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區白洋淀邊第一家個人出資的初級中學——安新縣同口中學

點右上角關注頭條號“新區白洋淀”帶你走進最真實的河北雄安新區,最真實的華北明珠白洋淀!第一時間瞭解河北雄安新區雄縣、容城縣、安新縣大事小情

雄安新區白洋淀邊第一家個人出資的初級中學——安新縣同口中學

同口中學是陳調元任國民政府安徽省主席期間由個人出資興辦的一所私立學校,是現雄安新區安新縣第一所中學。

同口中學位於河北省安新縣同口鎮同口村西,佔地120畝。學校座北朝南,房屋均為磚瓦結構,規模宏大,氣勢壯觀。四面有高大的圍牆,東、西、北三面牆外的護校河,水深清冽,魚蝦可數,岸邊垂柳青青,芳草萋萋。學校大門南開,門內兩側是警衛室和傳達室,迎門的一排磚瓦房,是校長室,辦公室,圖書室,圖畫室,標本室等。後面是課間活動場地,有籃球架、單槓、雙槓等運動器材,再往後有三排教室,玻璃門窗,室內光線充足。單人課桌凳均是鐵架紅松面,非常美觀,黑板也是當時一般中學所沒有的玻璃制的。西部、北部是學生宿舍,宿舍內設有盥漱室,東側是飯廳(兼做禮堂)、娛樂室,還有一個小賣部供應日常生活用品和學習用具。校園外大門南邊正對著一大片花園、菜園,夏天鮮花絢爛,菜畦青青,東南是寬闊平坦綠草茸茸的足球場。學校環境幽雅,設施先進,設備完善,在當時平、津、保地區的衣村中,可算是首屈一指的中學了。

陳調元,安新縣同口鎮人,幼年家貧,靠人資助讀私塾,後頂替他人入保定速成武備學堂,畢業後從軍。在軍閥混戰中,屢屢受到上司青眯,他遂由一名下級軍官逐漸升至徐海鎮守使,安徽總司今,成為有一定影響,頗具實力的軍閥。陳調元從自己的親身經歷中得出,不讀書,不能成其大業;不辦學,就不能培植出自己的私人勢力。他還認為,在家鄉辦學既可揚名桑梓,又易形成鄉派體系。於是,在其秘書長王道元(安新縣北馮村人)等人的建議下,陳調元籌集重金十萬大洋,委託其內兄劉維良(安新縣同口鎮人)經辦,在家鄉建起同口中學。為了辦好學校,陳調元委任同口鎮名流陳愷之為校董,對學校進行監督管理。學校實行校長負責制,聘請資深教師、畫家朱柳儒(現雄安新區安新縣大澱頭村人)擔任第一任校長,第二任校長劉覲文(蠡縣蓮子口人)曾留學法國,見多識廣。學校還配備教務主任、訓育主任各一名,負責教學和學生管理。教務主任王祖棣精通業務,敏於治事,是任丘出岸人,據傳為晚清書法家王法良之族侄。學校開設國語、漢文、英文、理化、史地、黨義(三民主義)、數學、圖畫、體育、音樂等課程,和當時保定的育德中學所開課程相同。學校聘請附近地區學識淵博,經驗豐富的教師任教,待遇優厚,每人每月工資八十塊銀元,相當於當時同口一個長工兩年的收入。其中,體育教師朱思魁是任丘鄚州人,他膀大腰圓,體格健壯,是體壇名將朱恩德之弟;英文教師吳哲輔,曾在育德中學任教,國語教師陳運圖(安新縣同口鎮人)古文功底深厚;數學教師趙紹福(蠡縣人),理化教師郝步蟾(高陽縣人)等都給學生留下一定印象。

雄安新區白洋淀邊第一家個人出資的初級中學——安新縣同口中學

同口中學是初級中學,學制三年,1929年秋季第一期招收學生一百多人。學生大多是來自安新、高陽、蠡縣、任丘等地的高小畢業生,經過考試後入學,也有部分鄉紳富戶子弟隨時插班。學校管理嚴格,教學有序。學生的起居和學習都有定時,每天早晨號聲一響,全體學生列隊晨操,教師進行檢查輔導,然後上一節早自習,上午按課表上課,下午一般是學生自由活動,晚上兩節晚自習,教師到教室輔導。學生就寢後,訓育主任要查宿舍,對於不遵守紀律者,要進行處罰。

同口中學學生全部自費,每學期要交納學費、書費,另外,初入學時還必須交納五塊大洋作為保證金,畢業時退還,若中途輟學,則歸學校所有。學生全部住宿,生活費用較高,僅伙食費每月就需五塊大洋,一些學生往往因家庭負擔過重,不得不半路退學。學校還自印流通券,在學校使用,也可在同口鎮的少數店鋪使用。為使整個學校機制正常運轉,學校還配了多名職員和工人協助工作,有圖書、宿舍和伙食管理人員,清潔工、伙伕等。此外,學校還設有警衛,專司護校。據知,做這項工作的先後曾有喬玉林、王哲武(高陽縣史家佐人)、韓印堂(安新縣同口鎮人)、馬芬(同口鎮人)等人。

同口中學開辦期間,正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農民鬥爭、工人運動和學生學潮此起彼伏,國內形成了一股反帝反封建的巨大潮流。同口中學的學生們受到時代影響,思想活躍,校內經常流傳著進步小說及刊物,諸如高爾基的《母親》,魯迅的《狂人日記》、《阿Q正傳》,郭沫若的《女神》等等。部分進步學生還貼標語、撒傳單、鬧學潮,進行反帝反封建的鬥爭。學校和同口鎮經常出現“擁護蘇維埃!”“分根吃大戶!”“打倒軍閥!”“打倒帝國主義!”……之類的標語和傳單。

同口鎮是安新縣建共產黨組織較早的地方。黨組織十分重視同口中學,經常通過各種渠道向學生們宣傳馬列主義和共產黨的主張,一些學生受到影響,積極要求進步,加入共青團和共產黨。據知,林文瀾等人在同口中學讀書時就是共青團員;陳其峰、閻鈞、陳澤等人就是在同口中學讀書期間加入的共產黨;韓印堂在同口中學作警衛時就是共產黨員。他們在同口中學的學潮及其他進步活動中起了一定作用。

雄安新區白洋淀邊第一家個人出資的初級中學——安新縣同口中學

1930年同口村小學校長李伯蕭入中學主講黨義課。課上,他經常宣揚腐敗、反動的思想;課下,又不時走動於豪門富戶之中,且與縣政府互通信息,來往頻繁。這樣便引起廣大學生的反感,學生們於是就暗中籌劃驅逐李伯蕭。一日,由校長朱柳儒的侄子朱四仙帶頭,將李的被褥、臉盆等一應物品全部扔到校外,並且全體罷課,一致要求校長驅逐李離校。事情僵持了幾天,校方只好請縣長何玉秀親自出面解決,最後將這次學潮的積極參與者陳喬、陳濟興、陳文僧等人開除學籍;李伯簫也被辭退;其他學生復課。

“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同口中學的學生們激於愛國熱情,向家長及鄉親們述說日本帝國主義的侵華罪行;有的學生還散發傳單,張貼標語,高唱“義勇軍進行曲”等反帝歌曲,宣傳群眾起來抗日;有的學生還棄學從軍,走上抗日的戰場。

軍閥韓冠三,同口鎮人,橫行鄉里,作威作福。同口中學的學生們對其行為十分不滿。一次,在同口區區長李之光的暗中支持下,利用看戲的機會,將韓搭的看臺擠翻,使韓及其眷屬當眾出醜。韓冠三惱羞成怒,到中學抓人,結果將學生陳其峰及警衛韓印堂等人逮捕,後在多方斡旋下,方將他們釋放。

在時代潮流的影響下,同口中學的部分學生接受了馬列主義,經過學潮的洗禮,逐步成長起來,思想日漸成熟,為以後選擇道路奠定了基礎。一大批人走出校門,步入社會,參加革命隊伍,投身革命,為祖國的解放事業做出了一定貢獻。解放後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為祖國的繁榮富強盡職盡責地工作,如閻釣(曾任湖北省副省長、政協副主席,1980年去世)、陳喬(中國歷史博物館副館長,已故)、陳世珍(海軍將領)、陳濟興(成都醫院副院長,已離休)、林文瀾(保定師範學校校長,已離休)等人就是他們之中的代表。

雖然陳調元為同口中學花費了大量資金,並寄予很大希望,但是到1936年,日寇侵略日甚,時局動盪,加之陳調元又調任沒有實權的軍事參議院院長,失勢於蔣介石,已無心辦學,同口中學遂告停辦。同口中學開辦期間先後有五六百人在該校就讀過。

同口中學停辦後,房屋棄之不用。到1943年,安新縣抗日民主政府推行減租減息,合理負擔。陳調元在家鄉不僅有大片房屋、田產,還有同口中學、同口小學,無力負擔,且陳調元此時已臥病於床,遂委其本家爺爺陳瑞田、侄子陳葆禎、姐夫許樹潭等人,將同口中學房屋拆除,磚瓦木料全部賣掉,土地交村使用。解放後,政府在同口中學原址上蓋起大片房屋,現在的鎮政府、衛生院、鎮中學所在地就是當年同口中學的舊址。

同口中學從開學到停辦,雖然只走過了短短几年的路程,但是許多青年學生在這裡經受了鍛鍊,獲得了人生真諦,最終走上革命道路。同口中學在安新的教育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頁。

雄安新區白洋淀邊第一家個人出資的初級中學——安新縣同口中學

注:同口中學是私人辦的,沒有留下文字資料,加之距今又半個多世紀了。因此,我們雖通過多方訪問了解,也只能掌握大概情況,希望知情者給予批評指正。本文是以範會來同志提供的資料為主,陳喬、林文瀾等同志也提供了不少資料,在此一併表示感謝。

另:配圖非實景圖

點右上角關注頭條號“新區白洋淀”帶你走進最真實的河北雄安新區,最真實的華北明珠白洋淀!第一時間瞭解河北雄安新區雄縣、容城縣、安新縣大事小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