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口諭怎樣保證傳達無誤呢?答案很簡單卻讓現代人自愧不如

古代皇帝說話叫“金口玉言”,但皇帝也有常人日常生活的方式,並非每一句話都稱“金口玉言”。但口諭則不同,稱“口諭”一定是有“指導性”、指示性”和“命令式”的作用,不能更改或變相更改,況且口諭都是有明確文書(檔案)記載的,假傳口諭如同假傳聖旨一樣加罪,所以能保證皇帝的口諭傳達無誤。


古代皇帝口諭怎樣保證傳達無誤呢?答案很簡單卻讓現代人自愧不如


詔令是以皇帝名義發佈的公文的統稱。民間則一般稱為"聖旨"。大體上可分兩大類:一是發佈重大制度、典禮、封賞的文書;二是日常政務活動的文書。概括起來有制、詔、誥、敕、旨、冊、諭、令、檄等。


古代皇帝口諭怎樣保證傳達無誤呢?答案很簡單卻讓現代人自愧不如


口諭又分為面諭和傳奉口諭,面諭太監大臣傳達聖旨是有皇帝在場的,這個就不可能出錯了,畢竟誰敢啊,古裝劇中那可是要滿門抄斬的。傳奉口諭大臣或者太監轉達。大家好奇的不就是這一種,畢竟手諭至少還有個憑據,那麼口諭怎麼辦呢?沒有憑證?其實,這兩者是差不多的,口諭雖然是皇帝口頭說的,但最終還是要寫成書面的形式進行歸檔,只不過這個工作是由古代皇帝身邊的記錄者來監督的。


古代皇帝口諭怎樣保證傳達無誤呢?答案很簡單卻讓現代人自愧不如


另外,口諭的影響力有限,所說的內容多數都是一些日常小事,即便造假也毫無意義。有一個特殊例子,康熙臨終時,已經無法親筆書寫遺詔,便口諭傳位給雍正,由隆科多轉述。由於這關係到皇位,是天大的事,所以引起了人們的普遍猜測,到現在仍是歷史的謎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