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先生的诗意人生

文|花雨满天

01

这两天,阅读林语堂所著《苏东坡传》。

一直非常喜欢东坡先生的那些绝世诗词,欣赏先生的豁达。但是没想到,他的一生竟然是那么地坎坷。

但是无论经历多少顺逆,东坡先生始终都没有丢掉他心里本有的善良与真诚,还有对生活的热爱。先生其实是一个文人,中年以后又算是一个修行的文人。但是却在宦海浮沉,尝遍人世百味。他被他教过的皇帝学生一再地贬到蛮夷之地,以至到无可再贬的海南。最后的时光里,他回到他心仪的养老地常州,没多久,就病倒逝去了。

东坡先生的诗意人生

02

先生走的那一年,64岁。在这些年里,在他高中进士第二名的20岁,他的母亲走了;在他不到30岁时,他的第一位夫人走了;在他30多岁时,他的父亲走了。在他40岁正当壮年时,他们全家被贬到黄州,他和家人耕种了几亩地,自给自足,安贫乐道,他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成了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

他多么想就这样过着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但是皇帝还记挂着他,所以他又匆匆回到京城,成为一名三品翰林。没过几年,就又被流放到惠州。他拿出全部积蓄在一家寺庙边上,盖了房子,打算在此安家落户。房子还没盖好,他晚年的红颜知已,12岁时就跟随了他,他亲自教授出的才情出众,与他情投意合患难与共的朝云,也走了。

他的房子终于盖好了,不过几个月的时间,他还没有来得有享受。他的政敌看到了他在惠州生活期间,写的那些自得其乐的诗句。他又再一次被迫流放到当时真正的蛮夷之时海南。那几年,缺衣少药,甚至对于他这个美食家来说,一到冬天,海运受阻,他连吃一顿饱饭都成了问题。但是就是在那样的生活环境里,他还是坚持了下来。并且与当地人为友,教授当地未开化的黎人知识与文化。

在身居海南的那些日子里,有一位老婆婆问混迹于他们之间的东坡先生:翰林先生,你曾经在皇帝身边位居高官,看尽繁华。再看看现在你的生活,是不是觉得像做了一场春梦啊?先生呵呵大笑,从此,称这位老婆婆为“春梦婆”。

东坡先生的诗意人生

03

先生的一生,不算自由。半生流放,住处都要处处受人控制与约束。在他最后几年的岁月里,生活可谓异常艰难。但是哪又如何?他始终没有丢掉他对生活的热爱。他在他活着的每一天他都尽他自己最大程度努力地活着,艰难之中,总能找到让他开心的瞬间。并且,通过他的才华与人分享着他这的这些快乐。他的才情成就了他的盛名,但也正是这份盛名,也让他的生活人人皆可知。

在那样的年代,无论他被迫流落到哪个地方,因为他的诗词写的太好了,总是墨迹还未干,就已经传抄出去。很快到达那些一直对他心怀嫉妒的人的手里。并且成为对方文字上诟病他的把柄,让他的生活不得自由。但是哪又如何?他依然怀抱着对生活的满腔热爱,抒发着只属于他自己的盖世才情。

如果说,我们后人是欣赏先生的这份绝世才情,不如说,我们更多地是欣赏他这份无论身处何种境况,都不卑不亢,真实,善良,有趣的初心。这样的灵魂,无论是否有才情,都值得我们尊敬。更何况,他又能吟出那样美好的诗句。

其实,如果按常人眼光看先生的一生,如何算得上诗意呢?他的一生在不断地面临生老病死的失去,不断地面对官场仕途上的动荡浮沉。但是,在不同的人的眼里,同样的际遇,却可以拥有不同的心境去面对。

正是因为东坡先生对待生活的这份乐观与豁达,成为了无数中国人心目中向往的理想状态与理想人格。所以,我们才如此地喜爱他。以至千年以后,我们依然对他念念不忘。

东坡先生的诗意人生

04

生活是不断变化的,生命也是无常的。唯有。纯真的灵魂之光芒永存世间,照耀着无数挣扎在路上的灵魂。让后人惊叹,原来,人的一生,无论顺逆,都可以选择如此地生活。

是的,所有我们一生执着在意的好坏对错,喜怒哀乐,乃至功名利禄,对于人这短短一生,转眼如尘土。唯有,我们对于生活的每一份真诚与付出,热爱与奉献,每一刹那间真实的感受,才是我们一生最重要的体验。任谁,也无法代替。

正如,东坡先生一生中,那些弄舟江上的时光;散步于皎洁月下,聆听寺院悠扬钟声的时刻;酣睡于寂静林下,或者徜徉于山水之间的那些岁月。

还有,先生那心怀天下,不忘初心,耿直乐观面对人生每一个时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