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比不过日本?“凭什么他们18年拿18个诺贝尔奖,我们不行?”

“日本又拿诺贝尔奖了!”

“唉!看看人家再看看我们

中国就是不如日本!”

在长辈的朋友圈里

在和身边的人聊天的过程中

你们有没有听过看过相关的言论

其实引发这类言论的“导火索”很简单

就在咱们国庆假期的第一天

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宣布

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授予日本免疫学家本庶佑

和美国免疫学家詹姆斯·艾利森

中国比不过日本?“凭什么他们18年拿18个诺贝尔奖,我们不行?”


(左为詹姆斯·艾利森,右为本庶佑)

这是日本人连续第三年获得

诺贝尔生理奖和医学奖

也是日本步入21世纪以来的

第18个诺贝尔奖

目前日本总共获得诺贝尔奖28次

而以上就是很多人得出

“中国科技不如日本”

甚至“中国就是不如日本”的主要论据

那咱们今天就顺着诺贝尔奖开始聊起

讨论下这个有点儿严肃的问题

中国的科技、

乃至中国真的就不如日本吗?

中国比不过日本?“凭什么他们18年拿18个诺贝尔奖,我们不行?”


首先我们来聊聊

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的经历

大多数人可能只会想起三个名字:

杨振宁、莫言、屠呦呦

如果考虑到我们今天讨论的

是有关科技的主题

那这个名单就只剩下:

杨振宁、屠呦呦

可实际上

中国人与诺贝尔奖之间的联系

远远比这两个名字要多得多

中国比不过日本?“凭什么他们18年拿18个诺贝尔奖,我们不行?”


1957年,杨振宁、李政道

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彼时二人都为中国国籍

中国比不过日本?“凭什么他们18年拿18个诺贝尔奖,我们不行?”


1967年,美籍华人丁肇中

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中国比不过日本?“凭什么他们18年拿18个诺贝尔奖,我们不行?”


1987年,美籍华人李远哲

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中国比不过日本?“凭什么他们18年拿18个诺贝尔奖,我们不行?”


1997年,美籍华人朱棣文

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中国比不过日本?“凭什么他们18年拿18个诺贝尔奖,我们不行?”


1998年,美籍华人崔琦

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中国比不过日本?“凭什么他们18年拿18个诺贝尔奖,我们不行?”


2008年,美籍华人钱永健

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中国比不过日本?“凭什么他们18年拿18个诺贝尔奖,我们不行?”


2009年,英美籍华人高锟

(高锟拥有英美双重国籍)

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中国比不过日本?“凭什么他们18年拿18个诺贝尔奖,我们不行?”


2015年,中国人屠呦呦

获得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

中国比不过日本?“凭什么他们18年拿18个诺贝尔奖,我们不行?”


这么一算,中国与诺贝尔奖

产生过联系的人达到了9人

肯定有人要说:

这些“华人”又不是中国国籍

他们拿了诺贝尔奖

跟中国又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我觉得,这样的想法

就显得有些“狭隘”了

中国比不过日本?“凭什么他们18年拿18个诺贝尔奖,我们不行?”


除了已经回归中国国籍的杨振宁

和一直为中国国籍的屠呦呦之外

其余7位外籍华人科学家

都不同程度的与祖国大陆有过交集

帮助过中国的科学发展

钱永健说过一句话:

如果中国能为我的获奖

感到高兴与自豪

并且能使国内更多的年轻人

加深对科学的兴趣的话

将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正如钱永健所说

中国近年来科技领域的进步

哪里少得了这些前辈们的帮助和鼓励呢?

中国比不过日本?“凭什么他们18年拿18个诺贝尔奖,我们不行?”


可能还会有人质疑:

就算加上已经是他国国籍的科学家

华人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次数

仍然与日本科学家有明显差距

事实的确如此

但我们还不能忽略关键的一点

那就是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评选机制

通俗点来说

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评选

一向是一个十分谨慎、

审核周期超长、

“奖励过去成就”的“吃老本”奖项

中国比不过日本?“凭什么他们18年拿18个诺贝尔奖,我们不行?”


屠呦呦1971年就发现了

青蒿素抗疟疾的特效

2015年获得诺贝尔奖

中间间隔了44年!

这次获奖的日本科学家本庶佑

从1970年就开始研究免疫抗体

1992年获得主要成果

距离最终得奖也过了26年!

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的数据显示:

全球诺奖得主取得诺奖研究成果的

平均年龄是37岁

而获奖时平均年龄是59岁

从出成果到得奖平均等待22年

中国比不过日本?“凭什么他们18年拿18个诺贝尔奖,我们不行?”


也就是说,日本如今屡屡获得诺贝尔奖

反应的实际是

其上世纪80、90年代的辉煌

众所周知

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与

经济实力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恰恰是日本经济最发达的时段

可是最近这些年

随着日本国内经济的衰退

日本整体的科研环境

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中国比不过日本?“凭什么他们18年拿18个诺贝尔奖,我们不行?”


日本政府每年都会

发布一份《科学技术白皮书》

近几年的白皮书中多次提出:

日本的科技水平正在不断衰退

(咳咳,这可不是我们YY

是人家官方自己说的)

2018年的白皮书中更是提到:

在世界主要的科研大国中

只有日本研究人员发表的论文在不断减少

政府科研预算方面

日本的增长率也是大国中最低的

日本《东洋经济》发文称:

过去十几年日本的科研成果

无论是质量和数量都在急剧下降

如果情况继续恶化下去

未来日本将很难再获得诺贝尔奖

中国比不过日本?“凭什么他们18年拿18个诺贝尔奖,我们不行?”


可与此同时,这么多年来

在获诺贝尔奖数量上

被日本“完爆”的中国又在做些什么呢?

之前我已经提到了

说的俗一点儿:搞科研就得有钱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

1994年,日本的GDP为4.91万亿美元

中国仅有0.56万亿美元

而到了2017年,日本的GDP不升反降

仅有4.87万亿美元

可中国却暴增到了12.2万亿美元!

有钱自然就有底气

近日美国国家基金会发布了

《科学与工程指标2018》

详细介绍了2000-2015年

世界各国的科研投入

中国比不过日本?“凭什么他们18年拿18个诺贝尔奖,我们不行?”


(浅紫色曲线为中国)

美国、中国、欧盟、日本

分列前四位

从表中可以看出,从2000年开始

中国的科研投入几乎是

以直线上升的趋势跃居第二!

而根据国家统计局、

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

10月9日联合发布的

《2017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2017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

经费高达17606.1亿元

占GDP总量的2.13%

各项数据均创新高

中国比不过日本?“凭什么他们18年拿18个诺贝尔奖,我们不行?”


庞大的科研投入

正在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回报

在2017年,世界顶级科学周刊《自然》

根据该年度世界主要国家的科研人员

在国际一流科技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

统计了一个“基础研究产出”指标

中国高居第2、日本仅列第5

中国比不过日本?“凭什么他们18年拿18个诺贝尔奖,我们不行?”


如今的中国

已经是全球第一大专利申请国

全球第一大科技人才大国

全球第二大科技研发投入大国

可以肯定的是:

屠呦呦绝对不是

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的终点

追上甚至赶超日本

真心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中国比不过日本?“凭什么他们18年拿18个诺贝尔奖,我们不行?”


我知道,由于某些历史遗留原因

导致我们国家的很多人

特别是在拿自己和日本比较时

总会有些“妄自菲薄”的心理

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

日本如今在诺贝尔奖上的丰收

恰恰体现的是其过去几十年的成绩

而对于在之前“欠了债”,

积贫积弱了太多年的我们来说

现在的努力追赶、大笔投入

必将会换来厚积薄发

中国未来一定会有属于自己的

诺贝尔奖“黄金时代”

而我们的科技、我们的国家

同样一定不会“不如”日本

我们只是还在努力追赶的路上

负重前行


本文由躺倒鸭整理撰写完成




微信公众号风云之声:《日本诺贝尔奖现在多于中国很正常,但未来属于中国》

新华网:《新闻分析:又有日本人获诺奖证明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