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在即綠色物流方案呼之欲出

雙11在即綠色物流方案呼之欲出

距離雙11尚有月餘,各大電商和物流企業早已進入備戰狀態,召開雙11物流服務動員會、上調快遞派送費爭搶“快遞小哥”、發佈系列物流黑科技等等。而在“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各路營銷佈局背後,巨量的快遞垃圾也再度浮出水面。

《經濟參考報》記者獲悉,快遞垃圾增量已佔垃圾增量的90%,今年包裹量將達到十年來最高點,屆時快遞垃圾量也將再創驚人紀錄。目前,政府和企業正加快推進綠色物流,一攬子綠色物流方案呼之欲出。業內人士指出,中國綠色物流還面臨標準法規不完善、缺乏激勵機制等多重挑戰,亟須完善政策措施,調動各方積極參與。

快遞包裹垃圾增量驚人

國家郵政局發佈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快遞業務量保持高速增長,預計累計完成220.8億件,超過我國2015年全年快遞業務量。雙11在即,巨量包裹將再次襲來。在近日由中國快遞協會、菜鳥網絡與各大快遞企業聯合舉行的雙11物流服務動員會上,中國快遞協會副會長、秘書長孫康表示,今年包裹量將達到十年來最高點,刷新世界紀錄。

巨量包裹不僅考驗快遞物流業運營能力,由此引發的快遞包裹垃圾增量也很驚人。國家郵政局發佈的數據顯示,僅去年一年,包裝快遞所用膠帶總長度就可以繞地球赤道425圈,紙板和塑料的實際回收率不到10%,包裝物總體回收率不到20%。另有數據顯示,在我國特大城市中,快遞包裝垃圾增量已佔到生活垃圾增量的93%,部分大型城市則為85%至90%。

“在快遞包裹當中,包裝的紙箱佔到了60%左右,有50%的包裹要使用塑料袋,編織袋使用量也有45%,膠帶的使用量達到了87%,30%以上的包裝箱都會添加不同材質的緩衝物,這些都會形成大量垃圾。”國家商務部流通發展司副司長王選慶此前表示。

據悉,包裝垃圾往往以紙張、塑料為主,原材料大多源於木材、石油。快遞包裝中常用的透明膠帶、塑料袋等材料,主要原料都是聚氯乙烯,埋在土裡需要上百年才能降解,會對環境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近年來塑料和紙類佔比大幅上升,其中不易降解的塑料垃圾佔比從12%提高到23%左右,紙類垃圾佔比從9%上升到15%左右。“大家比較關注的外賣產生的塑料餐盒和塑料袋垃圾也非常可觀,而且油膩很難清洗。”王選慶說。業內人士指出,面對“無處安放”的巨量快遞垃圾,物流業亟須擺脫粗放式“野蠻生長”,加快轉型升級。

綠色物流方案提速推進

綠色物流早已吹響號角,今年以來步伐尤其快。國家郵政局局長馬軍勝在今年全國郵政管理工作會議上表示,要引導和支持更多企業參與“綠色快遞”行動,推廣應用可降解塑料袋等環保包裝產品,加強物料管理和先進包裝技術應用,進一步降低單位快件包裝耗材。

今年5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快遞暫行條例》提出向綠色環保傾斜,明確鼓勵使用可降解、可重複利用的環保包裝材料,實現包裝材料的減量化利用和再利用。8月31日正式通過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明確提出,快遞物流服務提供者應當按照規定使用環保包裝材料,實現包裝材料的減量化和再利用,支持、推動綠色包裝、倉儲、運輸,促進電子商務綠色發展。

9月1日,新修訂的《快遞封裝用品》系列國家標準(以下簡稱“新版國標”)正式實施。新版國標根據減量化、綠色化、可循環的要求,對原有標準的相關方面進行了補充完善。

在近日舉行的2018中國快遞論壇上,馬軍勝強調,快遞業應當堅持“綠色高效、低碳環保”不動搖,要大力推廣環保包裝輔材應用,鼓勵技術裝備改造更新,研發推廣使用可降解的膠帶和包裝袋、環保填充物等物料輔料;要以電商快件為重點,推動包裝減量化,探索簡約包裝,減少二次包裝;要創新生產模式,積極推廣包裝箱、總包袋的循環利用,加強包裝廢棄物的回收處置管理。

不少地方也在積極調研快遞綠色包裝工作,對進一步推進快遞綠色包裝試點工作提出要求,包括加大科研力度,不斷推出綠色化、減量化、可循環的包裝產品等。企業層面尤其是電商表現尤為積極。菜鳥方面表示,去年雙11期間,在菜鳥驛站開展了“回箱計劃”,鼓勵消費者現場開箱,把紙箱留給後續寄件用戶使用。菜鳥方面透露,今年雙11將啟動全新升級的“回箱計劃”,範圍將拓展到全國百城5000個回收點。淘寶、高德、支付寶、菜鳥裹裹將從今年的雙11起全面支持該計劃。

此外,菜鳥還發布了一項綠色行動的最新成果:打造全球首個全品類“綠倉”。這是物流業首次實現循環箱全流程覆蓋。通過循環箱、原箱發貨的模式,實現0膠帶、0填充物,0新增紙箱,促進降本增效。據菜鳥網絡總裁萬霖介紹,到2020年天貓直送業務所使用的快遞袋全部升級為環保袋、淘寶和閒魚上門取件業務所使用的環保快遞袋覆蓋200座城市。

京東物流也推出瘦身膠帶、可降解包裝袋等環保產品。京東方面預計,到2020年將減少一次性包裝紙箱使用量100億個。在供貨端,實現80%的商品包裝耗材可回收;在用戶端,實現50%以上的塑料包裝使用生物降解材料製作。

蘇寧物流方面也表示,截至目前,共享快遞盒已在全國實現規模化應用,這些共享快遞盒平均每3天循環使用一次,空盒子在盤點後隨調撥車回到中心倉庫。蘇寧預計,到今年年底,全北京共享快遞盒投放量將達到10萬個,一年至少節省700萬個紙箱。

亟待完善標準建立激勵機制

不過,有關專家也指出,中國綠色物流還面臨較大挑戰。我國物流業起步晚,在物色物流的服務水平和研究方面處於起步階段,與發達國家在綠色物流的觀念、政策以及技術上存在較大差距。法律法規標準不完善是一大痛點。以《快遞封裝用品》系列國家標準為例,這一新版國標屬於推薦性標準,全面推行該標準依然面臨較大難度。

記者瞭解到,新版國標倡導使用生物降解材料,降低了塑料薄膜類快遞包裝袋的最低厚度要求,增加了二次使用封套類型,鼓勵快遞包裝箱重複使用,增加可循環利用相關標誌的印刷等。而相關數據顯示,傳統快遞袋的價格比可降解快遞袋便宜三分之一,還更加厚實,在沒有強制要求的情況下,很少會有商家主動選擇可降解快遞袋。

可循環使用的快遞盒全面推廣也非一朝一夕。業內人士指出,除了基於成本考慮,更多賣家更樂於採用價格低廉的包裝,其回收本身也增加了效率成本。蘇寧集團董事長張近東建議,對使用綠色包裝並推動綠色包裝普及的企業給予支持,對循環使用包裝製品的商家及快遞企業給予激勵,並建立快遞包裝分類及回收的激勵機制。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趙劍波認為,可循環使用的快遞盒市場盈利空間不大,其共享行為更多受綠色環保要素的驅動,應儘快通過試點找到新政策實施的著力點,提高企業使用積極性。另外,推動綠色物流包裝的標準化。目前的快遞包裝尺寸、大小不一,分揀運輸缺乏規範,應推動物流快遞各個環節的規範化、標準化。在中國包裝學會秘書長王軍看來,對於消費者同樣需要採用激勵機制,這將進一步增加消費者採取環保配送的動力。北京印刷學院青島研究院院長朱磊認為,快遞配送材料的變化只是綠色配送的一部分,各大電商平臺和物流企業還需要向優化生產流程和數據分析尋找新的“能量”。

全國政協常委郭庚茂日前在赴浙調研推進快遞行業綠色發展情況時指出,快遞包裝治理問題要堅持社會共治,推進齊抓共管,在實現快遞綠色發展中實現政府引導、部門協同、企業著力、社會參與的系統工作格局。要圍繞綠色製造、綠色包裝及回收、快遞垃圾回收等環節,分別明確各責任主體定位,有的放矢推進快遞綠色發展。要進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建立標準法規,健全基礎設施。

來自:經濟參考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