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爲什麼要保護祁連山?它不是一座山,沒有它就不會有絲綢之路

就像從來沒有人真正認識一片土地、一條河流一樣,從來也沒有人真正認識過一座山脈。

祁連山,是青海省東北部與甘肅省西部邊境的山脈,位於中國青海省東北部與甘肅省西部邊境,有多條西北-東南走向的平行山脈和寬谷,是龐大山系,因位於河西走廊南側張掖市境內,又名張掖南山。東西長800公里,南北寬200—400公里,海拔4000—6000米,共有冰川3306條,面積約2062平方公里。

我們為什麼要保護祁連山?它不是一座山,沒有它就不會有絲綢之路

我們為什麼要保護祁連山?它不是一座山,沒有它就不會有絲綢之路

我們為什麼要保護祁連山?它不是一座山,沒有它就不會有絲綢之路

按《中國國家地理》的概念,祁連山脈即祁連山系。 西端在當金山口與阿爾金山脈相接,東端至黃河谷地,與秦嶺、六盤山相連,長近1000千米。屬褶皺斷塊山,最寬處在酒泉市與柴達木盆地之間,達300千米;自北而南,包括大雪山、託來山、託來南山、野馬南山、疏勒南山、黨河南山、土爾根達坂山、柴達木山和宗務隆山等等。

這些山站立一起,構築著中國西部生態安全的防線,它們站立一起,在維護中國西部生態安全方面的意義舉足輕重並且不可替代,是西北地區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被譽為河西走廊“生命線”和“母親山”。

然而,這並不是祁連山系的全部。對於祁連山系的保護,從小處講,祁連山蘊含著河西走廊80%的水量,僅全球變暖的因素,就可以導致祁連山大多數的小型冰川在2050年前消融殆盡。而人類活動將加速凍土退化,屆時,河西走廊及下游地區的500多萬人口將失去水源補給。這僅僅針對河西走廊的。

我們為什麼要保護祁連山?它不是一座山,沒有它就不會有絲綢之路

我們為什麼要保護祁連山?它不是一座山,沒有它就不會有絲綢之路

我們為什麼要保護祁連山?它不是一座山,沒有它就不會有絲綢之路

從大的方面來說,祁連山冰雪融水形成的河西綠洲和祁連山共同構成了阻隔巴丹吉林、騰格里兩大沙漠南侵的防線,也是拱衛青藏高原乃至“中華水塔”三江源生態安全的屏障。如果保護不好這座山脈的生態,就意味著巴丹吉林、騰格里兩大沙漠握手、聯合,而那時,不僅意味著我們丟掉了整個的河西走廊,還意味著我們在沙漠裡“送出”新疆、“孤立”青藏高原,讓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地區亦變成一片荒漠,沙漠就會理所當然地撲向蘭州, 甚至會吞掉因為黃河而富甲天下的寧夏。

如此,我們熱愛的大西北就會在沙漠中支離破碎,甚至,我們會在呼嘯的沙塵裡將它整個“丟掉”。那將是我們心中永遠的比割肉流血還要疼痛的疼痛。祁連山,影響著的不僅是西部生態,它,影響著的是全中國生態。

然而,這並不是祁連山對中國的全部意義。當2000多年前的駝鈴穿過祁連山下的河西走廊,東西方文明在這裡交流融合了,《中國國家地理》對此曾有過這樣的描述:將祁連山放入更大的地理尺度中,才能真正理解它對甘肅乃至中國的意義。攤開一張中國地形圖,會發現祁連山脈是被幹旱區包圍著的高地,它的北邊是戈壁和沙漠 (北山戈壁和巴丹吉林沙漠),南邊有柴達木乾旱盆地,西邊是庫姆塔格沙漠,東邊有黃土高原,祁連山像是一座伸進西部乾旱區的溼島,祁連山的冰川融水從山間流向荒漠。如果沒有祁連山,內蒙古高原的沙漠就會和柴達木盆地的荒漠連成一片,直逼青藏高原,那也就不會有河西走廊和東西方文明交流的通道——絲綢之路了。

我們為什麼要保護祁連山?它不是一座山,沒有它就不會有絲綢之路

我們為什麼要保護祁連山?它不是一座山,沒有它就不會有絲綢之路

我們為什麼要保護祁連山?它不是一座山,沒有它就不會有絲綢之路

所以,祁連山不僅僅是河西走廊“生命線”和“母親山”,它“讓中國的政治和文化渡過了中國西北海潮的沙漠,與新疆的天山握手相接了,中國人在祁連山的護衛下走向了天山和帕米爾高原。據說張掖之名是取‘斷匈奴之臂,張中國之掖(腋)’之意,河西走廊就是中國之臂,它為中國拽回了一個新疆。” 它不僅是生態的,更是政治的、經濟的、軍事的和文化的,它是母親、是衛士,更是我們的擁有和希望。

保護祁連山生態就是保護中國生態。生態,一切的命脈與基礎,不但過去是、現在是,而且,將來是、永遠都是。2000多年前,大漢帝國沿這裡打開的通道,說到底其實是一條生命的通道,其次才是交流、發展和繁榮的通道,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我們的民族和國家正是沿著這條通道走向世界並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祁連山這座中國西部的山脈從那一刻起,就成了我們的命脈、人脈、甚至是國脈。

我們為什麼要保護祁連山?它不是一座山,沒有它就不會有絲綢之路

我們為什麼要保護祁連山?它不是一座山,沒有它就不會有絲綢之路

我們為什麼要保護祁連山?它不是一座山,沒有它就不會有絲綢之路

行傳萬里,國脈所繫。2000多年後,祁連山孕育的這條生命通道更有著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詮釋與擔當,它凝聚著人民的力量和夢想,也是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復興之路、夢想之路的一部分。而我們將在這座山脈、這條通道的行走、考察和採訪,試圖從生態的角度出發完成我們對這座山脈、這條通道的認知,以及我們對這座山脈、這條通道所做的人文與歷史的解讀,那也是我們對自己的認知、解讀和我們的美好願景。未完待續(文|路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