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傳政策利好,一大波消費金融公司在路上?|馨金融

再传政策利好,一大波消费金融公司在路上?|馨金融

如果說此前牌照發放收緊是為了整頓行業環境,那麼這一次審批再掀高潮,則是為了給市場帶來更多新的刺激。

—— 馨金融

洪偌馨/文

剛剛,國務院辦公廳發佈了《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實施方案(2018—2020年)》,方案要求促進居民消費的配套保障,尤其是提升金融服務質效。在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保持居民合理槓桿水平的前提下,加快消費信貸管理模式和產品創新,加大對重點消費領域的支持力度,不斷提升消費金融服務的質量和效率。

在這一點上,倒是與最近多家消費金融公司接連獲批籌建、開業的趨勢相一致。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十一長假第一天,廈門市金融工作辦公室發佈消息稱,首家兩岸合資的消費金融公司金美信消費金融公司,在經歷了五個月的籌備期後,獲得廈門銀監局開業批覆,這也是國內第23家獲批開業的持牌消費金融公司。

再传政策利好,一大波消费金融公司在路上?|馨金融

而就在金美信獲批開業半個月之前,9月14日當天也有兩家新設消費金融公司的消息傳出。

一是中信公司、中信信託及金蝶中國合資籌建的中信消費金融公司獲得銀保監會審批准籌建;二是光大銀行發佈公告稱,與中青旅及王道銀行擬共同出資設立北京陽光消費金融公司。

長假後,富邦金控旗下富邦華一銀行將於國內互聯網公司唯品會共同出資設立一家消費金融公司的消息也被證實。

接連傳出的消息釋放了一個很明顯的信號:消費金融牌照在沉寂許久之後,又迎來了一個批設的小高潮。

據馨金融不完全統計,2017年以來,新設立消費金融公司在批准新設方面進入了一個相對緩慢的階段,整個2017年,只有一家消費金融公司——珠海易生華通消費金融公司在年初獲得地方監管部門批准籌建,但至今未開業。而幾家在上半年獲准開業的消費金融公司都獲准籌建於2016年。

在這之後,儘管也有幾則擬發起設立消費金融公司的消息傳出,但一到審批環節便再無下文。而到今年,消費金融的設立和審批似乎又進入到一個相對活躍的新階段。

1

回溯國內消費金融公司的發展歷史,就牌照發放來說,經歷了幾個明顯的階段。

2009年銀監會發布《消費金融公司試點管理辦法》應該是消費金融公司的標誌性起點。該文件指出,未經銀監會批准,任何單位不得在機構名稱中使用“消費金融”字樣,並對消費金融公司的股東資質、業務範圍等作出了要求。

隨後,北京、天津、上海及成都四地啟動消費金融公司試點。2010年初,銀監會相繼批准了北銀、中銀、四川錦程和捷信四家消費金融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四家公司中有三家都是以銀行為主導,而外資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馬來西亞豐隆銀行在錦程消費金融公司出資比例為49%、捷信100%的股權都屬於母集團),這些都成為之後消費金融公司發展的重要特點之一。

在第一階段的試點期告一段落後,2013年11月,銀監會發布了《消費金融公司試點管理辦法》的修訂稿,並宣佈將試點城市範圍擴大至瀋陽、南京、杭州等10個城市。

在這個階段,共有招聯、興業、海爾、蘇寧、湖北、馬上、中郵等七家消費金融公司獲准籌建,時間從2014年8月延續到2015年初。

因為修訂稿鼓勵消費金融公司的出資人多樣化,因此除了原本銀行主導的格局之外,海爾、蘇寧、重慶百貨等實業和零售巨頭開始嶄露頭角,招聯消費金融則引入招行旗下香港永隆銀行作為主要股東之一。

2015年年中開始,消費金融公司正式進入全國推廣期。從國務院常務會議到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消費金融公司被反覆提及,鼓勵符合條件的民間資本、銀行業機構和互聯網企業參與其中。

不過就像前面提到過的,消費金融公司獲批的時間主要集中於2017年之前。其中,2015年下半年獲批的有四家,包括杭銀、華融、盛銀及富滇消費金融公司(富滇已獲得地方銀監局批准,但尚未獲得銀保監會批准),而2016年全年則有7家新設消費金融公司拿到審批資格。

在這一波牌照下發的高峰期,銀行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依然毋庸置疑,但是各個產業的資本、互聯網公司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越來越重要,甚至一些新金融創業公司也開始參與其中。

比如,攜程和神州優車分別入股了上海尚誠及河北幸福消費金融公司,而之前我們聊過的準上市公司薩摩耶金服也曾出現在包銀消費金融的股東名單中。

2

如果回過頭來看,2017年是國內消費金融行業很有轉折意味的一年。一面是一批互金平臺一路高歌猛進,憑藉著快速增長的業績和鉅額利潤衝擊上市,與此同時,幾家頭部的消費金融公司也在這一年實現了規模化增長。

而另一面則是監管政策開始收緊,到了下半年,一連串監管文件的下發,現金貸等幾個高利潤業務被斬斷生路。要知道在過去幾年,這些暴利資產對接的資金相當大一部分來自各個消費金融公司。

此前有媒體報道,在去年底的整頓期,銀監會非銀部對各銀監局下發函件,要求規範整頓轄內消費金融公司參與“現金貸”業務工作,消費金融公司不僅被禁止為無放貸業務資質的機構提供資金,也被禁止自行發放無指定用途貸款。

可以看到的結果是,在相對混亂的行業洗牌期裡,消金公司牌照發放的腳步明顯放緩。

事實上,一直到現在,整個新金融行業的洗牌、整頓也尚未結束,但是隨著監管框架日益完善,加上消費金融的市場需求不斷上升,牌照發放的閘門也有了重新放開的趨勢。

不過,在這一輪獲批的消費金融公司中,大部分發起公司都有著很鮮明的特點。比如,金美信消費金融公司頂著“首家兩岸消費金融公司”的光環,第一大股東“中國信託商業銀行”是臺灣地區資產規模最大的銀行之一。

此外,攜手唯品會發起設立消費金融公司的的富邦金控也是臺灣地區最具影響力的金控集團之一。而申請牌照之路一波三折的光大銀行在此前的股東退出之後,除了原本的合作伙伴中青旅,還選擇了臺灣的王道銀行共同發起設立新公司。

如果再算上去年與江蘇銀行、二三四五、海瀾之家共同發起設立消費金融公司的臺灣凱基銀行,臺灣的銀行業在國內消費金融公司中的存在感越來越強。

事實上,臺灣的消費金融行業經歷過更長的發展週期,有過輝煌也經歷過危機,甚至國內許多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消費金融、信用卡等業務都是臺灣團隊一手建立的,下次找個機會我們可以詳細聊聊。

此外,我注意到,中信消費金融公司的股東方也並非我們熟知的中信銀行,而是中信公司和中信信託。儘管中信消費金融不是首家信託公司參與設立的消費金融公司(中郵消費金融公司的股東方之一是渤海國際信託股份有限公司),但是通過信託而非銀行參與發起設立,確實是一次新的嘗試。

3

隨著上一輪消費金融公司的半年報漸次出爐,持牌機構的業績兩極分化明顯,頭部公司無論是業務規模還是盈利情況都保持著高速增長的勢頭,但是也有另外一些公司遲遲難以找到方向和出路。

市場中的同類競爭者其實並不少,不只是消費金融公司,近兩年同樣放緩審批腳步的民營銀行業面臨著一樣的問題,同質化的業務競爭對於公司和行業而言都難言進步。

從眼下的結果來看,消費金融公司已經在進行更多差異化的嘗試,更多元的股東配置,或許可以帶來新的刺激。當然,公司的經營策略、團隊能力、資本市場的表現甚至宏觀經濟的走勢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它們的命運。

有更多的參與者、更活躍的市場,至少對於一個行業的成長和成熟來說不會是壞事。

在這個信息氾濫的時代,你我都該珍惜原創的價值,相信優質內容的力量。

聯繫我們請發郵件:[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