衕、槓房衚衕等……由此可見,衚衕名稱也是社會學的一部分。

(28)北廣濟寺位於新街口,明正德九年敕建,此寺與西四西邊的弘慈廣濟寺同名,但此寺無論是其規模還是知名度都明顯小於弘慈廣濟寺。北廣濟寺面積約四畝,殿堂,配房共58間,有各種佛像幾十尊,其中所供釋迦佛及十八羅漢為泥木質,均為脫沙鏤金。雕刻十分精美。民國後,北廣濟寺逐漸荒廢,寺中有一名僧人將廟宇借予普濟佛學會辦理普仁小學,解放後仍為私立普仁小學。後北廣濟寺因破舊徹底拆除,現新街口新華書店即是北廣濟寺原址。

(29)明《宛署雜記》:“松樹觀音庵,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建”,因庵及四周多松樹取名,衚衕並以庵得名。《乾隆京城全圖》作松樹庵衚衕。《京師坊巷志稿》記松樹庵,民國沿之。1965年改稱長青衚衕,從松柏長青之意。

(30)此地地勢低窪,並在新街口最北端,故稱後大坑,俗稱後坑。1965年定名後坑衚衕。

作者ruiren4911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