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微信,古人怎麼社交?

微信是現代社會必不可少的社交軟件,那麼沒有互聯網的古人是怎麼樣社交的,真的只能和鄰居聊天?跟著小編,來看看古代最原始版的“微信”。

“原始版微信”在古代的形式是“手札”,手札是親筆書信的別稱,亦是傳承了兩千多年的實用性文體。在古時期,寫信並不使用“你好”、“再見”等現代詞彙,它們有自成一派的完整結構,分別為:“具禮、稱謂、題稱、前介、本事、祝頌、結束、日期及署押”這幾部。

“具禮”代表“頓首”,是致書人表示對受書人尊敬之語;

沒有微信,古人怎麼社交?

王羲之《喪亂帖》局部

“稱謂”表示致書人與受書人間長幼親疏之關係;

沒有微信,古人怎麼社交?

王羲之《姨母帖》局部

“題稱”表示對受信人的尊稱;

沒有微信,古人怎麼社交?

王珣《伯遠帖》局部

“前介”是用來寒暄的開場白;

沒有微信,古人怎麼社交?

王羲之《初月帖》局部

“本事”則是手札中最主要闡述的內容;

沒有微信,古人怎麼社交?

王羲之《二謝帖》

“祝頌”例如現代的“祝福”,表達受書人關切祝福之語,祝福之後再以“結束語”、“日期”、“署押(畫押)”來完成整個手札的結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