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中的“C位”属于谁?——故事王和段子手你值得拥有

课堂中的“C位”属于谁?——故事王和段子手你值得拥有

之前说到关于知识类、态度类的讲师就会占据“C”位成为课堂中的焦点,技能类的则要将“C”位变为学员。

那在这个过程中讲师需要如何做呢?

其实这是根据课程内容所制定的,在日常的培训中会基于课程内容的不同、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课堂呈现和实施的方式。用培训的专业术语来说那就是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教学心理学中的术语。广义既包括教的策略又包括学的策略,而狭义则专指教的策略,属于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即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为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认知需要而制定的教学程序计划和采取的教学实施措施。

从不同的角度去解释含义均会有所不同,建构主义教学大师梅瑞尔早期提出了一个关于教学策略的描述性理论,认为策略有基本呈现形式(PPF)、辅助呈现形式(SPF)和呈现之间的联系(IDR)。基本呈现形式由讲解通则、讲解事例(例子)、探索通则(回忆)、探索事例(实践)构成。

课堂中的“C位”属于谁?——故事王和段子手你值得拥有

从中可以了解教学“动作”基本就是“讲解”和“探索”,如上文中提到讲师的讲解可以用AGC模式,学员探究可以用SSCE模式。

AGC模式中,“A”Argument是指论点,即想要阐明的内容是阐述的关键要点。在传统的讲授式培训中“A”甚至包含了一切“要点”。

“G”Grounds是指论据,这是最为主要的部分用以说明“A”论点的部分。

“C”Conclusion是指结论,是“A”的另一种说法。

因此AGC模式也被称为“总分总”模式,“总分总”的模式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从小开始学习语文的时候,老师就会灌输这个概念,也会被要求在写作时采用这种模式。虽然这个模式被灌输了这么久可我们在使用的时候依然存在着很多错误。论证部分是最重要的部分却也是我们最易出现错误的部分,例如:

(1) 概念解释错误

当被问到“行动学习法培训”是什么意思的时候,我们通常的解释就是透过行动实践学习。

但是这个解释会给到别人一种似懂非懂的感觉,这样的行为不利于我们课程的讲授,学员可能会是满脸迷茫的状态。

课堂中的“C位”属于谁?——故事王和段子手你值得拥有

那如何解释才是正确的呢?即在一个专门以学习为目的的背景环境中,以组织面临的重要问题为载体,学习者通过对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任务、项目等进行处理,从而达到开发人力资源和发展组织能力的目的。这才是一个完整的阐述、解释。

(1) 把观点当成论证

当被问及90后员工是怎样的时候,接收到的回答便是以自我为中心。细问为什么,得到的答案会是他们缺乏团队意识,太过自我,只考虑自身利益。

这段话好像说了很多内容但是并没有做真正意义上的论证。纯粹是个人观点,没有说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具体表现,没有实际案例来佐证,一直给出个人观点,这样会容易引起学习者的反感甚至现场若是有激进的学员可能会引起争论。

(2) 只谈观点、结论,没有论证

这种讲授方式就相当你做一道应用题没有解题过程只有答案是一样的,好比有人问1+1=2吗?按照从小的教育你会很自然的说是呀,毫无疑问。但是在不同的前提条件,答案就不一样“十进制”中,一加一等于二; 而在“二进制”中就不是这样了1+1就变成10了。所以没有解题过程的答案就是在“耍流氓”。

AGC是一个闭环的模式在整个操作的过程中需要做的就是简单明了、逻辑清晰、内容详实、呼应主题,不要过多的发挥容易跑题。

对于爱讲故事的、会讲段子的人而言可以好好利用这一特质,将“G”变化为“S”或将“S”变为“H”。

将简单的论据变更为一则故事让学员自己去体会领悟,这样的操作甚至可以免去“C”,当学员已经领悟了故事的精髓的情况下就不必多费唇舌,而段子手的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就老司机模式开启,带着学员飘逸、超车,将朴素的故事变得幽默感十足,让学员的思维随着他转。在这种幽默环境中学员早已领悟内涵也就不需要再去重点强调,否则反而容易降低现场high点。或者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一开始就以故事或段子的方式开场引起学员的注意,让他们完全为你所控,然后顺其自然的导出你的结论,让他们不得不接受。

AGC模式可以有多种变化,要想能够用好AGC并且掌控全场,那还是要锻炼自己不想成为故事王/段子手的讲师不是好讲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