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鳳岐:股份制與證券市場研究的無悔之路

曹凤岐:股份制与证券市场研究的无悔之路

本報記者 李成剛

曹鳳岐

1945年7月12日生於吉林省扶余縣(現為松原市)。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北京大學經濟管理系副主任,北京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學術委員會主任,全國MBA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長期從事宏觀經濟管理、股份經濟、金融與證券方面的教學與科研工作。是最早提出在中國要進行產權制度改革、推行股份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學者之一。曾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投資基金法》的起草工作。主持多項國家和教育部等重點科研項目。代表著作:《股份經濟論》《資本市場論》《中國企業股份制的理論與實踐》《股份制與現代企業制度》《中國企業管理教學案例》《中國金融改革、發展與國際化》《中國資本市場發展戰略》《中國商業銀行改革與創新》和《貨幣金融管理學》等。

作為中國股份制與證券市場發展研究的先驅者之一,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曹鳳岐見證並參與了中國資本市場的全部發展過程。因曾擔任過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在學術研究中受惠於和他做了40年同事的厲以寧教授,支持並研究股份制和證券市場,借鑑“厲股份”的稱謂,曹鳳岐被媒體和熟悉的人稱為“曹證券”。

研究股份制和證券市場,成就了曹鳳岐的學術地位,但也因之遭遇了許多挫折。他在回憶錄《坦蕩人生無悔路》中作詩感慨:“年逾古稀談人生,跌宕起伏路難行。股份改革點星火,證券立法鑄章程。創建學院基石奠,培育英才心血凝。公益基金獎人才,雛鳳清於老鳳聲。”

對自己的求學育才之路和學術研究經歷,曹鳳岐說:“回首自己走過的路,雖然路途艱辛與曲折,但我努力了,我付出了,我自己感到欣慰足矣!我對我走過的路無怨無悔。多年來我確實在為自己能夠成為一位正直的、有良心的、憂國憂民的知識分子而努力踐行著。”

坎坷求學路

曹鳳岐出生在吉林省扶余縣(現為松原市)一個貧苦的家庭。父親1947年參軍後,主要靠母親做零活和政府救濟生活。1954年父親從軍隊復員,一家9口人只靠父親微薄工資度日。

曹鳳岐從小體弱多病、身體虛弱,幾次頻於死亡邊緣。13歲時他得了一場大病——腎結核,因為結核,輸尿管堵塞,以致結核一直在右腎,1991年北大對全體教師進行身體檢查,對這顆沒有任何功能但卻陪伴了他40多年的右腎,醫生建議摘除。

曹鳳岐從小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尤其在高中時表現出優秀的文科天資。這或許和他喜讀課外讀物、愛好文學有關。1954年曹鳳岐的父親從部隊復員回家後,經常從縣圖書館借些圖書給他們姐弟看,開始借些兒童讀物,後來就借些“大部頭”。曹鳳岐看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是曲波的《林海雪原》,那時他還是小學4年級學生。初中時掀起讀書熱,曹鳳岐讀了《地道戰》《平原槍聲》《鐵道游擊隊》《紅旗譜》《青春之歌》等,他還看了一些古典小說,如《彭公案》《施公案》《包公案》《隋唐演義》等章回小說,對中國四大古典名著《水滸傳》《西遊記》《三國演義》和《紅樓夢》接觸也很早,開始是看連環畫,高中時開始閱讀原著。

曹鳳岐家附近就是縣圖書館,從初中開始他幾乎每個晚上都泡在圖書館裡,即使陰天下雨也不間斷。他看了很多雜誌,不僅是文學雜誌,還包括歷史、哲學甚至科技雜誌,晚上在圖書館裡一般會坐到快閉館時才走。

考入北大學習了一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了,曹鳳岐的學業也隨之中斷。不能正常上課,曹鳳岐就獨自一人跑到圖書館裡看書。即使外界再混亂,他也能心無旁騖地看書。在安靜的圖書館裡,曹鳳岐把資本論的一二三卷全部讀完。

北大畢業留校後,曹鳳岐當了10年班主任。剛參加工作不到3個月,父親因為醫療事故離世。父親的突然離世,使所有的重擔都壓在曹鳳岐身上。為了供養幾個弟弟妹妹,他把46元的工資分一半寄回家,每月只留20元的生活費。這樣的日子一直持續到幾個弟弟妹妹長大成人。

1970年至1980年的10年,曹鳳岐還遭遇了許多挫折,這期間他曾帶領學生下廠、下鄉,去過大慶、大寨,也被下放到北京汽車廠、京棉三廠、針織總廠當工人。在工廠裡,因為工作在第一線,這樣的親身經歷讓他深深瞭解到中國經濟和企業的管理現狀,落後的設備與混亂的管理體制,不但造成材料資源的浪費,也是對人力資源極大的浪費。從那時起他就認為企業的管理體制必須要進行改變。

“從小寒家多病體,長大陋室一書生”。儘管生活和事業都曾遭受挫折,但曹鳳岐認為,“這些經歷使我更加成熟,使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前沿理論立潮頭

曹鳳岐的學術研究早期主要以研究貨幣、金融和銀行理論為主。

早在1979年,曹鳳岐發表的第一篇論文《社會主義商品經濟與銀行的作用》中就提出了社會主義經濟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計劃調節和市場調節同時發揮作用的觀點。1980年,曹鳳岐提出中國應建立中央銀行體制。1981年提出社會主義條件下也會發生通貨膨脹的觀點。1984年提出了開放金融市場的觀點。1985年提出了專業銀行企業化管理的觀點。這些研究成果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理論發展中得風氣之先,引起了理論界的廣泛關注,為改革實踐提供了積極的理論儲備。

1989年,當時還是副教授的曹鳳岐出版了專著《貨幣金融學》。他摒棄了學術研究中將金融方面的教材稱作《貨幣銀行學》或《貨幣信用學》的傳統,打破了以往金融教材以貨幣、信用、銀行、對外金融關係的結構體系,而是以商品經濟中的貨幣、資金融通與管理為主線展開分析。對信用、金融市場、銀行制度、專業銀行、中央銀行、貨幣制度、貨幣資金、貸幣供求及涉外金融等方面進行了較為全面的介紹和分析,對社會主義金融理論和實踐進行了研究和探索,大膽提出了許多新觀點。如:把人民幣逐漸變成可兌換貨幣問題、我國貨幣需求量與供應量的測算問題、我國貨幣政策的效力和雙向中介目標問題等。他還用資金流量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國貨幣的宏觀控制與調節問題,這在當時國內金融學術研究中實屬少見。

著名經濟學家陳岱孫教授評價該書說:“曹鳳岐同志在本書中,所涉及到的問題當然覆蓋著一個更廣泛的領域,尤其是對社會主義經濟中的貨幣、銀行、金融理論問題及我國金融體制改革問題作了認真的論述和探討。在針對這一總情況的前提下,作者對於這些各方面的問題,都提出自己的觀點,努力做到理論、歷史和實際的統一……讀者儘可以對他的某些觀點保持不同的意見,但不能否認他所提出來的問題是富有挑戰性的,而他的看法和論點至少會引起讀者們的思考和啟發。”《貸幣金融學》以其獨到的見解和特色獲得北京大學第三屆科研成果著作二等獎和光華安泰獎。

曹鳳岐中後期的學術研究主要以現代市場經濟和股份制的理論與實踐,以及證券、債券等理論研究與實踐為主。他是繼厲以寧教授之後最早提出在我國要進行產權制改革、推行股份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專家學者之一。從1985年到2005年,曹鳳岐在北大學報上連續發表了10篇關於股份制的文章,這就是影響很大的“十論股份制”。

1985年《北京大學學報》第一期發表了曹鳳岐的論文——《試論社會主義條件下的股份制度》,這是國內最早系統探討股份制和股票市場的文章。不久後,曹鳳岐主持了國家教委青年基金項目“中國企業股份制實施途徑與管理研究”,並出版了《中國企業股份制的理論與實踐》,深入探討和研究了股份制、產權和證券市場理論與實踐,對股份制企業的組建與規範提出了可供選擇的實施方案。該書在理論界、企業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特別是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起到了重要參考作用。

從1990年開始,曹鳳岐重點研究如何建立和發展我國的證券市場問題。1991年初,在《中國金融》雜誌社召開的首都著名經濟金融專家座談會上,曹鳳岐提出“積極穩妥地發展證券市場”,產生了較大影響。1992年,曹鳳岐在《管理世界》發表了《關於中國證券市場發展的途徑與步驟》,對我國證券市場發展戰略提出了政策性建議。

曹鳳岐關於證券市場的學術思想和研究成果集中反映在由厲以寧、江平任主編,曹鳳岐任責任副主編和兩個分編主編的《證券實務大全》(1992年9月)中。該書集中論述了中國證券市場發展的六個重大問題,包括中國發展證券市場的必要性、社會主義經濟中證券市場的作用和功能、證券市場發展的途徑、建立和健全證券管理體系和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等內容。

從1992年7月起,曹鳳岐參與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的起草工作,歷時兩年多。作為起草小組主要成員,曹鳳岐為制定出一部能規範中國證券市場的較為完善的證券法而花了大量心血,提出了許多很好的意見和建議。

1998年,曹鳳岐出版了專著《股份制與現代企業制度》,對如何在中國建立起真正的現代企業制度進行了系統論述。在書中,曹鳳岐系統地論述了股份制與現代企業制度的各個方面,包括股份制與現代企業制度的關係、中國產權制度改革、國有企業改革與企業股份制改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及股份制企業內部持股制度、股份合作企業的組建與規範、股份制與證券市場的關係、企業產權交易、資產重組與併購等問題,還研究了中國企業集團的建立與管理問題、中國企業境外股權融資及有關公司與證券的法律法規等問題。

1992年,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萬里提出由人大財經委員會起草《證券法》,曹鳳岐也得以進入了《證券法》起草小組。從1999年起,曹鳳岐又參與了《證券投資基金法》的起草工作。因為參與了這兩部證券市場的根本大法的制定,曹鳳岐也因此被人們稱之為“曹證券”。

北大教學半世紀

曹鳳岐1965年考入北大,只上了一年課,學習了政治經濟學主課,就停課鬧“革命”了。1970年,北大、清華對畢業分配進行試點,曹鳳岐因為自學成才很幸運地成為少數留校任教者之一,從此開始了他一生為之驕傲和自豪的教師生涯。“從入學到工作,人生最重要的時期都是在北大度過的。在這裡我有過成功,也受過挫折,在這裡我從一個血氣方剛的青年,變成兩鬢斑白的老人。在這裡我學到和得到最寶貴的東西、得到很好的歷練。在這裡我懂得了如何做人,懂得了經世濟民的道理。”曹鳳岐說。

曹鳳岐真正的教學生涯,從1979年開始。這一年,他同經濟系的一位老師合開《財政與信貸》課程,曹鳳岐講信貸部分。從1983年開始,曹鳳岐單獨講授《貨幣銀行學》。“那時還沒有計算機,我用八開的稿紙寫講稿。我的講稿裝滿了兩大衣服盒子。”曹鳳岐說。為了講好課,曹鳳岐課前都要蒐集大量資料,無論新課老課,講課之前他都要重新複習講稿。

除了金融學,曹鳳岐還給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開了多門課程。包括貨幣銀行學、貨幣金融學、保險學、財政與金融、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股份經濟專題、資本市場專題、商業銀行管理專題、貨幣金融管理專題、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社會主義經濟改革與建設、中國金融變革等。因為他的勤奮與受學生歡迎,曹鳳岐多次獲得北大教學優秀獎。

在金融學教材的編寫上,改革開放初期,只有中國人民大學黃達教授等編寫的《資本主義貨幣流通與信用》以及後來結合中國情況編寫的適用於研究生的《社會主義財政金融問題》。1979年,曹鳳岐有幸參加了教育部組織的統編教材《財政與信貸》的編寫。1983年,北大經濟系開始自己編寫教材《中國財政與金融》,曹鳳岐負責貨幣、信貸和銀行部分。1989年曹鳳岐的《貨幣金融學》出版,成了他研究金融十年的集大成之作。這本教材影響很大,被很多學校採用,成為許多學生金融入門的指導書。

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和經濟學院分院後,在曹鳳岐的努力下,開設了貨幣銀行專業,後來變成金融專業,再後來成為金融專業博士點。“我親身見證了北大經濟學科的發展。我剛入學時經濟系只有2個專業(政治經濟學和世界經濟專業),政治經濟學專業每年招生60人左右,世界經濟專業是隔年招生20人,到1978年增加國民經濟管理教研室,1985年建立經濟學院,1994年9月工商管理學院更名為光華管理學院。目前,光華本科專業除了原來的企業管理專業外,增設了財務會計、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等專業,碩士研究生專業除了金融學專業外,還設有國民經濟管理、企業管理、統計學、管理科學、工商管理(MBA、EMBA)等專業。現在,光華管理學院已經成為代表北大形象的一張名片。”回顧北大的教學生涯和學科發展,作為全程經歷者,曹鳳岐滿懷自豪之感。

感恩學術領路人

從東北小縣城的學生到北大經濟系的著名學者,曹鳳岐說:“是北大經濟系把我這個從窮鄉僻壤出來的孩子培養成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知名教授,我對北大、對經濟系有著深厚的感恩之情。”尤其讓他感懷的是北大經濟系的老師和學術大師們對他的教導,“是他們深邃的思想的薰陶,使我懂得了經濟學的宗旨是經世濟民這個道理。”曹鳳岐說。

如陳岱孫先生。作為文革前的最後一批大學生,曹鳳岐1965年入學北大,只上了一年的課,沒有學到很多專業知識。1970年曹鳳岐畢業留校,留校後如何發展?曹鳳岐很困惑。他不願做行政工作,搞教學科研底子又薄。於是他找到了當時的系主任陳岱孫先生。陳岱孫先生鼓勵曹鳳岐進軍教學和科研,而且要搞金融。為了讓曹鳳岐系統學習金融知識,陳岱孫、胡代光親自給中國人民大學當時的金融系主任黃達打電話、寫條子,送曹鳳岐去人大進修金融課程。1978年到1979年曹鳳岐在人民大學進修了兩年金融研究生的課程,聆聽了黃達、王傳倫、周升業、陳共、安體富等金融財政大家的課程,奠定了他後來對金融理論進行深入教學和科研的堅實基礎。

1979年中國金融學會恢復活動,陳岱孫是金融學會常務理事,他經常帶曹鳳岐參加金融學會年會和各種研討會,使曹鳳岐認識了當時金融理論界和實際部門的一些人士。“陳先生對我的成長和發展傾注了他的心血,對我的關心和關懷是無微不至的,他多次把我叫到他家裡詢問我的情況,對我的學術發展提出意見和建議。陳先生是我從事金融教學和科研的引路人,我永遠不會忘記陳先生對我的恩德。”曹鳳岐說。

如厲以寧教授。曹鳳岐的很多經濟改革的思想學自厲以寧,尤其是最重要的股份制改革思想。1981年7月在煙臺開中央銀行研討會,曹鳳岐和厲以寧住一個宿舍。厲以寧問曹鳳岐:“你看中國用股份制來集資的辦法行不行?”曹鳳岐說:“完全可以。”厲以寧說:“那你就研究股份制問題。”由此,將曹鳳岐引進了股份制和證券市場研究領域。

“七五”期間,在厲以寧的支持和幫助下,曹鳳岐承擔了國家教委青年科研基金項目“中國企業股份制實施途徑與管理研究”,1989年4月出版了項目的成果之一《中國企業股份制的理論與實踐》。“八五”期間曹鳳岐又承擔了教育部重點科研項目“股份制理論與實踐”,作為項目的研究成果之一,1998年出版了《股份制與現代企業制度》。

1989年,因為研究和支持股份制改革,曹鳳岐受到一些誤會和不公正待遇。當時,曹鳳岐對股份制的觀點,被認為是歪曲馬克思主義,搞股份制就是發展資本主義。1990年,曹鳳岐還因為提倡股份制而在學院學術委員會和學校學術委員會都通過的情況下被取消了教授資格,直到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方講話以後,才獲得了教授職稱。“在當時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厲老師一直對我支持和保護。當時有一本關於青年經濟理論工作者的書《中國經濟學希望之光》,厲老師把我的學術傳記推薦給了這本書。後來,厲老師又帶領我參與了《證券法》和《證券投資基金法》的起草和制訂工作。”曹鳳岐說。

如趙久禮。趙久禮是曹鳳岐在吉林省松原市實驗高中時的班主任,曹鳳岐說:“趙久禮老師甚至改變了我一生的命運。”

高考報志願時,因為家庭困難,父母要曹鳳岐報長春的學校,因為爺爺、奶奶和叔叔在長春,他們可以照顧和接濟曹鳳岐,因此他第一志願報了吉林大學。志願表交到學校,趙久禮拿著表匆匆找到曹鳳岐,問他為什麼不報北京名校?曹鳳岐說家庭困難。趙久禮說:“北京和長春不就是差一個路費嗎?我替你報北京大學經濟系,政治經濟學專業。”“如今回想起來,如果趙老師不替我報北京大學,我肯定進不了北大,當然也不可能成為北京大學的教授了。”曹鳳岐說:“除了我的班主任,還有當時的校長孫海廷、教導主任高權等老師時時鼓勵和激勵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不僅要能考上大學,更要考上好的學校。我常懷一顆感恩的心,無論我現在在哪裡、無論我取得多大成績,我都不會忘記母校,不會忘記這裡有為培育優秀人才而默默耕耘和無私奉獻的老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