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凤岐:股份制与证券市场研究的无悔之路

曹凤岐:股份制与证券市场研究的无悔之路

本报记者 李成刚

曹凤岐

1945年7月12日生于吉林省扶余县(现为松原市)。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系副主任,北京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长期从事宏观经济管理、股份经济、金融与证券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是最早提出在中国要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推行股份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学者之一。曾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的起草工作。主持多项国家和教育部等重点科研项目。代表著作:《股份经济论》《资本市场论》《中国企业股份制的理论与实践》《股份制与现代企业制度》《中国企业管理教学案例》《中国金融改革、发展与国际化》《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战略》《中国商业银行改革与创新》和《货币金融管理学》等。

作为中国股份制与证券市场发展研究的先驱者之一,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曹凤岐见证并参与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全部发展过程。因曾担任过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在学术研究中受惠于和他做了40年同事的厉以宁教授,支持并研究股份制和证券市场,借鉴“厉股份”的称谓,曹凤岐被媒体和熟悉的人称为“曹证券”。

研究股份制和证券市场,成就了曹凤岐的学术地位,但也因之遭遇了许多挫折。他在回忆录《坦荡人生无悔路》中作诗感慨:“年逾古稀谈人生,跌宕起伏路难行。股份改革点星火,证券立法铸章程。创建学院基石奠,培育英才心血凝。公益基金奖人才,雏凤清于老凤声。”

对自己的求学育才之路和学术研究经历,曹凤岐说:“回首自己走过的路,虽然路途艰辛与曲折,但我努力了,我付出了,我自己感到欣慰足矣!我对我走过的路无怨无悔。多年来我确实在为自己能够成为一位正直的、有良心的、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而努力践行着。”

坎坷求学路

曹凤岐出生在吉林省扶余县(现为松原市)一个贫苦的家庭。父亲1947年参军后,主要靠母亲做零活和政府救济生活。1954年父亲从军队复员,一家9口人只靠父亲微薄工资度日。

曹凤岐从小体弱多病、身体虚弱,几次频于死亡边缘。13岁时他得了一场大病——肾结核,因为结核,输尿管堵塞,以致结核一直在右肾,1991年北大对全体教师进行身体检查,对这颗没有任何功能但却陪伴了他40多年的右肾,医生建议摘除。

曹凤岐从小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尤其在高中时表现出优秀的文科天资。这或许和他喜读课外读物、爱好文学有关。1954年曹凤岐的父亲从部队复员回家后,经常从县图书馆借些图书给他们姐弟看,开始借些儿童读物,后来就借些“大部头”。曹凤岐看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曲波的《林海雪原》,那时他还是小学4年级学生。初中时掀起读书热,曹凤岐读了《地道战》《平原枪声》《铁道游击队》《红旗谱》《青春之歌》等,他还看了一些古典小说,如《彭公案》《施公案》《包公案》《隋唐演义》等章回小说,对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和《红楼梦》接触也很早,开始是看连环画,高中时开始阅读原著。

曹凤岐家附近就是县图书馆,从初中开始他几乎每个晚上都泡在图书馆里,即使阴天下雨也不间断。他看了很多杂志,不仅是文学杂志,还包括历史、哲学甚至科技杂志,晚上在图书馆里一般会坐到快闭馆时才走。

考入北大学习了一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曹凤岐的学业也随之中断。不能正常上课,曹凤岐就独自一人跑到图书馆里看书。即使外界再混乱,他也能心无旁骛地看书。在安静的图书馆里,曹凤岐把资本论的一二三卷全部读完。

北大毕业留校后,曹凤岐当了10年班主任。刚参加工作不到3个月,父亲因为医疗事故离世。父亲的突然离世,使所有的重担都压在曹凤岐身上。为了供养几个弟弟妹妹,他把46元的工资分一半寄回家,每月只留20元的生活费。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几个弟弟妹妹长大成人。

1970年至1980年的10年,曹凤岐还遭遇了许多挫折,这期间他曾带领学生下厂、下乡,去过大庆、大寨,也被下放到北京汽车厂、京棉三厂、针织总厂当工人。在工厂里,因为工作在第一线,这样的亲身经历让他深深了解到中国经济和企业的管理现状,落后的设备与混乱的管理体制,不但造成材料资源的浪费,也是对人力资源极大的浪费。从那时起他就认为企业的管理体制必须要进行改变。

“从小寒家多病体,长大陋室一书生”。尽管生活和事业都曾遭受挫折,但曹凤岐认为,“这些经历使我更加成熟,使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前沿理论立潮头

曹凤岐的学术研究早期主要以研究货币、金融和银行理论为主。

早在1979年,曹凤岐发表的第一篇论文《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银行的作用》中就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同时发挥作用的观点。1980年,曹凤岐提出中国应建立中央银行体制。1981年提出社会主义条件下也会发生通货膨胀的观点。1984年提出了开放金融市场的观点。1985年提出了专业银行企业化管理的观点。这些研究成果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发展中得风气之先,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关注,为改革实践提供了积极的理论储备。

1989年,当时还是副教授的曹凤岐出版了专著《货币金融学》。他摒弃了学术研究中将金融方面的教材称作《货币银行学》或《货币信用学》的传统,打破了以往金融教材以货币、信用、银行、对外金融关系的结构体系,而是以商品经济中的货币、资金融通与管理为主线展开分析。对信用、金融市场、银行制度、专业银行、中央银行、货币制度、货币资金、贷币供求及涉外金融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和分析,对社会主义金融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大胆提出了许多新观点。如:把人民币逐渐变成可兑换货币问题、我国货币需求量与供应量的测算问题、我国货币政策的效力和双向中介目标问题等。他还用资金流量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货币的宏观控制与调节问题,这在当时国内金融学术研究中实属少见。

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教授评价该书说:“曹凤岐同志在本书中,所涉及到的问题当然覆盖着一个更广泛的领域,尤其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中的货币、银行、金融理论问题及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问题作了认真的论述和探讨。在针对这一总情况的前提下,作者对于这些各方面的问题,都提出自己的观点,努力做到理论、历史和实际的统一……读者尽可以对他的某些观点保持不同的意见,但不能否认他所提出来的问题是富有挑战性的,而他的看法和论点至少会引起读者们的思考和启发。”《贷币金融学》以其独到的见解和特色获得北京大学第三届科研成果著作二等奖和光华安泰奖。

曹凤岐中后期的学术研究主要以现代市场经济和股份制的理论与实践,以及证券、债券等理论研究与实践为主。他是继厉以宁教授之后最早提出在我国要进行产权制改革、推行股份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专家学者之一。从1985年到2005年,曹凤岐在北大学报上连续发表了10篇关于股份制的文章,这就是影响很大的“十论股份制”。

1985年《北京大学学报》第一期发表了曹凤岐的论文——《试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股份制度》,这是国内最早系统探讨股份制和股票市场的文章。不久后,曹凤岐主持了国家教委青年基金项目“中国企业股份制实施途径与管理研究”,并出版了《中国企业股份制的理论与实践》,深入探讨和研究了股份制、产权和证券市场理论与实践,对股份制企业的组建与规范提出了可供选择的实施方案。该书在理论界、企业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起到了重要参考作用。

从1990年开始,曹凤岐重点研究如何建立和发展我国的证券市场问题。1991年初,在《中国金融》杂志社召开的首都著名经济金融专家座谈会上,曹凤岐提出“积极稳妥地发展证券市场”,产生了较大影响。1992年,曹凤岐在《管理世界》发表了《关于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途径与步骤》,对我国证券市场发展战略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曹凤岐关于证券市场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集中反映在由厉以宁、江平任主编,曹凤岐任责任副主编和两个分编主编的《证券实务大全》(1992年9月)中。该书集中论述了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六个重大问题,包括中国发展证券市场的必要性、社会主义经济中证券市场的作用和功能、证券市场发展的途径、建立和健全证券管理体系和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等内容。

从1992年7月起,曹凤岐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的起草工作,历时两年多。作为起草小组主要成员,曹凤岐为制定出一部能规范中国证券市场的较为完善的证券法而花了大量心血,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1998年,曹凤岐出版了专著《股份制与现代企业制度》,对如何在中国建立起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了系统论述。在书中,曹凤岐系统地论述了股份制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各个方面,包括股份制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关系、中国产权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与企业股份制改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及股份制企业内部持股制度、股份合作企业的组建与规范、股份制与证券市场的关系、企业产权交易、资产重组与并购等问题,还研究了中国企业集团的建立与管理问题、中国企业境外股权融资及有关公司与证券的法律法规等问题。

1992年,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提出由人大财经委员会起草《证券法》,曹凤岐也得以进入了《证券法》起草小组。从1999年起,曹凤岐又参与了《证券投资基金法》的起草工作。因为参与了这两部证券市场的根本大法的制定,曹凤岐也因此被人们称之为“曹证券”。

北大教学半世纪

曹凤岐1965年考入北大,只上了一年课,学习了政治经济学主课,就停课闹“革命”了。1970年,北大、清华对毕业分配进行试点,曹凤岐因为自学成才很幸运地成为少数留校任教者之一,从此开始了他一生为之骄傲和自豪的教师生涯。“从入学到工作,人生最重要的时期都是在北大度过的。在这里我有过成功,也受过挫折,在这里我从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变成两鬓斑白的老人。在这里我学到和得到最宝贵的东西、得到很好的历练。在这里我懂得了如何做人,懂得了经世济民的道理。”曹凤岐说。

曹凤岐真正的教学生涯,从1979年开始。这一年,他同经济系的一位老师合开《财政与信贷》课程,曹凤岐讲信贷部分。从1983年开始,曹凤岐单独讲授《货币银行学》。“那时还没有计算机,我用八开的稿纸写讲稿。我的讲稿装满了两大衣服盒子。”曹凤岐说。为了讲好课,曹凤岐课前都要搜集大量资料,无论新课老课,讲课之前他都要重新复习讲稿。

除了金融学,曹凤岐还给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开了多门课程。包括货币银行学、货币金融学、保险学、财政与金融、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股份经济专题、资本市场专题、商业银行管理专题、货币金融管理专题、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社会主义经济改革与建设、中国金融变革等。因为他的勤奋与受学生欢迎,曹凤岐多次获得北大教学优秀奖。

在金融学教材的编写上,改革开放初期,只有中国人民大学黄达教授等编写的《资本主义货币流通与信用》以及后来结合中国情况编写的适用于研究生的《社会主义财政金融问题》。1979年,曹凤岐有幸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统编教材《财政与信贷》的编写。1983年,北大经济系开始自己编写教材《中国财政与金融》,曹凤岐负责货币、信贷和银行部分。1989年曹凤岐的《货币金融学》出版,成了他研究金融十年的集大成之作。这本教材影响很大,被很多学校采用,成为许多学生金融入门的指导书。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和经济学院分院后,在曹凤岐的努力下,开设了货币银行专业,后来变成金融专业,再后来成为金融专业博士点。“我亲身见证了北大经济学科的发展。我刚入学时经济系只有2个专业(政治经济学和世界经济专业),政治经济学专业每年招生60人左右,世界经济专业是隔年招生20人,到1978年增加国民经济管理教研室,1985年建立经济学院,1994年9月工商管理学院更名为光华管理学院。目前,光华本科专业除了原来的企业管理专业外,增设了财务会计、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除了金融学专业外,还设有国民经济管理、企业管理、统计学、管理科学、工商管理(MBA、EMBA)等专业。现在,光华管理学院已经成为代表北大形象的一张名片。”回顾北大的教学生涯和学科发展,作为全程经历者,曹凤岐满怀自豪之感。

感恩学术领路人

从东北小县城的学生到北大经济系的著名学者,曹凤岐说:“是北大经济系把我这个从穷乡僻壤出来的孩子培养成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知名教授,我对北大、对经济系有着深厚的感恩之情。”尤其让他感怀的是北大经济系的老师和学术大师们对他的教导,“是他们深邃的思想的熏陶,使我懂得了经济学的宗旨是经世济民这个道理。”曹凤岐说。

如陈岱孙先生。作为文革前的最后一批大学生,曹凤岐1965年入学北大,只上了一年的课,没有学到很多专业知识。1970年曹凤岐毕业留校,留校后如何发展?曹凤岐很困惑。他不愿做行政工作,搞教学科研底子又薄。于是他找到了当时的系主任陈岱孙先生。陈岱孙先生鼓励曹凤岐进军教学和科研,而且要搞金融。为了让曹凤岐系统学习金融知识,陈岱孙、胡代光亲自给中国人民大学当时的金融系主任黄达打电话、写条子,送曹凤岐去人大进修金融课程。1978年到1979年曹凤岐在人民大学进修了两年金融研究生的课程,聆听了黄达、王传伦、周升业、陈共、安体富等金融财政大家的课程,奠定了他后来对金融理论进行深入教学和科研的坚实基础。

1979年中国金融学会恢复活动,陈岱孙是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他经常带曹凤岐参加金融学会年会和各种研讨会,使曹凤岐认识了当时金融理论界和实际部门的一些人士。“陈先生对我的成长和发展倾注了他的心血,对我的关心和关怀是无微不至的,他多次把我叫到他家里询问我的情况,对我的学术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陈先生是我从事金融教学和科研的引路人,我永远不会忘记陈先生对我的恩德。”曹凤岐说。

如厉以宁教授。曹凤岐的很多经济改革的思想学自厉以宁,尤其是最重要的股份制改革思想。1981年7月在烟台开中央银行研讨会,曹凤岐和厉以宁住一个宿舍。厉以宁问曹凤岐:“你看中国用股份制来集资的办法行不行?”曹凤岐说:“完全可以。”厉以宁说:“那你就研究股份制问题。”由此,将曹凤岐引进了股份制和证券市场研究领域。

“七五”期间,在厉以宁的支持和帮助下,曹凤岐承担了国家教委青年科研基金项目“中国企业股份制实施途径与管理研究”,1989年4月出版了项目的成果之一《中国企业股份制的理论与实践》。“八五”期间曹凤岐又承担了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股份制理论与实践”,作为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1998年出版了《股份制与现代企业制度》。

1989年,因为研究和支持股份制改革,曹凤岐受到一些误会和不公正待遇。当时,曹凤岐对股份制的观点,被认为是歪曲马克思主义,搞股份制就是发展资本主义。1990年,曹凤岐还因为提倡股份制而在学院学术委员会和学校学术委员会都通过的情况下被取消了教授资格,直到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以后,才获得了教授职称。“在当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厉老师一直对我支持和保护。当时有一本关于青年经济理论工作者的书《中国经济学希望之光》,厉老师把我的学术传记推荐给了这本书。后来,厉老师又带领我参与了《证券法》和《证券投资基金法》的起草和制订工作。”曹凤岐说。

如赵久礼。赵久礼是曹凤岐在吉林省松原市实验高中时的班主任,曹凤岐说:“赵久礼老师甚至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

高考报志愿时,因为家庭困难,父母要曹凤岐报长春的学校,因为爷爷、奶奶和叔叔在长春,他们可以照顾和接济曹凤岐,因此他第一志愿报了吉林大学。志愿表交到学校,赵久礼拿着表匆匆找到曹凤岐,问他为什么不报北京名校?曹凤岐说家庭困难。赵久礼说:“北京和长春不就是差一个路费吗?我替你报北京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如今回想起来,如果赵老师不替我报北京大学,我肯定进不了北大,当然也不可能成为北京大学的教授了。”曹凤岐说:“除了我的班主任,还有当时的校长孙海廷、教导主任高权等老师时时鼓励和激励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不仅要能考上大学,更要考上好的学校。我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无论我现在在哪里、无论我取得多大成绩,我都不会忘记母校,不会忘记这里有为培育优秀人才而默默耕耘和无私奉献的老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