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在中美「夾縫」中的人

《第一名中餐館》 作者:李旻旻 290頁,Henry Holt & Company出版社,27美元

《鞋皇》 作者:斯潘塞·懷斯 328頁,Hanover Square Press出版社,26.99美元

流浪在中美“夾縫”中的人

在美國和中國複雜的關係中,文化和商業長期以來一直密不可分,所以兩名年輕美國作家的小說處女作——李旻旻(Lillian Li)的《第一名中餐館》(Number One Chinese Restaurant)和斯潘塞·懷斯(Spencer Wise)的《鞋皇》(The Emperor of Shoes),分別把一家美國的中餐館和中國一家美國人開的製鞋廠,作為生活、愛情、語言和歷史交匯的中心,也就不足為奇了。

李旻旻的小說圍繞著馬里蘭州羅克維爾一家家族經營的北京烤鴨坊錯綜複雜的內幕活動、老闆和員工跨越數代的敵意與渴望而展開。人到中年的吉米·韓在父親過世時繼承了這家餐廳(及其陳舊的菜單和過時的裝修),他希望在時髦的喬治城開一家泛亞洲融合餐廳。然而,要實現自己的計劃,他必須依靠龐伯伯的經濟實力,這是一個鬼鬼祟祟、少一根手指頭的幕後操縱者,並且還要獲得家族的女族長馮菲的同意。對於那些上了年紀的人、在中國出生的家庭成員和工人來說,北京烤鴨坊取代北京,成為了“宇宙的中心”。但在大多數缺乏目標、於美國出生的後代當中,包括吉米的女兒安妮,以及餐廳楠經理的兒子帕特,情感就更為隨意。楠經理有一段兩岸婚姻(她的先生在加州開餐館),這並沒有阻礙她跟一個名叫阿杰克的餐廳員工發生不正當關係,對方不僅年長她一代,而且妻子病入膏肓。在龐伯伯的慫恿下,帕特和不知情的安妮放火將餐館焚燬,迫使醞釀已久的關係和對抗得到顯著緩解,各種優先事項和忠誠都得以檢驗和重新評估。

雖然李旻旻的文筆有時候可能缺乏想象力(“生活的麻煩就在於生活需要麻煩”),但更多時候,還是引人入勝的,尤其是當她允許外部世界進入餐館近乎密閉的空間,描述吉米與餐廳一群來自不同種族的廚子在工作時間之外的友情,或者阿杰克跟楠之間令人動容的感情時。不過,總的來說,李旻旻所虛構的美國散發著虛幻氣息,她筆下的角色似乎無法踏出“烤鴨坊的陰影”,它本身就是他們在美國的“中國性”的隱喻——不管是感知到的還是自我強加的。

在懷斯的第一部小說中,家庭和身份也是突出議題。26歲的猶太裔波士頓人亞歷克斯·科恩是他父親在中國南部一家制鞋廠的合夥人,他愛上了工廠的一名女工艾薇,她同時也是一名秘密的工會組織者。很快,他開始支持工人權益,這似乎跟父親的底線以及當地共產黨官員的警惕目光相對立。

亞歷克斯的父親費多爾嘮叨、風趣、對文化不敏感、安於現狀——他使用過時的鞋子設計,並且賄賂黨的官員,以保證工廠順利運行。懷斯還讓費多爾的性格充滿誇張的猶太裔美國人特點,以對意第緒語的崇拜和滑稽場面為標誌,往往很有諷刺漫畫的感覺。 (“唉呀呀!”在一個典型的段落裡,費多爾說道。“我們是鞋匠,亞歷克斯,藝術家!我最近殺了一頭公牛嗎?你呢?”)

在中國期間,亞歷克斯一直受到歸屬感的困擾:由於移居國外,他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美國人,但他也不是中國人。 (當地人用粵語稱他為“鬼佬”。)他和艾維交往,並且參與了她(虛構的)民主革命黨的活動,由此開始逐漸產生目的感和認同感。他允許民主革命黨在他父親的工廠裡組織工人罷工。

儘管對中國近期的歷史有所提及,但懷斯的小說仍然建立在搖搖欲墜的意識形態基礎之上。只有同一個身處劣勢的中國工人談戀愛,他筆下擁有特權的美國男主人公才能肯定何謂西方的平等和人權價值觀,這種情節有可能使中國及其問題淪為一個西方男性成長故事中的文化道具。隨著中國小說越來越多地被翻譯為英文,希望避免這種西方中心主義的讀者可能會考慮更具挑釁性的其他選擇,諸如路內的《少年巴比倫》和盛可以的《北妹》。張彤禾的非虛構作品《工廠女孩》和中國工人的詩集《鐵做的月亮》也提供了關於工廠生活的啟發性描述。然而,《第一名中餐廳》和《鞋皇》都強調了在很大程度上,更好的經濟機會仍會讓人們在我們這個行星上遠距離遷徙。“行星”(planet)這個詞的希臘詞源是“planetes”,它的意思是流浪者或旅行者,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愈是成為全球公民,就愈是成為流浪者。畢竟,旅行是為了體驗身份的波動性與家園的不確定性。 “所以我們是橋樑,”在懷斯的小說中,亞歷克斯對一個在美國出生的朋友說。朋友回答:“對。位於中間的東西。我們不是中國人,但我們也不是美國人。我們住在這裡,我們來自那裡。夾縫中的人。”

在我們目前基於特權公民身份的排他性政治氣氛中,承認我們的生活中都有這樣的“夾縫”時刻,會讓人產生更多共情。正如亞歷克斯在某個時刻所想的那樣,“我在平靜中審視著自己,在一個讓我顯得非常突出、非常糟糕的地方,然而我終於適應了這裡。”在這方面,李旻旻和懷斯都寫出了屬於我們時代的小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