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調查學生家庭房價戶型何以引發熱議?

近期,布吉街道童夢可園幼兒園中四班因下發《“我的小區”主題調查表》,引發關注。我局已第一時間要求園方立即中止該活動,並向家長道歉。同時,我局要求全區幼兒園引以為戒,加強政策業務學習,開展類似主題活動要更優化、更嚴謹,並多徵求家長意見。(9月12日澎湃新聞網)

深圳市龍崗區布吉街道童夢可園幼兒園中四班下發《“我的小區”主題調查表》之所以引發熱議,其原因有三:

一是調查學生家庭房價戶型涉嫌違法。一般而言,公民個人生活中不願為他人(一定範圍以外的人)公開或知悉的秘密就是個人隱私,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有不願讓他人知道的個人生活的秘密,如個人的私生活、日記、照相薄、生活習慣、通信秘密、身體缺陷等。而隱私權是自然人享有的對其個人的、與公共利益無關的個人信息、私人活動和私有領域進行支配的一種人格權。從法律上說,幼兒園教師向孩子調查家庭房價戶型,涉嫌侵犯家長隱私,是一種違法行為。

二是調查學生家庭房價戶型偏離了“幼兒教育”主題。這不是說幼兒園教師一律不可以向孩子發放調查表。幼兒園發放的調查表,應該圍繞有關幼兒教育問題,比如調查孩子在家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調查家長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目的是喚起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關注,形成家校合力,促進孩子健康成長。而童夢可園幼兒園中四班教師調查小朋友“你知道自己居住的小區是哪裡嗎?你知道關於小區的歷史嗎?”試問:中班的小朋友知道自己小區位置有實際意義嗎?而調查小朋友瞭解不瞭解小區的歷史更顯得莫名其妙。該幼兒園向家長調查“你居住的小區及物業名稱是什麼?小區是什麼時候竣工的?你知道小區第一期的起建時間嗎?”不知道這些離題萬里的八卦問題與幼兒教育有什麼關係?

三是調查學生家庭房價戶型有違教育公平原則。來自不同的家庭的幼兒,其家長的受教育程度、工作性質、社會地位、工資收入不盡相同,有的人家房子是自購的,有的則是租住的,有的人家住的是別墅,有的則可能租住在棚戶區,幼兒園調查孩子家庭房價戶型,有可能讓家庭經濟狀況不佳的家長和孩子心理失衡,而家境好的孩子則容易產生優越感。更為可怕的是,教師摸清學生家底後,有可能在自己的教育過程中對那些家長有資源好用的孩子高看一眼,對家境一般的孩子另眼相看,“有教無類”成了“看人兌湯”,“因材施教”成了“因財施教”,勢必會造成新的教育不公。

雖然童夢可園幼兒園調查學生家庭房價戶型的錯誤做法已經被當地教育主管部門緊急叫停,園方也及時向家長道了歉,但是要真正提升學校依法辦學水平和推進教育公平,則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作者系全國優秀社會科學普及專家,揚州市雜文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揚州市邗江區紀委特聘宣傳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