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给子女的忠告

犹太人给子女的忠告

——为什么爱因斯坦比我们更聪明

犹太民族的家教举世瞩目,许多泰斗级的世界名人都出自这个看似弱小的民族,这跟他们一向严谨和智慧的家教传统是密不可分的。本书所要展示的是犹太人的教子经验,但面向的读者却是中国的家长。因而,本书所要着重关注的,是中国家长们所经常面临的困惑和问题,用犹太人教子的成功经验来帮助中国家长教育自己的子女将成为本书的主要着力点。

全书共有9大章节和99个小节,内容涵盖了关爱孩子、指导学习、锻造品格、培养个性、增强自律、与人相处、理性处世、追求财富、逆境图存9大主题,大主题之下的每个小节也都通过一个独立的主题来介绍和分析犹太人教子的成功经验,给读者以充分的借鉴和思考的空间。在每一小节的最后,都会有2至3个“教子圣经”,每一句都如格言警句一般意味隽永,总共超过200条的“教子圣经”将会给读者带来深刻的印象和内心深处的启迪。

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易读、易记,文字的感染力强,所要论述的道理能够深入浅出,有可读性又有实用性。在对具体内容和主题的选择上,具有很强的对现实的针对性,有很强的实际借鉴意义,对于正处于家教困惑中的家长们而言,本书理应是他们的首选方略。

老萧,青少年教育专家,长期从事家庭教育研究,对青少年心理和家庭教育有着深入的认识和见解。倡导开放式的家庭教育,坚信每个孩子都有其与众不同的闪光点,家长除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还需要一颗善于教育的心,心与眼的结合,才能给孩子最贴切的教育和最深的爱。

卖点:

造就爱因斯坦、毕加索、卡夫卡、斯皮尔伯格、普利策、伍迪•艾伦的卓越教育法

3000年传承的世纪经典,100个名人案例分析,33条忠告拿来即用,2种教育理念的精华提炼,改变孩子一生的教养计划

照着做,你的孩子也能成英才!

读者对象:

家长、中学生

部分内容导读:

美国亿万富翁有20%是犹太人,诺贝尔奖得主有20%是犹太人,为什么犹太人如此成功?

揭开犹太人影响美国一个世纪的教育秘密

•早期教育:儿童早期的生活经验会对其一生产生重大影响。早教最重要的是教给孩子自信、自理与合作。要发现儿童的兴趣点,培养其主动的探索精神,但重点不是学习知识。

•重视知识:知识是最甜蜜的。金钱可以被带走、被剥夺,惟有知识才是一旦拥有永不流失的东西。要穿破谜雾,顽强地生存下去,他们最大的“护身符”就是知识和智慧。

•性格培养:良好的性格是成功之本。父母不必给孩子万千家产,你只需给孩子一个好性格,他就能运用性格的力量,培养适合一切环境的能力。

•自立意识:培养孩子自立就是遇到困难时,自己想办法解决;遇到挑战时,自己勇敢承担,勇敢反击。是孩子拥有的最基础的生存能力和精神操守。

•理性思维:在孩子的整个童年时代,父母都鼓励让孩子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找出答案,要求一切都求之于理。许多教育家都认为,这是犹太人的教育比其他人略胜一筹的关键。

•财商教育:财商教育不仅仅是金钱教育,还是一种人格教育、品德教育、综合素质的教育。不只是为了让孩子将来拥有财务自由,也是为了让孩子获得独立自由的人生境界。

忠告4 做金钱的主人

金钱是上帝给人类的美好祝福,喜爱金钱是无可厚非的,每个人都应该通过自己正当的努力来获取金钱。金钱能够积累个人财富,也能增加个人的社会价值。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尤为重要。要记得一个人永远都是金钱的主人,而不是金钱的奴隶。学会支配金钱,才能拥有精彩的人生。

犹太人对金钱的喜爱,可以说是世人公认的。他们一直认为金钱是上帝给人类的美好祝福,是成就人生所必须具备的工具,甚至可以说他们所信仰的就是金钱。他们对金钱的喜爱,是坦坦荡荡没有遮掩的。

有这样一个幽默故事,生动地显示了犹太人对于金钱的喜爱: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三名来自不同国度的神父聚到了一起,他们分别来自英国、美国和犹太。三人在参加完一个讲座之后,开始交流彼此的工作情况。

美国神父问其他两位道:“你们是如何处理那些教堂奉献箱里信徒们所捐献的钱的呢?”

保守的英国神父先开口道:“我觉得公平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在地上画了一条直线,然后把奉献箱里所有的钱往天上一丢,落在直线右边的是属于上帝的钱,用作教堂运作的经费,而落在直线左边的钱则算作我的薪水,留下来让自己生活。”

务实的美国神父说:“我也跟你差不多,我是在地上画一个圆圈(当然,圆圈不能画太大啦),然后把奉献箱里的钱往天上一丢,掉在圆圈里面的钱就奉献给上帝,而掉在圈外的就当做是我的私房钱啦。”

最后轮到犹太神父来说了,他微微一笑道:“你们的方法都太麻烦了,我根本不用画直线圆圈什么的。我的方法很简单,只是直接把奉献箱里的钱往天上一丢,留在天上的,当然归上帝所有,至于掉在地上的,哈哈……就全归我了。”

上面的故事虽然诙谐幽默,不乏夸张的成分,但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犹太人对金钱由衷的喜爱。在犹太人看来,以金钱作为基础的现代文明,其福祉要远远大于弊端。因而,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现在,即使是在犹太人生存最为艰难的二战时期,他们也从未放弃对金钱的追求。

在当前这个物质至上的时代,用金钱来作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虽然我们不能否认金钱在某些方面的消极功能,但是也不得不承认金钱在当前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人们只有在承认金钱的作用和地位、端正对待金钱的态度的前提下,才能正确树立自己的金钱观,进而确立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看待金钱到对待人生,二者之间关系是重要而又密切的。

有一位犹太拉比曾经说过:“经商思想是非常自由的,只要不违法,没有什么生意不可以做,没有什么钱不可以赚。金钱只有‘辛苦钱’和‘便宜钱’之别,没有‘干净’和‘肮脏’之分。”这就是犹太人对待金钱的态度——只要是通过自己正当努力获得的金钱,都是值得尊敬的。

有一天,一位无神论者来看望上面提到的那位拉比。

“您好,拉比!”无神论者说。

“您好。”拉比回礼说。

无神论者拿出一个金币给拉比,拉比二话没说就把金币装进口袋里了。

“你想让我帮你什么忙呢?”拉比问,“也许你的妻子不能够生育,你想让我帮她祈祷。”

“拉比,不是这样的,到现在为止我还是一个人。”无神论者回答。可是他又给了拉比一个金币,拉比仍是二话没说就装进了自己的口袋里。

“但是你总会有一些事情想问我吧,”他说,“你是不是犯下罪行,希望上帝能饶恕你。”

“不是的,拉比,我一直都安分守己,没有做过任何犯法的事。”无神论者再次回答。

他又一次地给了拉比一个金币,拉比依旧是一句话没说地把金币装进了自己的口袋里。“是你的生意不好,没有赚到大笔的金钱,希望我为你祈福吗?”拉比期待地问。

“不是,拉比,我从来没有像今年这样,赚这么多的钱。”无神论者回答。

更让人感觉奇怪的是,他又给了拉比一个金币。

“那你究竟是想让我干什么呀?”拉比迷惑地问。

“什么事都不干,真的是这样的,”无神论者回答,“我只是想看看一个人什么事都不干,只拿钱能维持多长时间!”

“钱就是钱,不是别的什么东西。”拉比回答道:“我拿着钱,与拿着一块石头、一张纸的感觉是一样的。”

看到了吧,以钱为生,这就是每个犹太人朴素而又自然的生活方式。他们从来都只是把金钱看做是一种手段而不是命运的载体。因而尽管他们把金钱奉为世俗的万能的上帝,但却并没有在金钱面前俯首称臣,成为金钱的奴隶。

由此回过头来看看当下我们周围的许多人,他们要么一边在嘴里念叨着“钱是万恶之源”,一边又在想方设法去多赚钱,忸怩作态之间显得虚伪而又狡诈;要么就是有的人在金钱面前完全丧失了自我,直接沦为了金钱的奴隶。这样对待金钱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在这一点上应该学习犹太人的坦然和平常心,用朴素而自然的心态去面对金钱,这样才能真正掌控金钱,守住自我。

犹太人能够树立这样的对待金钱的态度,是与他们从小就教育孩子要正确对待金钱有密切关系的。犹太父母告诉孩子,金钱不仅仅是衡量一个人事业、人生成功与否的标志,也是个人对社会贡献多少的体现。一个人拥有的财富越多,证明他所创造出的社会价值就越大。只有当个人价值得到有效地发展和提升的时候,他对社会贡献的力量才能更大,更有力。

那么,犹太人是如何教育孩子正确对待金钱的呢?

第一,要做金钱的主人。

这是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金钱,无论地位有多么重要,也永远只能是从属于人,受人支配,它只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工具,而不能成为人类的主宰。人是通过金钱和财富来赢得自己的尊严的,而万万不能为了金钱而不择手段,甚至为了金钱而沦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人永远是金钱的主人,而不是金钱的奴隶,这是一切人与金钱的关系的基础,也是底线,一旦超越这个底线,人就会逐渐丧失自己的人格和尊严,最终会断送自己的一生。

第二,教会孩子怎样花钱。

很多孩子在年幼的时候都缺乏自制力和判断力,一旦手中拥有一定的金钱的时候,就会非常随意和没有节制地花掉,缺乏合理的分配和理性的节制。在这个时候,父母就有必要对孩子进行合理的引导,指导孩子应该如何去支配自己手中的金钱,要把钱花在自己实际需要的地方,同时也要把手中的钱进行合理的分配,哪些钱该花,哪些钱可以节省下来,从小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这些都将有助于培养孩子对金钱的支配能力。

第三,教会孩子如何赚钱。

犹太人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会灌输给他们赚钱之道。只要是正确的、合理的赚钱方式,他们都认为是可取的。我们中国也有句古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要是符合道义的赚钱方式,都是无可厚非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首先要让孩子明白金钱的作用,当孩子了解到金钱的作用和意义时,自然会有渴望金钱的冲动。那么父母在这个时候就要注意引导孩子,让孩子今后要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去赚取金钱,只有通过正当的方式和个人的努力获得金钱,才是可贵的,也是值得尊重的。

忠告6 学会在团队中生存

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是集体中的个人,任何时候,都需要学会在团队中生存,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的发展。

团结协作能够使一加一大于二,使个人所得的利益最大化。当需要与他人合作时,如果你抱守着机会不愿与他人共享,那么你最终也将失去这个机会。

与他人合作要用真诚的心,与他人竞争要用正当的手段,这是在团队中生存的基本法则。

被誉为“犹太圣经”的《塔木德》中说:“帮助的人越多,生意就做得越大。”一个人的力量始终是有限的,只有把有限的力量汇集起来,才能产生更大的能量。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根筷子牢牢抱成团,这是我们从小就明白的道理,说的就是团结协作的精神。但是,当你面对现实的迷局,尤其是面对个人利益的诱惑时,你还愿意与你所在的整个团队互助共存吗?

在犹太人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古时候,上帝创造了人类。看到人类不断繁衍生息,人口越来越多,上帝开始担心人类不够团结,进而会引发矛盾和冲突,甚至会爆发大范围的战乱。于是,上帝便想了一个办法,来检验人类之间到底具不具备团结协作的精神。

首先,上帝把人类分为两组,每一组人都围在一个圆形的大桌子旁,桌子的中央是一大锅味道鲜美的浓汤。然后,上帝分给每个人一把又细又长的勺子,让每一组的人都必须把锅里的汤全部喝完,不许有任何的浪费。

如果是你的话,你会怎么样呢?要知道每把勺子都要比人的胳膊还要长,当你小心翼翼地从锅里舀到一勺汤的时候,一个尴尬的局面便出现了:要么你抓住勺子的末端,但是勺子太长,汤根本送不到嘴里;要么就是你抓住勺子的前端,刚要把汤艰难地送到嘴里时,勺柄却碰到了别人,汤全撒在了桌子上……

上帝所看到的第一组的人类就是这样情景。每个人都在争先恐后地去抢锅里的鲜汤,但总是在汤还没送到自己嘴里的时候,就已经撒了一地,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因而争抢的激烈,到了后来,有人直接争吵打骂了起来。上帝看到这个场面,非常失望地摇了摇头,觉得人类真是无药可救了。

然而,当他看到第二组人的时候,一下子惊呆了。原来第二组并没有像第一组一样急于把汤往自己嘴里送,而是大家围好一个圆圈,用勺子把汤送到坐在对面的人的嘴里,然后,对面的人再把汤舀好送到自己的嘴里……就这样,每个人都吃到了味道鲜美的汤,同时又秩序井然,没有丝毫的混乱,相反整个场景都是那么的温馨和感人。他们不仅享受到了美味,彼此之间还增进了感情。

上帝看到这里,终于欣慰地笑了。

通过这个故事不难看出,团结协作在某些时刻对事情的成败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为什么第一组的人根本喝不到汤呢?是因为他们只为自己着想,不懂得协作和共享。而第二组恰恰相反,懂得相互帮助,最终实现了共享和共赢,每个人都得到了自己想喝的汤。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碰到各种类似的情形,比如遇到一个绝佳的机会,而对这个机会的把握和完全又难以只通过你一个人的力量去完成,那么在这个时刻你愿意让出一部分利益来寻求合作伙伴吗?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死守着一个机会抱住不放,那么最终只会如同那些只顾自己喝汤的人,最终什么也得不到。而一旦我们懂得协作和共赢,反而能够将个人所得的利益最大化。

1844年,德国维尔兹堡的一个叫莱曼的犹太人同他的两个弟弟移民到美国的亚拉巴马定居,一起做杂货生意。

亚拉巴马是一个产棉区,农民手中最多的就是棉花,但经常缺钱,因而当莱曼三兄弟向他们推销杂货的时候,他们经常拿不出钱,但愿意拿棉花来进行交换。很多商人都觉得还是现金比较保险,用棉花换商品太麻烦了,都不愿意接受。但莱曼兄弟却不这样做,他们不但接受农民们的交换,还积极鼓励更多的人拿来他们的棉花。

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他们明白,要想在这个地方赚钱,就首先要想办法解决这些农民的问题,帮助他们把手中积压的棉花处理出去,以这个为出发点,农民自然会非常乐意跟你合作,很多人都会主动找到他们同他们交换。

莱曼兄弟的这种实物交换的买卖方式,不仅解决了农民们的困难,还扩大了他们的生意空间。随着他们掌握棉花的数量增加,在棉花市场上他们逐渐占有的主动地位,进而有利于他们觉得棉花的交易价格。而且,经营日用杂货本来就需要运输,一般情况下,在销售完商品去进货的时候,都是空车去的,而现在正好可以利用进货的机会把棉花销出去,这样就省下了一笔运输费用,可谓一举两得。

就这样,莱曼兄弟通过“一笔生意,两头赢利”的策略,很快由杂货商发展成了经营大宗棉花交易的商人。并最终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从此走上了大规模发展的道路。

莱曼兄弟的故事,又一次印证了合作才能共赢的道理。通过合作,一加一可以大于二,合作群体的利益也会得到充分的保障。当很多人还在为个人的蝇头小利而斤斤计较举步不前的时候,那些懂得合作、善于在团队中生存的人则早已经实现跨越性的发展了。

所以说,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是集体中的个人。任何时候,个人的发展都离不开团队精神的提升。犹太人就是一个非常注重团队精神的民族,他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会对他们进行团队精神的教育,让孩子从小就学会在团队中生存。世界上有很多犹太商人把生意做得从微小到庞大,迅猛发展的背后,正是他们善于注重团队精神的结果。一个人只有从小学会在团队中生存,才能在今后的人生道理上走得更快、更远。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呢?

第一,要让孩子“走出去”。

很多家长喜欢把孩子死死地限制在家中或自己身边,不让孩子有自由活动的空间,表面上看起来是为了孩子好,但是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孩子会逐渐自我封闭,慢慢就会丧失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和技巧。一旦孩子形成与人交流沟通上的障碍,将来对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就会有巨大的不利影响。因而,家长应积极地引导孩子走出家门,多交朋友,在与伙伴的游戏中、与同学老师的交流中学会沟通技巧,慢慢获得在团队中与他人相处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技巧。

第二,要让孩子有与人协作的愿望。

父母要在生活的具体情境中充分让孩子认识到个人的能力即使再强,也是有限的,一个人只有通过与他人的同心协力,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快更好。在实际生活中,要善于引导孩子动手参与家庭事务,比如家庭清洁等,让孩子在实际的动手中感受分工合作的效率和成就感,这样就会逐渐激发孩子对团结协作的认同,进而养成这样的习惯和行为方式。当孩子逐渐养成这样的行为习惯时,在以后遇到问题时就会有主动寻求协作的愿望。


犹太人给子女的忠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