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坎背,再也不“背”了

“回门坎背,终于不用‘呼叫转移’了!”

10月12日上午,刚进家门,吴婷就兴奋地在微信朋友圈里发出了“这一刻的想法”。

咋回事?

说来话长。

门坎背是西丰县振兴镇兴学村的一个自然屯儿。这地方,就像它的名字,真“背”。这个“背”字,东北话里,意为偏僻。

西丰位于辽宁最北端,用那里百姓的话说,“整个浪儿”都在大山包裹之中。门坎背更远,离县城近40公里,是个需要翻过一岭又一岭、转过一弯又一弯才能找到的山旮旯儿。

一重山,一重关;重重山,重重关。前些年,门坎背,穷。

穷到啥程度?全屯20多户人家,都指望着各自的十几亩苞米地,遇着好年景儿,也就能挣几千元的辛苦钱。靠这点进项,过日子挺紧巴,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谁家要是没“拉饥荒”,就算富户。

为啥穷?闭塞。

门坎背,从屯到镇,四五公里,出来进去,只有一条泥巴路、一座简易桥。路,坑坑包包;桥,摇摇晃晃。走路都费劲,更别说过车。

不通的,还有“信息路”。外面已经“万物互联”,可门坎背连手机信号都没有。在家还好说,能打固定电话。要是下地或上山干农活,基本靠喊。

吴婷就是从门坎背走出去的姑娘,现在沈阳工作。每次回家,她的手机都得办理“呼叫转移”业务,否则就会处于“失联状态”。

“两不通”,成了门坎背人的穷根儿。老一辈觉着,这是命,认了。可年轻人不干,想着法儿往外“飞”。

明显的变化,始于2014年。

那年开春儿,“屯长”吴明军接到了镇领导的电话。

“老吴,好消息!”

“啥?”

“上面拨款,要给你们修桥!”

“为啥?”

“精准扶贫!”

吴明军经常看新闻,了解啥是精准扶贫,但没承想这么快就“精准”到了门坎背。本报记者刘立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