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留学生父母都在焦虑什么?

提及纽约上东区

一定避不开《绯闻女孩》

一部将美国上流社会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

满屏充斥着精致、完美与纸醉金迷的剧

尤其是剧中那些从小在上东区生活的学生

更是将生来自带的高级玩家光环演绎到极致:

世界一流私立学校

常春藤预备生

风生水起的ball、party

charity dinner

以及weekend brunch

教育:留学生父母都在焦虑什么?

布鲁克林望尘莫及的一切

于她们而言却唾手可得

果然,人比人,是会气死人的

不过,我们要看清表象背后的本质:

主角们的生来好命

离不开背后强大的父母团

纵观全剧,富人区父母必有如下标配:

光鲜亮丽的高薪职业

风光无限的社会地位

坐拥集团的亿万财富

教育:留学生父母都在焦虑什么?

这在一定程度上

成为了向往上流社会生活的人群

特别是留学生父母

奋斗的标杆与迈入此阶层的门槛

全世界的父母都在焦虑

早前,《Primates of Park Avenue》一书在朋友圈迅速蹿红。作者Wednesday Martin是毕业于耶鲁大学比较文学的博士,她描写了自己六年时间里如何从一个曼哈顿上西区的“移民”变成了彻底的所谓“上东妈妈“(Upper East Side Mommy),全书言辞犀利又不失幽默,最重要的是,道出了千万妈妈在大城市为孩子、为自己奋斗打拼的心声。

教育:留学生父母都在焦虑什么?

《Primates of Park Avenue》

与其作者Wednesday Martin

书中的她,从居所,到入学,再到playdate,每一步都在为了真正融入上东妈妈圈而拼命。然而,当终于搬进学区房,手拎爱马仕,每周都会收到儿子同班同学的父母发出的playdate邀请时,她不仅没有得到片刻的欢愉,反而陷入了沉思:一个上东区的女人倒底要在经济上付出多少才能在当妈后继续维持体面的美丽?在与闺蜜列出一张年度清单后,她惊呆了:

  • 头发(洗剪吹染,加上时不时造型需要,头皮护理)——$12K

  • 脸部(季度水光针等,月度去角质,作脸,修护,化妆品,护肤品)——$16K

  • 身体(课程,私教,营养师,排毒,作指甲,按摩,水疗)——$30K

  • 衣柜(常规季节性衣服,重要事件礼服,度假服,鞋,包,配饰)——$33K

  • 总计:约9.5W美金

别说作者,相信大家都惊呆了!这样的天文数字,可不是普通家庭能负担得起的。而且,这还只是妈妈的个人花费,并没有算上孩子的学费与家庭其他支出,可想而知,在纽约上东区做父母是件多么烧钱的事儿!

但其实,在哪做父母都一样费!钱!去年一篇文章《我的半年工资,养不起一个暑假里的孩子》在朋友圈热传,瞬间就炸出无数父母对孩子在暑期天价开销的吐槽数学课200元一节、新概念英语2000多元一期、钢琴课450元一节……各种培训班账单简直就是隐形“碎钞机”!既然花钱如流水,那不花了还不行吗?答案当然是“不。”全世界的孩子都在抢跑,争分夺秒的激烈竞争意味着稍有懈怠瞬间便会被甩下好远,做家长的又岂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娃落后于他人呢?再烧钱也得从牙缝里省出各种补习费把孩子往培训班里送

著名的房地产搜索引擎Nestpick在今年7月公布了一项全球热门留学城市第一学期生活费的排行榜,榜单采集的数据包括第一学期大学学费、每个城市6个月的平均生活费(房租租金、电话费、食物饮料费、交通费等)以及所在国家签证费。

数据显示,旧金山以37428美元排名第一,约合257325元人民币

排名第二的是阿联酋的迪拜,每名留学生需要花费29701美元,约合204200人民币

排名第三的是美国的奥斯汀,每名留学生需要花费29654美元,约合203877人民币;

排名第四的是多伦多,平均每个留学生要花费28965美元,约合199140人民币。(具体金额变化请参考实时汇率)

如此庞大的数目是什么概念?以多伦多为例,每学期199140人民币,如果按照本科4年计算就是8个学期,总平均花费就是1593120人民币。即便是北上深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万人民币的城市,也要父母两人不吃不喝积攒11年才能供养一名留学生。如果把范围扩大到全中国,201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28000人民币,则一对父母需要27年不吃不喝才能供得起一名留学生。

必须注意的是,上述计算结果还只是全世界留学生的平均水平,而中国留学生的消费能力远超全世界平均标准,我们暂且以上浮20%计算,供养一名在多伦多留学4年的本科生需要185万人民币!要知道,这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是打拼一辈子也未必能攒到的一个数字!可留学生父母必须要背上这满载孩子梦想与未来的包袱负重前行,可想而知有多焦虑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全世界的爸妈都在为了孩子的前途发愁,不止是纽约上东区的父母不堪重负。那,父母拼了命赚钱就可以缓解焦虑吗,答案当然还是“不!”

教育:留学生父母都在焦虑什么?

出国留学,父母们真得准备好了吗?

各位父母,你们真得做好送孩子出国留学的准备了吗?而你们的准备又真得做对了吗?

首先,请诚实地回答:你为什么要将孩子送出国?是孩子自己的意愿,还是你们作为父母强加给孩子的意志?现实生活中,不乏孩子控诉亲生父母、甚至拒绝与家人联系的血淋淋的教训。前有北大留学生王猛(化名)写下万言书与父母决裂,他12年不曾回家过春节,6年前拉黑了父母的所有联系方式;后有状元儿子杨仁荣就读北航后主动与家人失联9年直到其母癌症晚期仍坚持见到儿子才继续治疗后终于现身。这些前车之鉴无一不在告诫我们父母自以为的爱,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呕心沥血地替孩子操持生活、规划未来,到头来不过是爸妈们的自嗨,孩子也许丝毫不领情,甚至还会因此怨恨父母不尊重自己的想法,这又是何苦?

第二个问题:你究竟对孩子即将入读的学校、专业有多少了解?不排除有认真做好功课的父母,但大多数爸妈对此的认知仅停留在学校与专业排名上为止,这就hin尴尬了。他们最根本的出发点,无非是希望孩子借助出国留学这一跳板过上更好的生活,而更好的生活又被粗暴的等同于高学历+体面的工作。甚至,有不少父母给孩子列了一张出国那几年的家庭支出清单,用赤裸裸的金额鞭策孩子一定要学有所成,取得符合世俗观念中的成功来证明爸妈的钱没有白花,此举也是很可笑了。所以消耗了那么多时间、精力、金钱送孩子出国留学,只是为了等价换取孩子日后的光耀门楣?教育何时被如此明码标价进行拍卖?有些父母真该好好反思反思。

最后一个问题:孩子符合了名校录取标准,你们达到名校对家长的考量标准了吗?相信很多家长在看到这个问题时免不了懵圈:什么,我们也要被面试?答案是“Yes!”和中国教育起到打破社会阶层固化作用不同的是,英美世界级名校所制订的招生标准当中,更有利于社会精英阶层,最为典型的是对校友子女的录取照顾,这也是为何“一代藤校,代代藤校”的说法会流传至今。因此,想让孩子进入世界名校接受更好地教育,父母们也得先修炼好自身,一门心思扎在孩子身上可是行不通的。

综上,请各位父母心自问下,自己是否真得做好了送孩子出国留学的准备?准备得又是否到位?焦虑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更何况,有些问题,即便焦虑也得解决。所以,振作起来,爸妈们!

教育:留学生父母都在焦虑什么?

附上小站君汇总整理的常见家长面试题,供大家参考:

在美国东部,家长面试时最常被问到如下几个问题:

你从子女身上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孩子最令你感到紧张的是什么?

作为父母,日常的责任是什么?

孩子做的最有意思的事情是什么?

最喜欢和孩子一起做什么?

在工作和子女教育间你如何平衡?

随着孩子的长大,你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按照类别细分,则有以下几大类:

关于学校

为什么要申请我们学校?

你在选择学校的时候最看重哪方面?

你为什么觉得我们学校适合你的孩子?

你认为我们学校哪个方面最吸引你的孩子?

当你参观我们学校的时候,你最受触动的或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你的家庭将给学校带来什么?

关于孩子

您的孩子有什么优缺点?

你孩子有什么爱好?

你孩子有哪些课外活动?哪项是他/她最喜欢的?

这个周末你们全家准备做什么?

你的孩子平常做家务吗?

当你孩子遭遇挫败感时,一般如何反应并处理?能举个例子吗?

描述一下你孩子比较纠结的事情,最后结果如何?

至今为止,你孩子遇到过的最艰难的事情是什么?他/她是如何对待的?

家长方面

你的家庭的价值观是什么?你怎么把这些价值观灌输给你的孩子?

你怎么描述你为人父母的教育方式与风格?

作为家长最令你自豪的时刻是什么?

作为家长让你最丢脸的事情是什么?

上一次你孩子大闹是什么时候?你是怎么处理的?

你一般怎么管教你的孩子?

作为父母,你觉得最艰难的挑战是什么?

由此可见,为人父母,不仅要时刻督促孩子的进步,更要以不拖孩子后腿为目的而不断修炼自身。上得厅堂下得厨房什么的都是低配了,够上名校标准不影响孩子入学成为越来越多家长的奋起直追的目标。毕竟,多年心血已然付出,又岂能在此关功亏一篑!

教育:留学生父母都在焦虑什么?

留学生父母的正确打开方式

很多时候,留学生父母在强压下铆足劲儿为孩子的前景打拼,换来的却是孩子的不解与抱怨,这不禁让爸妈们陷入困惑:究竟孩子想要的是什么?不少留学生在某乎《留学生那些不能对父母说的话》中的回答也许能给各位父母一个答案:

教育:留学生父母都在焦虑什么?

以为离开父母的资助,自己会过得连狗都不如。但其实,找份实习就能解决温饱问题。事实证明,我比自己想象中优秀得多,也坚强得多。

教育:留学生父母都在焦虑什么?

一分钱都要掰成两半花的日子比想象中容易,日常吃土司也没有那么过不下去,更何况我有好好学习拿奖学金啊!

教育:留学生父母都在焦虑什么?

感谢留学生活让我意识到:摆脱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家庭呵护,我也可以很强大。在外受了多大委屈,也能乐呵呵向家里报喜,实在不开心,睡醒又是崭新的一天啦!

上述几位留学生通过身体力行,告诉了全天下的父母一个道理:真正的爱不是时刻将孩子捧在手心,而是放手让他们去闯去拼。

教育:留学生父母都在焦虑什么?

参考这些留学生们的真心话,小站君认为,留学生父母的正确打开方式应该是:

1、正视孩子升学这件事,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因《虎妈战歌》一举成名的蔡美儿,无形间为留学生父母这个群体树立了一道标杆:孩子不优秀,便是父母最大的罪过。于是,无数父母照猫画虎,根据蔡妈妈的高强压措施总结出自己的一套育儿方式。但其实,这种虎妈手段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父母们不该盲从。相反,爸妈要明确的是出国留学是一种人生选择,而非人生结果。无需为了一时的“光耀门楣”而不断逼迫孩子追求世俗意义上的优秀与成功,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即便孩子成功就读名校,那也只是迈过了一道坎,人生路还很长,日后多得是难题会出现,父母不能只着眼于当下而忽略了未来。

2、正视自我修炼这件事,共同进步才是王道

孩子在进步,父母也不能原地踏步。名校招生在对录取人设置门槛的同时,对其父母同样有着考量标准。原生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个课堂,早已在孩子的成长中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如果父母自身不够优秀,他们会培养出一个优秀孩子的事实便很难让人信服。父母在拼命赚钱供娃读书的同时,亦不能忽略了修炼自身,衣着、谈吐、兴趣爱好等各方面都要注意,

有些东西无法与身俱来至少先刻意为之吧。

3、孩子从来都不是生活的全部,永远不要为此放弃自我

虽然这种说法,绝大多数父母都无法接受,但这的确是不争的事实。且不论,孩子在身边时,也许会对父母百般依赖,但出国留学于他们而言,绝对是一次脱胎换骨的修炼之旅。在孩子变得愈发成熟、独立后,父母难道还要亦步亦趋紧随孩子吗?况且,除了围着孩子转便找不到生活重心的父母,应该也是不可能通过名校的考量标准的。每个人在本质上都是独立的个体,即便是关系最为亲密的父母与子女,也没有主宰彼此人生的权利。所以各位爸妈,与其为孩子操碎心,不如活出自己的漂亮人生吧!

若想让留学之路变成自己的成才之路,学生本人的确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学生和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多锻炼这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为了留学美国读大学,家庭和学生自己应该做哪些准备?

学生应该具备的条件

首先,学生本人要有良性的出国留学的动机和动力通常来讲,导致一位学生产生留学念头的原因是榜样的力量。我接触到的留学生都是因为当初受到校师兄师姐出国成才之路的鼓舞、抑或是受到在美国的亲朋好友的影响,才产生了去美国留学的强烈愿望。历史上出国留学成才的先辈故事和媒体上报道的成功前往美国留学的杰出学生代表的事例固然对普通学生的影响不小,但是只有当身边的小王小张成功踏上留学之路时,学生和家长才会如此强烈地感受到留学这条道路原来离自己并不遥远。优秀榜样带给学生的出国留学的动机和动力是良性的、健康的;而如果学生本人并没有强烈的留学愿望但却被父母安排到了某个异国他乡留学,学生反而容易产生逆反心理,那么这样的留学道路出偏的可能性就会大一些。

其次,学生本人要有很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出国留学以后,学生都要独立照顾自己的饮食、出行、交友等等。在饮食和出行方面,即使你是初来乍到,只要你有一定的外语基础和沟通能力,都可以获得他人的指点和帮助,找到吃饭的地方和乘车的地方。而在交友方面,则要求更高,通常来说,乐观开放型性格的、乐于助人的学生也更容易被其他同龄人认可,交友也就相对容易,可以更快地适应新环境,其留学之旅往往也越健康平安。

第三,过硬的心理素质。只身求学海外,难免会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学生都要学会独立面对。学生自己和家长应该有意识地锻炼这方面的能力。

第四,用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吸收多元化文化。多元化文化既是美国各大学追求并为之自豪的一个特色,也是出国留学的重要价值所在,因此学生必须学会入乡随俗,以开放的心态多学习吸收西方文化的精髓。我认为出国读本科比读研究生更好,就是因为本科生可以更深入学习和了解西方文化、更容易成为一位跨文化的国际型人才。因此,去国外读本科,千万不要把自己的圈子限制在华人范围内。

第五,一定的学习能力。由于中西方教学和考试都有较大差异,学生必须适应西方大学教育的特点、尤其是讨论的参与。在中国,一位学生可能很内向、在课堂上很沉默,但只要她或他考试得高分,就可以算是一位优秀学生;但在国外的课堂上,很多课程都要求学生参与讨论,否则可能会被老师要求退课或者判不及格。另外,美国大学的课程学习也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不好好学习的话是不要奢望拿高分的,甚至连及格都成问题。但美国大学教育的优点也在与此,即使是政界名流、文化界明星、知名企业家的子女就读大学,都讲究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学校的学风非常好,处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你想不学习都不行。

第六,较好的语言能力。出国留学的时候,尽量要通过语言关,最低的标准一般是达到学校要求的最低托福分数线。有些学生准备留学申请的时间比较仓促,举例来说,某一位同学高考之后觉得自己没有能够进入理想的国内大学开始准备留学申请,或者一位高二结束后开始准备申请想高三毕业后出国读本科的学生,他们准备申请的时间通常是5个月左右的时间,集中在8-12月,因为次年的1月份是很多美国大学申请的截止时间。但留给她或他学习托福的时间其实更长一些,接近1年,也就是说,即使申请工作结束了,你也要继续学习语言。

在国外读大学对英语的听说读写要求比较高,即使托福成绩合格也仍然需要继续提高语言技能,尤其是口语和写作,其中写作对于美国本国学生来说都是必修课程。有一些学生由于托福语言成绩较低,因此学校在3-4月份发录取通知的时候要求该学生先进行一定的语言学习,但如果学生能够在入学前把托福成绩提高到学校要求的最低分数线,那么就可以免掉国外的语言学习了。

有些学生和家长错误地认为,既然可以到美国学习语言,那国内就可以不用努力了,这样就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到国外学习语言,对语言水平较高的学生才有很好的效果,如果学生本身英语水平较低、词汇量也不高,那么纯英语的环境下学习起来进展反而会慢(除非你处在婴幼儿这个学习的特殊阶段)。

孩子总会长大

父母们也要学着放手

与其每日抱团惆怅孩子的未来

不如珍惜与孩子共处的时光

一起感悟生活的美好

一起努力成为better me

最近61岁的陈美龄在网上又火了。

这个曾在香港乐坛红极一时,与邓丽君齐名的女歌手,退隐歌坛30年后,又一次刷屏朋友圈。不过,这次是以妈妈的身份。

她把三个儿子,先后送进了美国排名第一的斯坦福大学。

教育:留学生父母都在焦虑什么?

最近,她接受了一个采访:

视频中侃侃而谈的陈妈妈的教育理念引起无数人深思:“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教育:留学生父母都在焦虑什么?

陈美龄在视频中提到了很多点,都让无数父母瞠目结舌,比如:不要制定每天的时间表、不要给孩子报课外班、不要替孩子做选择……

这种教育理念完全和我们背道而驰。要知道大多数中国父母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拼尽全力给孩子报最好的辅导班,送进最好的学校。

去年,有一篇《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的文章更是扎了无数父母的心。广州一位高管妈妈,给孩子一个暑假的教育花费高达三万五,她连新衣服都不敢买。

教育:留学生父母都在焦虑什么?

与之类似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无论是800万的学区房,还是吃着最贵的药,安着最贵的支架,鸡飞狗跳地陪娃写作业,

教育:留学生父母都在焦虑什么?

亦或是,无缝衔接的辅导班:

教育:留学生父母都在焦虑什么?

这些无一不体现着中国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重视。有研究指出: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教育花费最贵的地区,而且超过三分之一的家长已经把全部时间都花费在孩子身上。

可尽管如此,中国父母仍然担心自己做的不够。

这背后暴露出了一个残酷真相:中国式父母焦虑。我们害怕孩子考不上好学校,跟不了好老师,比别人成绩差……会输,会落后。

而陈美龄之所以爆红,就是因为她这一套崭新的教育方式,惊醒了无数深处焦虑之中的中国父母,让大家明白:不是孩子输不起,问题的本质在于中国父母害怕输。

就像马东说的,中国父母最可怕的地方就是把自己成长中的焦虑转移给了孩子。

我们小时候没考上好大学,想让孩子考上985,211;

我们小时侯成绩不如别人,想让孩子一定要争口气,超过别人家的孩子;

我们没过上安稳的生活,催促孩子一定要过上理想生活……

正是这种焦虑,让无数家长和孩子都处于连轴转的水深火热之中。

然而我们不知道的是:这种中国式父母焦虑,很有可能废掉我们的孩子。

教育:留学生父母都在焦虑什么?

电视剧《急诊科医生》中有一个桥段:一个小姑娘考试考砸了,扛不住妈妈的批评,喝农药自杀。虽然抢救醒了,但生命只剩下一个月的期限。

妈妈当时就崩溃了,悔不当初:我干吗要说她啊!没考好就没考吧……

教育:留学生父母都在焦虑什么?

是啊,一次考不好就不好吧,输了一次成绩,并不能代表输了人生。为什么要如此苛责呢?然而,现在再后悔都晚了。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父母有多少焦虑,孩子就会有多大的心理压力。

它让我们知道,中国式父母焦虑,对孩子造成了多大的伤害,家长的用力过猛,可能废掉的是孩子光明灿烂的一生。很喜欢白岩松说的一句话:不要教孩子如何赢,要教会他们如何漂亮的输。

是啊,社会本就那么多压力,为什么还要给孩子额外的负担呢?其实,中国父母最大的赢,就是让孩子学会如何输。

世界拳击冠军邹市明的儿子轩轩是一个好胜心极强的男孩子。在《爸爸去哪儿》第三季中比赛吃西瓜,边哭边吃“我不想输,谁来帮帮我呀”。

可是作为世界冠军的爸爸却说:你不能只想赢,也要学着输,输并不丢人。

于是,孩子知道了输赢才是人生常态。这个常常把“爸爸,你一定要赢哈”挂在嘴边的男孩,居然在爸爸失败的时候试着安慰他:输了没关系,重新来。

教育:留学生父母都在焦虑什么?

焦虑是没有用的,输了一次成绩,不代表输了以后的人生。人生漫长,一次跌倒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能站起来,你只有不怕输,才能有机会赢。

教育:留学生父母都在焦虑什么?

父母永远无法为孩子抵挡一生风雨,我们能做的,就是抛却无用的焦虑,引导他们正确面对人生。

不焦虑并不意味着,不让孩子吃苦,而是让孩子自己学会从容应对人生之苦。

表弟当年上小学时成绩不好,阿姨知道“逼”他学习不管用,就想了一个办法,大夏天的把他拉出去买西瓜。

近40度的高温下,阿姨蹲在摊前和西瓜贩拉起了家常,表弟催她快点,她也不听,就这样待了差不多一个小时。表弟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有的只挑不买,有的几毛钱还讨价还价,这1个小时里,西瓜贩赚的钱还没自己一个玩具贵。

回去的路上,阿姨装作不经意地问他:你以后是想坐办公室,还是在外面卖东西?表弟说:我当然要坐办公室,在外面又热又累。可是阿姨回答:你现在的成绩可能还坐不了办公室。

表弟若有所思没有说话,然而回到家,他竟然拿出曾经不屑一顾地卷子做了起来。

是啊,只有父母知道人生太苦是没用的,要让孩子自己明白:今天的你如果不吃苦,明天的世界会让你很苦;你吃不了读书的苦,以后也别想能走一条更容易的路。

教育:留学生父母都在焦虑什么?

很多家长都以为把孩子送进好的学校,就会有好的老师,好的教育。

然而,陈美龄在视频中说:我始终确信“教育的全部责任在于家长”,学校和老师只是重要的伙伴。孩子的教育,人格形成应该由家长承担。

她一直以来都尊重孩子的选择,告诉他们:如果迷茫的话,就听从自己的心,哪怕选择的是最难走的那条路。

当年,她大儿子考美国高中,不想考top1的学校,而想进排名第七的高中,因为学校会教授马术。陈美龄跟儿子讲:我尊重你的选择,但是这条路会很难,希望你不要辜负自己的努力。

于是大儿子非常用功,不仅把马术练得很好,成绩也一直排名第一。

无独有偶,在纪录片《成长单行道》里,一个母亲想让儿子进体制内,但儿子却喜欢体制外的工作。母亲说:我尊重你的选择,也请你做好吃苦的准备。

教育:留学生父母都在焦虑什么?

因为她们明白:孩子,不是一个“标配”的物品,不是流水线生产出来的同一化模版,最好的教育方式永远是因人而异的“私人订制”。

就像杜江在《爸爸去哪儿》送给嗯哼一段话:

你不是我的希望,不是的,你是你自己的希望,

我那些没能实现的梦想,还是我的

与你无关,就让它们与你无关吧

你何妨做一个全新的梦

那梦里,不必有我

然而我爱你,我的孩子

我爱你,仅此而已

你教育的孩子,终究不可能成为你想象的样子。

他只会成长为他眼中希望中的样子。

父母该给他的不是一条规划好的标配之路,而是教会他:如何吃下人生之苦,如何笑对未来的人生。

为人父母的我们是时候给自己降降温了,有时候不是孩子不优秀,是我们太着急了。

抛却无用的中国式焦虑,让孩子为自己而活,看清自己应该去向哪里,活出余生的新高度!

人生路漫长,也希望每一个孩子能直面挫折,踏上星辰大海的征途,走向波澜壮阔的明天!

教育:留学生父母都在焦虑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