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飛行坦克」:納粹坦克開罐器,二戰蘇聯空軍的聚能穿甲彈

在蘇聯衛國戰爭時期,有一種令法西斯聞風喪膽、被德軍稱為“黑色死神” 的對地攻擊機——伊爾-2強擊機。這種攜帶超強聚能穿甲彈的攻擊機對敵方地面目標特別是坦克具有強大的殺傷力,在戰鬥中取得了非凡的戰績,被蘇聯紅軍稱之為“飛行坦克”。

解密“飛行坦克”:納粹坦克開罐器,二戰蘇聯空軍的聚能穿甲彈

1941年6月22日,德國法西斯入侵蘇聯,坦克與機械化兵團是德軍主要打擊力量,它們大密度地聚集在狹窄戰線上,一般情況下,德軍每4千米就部署兩個野戰師,擁有40~60輛坦克、30~40門火炮和迫擊炮、25~30架飛機。相比之下,處於防禦狀態的蘇軍在戰爭初期的密度遠遠不夠,每一千米只有半個步兵營、5~8門榴彈炮和迫擊炮、2~5門反坦克火炮、一輛坦克(甚至平均不足一輛),為此,蘇軍防線很快就被德軍坦克編隊和航空兵輕鬆地撕開。

朱可夫元帥對那段沉痛的日子進行了如下描述:“……對於我們來說,根本想像不到德軍打擊能力是如此強大。我們沒有預料到,在主戰方向上德軍的兵力竟然是我們的6~8倍,這注定了我們在戰爭初期必將遭受慘痛的失敗。”

很顯然,在戰爭最危險的階段,紅軍急需解決的問題就是該如何打擊德軍坦克。1941年11月6日,在十月革命節紀念大會上,斯大林就此發表自己的意見:“……我們必須要找到一個辦法,將德軍坦克的優勢化為烏有,從根本上提升紅軍的作戰實力。為此,我們不僅要成倍地提高坦克產量,還要大幅提高反坦克飛機的產量……”

可是蘇聯空軍並沒有裝備專用的反坦克飛機和高效的反坦克航空彈藥。於是,軍工企業接受了一個非常重要而緊迫的任務——組織人員研發新型航空毀傷武器,能夠穿透30~50毫米厚(甚至更厚)的坦克裝甲。

這項工作開始在多個領域同時展開:火炮設計部門開始研發初速度為1200~1400米/秒的航炮;彈藥設計部門開始研發口徑為23和27毫米的高能炮彈、新型引信、高能破片航空炸彈和聚能彈藥。

1942年初,蘇聯彈藥人民委員會第6科研所的M.Y·瓦西里耶夫、Z.V·弗拉基米羅娃和N.S·日特基赫設計並開發出國內第一款聚能炮彈,提供給76毫米口徑的ZIS-3野戰炮。

解密“飛行坦克”:納粹坦克開罐器,二戰蘇聯空軍的聚能穿甲彈

這種聚能炮彈呈圓錐形,外部為鋼殼,採用AM-B瞬發航空引信,內部裝填高爆炸藥,其中70%為三硝基甲苯(TNT),30%為三次甲基三硝基胺(黑索金)。試驗過程中,該炮彈可以正面擊穿100毫米厚裝甲,30度入射時可擊穿60毫米厚裝甲。這種炮彈於1942年5月列裝,並一直量產至戰爭結束。

借鑑第6科研所的經驗,第22中央設計局引信設計師、高級工程師I.A·拉里奧諾夫在1942年中期提出一個建議,希望研發一種採用彈底引信的小口徑反坦克聚能航空炸彈。1942年8月6日,該炸彈順利通過靶場試驗,試驗證明“這種裝填100克炸藥的鐵殼炸彈可以擊穿30毫米厚的滲碳鋼裝甲,並留下直徑50毫米的炸洞,彈殼破片經過炸洞後可在內部形成殺傷力”。而增加一倍炸藥後,該炸彈可擊穿40毫米厚的裝甲。

顯然,聚能炸彈從空中毀傷裝甲車輛的前景非常廣闊。由於體積小、重量輕,伊爾-2強擊機攜帶這種炸彈的數量是普通高爆彈的數倍,後者正是蘇聯強擊航空兵打擊坦克的主要武器,這種優勢可以使聚能炸彈的作戰效率大幅提升。

與此同時,第47國家聯合設計局、第22中央設計局和第35特種設計局也在研製聚能炸彈。1942年底,共有9種採用不同設計的聚能炸彈進行測試,其中最優秀的是由I.A·拉里奧諾夫設計的10千克炸彈。

解密“飛行坦克”:納粹坦克開罐器,二戰蘇聯空軍的聚能穿甲彈

綜合試驗結果,專家委員會建議將拉里奧諾夫炸彈的重量降低至2.5千克,即原來的四分之一,從而令伊爾-2強擊機的炸彈搭載量增加三倍。這種炸彈後來被命名為PTAB-2.5和PT⁃AB-1.5,俄文字母代表的意思是“反坦克航空炸彈”,數字則是炸彈自身重量。在90~30度撞擊夾角範圍內,該炸彈可擊穿60毫米厚的德軍坦克裝甲,24日,蘇聯國防委員會下發列裝決議,同年5月6日,空軍總司令A.A·諾維科夫元帥也下發相關命令。

PTAB-2.5和PTAB-1.5聚能航空炸彈在研發過程中與另一種航空武器的命運密切相關,即由第3、6科研所共同開發的RBSK-82聚能炸彈,它實際是採用聚能炸藥的火箭破甲彈,直徑為82毫米。RBSK-82在空軍航空裝甲科學試驗靶場分院進行試驗的時間比拉里奧諾夫的聚能炸彈還要早。

1942年7月25~26日,RBSK-82聚能火箭彈進行了靶場試驗,負責試驗工作的首席工程師是古賓上尉。第3科研所派三級工程師什特夫參加了試驗。同年8月12日,空軍航空裝甲科學試驗靶場分院主任洛巴切夫上校簽署試驗報告。

試驗期間,有人建議檢驗一下AM-A和M-50頭部引信的可用性和安全性,該引信安裝在RBSK-82聚能火箭彈的頭部,專門用於打擊裝甲目標。首先,試驗人員在地面上進行了打擊測試,以檢驗RBSK-82聚能火箭彈的穿甲能力。然後,又從伊爾-2強擊機上進行了發射測試,以檢驗它的彈道穩定性和公算偏差。

解密“飛行坦克”:納粹坦克開罐器,二戰蘇聯空軍的聚能穿甲彈

參加測試的RBSK-82聚能火箭彈分為兩種類型:一種裝填的是TNT炸藥,採用AM-A引信;另一種裝填的是混合

炸藥(70%的TNT和30%黑索金),採用M-50引信。這兩種引信都採用APUV型接觸式雷管,火箭推進部分採用低氮硝酸纖維素(焦木素)火藥。RBSK-82的前部為圓柱型鋼筒,彈壁厚8毫米,頭部為鋼質圓錐體,圓錐體下面有一個凹槽,藉此向彈體內注入炸藥。銅筒中央有一個小管,用於傳送接觸式雷管發生的火光,當火光傳送至TAT-1型起爆管後,可引爆火箭彈。

RBSK-82的試驗過程非常複雜,期間共使用了40枚火箭彈,其中18枚從空中發射,其餘在地面發射。試驗期間,蘇聯人在地面射擊時採用一次性可裝填6枚火箭彈的發射裝置,分別在不同距離打擊目標,射擊時採用最簡單的機械瞄準具。為了追求實際效果,蘇聯還專門拿出繳獲的德軍坦克裝甲車輛充當效應物,包括Ⅲ號輕型坦克、38(t)輕型坦克、Ⅲ號G型突擊炮,其中伊爾-2強擊機對Ⅲ號G型突擊炮進行了俯衝轟炸,攻擊角度為30度,採用一次性齊射方式,每次發射2~4枚RBSK-82聚能火箭彈,射擊距離為200米。連續三次試驗,結果顯示火箭彈彈道穩定,沒有一枚脫靶。

蘇軍發現,火箭彈打擊坦克時會在裝甲上留下一個直徑為35毫米的彈孔,於是會有大量彈片進入坦克內部,增加了殺傷力度。裝填混合炸藥的RBSK-82火箭彈採用任何引信、從任何角度都可以擊穿30毫米厚坦克裝甲,正面打擊時(包括彈體與裝甲表面角度小於60度)可以擊穿50毫米厚裝甲。

這種效果歸功於引信的延遲引爆技術,火箭彈撞擊到裝甲表面時會發生反彈,引信起爆,隨後火箭彈會產生強大的聚能射流。完全裝填TNT炸藥的RBSK-82則只能擊穿30毫米厚的裝甲,在任何情況下都無法擊穿50毫米厚的裝甲。

另外,試驗報告中還記載:“RBSK-82聚能火箭彈能產生強大的爆炸衝擊波,當它直接擊中目標或在目標周圍0.5米範圍內爆炸時可以擊穿15毫米厚的裝甲。”

通過對比試驗發現,在打擊坦克時,RBSK-82火箭彈比RS-82炸彈的殺傷力更強,彈片散射面積不比RS-82小,AM-A和M-50引信也很安全。靶場槍械火炮處處長菲利波夫少校和首席工程師希亞賓大尉在試驗報告結論中寫道:“一、RBSK-82聚能火箭彈是一種新型穿甲武器,試驗證明,在地面發射時對坦克的打擊結果令人滿意。二、建議先生產100枚該型火箭彈,繼續檢驗其打擊效果。”

據檔案記載,RBSK-82聚能火箭彈最終沒能投產,原因是作戰效益並不比PTAB-1.5/2.5航空炸彈高。要知道,一架伊爾-2強擊機可以攜帶280枚PTAB-1.5/2.5航空炸彈,當它在200米高度以340~360千米時速進行水平飛行時,投下一枚PT⁃AB-1.5/2.5航空炸彈的毀傷面積為15平方米,完成一次轟炸後將留下一條長260~280米、寬15米的“死亡地帶”,可以將該地帶內的所有坦克擊毀。實際上,每輛坦克在戰鬥隊形中佔據的面積為20~22平方米,因此只要航空炸彈落在戰鬥隊形中,一枚炸彈就可以擊毀一輛坦克,絕不會浪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