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沉船上的瓷器,件件都是藏家的心頭寶

古代沉船上的瓷器,件件都是藏家的心頭寶

在中國水域,就發現有著名的碗礁一號和南海一號沉船,在中國的鄰國,也都發現了不少載有中國瓷器的沉船,其裝載的瓷器往往數以萬計。僅以越南為例,就有數例數十萬件瓷器被打撈出水。1990-1992年被發現和打撈的“頭頓”沉船,就發現中國景德鎮、汕、德化窯生產的中國外銷瓷器六萬件(套);1998-1999年打撈的金甌沉船,也出水了既有中國傳統風格又有歐洲風格的中國清代瓷器五萬多件,其中有的青花瓷器落有“大清雍正年制”款。另外,在此期間發現和打撈的“建江”沉船和“佔婆島”沉船,也都發現了中國以及越南、泰國的瓷器。

古代沉船上的瓷器,件件都是藏家的心頭寶

後面我們介紹的沉船,對我們認識中國古代陶瓷的生產年代、窯址、品種、器型和釉色,都會有極大的幫助。海底沉船,隱藏著一部完整的陶瓷貿易史,記載著一部完整的中國陶瓷史,這是一個巨大的文化寶庫,需要人類的高度重視。瞭解這些沉船的年代和裝載的陶瓷,對於我們重新認識中國陶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是一部實物寫就的中國古代陶瓷史。

克拉克號

在和陶瓷相關的古代船舶中,“克拉克號”,也許在世界上最為出名了。“克拉克”已經成為一個符號,不僅是一艘船的符號,而且是一種瓷器的符號,它是特定年代特定紋飾的一種瓷器的符號,在陶瓷界,只要一說“克拉克”瓷,人們就知道,這是指一種典型的青花瓷器,它的器型包括盤、碗、瓶等等,其中以寬邊的青花瓷盤最具代表性,這種青花瓷盤往往盤心是藍底的裝飾性的主體紋飾,而盤沿繪著開光的各種青花紋樣。這種青花瓷盤的生產年代為明晚期至清初,或者稱之為十七世紀的典型青花瓷器。在日本,把這種青花瓷器稱之為“芙蓉手”。

古代沉船上的瓷器,件件都是藏家的心頭寶

明萬曆 克拉克瓷大盤

克拉克瓷的命名,也許來自於一艘葡萄牙的遠洋海船。公元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海上捕獲一艘葡萄牙商船——“克拉克號”,船上裝有大量來自中國的青花瓷器,因不瞭解這些瓷器的產地,荷蘭人就把這種瓷器命名為“克拉克瓷”。不過,很有可能“克拉克”不是船的名稱,而是同類船隻的型號,因為在1602年至1604年之間,荷蘭人所截獲的兩條葡萄牙大船,一條為“聖·亞哥”號,另一條為“聖塔·卡塔得那”號,這兩條船所載的數以萬計的瓷器,在阿姆斯特丹拍賣時,引起了瘋狂的搶購,從此,精美的中國瓷器,不再是歐洲皇室獨享的珍品,它開始進入歐洲普通百姓的家庭。

克拉克瓷是典型的外銷瓷器,儘管它在歐洲很為出名,但在中國國內,長期以來,很少有克拉克瓷的報道,它的生產窯址也一直是個謎。直到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國內才在福建的平和地區找到克拉克瓷的生產窯址,後又在景德鎮也發現了克拉克瓷的窯址,說明大量的國外市場需求,使得這種“克拉克”瓷器成為各地爭相生產的對象。

從現有克拉克瓷盤的形狀觀察,它往往有比較類似的盤形,完全可能是由金屬模具壓制生產的,因而它的器壁較薄,器形不規整,精美和粗糙並存,這是為適應市場需求而大規模生產的結果。從明代嘉靖開始至清代康熙終止的克拉克瓷,在中國陶瓷史和中外貿易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頁。

當然,克拉克號並不是一艘沉船,而是被俘獲的商船。而1643年沉沒的“哈察”號上就裝載著典型的克拉克瓷器,這艘船被打撈出25000件瓷器。在世界各地陸續打撈的古代沉船上,許多都發現了克拉克瓷。

哥德堡號


哥德堡1號瑞典商船是十八世紀來中國進行貿易的。

1745年1月11日,“哥德堡1號”從廣州啟程回國,船上裝載著大約700噸的中國物品,包括茶葉、瓷器、絲綢和藤器。當時這批貨物如果運到哥德堡市場拍賣的話,估計價值2.5至2.7億瑞典銀幣之間。8個月後,“哥德堡1號”航行回到離哥德堡港大約900米的海面時,突然船頭觸礁沉沒,正在岸上等待“哥德堡1號”凱旋的人們眼巴巴地看著船沉到海里,幸好事故中沒有人員傷亡。從沉船上撈起了30噸茶葉、80匹絲綢和大量瓷器,在市場上拍賣後竟然足夠支付“哥德堡1號”這次廣州之旅的全部成本,而且還能夠獲利14%。後來,瑞典的東印度公司又建造了哥德堡2號繼續開展至中國的貿易。

古代沉船上的瓷器,件件都是藏家的心頭寶

“哥德堡號”打撈 清乾隆 青花鬥雞圖盤

黑石號

“黑石號”是一艘著名的阿拉伯沉船,它沉沒在印尼勿里洞島海域。因為在出水的長沙窯瓷碗中有唐代寶曆二年的年號,寶曆二年為唐敬宗年號(826年),所以沉船的年代被確認為9世紀上半葉。

古代沉船上的瓷器,件件都是藏家的心頭寶

黑石號航線

打撈時,黑石號的船體基本保存完整,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阿拉伯沉船,它的發現和打撈,證明了在唐代,中國和阿拉伯地區,已經存在直接的海上陶瓷貿易,這是“海上陶瓷之路”的直接證據。1998和1999年間,德國“海底探險公司”將“黑石號”打撈出水。

這是一艘滿載貨物的阿拉伯沉船,上面發現的唐代瓷器多達67000多件,船上所載的長沙窯瓷器和金銀器已經引起極大的關注,而三件完好無損的唐代鞏縣窯燒製的青花瓷盤更是引起陶瓷界的轟動。

在“黑石號”出水文物的整理研究階段,我國陶瓷界的一些知名學者曾應邀前往新加坡觀摩沉船上的文物,他們拍攝的大量圖片,使國內文博界對“黑石號”出水文物有了比較全面的瞭解。

從2002年開始,我國國內的上海博物館、湖南博物館、揚州博物館等都提出了購買意向,而新加坡、卡塔爾、日本等國的博物館也表達了購買的意願。但是,打撈方提出“必須整體購買”的標的,並開出4000萬美元的高價,當時摺合人民幣3億元,不知什麼原因,我國的博物館在此數字面前居然都失去了話語權。此時,新加坡的“聖淘沙”機構搶先購買了打撈文物的展覽權,隨後籌措3000餘萬美元全部購得這批出水文物,2005年所有出水的“黑石號”文物分批完整落戶新加坡。

古代沉船上的瓷器,件件都是藏家的心頭寶

黑石號出水器物

在“黑石號”打撈出水的陶瓷中,長沙窯瓷器有56500多件,使國內陶瓷界對長沙窯瓷器的產量、款式、器形、紋飾和市場有了新的認識。這批長沙窯瓷器中,以碗為主,其次為執壺,其他有杯、盤、盂、盒、罐、燻爐、油燈和少量生肖瓷塑。瓷器上的款明確記載了瓷器的用途和生產商,這些“款”不僅為當代人對唐代瓷器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實物依據,更使我們對瓷器上寫款的認識大大提前。比如,有的碗中寫有“茶盞子”,說明了茶具的用途,有的瓷碗寫有“湖南道草市石渚盂子有名樊家記”款識,說明產品來自長沙窯。這種帶有廣告性質的款記,為我們認識元代瓷器上的“張家造”、“陳家造”提供了借鑑。在唐代就出現了在陶瓷上寫明生產廠家的款識,那麼,在唐之後的宋代、元代和明代,也完全可能在陶瓷上出現類似的款識。而大量的花葉、蓮蓬、飛鳥、摩羯魚紋,這些帶有阿拉伯風格的圖案,充分說明了長沙窯為適應外銷市場而作的變化,這種變化鞏固了長沙窯外銷窯場的地位。

如果“黑石號”出水的瓷器能夠留存國內,它對我們認識唐代瓷器,以及認識我國陶瓷款記、紋飾和器型的演變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碗礁一號

碗礁一號是2005年6月被我國福建省漁民在平潭碗礁附近捕魚時意外發現的一條清代康熙年間的沉船,同年的7月6日,國家文物局批准對沉船進行搶救性發掘,並命名為“碗礁一號”。類似由漁民首先發現的古代沉船,在中國海域內絕不會是碗礁一號一條船,這也是各地古玩市場充斥著海撈瓷的原因。在類似沉船上出水的古代瓷器,絕大多數都是一般的日常用瓷,因而也不太會引起太大的反響,但這些都是貨真價實的古代瓷器,所以往往會引起收藏者的追捧。

碗礁一號就是因為船上裝載著康熙時期的瓷器而被認定為清代早期的沉船。

古代沉船上的瓷器,件件都是藏家的心頭寶

碗礁一號”出水 清康熙 青花團菊紋碗

碗礁一號的沉沒地點和出水的15000件文物,隱函著豐富的歷史信息。

首先,這是一艘運載外銷瓷器的船舶。因為船上發現了許多帶蓋的高足杯和精美的咖啡具,這些器型具有明顯的異國情調。另外,一些精緻的造型各異的小瓷瓶,只能是西方餐桌上的裝飾用具。即使在一些中國傳統的器型上,也出現了典型的克拉克紋飾,如前文所述,克拉克瓷是典型的外銷瓷器。

其次,碗礁一號的沉沒地點說明了,福建平潭附近有中國清代貿易港口,是福州還是泉州,還有待於證實。

第三,這艘船沉沒的原因是觸礁。所謂“碗礁”,就是平潭海域一些碗狀暗礁,這裡的風浪和海流往往會使過往的船隻因觸礁而沉沒。

第四,出水的瓷器多數是青花瓷器,也有不少五彩瓷器。青花瓷從其胎釉、髮色來看,應該是景德鎮窯的產品。而五彩瓷,因是低溫燒製的釉上彩,所以出水後,表面多有剝落,這種自然剝落,將成為鑑定海撈瓷的一個重要特徵。

第五,出水的康熙瓷器,表面晶瑩光亮,打破了習慣所述的古代瓷器的表面光澤。

第六,出現了簡化字,這也使一些墨守陳規的“鑑定家”感到不可思議。

碗礁一號的出水對中國文博界的衝擊是巨大的!它使我們對清代早期瓷器有了新的認識,對清代早期瓷器的釉色、光澤、紋飾和器型,都應該重新作出新的判斷,否則,極有可能將真東西說成假東西。

同年10月23日,中國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的館員李濱在北京潘家園古玩市場上看到了一種康熙中期青花大瓷盤,直徑超過40釐米,標價8萬元人民幣,這就是他們剛剛發掘過的沉船上的文物。這樣的東西已經出現在古玩市場上,是讓外國人買去呢還是讓中國人收藏呢?讓外國人買去,或許若干年後我們又要花大價錢從海外搶購“國寶”,要知道這件瓷盤的年份比圓明園的獸頭要老。給中國人買去,若干年後,我們還要為這件瓷盤的真偽爭論不休,誰叫它的出身如此不正呢!

南海一號

在廣東陽江市海陵島十里銀灘上,有一座五個不規則的大小橢圓體連環相扣組成的博物館,這就是“南海一號博物館”。被整體打撈上岸的我國宋代沉船“南海一號”,就在裡面的橢圓形的海水環境密閉展廳—水晶宮中展出,而相關的文物整理也在可以探視的環境中進行。

這樣的整理和展出可謂世界文物保護史上的奇蹟。

南海一號是一艘宋代木質尖底船,它全部裝載的文物約有60000件,其中已經發掘整理了金、銀、銅、鐵、瓷類文物4000多件。與碗礁一號的陶瓷器相比,南海一號的文物年代更久、窯口更多,它所承載的歷史信息也就更被考古學者所重視。

古代沉船上的瓷器,件件都是藏家的心頭寶

“南海Ⅰ號”海底現場

“南海Ⅰ號”現已出水2000多件完整瓷器,品種超過30種。這些瓷器窯口眾多,有福建的德化窯白瓷、河北的磁州窯的瓷器、江西的景德鎮窯的影青瓷和浙江的龍泉窯的青瓷等宋代的著名窯口瓷器,其中許多都是可以評為國家一級或二級文物的陶瓷精品。特別可貴的是,出水瓷器中不少帶有明顯的異域風格,顯然這些是宋代接受海外訂貨“來樣加工”的產品。當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還在為外貿的形式爭論不休時,我們的祖先早在數百年前就已經接受“來樣加工”這種外貿形式了。

古代沉船上的瓷器,件件都是藏家的心頭寶

“南海Ⅰ號”出水 宋 青釉內出筋菊瓣紋盤

南海一號的價值雖然在於它所承載的文物,在於被打撈出水的瓷器,然而,南海一號的價值更在於它本身,在於它整體的文物價值。“南海一號”對於研究海上陶瓷之路、研究我國的陶瓷史、研究我國宋代的社會生活,研究我國宋代的造船技術、研究我國的對外貿易史和研究我國宋代的對外交往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當南海一號的瓷器全部整理完畢,我們對宋代瓷器的認識,必然會發出耿寶昌先生一樣的感嘆:“從未見過如此多的瓷類珍寶,很多連聽都沒聽說過!”

新安號

1975年5月,韓國漁民在新安外方海域偶然打撈出了大量中國青瓷,從而發現了元代的“新安沉船”。1976年至1984年,韓國考古界對這艘沉船進行了發掘,並最終把它打撈上岸。在這條元代中國的沉船上,總共發掘出了兩萬多件青瓷和白瓷,兩千多件金屬製品、石製品和紫檀木,以及800萬件重達28噸的中國銅錢,目前韓國在木浦建立了博物館展出新安沉船及其文物。

古代沉船上的瓷器,件件都是藏家的心頭寶

韓國木浦博物館 “新安號”出水文物展品

為什麼說這是一條元代的沉船呢?這從所出水的瓷器的胎釉、器型和紋飾上可以做出判斷,更可以從船上出水的銅權上的銘文可以判斷,元代流行銅權,銅權上往往鑄有銘文,新安沉船上銅權的銘文為“慶元路”字樣,這是元代對寧波地區的稱謂。同時,更為可靠的是,在一塊木牌上還保留著“至治叄年”的墨跡,這是公元1323年,所以說,新安沉船是一條元代早期的船舶。

古代沉船上的瓷器,件件都是藏家的心頭寶

"新安號"出水瓷器

在新安沉船上有元代的一萬多件瓷器,其中絕大多數是浙江龍泉窯的產品。這批瓷器不僅數量大,質量也高,堪稱元瓷的精品,保存狀況又非常完整。其中一件為寧波“使司帥府公用”銘龍泉青瓷盤,說明了這是一件元代官窯的瓷器,它對研究元代官制和地方誌都有很大的幫助。另外浙江金華鐵店窯的器物,江西贛州七里鎮窯的瓷器,都使我國元代外銷瓷的窯口,有了新的擴充。這也說明了元代外銷瓷的規模,出口瓷器的窯口已經遍及東南沿海。可惜的是,這件沉船上沒有發現元代的青花瓷器,否則,對於國內關於元青花的爭論一定有所幫助。

2003年10月,寧波的“海外尋珍團”一行來到了韓國新安郡木浦市的國立海洋遺物展覽館,考察這條被韓國考古工作者從海底發掘出的元代沉船遺物。當這些貴賓被數百年前的沉船上的遺物深深吸引時,他們一定感嘆我們祖先的偉大。在地球的海洋之下,有多少寶物還在等待我們去打撈和發掘呢?

海撈瓷,它是中華文明的物質載體,它所記載的中國文化和歷史的信息,還有待於我們去探索和研究。當一批又一批海撈瓷出現在古玩市場上時,不是一句簡單的盜賣文物就可以聊以自慰的!我們應該讓更多的人去了解海撈瓷,去識別海撈瓷,由此去認識我們還尚未認識的中國陶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