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大的大明王朝爲什麼閹黨屢屢掌權

強大的大明王朝為什麼閹黨屢屢掌權

朱元璋建立明朝,實行了與前朝的政治接軌。但到洪武十三年,因宰相胡惟庸謀反案,朱元璋決心政治改革,廢除宰相,永不再立。

萬事獨裁,是要消耗精力的。除了外事活動,明朝的皇帝一天有三次朝,即早朝、午朝、晚朝。據統計,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天中內外諸司送到皇宮的奏章便有1160件,彙報的事情3291件。平均一天看150道奏章就當看黃色書刊好了,但一天要處理400多件事情並且還都是大事,不娛樂休閒也就罷了,不吃不喝,不是腦子進水,這個皇帝是絕對不會有人乾的!

所以,按照朱元璋的政改思路,皇帝只能他自己和朱棣幹。那些深宮裡長大的花朵,經不起這般折騰——精力旺盛,智力超群,生物學上也沒有這種概率。就算神州大地老百姓不造反,境外敵對勢力也沒有亡我之心,朱家的子孫們天天練智力,練體力,明朝的統治遲早都是難以為繼的。

但事實上,朱元璋、朱棣之後的明朝維持了200多年,因為老朱家的後人並不都是傻蛋。朱元璋砍掉了宰相的編制,沒有規定不準配秘書,也沒有規定不準設立秘書處。所謂機構改革,精減——膨脹——再精減——再膨脹,是頂層設計中的頂層發明,非說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也太不尊重領導了!

皇帝的秘書處即內閣,秘書即內閣大學士——這些秘書與“小蜜”絕無干系,人家宮裡不稀罕這貨。他們都在內廷辦公,像中極、建極、文華、武英四殿,文淵閣、東閣兩閣,所以被稱內閣學士或內閣大學士。內閣學士在朝廷上地位並不高,官階只五品,而六部尚書則是二品。

沒有政改前,奏章批答是宰相的事。現在改革了,當然要歸皇上批答。太多了,皇上批不了,便口授大學士。對皇上而言是智力勞動,對大學士而言則是體力勞動。千萬不要以為內閣裡的人都成了宰相,政治大權絕對在皇帝那裡。如果那裡出來一份你的任命文件,你只能感謝皇上。

“內閣”,是與“內宮”差不多的東西,旨在提高皇帝的幸福指數,是解決皇帝之所急,皇帝之所需。看看聖旨是怎麼出爐的知道了:內外章奏,大學士一一過目,然後每道上面貼張籤條,籤條上寫出處理意見,再送給皇帝——這叫“票擬”,又叫“條旨”。估計後來很多幹部喜歡給人寫“條子”,就是受益於這個“條旨”。

票擬之後,皇帝一看,沒有什麼新的意見,就把小條子撕了。但條子上的字,得親自用紅筆批下——這就叫“批紅”,也叫“硃批”。正式的諭旨,就算文件生成了。

這樣看起來皇帝是輕鬆了,但也輕鬆不到哪兒去,因為國家太大,哪天的事情都會有一堆。所以,後來的皇帝要保證幸福指數的穩定增長,就只能再革新公務處理方式:皇帝有事交與太監,太監再交內閣;內閣有事送太監,再由太監呈皇上。皇帝若還嫌麻煩,就乾脆吩咐太監批……

朝廷中所謂的外廷與內廷,本來就包括了皇上身邊的人。宦官,從來就是近水樓臺先得月的人。伴隨東林黨崛起的,自然還有閹黨。

——閹黨,這個品牌中國馳名,但不夠響亮,其實就是緊密團結在太監周圍的宦官群體。宦官,是今人最不理解或理解得最不準確的歷史名詞。據說現在國民的文化水平都相當高,但知曉宦官概念的確實又太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得益於電視劇。電視看多了,肯定是有壞處的,對未成年人來說,容易近視,對成年人來說,容易腦殘。

關於宦官,民間的理解甚至又黃又猛,他們就是專門幫皇上做愛。這同樣要感謝清宮戲,普及了太多的歷史學問!這類電視劇看多了的人,通常都覺得宦官與太監是一回事,並且認為他們也就是給皇帝端茶送水的服務員,大不了也就是個“事業編”。其實宦官的身份是“幹部”,並且陣容強大,級別很高,並非廣大導演給演員亂比劃,一口一個奴才的。明朝的宦官,編制上有十二監、四司、八局即“二十四衙門”,大體屬於後勤幹部,有興趣的同志可以找個資料看一下。相信大多數同志,沒有這個興趣。

明朝在京職官中,宦官機構最龐大,官職也很高。所謂“太監”,是指十二監中的掌印太監,即最高長官,正四品,與知府一般大,比有學問的國子監祭酒高一級,比翰林院學士高兩級。“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官做到知府這一級,雖是修成了不敗金身,但論實際權力,知府與太監那是無法相比的——想繼續進步的知府,深更半夜上他們家,都得堆著笑臉自稱奴才

強大的大明王朝為什麼閹黨屢屢掌權

宦官們為什麼這般牛逼?前面談明代政治體制改革時有一段,記性好的同志很容易明白——

如果明朝當年機構改革有文件,文件上的白紙黑字,那宦官確實是奴才。但是,宦官的本質屬於皇權,皇權又絕對置於政權之上。朱元璋時代的明朝,禁止宦官“干政”,鑄了一塊鐵牌掛在宮門:“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這時的宦官,基本都在做孫子,當奴才。但你看準了,這孫子是皇帝的孫子,奴才也是皇帝的奴才。你千萬別拿皇上的孫子當自己的孫子,也千萬別拿皇上的奴才當自己的奴才。堅持這麼想,哪天掉坑裡了都不知道挖坑的是誰。

到第三代領導核心朱棣時,宦官的皇權面目就顯現了:宦官又是帶兵打仗,又是出國訪問(李興使暹羅,鄭和下西洋,侯顯使西域),又是下基層檢查(王安督軍營,馬靖巡視甘肅),又是擴權增編(增設東廠,委任宦官主持),忙得不亦樂乎。但是,沒出事。

沒出事,不等於不出事。原因同樣簡單:朱棣也是個厲害的角色!試想,能把響噹噹的第二代領導核心打得影子都沒了,還有什麼活做不成?幸運的是,有這等主子,孫子們的尾巴全都夾得找不著。誰不小心漏一截,估計要連頭一塊剁了。

朱棣的孫子宣宗朱瞻基,狠抓宦官幹部隊伍建設,抽調一流的專家(翰林院學士)辦培訓班,設“內書堂”,一期教他兩三百小宦官。宦官的素質,大幅度提升,你也別再欺負後勤幹部沒文化了——請你從此更新觀念,所謂宦官,並非你感覺的一群割了蛋蛋的大文盲。人家已經有知識,有文憑。至於什麼文憑,沒考證過,估計是比照國民教育同等學歷的內部文憑。但朱瞻基的開掘創新,算得上為宦官大業畫蛇點睛。

但亂子終於也來了——

英宗朱祁鎮在王振的指搗下順利成為俘虜,武宗朱厚照被劉瑾玩得溜溜轉……為啥,就因為是一幫小屁孩:走馬上任,朱祁鎮九歲,朱厚照十五歲。

這就是事情,這就是權力,並且是皇帝的事情,是皇帝的權力。當皇帝沒有智力、沒有能力來做事、用權時,大權旁落只是時間、多少、方式的問題,比方竊取,比方順手撿到,一切皆有可能,隨時都會發生。何況,很多情況下他們的權力還不是撿的,而是皇上白送的——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口頭授權。宦官撿到這些,那叫便利。因為皇帝就算掉個紐扣,最容易撿到的,只能是宦官。這枚紐扣是不是及時回到皇帝那裡,如果沒有監督的探頭,那隻能取決於宦官的素質。

所以,明朝的宦官在本質與漢、唐時期是有差異的。魏忠賢正是在明朝的政治度下,成為皇帝的大秘從而權傾朝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