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元惠宗开始,蒙古与大明之间进行了长达近300年的复国之战,为什么一直无法成功呢?

睿儿妈有话说


蒙古人从成吉思汗开始,到他的孙子拔都和旭烈兀,战斗力都是爆棚的存在。尤其是拔都领衔的长子西征,横扫西方世界,不仅灭了阿拉伯帝国,还杀到了多瑙河西岸、距离维也纳仅有一步之遥的诺伊斯达。当时的欧洲人都悲观的认为,整个欧罗巴怕是将不可避免地被东方的铁骑踏平了。



然而在此之后,草原本部的蒙古人的战斗力就莫名其妙的不行了!究其原因,除了腐化堕落之外,蒙古与各汗国之间的不团结,也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

蒙古人的第一次分裂,是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大汗继承争夺战。由于忽必烈赢的不地道,导致各个汗国跟他搞掰了。而他又是蒙古草原本部的代表,等于在事实上,蒙古本部与各汗国之间分裂了。为此,忽必烈不得不大量起用色目人和北方汉人,用以对付南方的南宋和西面不服自己的汗国。使用这些非蒙古人,确实解决了人力资源的问题。但是民族过于复杂也有个毛病,就是凝聚力很差。这一点在后来蒙古大军征讨南宋、安南、日本的过程中看得很清楚。说的再直白一点,蒙古本部从忽必烈时代开始,就已经明显退步了,不再是那个武德充沛时期的蒙古了

个人见解:南宋王朝最后的灭亡,其实是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并不完全是军事上的失利。南宋的很多将领是因为政治的原因而选择叛逃蒙古,比如四川和襄阳军区的大批武将就是如此。这些人在转投到蒙古后,打起南宋一点都不手软。所以忽必烈灭南宋,政治方面的作用可能比军事上面还要更大一些。此时的蒙古帝国真正挑大梁的,其实是北方的汉人和回回人。




后来元成宗时期,虽然解决了各汗国与蒙古本部的臣属关系,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这个问题用秦朝李斯的话来说就是: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简而概之,成吉思汗的儿子很团结,孙子之间也还行,但是到了第五代,第六代子孙的时候,相互之间没有亲情可言了。

想当年成吉思汗时期,蒙古人打仗堪称是变态级别的。除了变态的战术外,足够的团结也是关键因素。失去了这个根本,蒙古人的衰落就不可避免了。到了元朝末期,蒙古人不够团结的毛病越发明显。

当明朝大军大举北伐时,没有一个汗国派出救兵援助本部。不救也就罢了,甚至还有乘机挖坑的。就比如控制西域地区的察合台汗国,它们跟元朝都是成吉思汗的后裔,但这没有什么卵用。元朝被明朝暴揍时,察合台汗国不仅不救,反而派兵攻打元朝,乘机占了元朝在西北一大块领土。


当时元朝管理西域哈密地区的肃王兀纳失里被察合台汗国打的实在是受不了了,便向明朝主动投降,寻求庇护。蒙古人被自己同族兄弟打的找中原人帮忙,这也是没谁了!既然人家主动来降,明朝岂有不受之理?明成祖朱棣封兀纳失里为忠顺王,就在哈密原地建立卫所,兀纳失里的后裔均被封为忠顺王或者忠义王,并由明朝派来的汉人充当长史辅佐外加监视。相当于是一个半独立的附庸政权。本来明朝对这个地方是没有兴趣的,结果因为蒙古人内讧,反倒让明朝捡了便宜。

蒙古人之间在内耗,明朝方面却在大量的吸收蒙古人和色目人。历史仿佛轮回了,昔日忽必烈依靠北方汉人和色目人打南宋;明朝则依靠蒙古人和色目人打蒙古人。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明宪宗时期的内阁首辅李贤,在他还年轻的时候第一次进北京(进京赶考),当身为河南人的李贤走在北京大街上时,被京城的景象给震惊了!没想到啊,

贵为大明京城的北京城里居然有那么多被南方人视为仇寇的蒙古人!着实令人想不通。这就好比外地人走在南方某大城市的街上,结果全是黑哥们的身影,瞬间会有种凌乱感,这还是咱们天朝的土地么?

本着朴素的华夷主义观念,当时还是年轻人的李贤对朝廷上了一道自己的陈述。李贤的这道陈述,简单点说就是,鞑子都是靠不住的,还是少用一点蒙古人吧!然而等到李贤也坐到了内阁首辅之后,他对蒙古人的利用,也是一个鸟样

根据嘉靖二十六年《功臣袭封底簿》中的备案记载,仅仅截止到明世宗中期。大明朝一百多个世袭爵位中(多数以武功得爵),北方胡人出身的就有二十个,占了总数的五分之一!其中主要是蒙古贵族或军人,个别是回人和西番等族的将领。

备注:截止嘉靖中期,有爵位的番人一共有二十人。这些人虽然都取有汉名,但实际上都是番人。具体名单如下……


忠勇王金忠;忠勇伯蒋信;恭顺侯吴允诚;广义伯吴管;安顺侯薛贵;

永顺伯薛斌;顺义伯金顺;顺义伯罗秉忠;伏羌伯毛忠;会宁伯李英;

高阳伯李文;怀宁侯孙镗;东宁伯焦礼;怀柔伯施聚;忠勤伯李贤;

靖安伯和勇;清平伯吴成;奉化伯滕定;南宁伯毛胜;武平侯陈友。


到了明朝末期,这个现象有增无减。用当时人茅瑞徵的话说,当世将门世家,首推『东李西麻,土达祁鲁』四家。而汉人名将虽然也有很多,但是能称得上世家的,无一家尔!

那么啥叫『东李西麻,土达祁鲁』呢?

东李指的是辽东李氏家族,他们是从东面的朝鲜归附来的?西麻值的是大同麻氏,他们是回回人;土达祁鲁,指得是西宁的祁氏与庄浪的鲁氏皆,这两个家族都是蒙古人,并且庄浪鲁氏还自称是孛尔只斤氏,元朝宗室的后裔。

讲到这里,有心的朋友应该心里有数了。当年元朝用汉人制汉人,番人监督汉人;到了明朝就变成了用番人治番人,用汉人监督番人。本来番人的数量就少,还被明朝用高官厚禄挖走了一大群“蒙奸”给自己效力。这些蒙古人后来很多就直接跟汉人融合了,成了汉人。关外蒙古人在这种前提下,要是还能复国,就是活见鬼了。

明朝在不断挖墙脚,蒙古人在干什么呢?继续分裂!先是鞑靼和瓦剌,后来直接分裂成了一大票以蒙古或是鞑靼冠名的部落,大概的分裂状况,请看下图:

凡是拿红圈圈出来的,都是蒙古部落。而这些部落,还只是大部落联盟,在每一个部落联盟下面还有若干个小部落。比如清朝时期跟康雍乾三代扛了七十年的准噶尔,在明朝时期就是和硕特部落之中的一个小部落。这些小部落之间相互没有隶属关系,打起仗来各顾各,一点都不团结。

就总体而言,蒙古人因为不团结,分裂成了十几个大部落,几十个小部落,总体力量虽然不算弱,但是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强权人物将他们整合起来。也就是说,蒙古人缺一个像成吉思汗这样的人物领导他们。

反观明朝,明军之中的蒙古、回回官兵数量总数虽然不详,但是极度庞大。从明太祖时期就开始吸纳,到了明后期已经变成了明朝北方国防力量的顶梁柱。这种此消彼长,蒙古也就不可能有掀翻明朝的实力了。

所以王朝的兴衰,除了天时、地利之外,比的就是一个人和!这里所说的人和,指的不是拼人头,比谁的人更多。而是比团结,比谁的可动员、可组织的人头多。因此大不一定强,小不一定弱,关键在于团结!


Mer86


1356年至1359年间,汉民族起义军首领朱元璋不断扩充自己势力,至此已统一江南半壁江山。

1367年朱元璋开始北伐,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部将协助之下,于1368年八月间攻陷元大都,元惠宗(顺帝 孛儿只斤妥欢铁木儿)见大军将至,于深夜之间开建德门北奔,逃往上都。

元上都位于今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之前,命刘秉忠建王府于此。1279年灭宋后,改为陪都,作避暑行宫,每逢夏季之时在此处理政务。

此后,在漠北的蒙元君臣依旧沿用大元国号,史称“北元”。北元政权持续了二百六七十年,差不多与明朝相始终,虽然没有被明王朝消灭,但最终皆被清王朝所灭。

明朝兴,元朝灭,但身居北元的蒙古贵族不甘心失败,仍然企图重新入主中原,于是不断组织力量反攻。明朝初建之时,根基还不稳定,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只能对蒙古采取征讨和招抚并用的策略。其结果,双方都没有能够如愿以偿,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北元初期,蒙古贵族依靠的力量主要有三支:

(1)、元河南王扩廓帖木儿(又名王保保)率领十余万军队,占据山西、甘肃方面。(2)、北元丞相纳哈出拥二十余万众据守辽东。(3)、元梁王管辖之下的云南还有十余万军队,策应北元皇帝的军事行动。

此外,北元与东面的高丽、西面的畏冗儿地区仍旧保持着密切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联系。

北元复国大事表

1368年冬,惠宗命扩廓帖木儿从山西出兵夺回大都。军行途中,明朝将领徐达乘虚袭击他的后方太原。扩廓帖木儿回师救援,正中计谋,被明军袭破大营。折兵四万,仅率十八骑逃入甘肃,山西地区自此被明王朝占据。

1369年春夏,北元远相也速几次进攻通州(今北京通县),但都被明军击退。明军乘势北进。惠宗从上都退往应昌(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西岸),宗王庆生、平章鼎住被明军追及擒杀,一万将士被俘。上都陷落。

1370年四月,驻守在沈儿峪口(今甘肃定西县北)的扩廓帖木儿与徐达率领的明军激战。扩廓帖木儿大败,仅与妻子和少数随从北渡黄河,跑到漠北和林,八万六千多官兵全部被俘。自此,陕西、甘肃等地区也被明朝占据。

1370年五月元惠宗因痢疾刚刚去世,明朝大军随之而来,展开应昌围城战。一日而下,惠宗之孙买的里八刺及后妃、诸王、官吏等多人被俘,而后被押解京师。惠宗之子爱酞识理达腊(北元昭宗)率数十骑逃往和林,与扩廓帖木儿会合。

这一年,爱酞识理达腊即皇帝位,称必力克图汗,年号宣光,为北元昭宗。

北元节节败退,明朝打算乘胜彻底打垮它的势力,以绝后患。1372年,明军十五万分东西中三路进攻北元。

但这一次明朝对北元的战争,却以失利告终。明朝在短时期内再没有能力深入北方草原作战,北元则争取到了喘息时间,双方在边境地区不断发生拉锯式的冲突,双方各有输赢。

1375年,扩廓帖木儿死于漠北,使北元军队失去了一位能征惯战的骁将。这一年纳哈出进攻明朝辽东州城,屡被击败。

北元昭宗於1378年逝世,他死后由弟脱古思帖木儿(北元平宗)继位。

l380年.北元国公脱火赤等经常进扰明边,在亦集乃遭征讨被俘。次年,北元平章乃儿不花在边境地区被徐达击败。

1381年,据守云南的元军遭明朝大军的征讨。白石江(今云南曲靖县东北)一战,十余万北元大军溃败,被俘者二万有余。梁王匝剌瓦尔密见大势已去,带着妻、子一同投滇池自杀。与漠北蒙古贵族逐相呼应的这支力量被消灭了。

1388年,明朝大将蓝玉率师掩袭北元平宗脱克思帖木儿于捕鱼儿海,蒙古军仓猝拒战,大败。太尉蛮子被杀﹐诸王﹑平章以下官员三千多人﹑军士男女七万多人被俘。

1402年(明建文四年),东坤帖木儿自立为汗,去元国号﹐改称鞑靼。至此,北元实际上灭亡。

从此之后,蒙古内部纷纷自立为汗,相互厮杀,有些部族选择与明朝合作,有些则选择继续抗明,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636年,鞑靼十六部降清,鞑靼亡。8年之后,清兵过山海关,明朝亡。


大狮


元朝皇帝有两个头衔,一个是汉地的大元皇帝,还有一个是蒙古大汗。1368年,元惠宗逃离大都,迁都上都,之后几次南征均失败,未能重新占领大都。1388年,明将蓝玉取得捕鱼儿海大捷,天元帝出逃途中被杀,大元国号及帝位从此不再使用,只剩下了蒙古大汗的头衔。剩下的时间,只不过是分裂的蒙古各部之间的内讧,蒙古大汗的号召力也因为捕鱼儿海之战大为削弱。期间蒙古有过短暂统一,但是对明朝都没有形成足够威胁。真正意义上的蒙古和明朝之间的复国之战,其实只有20年。那么这20年时间,蒙古为何没能复国,我们试着来分析。

一、北元内部斗争激烈

元朝自从忽必烈之后,皇帝的位子就一直不稳,内部派系斗争一直非常激烈。元惠宗继位后,这个状况依然没有改善。元惠宗与太子之间形同水火,甚至在红巾军已经攻占江淮的情形下,元军之间自己打了起来。元惠宗逃离大都后,一直想收服大都。此时元军掌控的区域还有山西、关中、辽东、云南、高丽等地。但是掌控这些地方的只能算是军阀,他们虽然还奉诏,但是自己的私利才是最大的。看起来好像可以遥相呼应,实际上真正需要配合作战时,往往选择观望。比如元惠宗几次下诏,命令右丞相扩廓帖木儿回应昌,都被拒绝了,扩廓帖木儿反而建议元惠宗放弃应昌。总之一句话就是人心不齐。北元的局势很像黄巾之乱后的东汉末年。

二、人才匮乏

元惠宗死后,其子元昭宗继位。元昭宗整合了各方势力,并且重用扩廓帖木儿,一度击败了朱元璋的第二次北伐大军,迫使明朝采取守势,形成了对峙局面。明朝在采取守势的同时,对被俘和投降的元朝贵族、官员和百姓都给予优厚的待遇,招揽了大量的人。元朝贵族和官员之所以想恢复元朝,无非就是恢复自己的利益。现在明朝直接给了他们利益,他们也就用不着跟着在塞外受苦。这一措施,导致北元小朝廷很难招纳到人才,扩廓帖木儿没多久就去世了,再也没有得力的人才了,而元昭宗自己也在1378年驾崩。

这个状况跟成吉思汗时期完全不同,那时候成吉思汗招揽了大量人才,无论是色目人还是汉人,很多都为成吉思汗效力。

人才匮乏,导致了一个很大的问题,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北元还拥有强大的实力,但是却无法有效利用。既缺少具有战略眼光的人才,又缺乏能征善战的武将。元军虽然勇武,但将领在面对进攻的明军时,常常被对方的计谋所骗。

三、对手的强大

相比之下,明朝要强大许多。明太祖朱元璋雄才大略,麾下能征善战的将领无数,比如徐达、蓝玉等人。朱元璋从群雄割据中脱颖而出,其所拥有的谋略和政治经验都远远超过了元惠宗和元昭宗。更何况,明朝所在的汉地,为天下财富之地,无论是人力还是财力,以及文化,都远远超过北元。虽然第二次北伐失败,明军损失惨重,但是对于明朝来说,是可以承受的。但是北元所掌控的地方环境恶劣,人烟稀少,制度落后,经过一次沉重打击之后,短时间内很难恢复。

经过数次攻伐之后,北元其实已经没有能力再复国了。天元帝死后,草原上又恢复到了成吉思汗之前的状态。


迷蝶梦文史社


非常感谢@头条家的史先生 的邀答,愿您天天康乐。

金国海陵王有三志:国家大事,皆我所出,一也;帅师伐远,执其君长而问罪于前,二也;无论亲疏,尽得天下绝色而妻之,三也。福垊总结如下:当本国皇帝、擒邻国皇帝、娶天下绝色。

朱元璋有三憾,没得到传国玉玺,没擒住元太子,没抓住王保保。正是因为王保保才没得到传国玉玺,没擒住元太子。那王保保死后,为什么明朝没有灭了北元,而北元也没有复国成功呢?其实蒙古差点复国成功,不过那是不叫北元而是瓦剌。

因为早期有人——朱元璋最大的遗憾——北元支柱

起兵抗元功劳最大的南北两宋红巾军,天完是南宋,韩宋是北宋。而朱元璋则是北宋里的一支武装。韩林儿刘福通在北方抗击强敌,朱元璋在后方时而打蒙古分化隔离的军阀残部时而打义军,为的是扩大地盘。等大局已定时,朱元璋才跟元朝PK了起来。其他军阀都被朱元璋一一搞定,而朱元璋最大的遗憾以及心目中的奇男子王保保,让朱元璋弄得很没脾气。

扩廓帖木儿就是王保保,要么朱元璋的军队败给了王保保,要么好不容易赢了王保保却又总被他溜掉了。真是打不死的小强,劝不降的隔壁老王(保保),朱元璋甚至让老二秦王朱樉娶了他妹妹,他还是不投降。王保保被很多军阀吊打,也打不败,真是神一样的存在。王保保成了北元的中流砥柱,对北元有再造之功。最让朱元璋痛恨的是元朝太子和王保保联合起来了,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即位,是为元昭宗。君臣和好,励精图治,还准备者复国之战。

于是朱元璋先发制人。洪武五年(宣光二年)1372年明军三路,共15万大军北伐。

东路李文忠从西北面袭击和林,西路取甘肃作为疑兵吸引其主力,中路徐达直趋和林。徐达派蓝玉出雁门关,在野马川小胜元军。蓝玉直攻图拉河,王保保严阵以待。蓝玉气势汹汹,王保保佯败,退到和林。而他的主力正在和林,且做好备战。将轻举妄动的蓝玉引入包围圈,大败蓝玉。而且李文忠也遭遇包围,只有疑兵西路军冯胜取得胜利。朱元璋本想一劳永逸,结果反而被打的灰头土脸,明军战死数万人。明朝再也不敢有灭亡北元的想法了。王保保打出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因为中期没法——大明顾东顾不了西——投降猖狂

1376年王保保薨。几年后,明朝得到消息,保保已死,而元主正在捕鱼儿海(贝加尔湖)。在1388年,由蓝玉统兵15万,孤军深入到距贝加尔湖四十里的百眼井,而不见敌人。鉴于上一次被围攻的教训,蓝玉就打起了退堂鼓。定远侯王弼说:您可不能学习李广利的无功而返。于是一路向前,而元军以为明军长途奔袭会很疲惫,加上他们根本不相信明军会孤军深入,因为粮草供应困难啊。而且这天还有大风,风吹草动见不上明军,(因为昏天暗地,飞沙走石)更感觉不到马蹄声,就在这里等死,故而这次明军大获全胜。遗憾的是让元主和太子和他们的随从溜了。此前此后朱元璋北伐七次,朱棣北伐五次都没实现征服蒙古的梦想。

不停的征伐把蒙古打的分裂了,因为大明只攻蒙古主力,而蒙古的主力都是东部。东部的主力见这样拉锯战有点危险,而明朝也感觉太累,太不好玩了。于是明朝修长城,东部蒙古给大明的面子,让明朝封个王爷什么的。可这个期间,北元的丞相的后裔在西部做大,于是蒙古分成两部,一部是正统的蒙古——鞑靼;一部是非正统的蒙古——瓦剌。瓦剌也有梦想,他的梦想跟元惠宗的梦想一样——复国。

明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瓦剌分四部南下。东路兀良哈(乌梁海)部攻辽东,西路伐甘肃张掖,中路为重中之重(分两路,阿剌下宣府围赤城;也先攻大同)。明朝不敌,太监王振让明英宗御驾亲征。在打仗时王振指导皇帝打仗,真的是皇帝不急,太监急,明英宗所率主力在王振的指挥下,毫不犹豫进入了包围圈。在土木堡,明朝主力被也先歼灭,明英宗被俘虏,王振被樊忠锤死。同年十月,也先进攻北京,若非于谦,估计元朝就真的复国了。而这时,明朝才开国71年。福垊需要说明的是也先不是大汗,大汗是东路乌梁海部的脱脱不花,但实际权利在也先手里。后来也先为搞乱明朝,就将明英宗放回,看他们手足相残,兄弟阋墙,最终明英宗二次即位。

因为晚期团结——明蒙唇齿相依抗清——为了活着

东部的鞑靼(喀尔喀——外蒙古)后来分为三部:札萨克图、土谢图、车臣;西部的卫拉特(瓦剌)分为四部:绰罗斯(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等。常年纷争内耗,导致土尔扈特部迁徙,后来又在沙俄的欺负下又回来。林丹汗为了一统蒙古,下劲了功夫。也曾多次明朝联合,抵御后金。但后来又与明朝闹矛盾,更加上他们内部纷争,导致了林丹汗的失败。最终,明朝被清朝所灭,林丹汗的儿子额哲在位时被后金大败。清朝时,将额哲封为亲王,公主下嫁,封地在察哈尔。


福垊


打仗打的是国力和资源。自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蒙古的唯一军事优势--骑兵,都不在是优势了,大明也有优质马场和自己的骑兵部队。另外,拼国力的话,大明完胜蒙古政权,明朝的经济总量常年占到世界的百分之35以上(明朝末年是世界总产值的45%)。这样的大明,蒙古拿什么打?蒙古最终还被满清鞑子收编了,要知道满清的东北也算是苦寒之地,连东北女真都打不过,你凭什么跟大明打?要不是明朝一直觉得蒙古高原是鸡肋,没太多收益,早都直接占领了,自蓝玉发动的捕鱼儿海大战结束,大明实际就可以直接占领蒙古高原了,但是他们班师回朝了,因为占领也是无利可图,还不如不要,留给蒙古自己玩。


有点小暧昧哦


北元复国战时期

自从元惠宗妥欢帖木儿被逐出北京城死在应昌后,他的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即位,在位的七八年间,一直都怀抱着反攻中原光复中国帝位的希望,并为之努力,但是令他失望的是,到死也没有复国成功,他的弟弟脱古思帖木儿即位后,继承了他的复国梦想,继续为之努力。

对于明国来说,从太祖太宗,对北元的残部都认真对待,从东、西、南三个方向包围和压制。设置泰宁、福余、朵颜三卫,切断北元左翼,隔断他与朝鲜、女真的联系;在青海西宁设置罕东、安定、阿端、曲先四卫,招抚西藏,在西域设置赤斤蒙古、沙洲、哈密等卫,切断右翼,隔断与西藏的联络;并在辽东设立建州、兀者等卫所;明军从中路出击,反复扫荡大漠南北。

随着洪武二十一年的捕鱼儿海、哈喇哈河战役,决定了北元的命运,从此,再也不能和明国对抗,复国战争再也打不响。

随着这次的惨败,脱古思帖木儿被也速迭儿袭击杀掉,忽必烈系后裔的黄金家族彻底丧失威信,大部分蒙古部落纷纷脱离他而自治,进入蒙古的内讧战国时代,自此,蒙古的汉文化因素彻底衰退,再没有年号和庙号的存在。

蒙古分裂内讧时期

这个时期的蒙古四分五裂,黄金家族沦为周天子的地位,群雄争霸,都想坐坐全蒙古合罕的宝座,甚至不惜向敌对国明国称臣纳贡取得支持,明国的皇帝对于这种状况很满意,因为知道这样会增加蒙古人的内部分裂。

1400年,弑君的鬼力赤被阿速部的酋长阿鲁台和斡亦剌部的酋长马合谋击败,阿鲁台和马合谋对于蒙古复国毫无兴趣,他们希望成为独立于蒙古部之外的部族,因此选择向明国朝贡,并得到明国的支持,斡亦剌趁机扩张到西蒙古,形成瓦剌;东部蒙古被称为鞑靼。

在明国的支持下,帮助新崛起的瓦剌去压制忽必烈的后裔们,扩张的胜利让瓦剌人想恢复成吉思汗的高贵经历,而明国也为之付出了一些苦果,直到也先的死去,黄金家族后裔的最后一次复辟在达延汗的手中实现,推翻了瓦剌的优势建立了东蒙古的霸权。

但是随着达延汗的死,他的儿孙们瓜分了部落,而且分的无比细致,成为联邦的形势,名义上的最高汗察哈尔汗只保留了名义上的领导权,已经彻底堕落成无组织的国家,直到被崛起的女真人降服。

就是这样。

请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觉得猴格写的还行的就赏个关注!点个赞吧!

觉得猴格写的有误的也请不吝赐教!谢谢!


猴格大人


知道常遇春骑兵的厉害吗?能够击垮蒙古人的铁骑。常死后蓝玉照样钓打。可惜清兵入关时华夏没有这样一支铁骑部队。


晖飞烟咩


主要问题是蒙古缺乏杰出之领袖,不能象成吉思汗那样统一蒙古。蒙古人口本身就少,又四分五裂,自然复不了国。但其战力,却不一般,仅瓦刺部,就可败几十万明军,俘了朱祁镇,扬长而去。


安平144796971


灭国之战最终比的都是国力,明朝中后期虽然武力越来越弱,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明朝从人口经济战略纵深等各个方面来看都比蒙古强太多。而蒙古又缺少一个成吉思汗那样能够统一团结所有的力量的枭雄。从中国历史来看只有中国自己人不发生很大的内战动乱,东北和西北的少数民族是很难占领中原的。


胡不归17


北元皇帝是被靼鞑弄死的,北元皇室是被瓦剌清洗的,他们自己内部都没办法搞定还跟明朝斗。还有瓦剌这个在新疆地区的西蒙古根本不被大草原上的蒙古人承认,有一部小说称瓦剌为“西边来的客人”。无论是瓦剌还是后来的准葛尔都无法得到草原上的蒙古人的支持,他们的下场都是非常悲惨的。黄金家族的后裔达延汗统一蒙古后就跟明朝交好,不想再打下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