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洪雅八面山《苟王寨》

洪雅有這樣一個地方:在洪雅青衣江南與峨眉山脈之間層巒疊嶂、寂靜幽僻、山峰不高、深溝險峻的海拔1463米的主峰八面山,山勢崇峻、石崖崢嶸。就在八面山的溝壑山澗、松濤霧嵐之中,遺存著南宋時期洪雅、夾江軍民為抗擊瘋狂入侵的蒙古鐵騎,據險構築的苟王寨、尖峰石城(八面山又稱尖峰山)。

發現洪雅八面山《苟王寨》

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公元772年,就在這幽暗而崎嶇的小道上,蠕動著一支由軍隊護衛的扶老攜幼的數千人隊伍。這支隊伍的目的地是苟王寨,去苟王寨的原因,是因為南宋成都府剛被蒙古軍隊攻佔且慘遭燒殺搶掠。

那是在公元1237年,蒙古皇子闊端率數百名精銳騎兵突襲成都,南宋成都知府丁黼率所部兵馬出東門迎戰。半夜,蒙古騎兵突然包圍駐紮在石筍橋的丁黼營寨,激戰中,丁黼中箭殉難於橋頭菜地之中。此事件拉開了蒙古軍隊大舉進攻四川的序幕,全川為之震動。當時的一名四川人吳昌裔在《論救蜀四事疏》中這樣描述蒙軍的暴行:"迨至去冬,其禍慘甚……毀潼州、遂州,殘梁山、合州,屠成都、焚眉州,蹂踐邛、蜀、彭、漢、簡、池、永康,而川西之人十喪七八矣。

發現洪雅八面山《苟王寨》

不久,南宋洪雅駐軍一名叫作白千戶的將領,便動員洪雅百姓戰備疏散。於是,八面山上便出現了那支軍民混編的數千人隊伍。苟王寨內領兵人的題刻"白千戶住此亭臺"記載了此事。此外,苟王寨內"吳楊二宅佔此。避難諸多人不請來此。時戊戌(1238年)九月吉日記"的題刻,也確切記載了成都失陷後,苟王寨由白千戶等領兵把守,川內抗蒙志士紛至沓來的情形。

玉屏山人感之:

“佈政參軍洪州出發 一早渡江 中午而至

地勢險峻 懸木梯下 天然形成 一里有餘

易守難攻 天然防禦 食盡糧絕 火攻難防

寨破人亡 雨夜鬼哭 撫慰亡靈 祭奠英靈

三教一龕 撫慰忠魂 進士可述 張鵬之子

花溪盧村 貴州佈政 尚書兵部 維孝撰立”

發現洪雅八面山《苟王寨》

洪雅張鵬之子張可述,親撰寫石刻碑文:明嘉靖四十三年歲合甲子十一月賜進士烈朝大夫貴州布政司(明代盧村人張可述撰以上石刻文字,對洪雅歷史整理編纂有巨大貢獻。)

2016年7月27日唐從祥、盧亮、劉翔一行從洪雅驅車近1個小時到達苟王寨進行考證)石刻佛像內容為:上三教(釋迦、孔子、老子)中三教(梓潼帝君、玄天上帝、觀音尊者)下三教(中元地官、上元天官、下元水官)等為內容石像。由張可述等與相關人士共同主持撰寫及雕刻與當地的匠人(石匠、泥水匠)、高僧(圓照、)參與下完成。

發現洪雅八面山《苟王寨》

天然雕刻形成

苟王寨是利用山形高峻、坡地綿亙的八面山中一處懸崖攔腰形成的巨大的環山石縫,經人工拓寬、加固,形成的一條長約2000米的石廊。石廊最窄處不到一米,最寬處約五六米。長長的石廊上方有凸出的岩石遮風擋雨,使整條石廊好似半封閉的隧道。在這"隧道"中行走並不輕鬆,有的道路僅容一人通行,若腳下打滑,墜下深淵便屍骨難尋;有的路段蓋頂的巨石距道面不到一人高,需躬身彎腰通過;有的路段山泉從廊頂飄灑下來,不疾速通過便成落湯雞。

在苟王寨的石壁邊緣發現數十個,大小不一的方孔;由此可見,在苟王寨進行過相關建築的建設,由木結構作梁、作柱,以便做到防風防雨的安全營寨。但是作為木結構的最大缺點是易燃;在元軍對於苟王寨久攻不時;採用火攻使得整個苟王寨,全寨老小死傷慘重;而後因為苟王寨地處懸崖峭壁、地勢險要,每每颳風下雨,如同鬼哭哀嚎,當地居民不敢獨自前往;後人對抗元英雄的紀念已經無數受難相親的紀念,特與明代不同時期由當地名人、高僧、善人出資出力,修建石刻以示記錄。

發現洪雅八面山《苟王寨》

“抗擊元軍的生活遺址”

如此隱蔽且易守難攻的苟王寨,當年成為洪雅、夾江人民的避難所,成為他們生存的最後的希望之地。遺憾的是,苟王寨於何時、何故被蒙軍攻破,史書並無記載。在民間,多年來流傳著各種說法,有的認為是火攻:雖然令人難以置信但又是事實的是,蒙古軍隊的武器竟比文化、經濟發達的南宋先進,他們天才地發明了當時最為可怕的弓,其射程可達300米,無論多厚的鎧甲都難以抵擋,且大量裝備部隊。當時,南宋只有精銳的部隊裝備的神臂弓才能與之相比。因此,當年蒙古軍隊弓箭手在苟王寨懸崖下的九龍溪擺開陣勢,將箭頭纏繞易燃物且點燃後射向高高在上的苟王寨木柵欄,木柵欄中箭後燃起熊熊大火,使整個苟王寨所在的石廊成為一條火龍,從而將該寨攻破。

發現洪雅八面山《苟王寨》

該石刻原有精美石刻塑像三尊(阿彌陀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明嘉靖丁亥十月高僧宗道書。為禪宗佛教悟、圓子輩上幾十人立,地主等出資刻。石刻碑部分經典詩句由唐從祥文字整理如下:

“昔日脫向古佛因,四面潤鑿瑞騰騰;

天垂地湧猿獻果,野鹿銜花遮護身;

上蒼點燈天人供,石磬石螺石魚雲;

石古石鍾如雷響,恰似金船賽皇亭;

古佛養道嘆不能,白像九龍虎把門;

黿鼇鶴其獅子排,金廂玉殊娑羅澄;

水X鸚鵡金鳳提,日月星斗杲明明;

身住白雲三界外,第一淨虛灑宗橫。”

碑文詩句一氣貫通,內容精湛,信息豐富,用詞講究,實為經典之作品;為我們瞭解500年前的古洪雅人、禪宗高僧有歷史意義,後人應該反省;原本有三佛,不知何時已損毀全無。

發現洪雅八面山《苟王寨》

“最高層為(上三教)釋迦、孔子、老子(佛教、儒家、道教)野獸座於佛下,雙耳下垂;為仔細聆聽教義大道,況於人乎!”

有的認為是出了內奸:當蒙古軍隊征剿苟王寨時,四川大部地方已經失陷,寨內的一些土豪眼看南宋將亡,加之蒙軍以利相誘,便暗自勾結蒙軍。大年三十晚上,按習俗要聚眾豪飲,能喝不能喝都要來上幾杯。此時在酒中下蒙汗藥,能最大程度的削弱戰鬥力。就這樣,在內奸配合下,蒙軍攻陷苟王寨。

發現洪雅八面山《苟王寨》

“三教合一 祭奠亡靈 ”

按蒙古軍制,"凡攻城不降,矢石一發即屠之"。苟王寨陷落後,血流成河、屍骨成山。直到現在,苟王寨下面的荒坡仍被當地人稱為停喪崗、哀喪坡,因為常有屍骨因雨水沖刷或開墾荒地而出現。

《題苟王寨古戰場》

“懸崖峭壁古人踞,千人抗敵戰場遺。

保衛家國何所懼,屍橫遍野血淚滴。”

宋朝末年朝廷腐敗,濫殺“忠良”,蒙古鐵騎一路南下,勢如破竹,洪雅雖然是西南一縣城也不能倖免,洪雅兒女英勇抗敵,組織抵抗,死也不當“亡國奴”,在苟王寨雖不缺水,但不像後來餘所建的神臂城、釣魚城、大良城等方山城堡那樣可以屯田種糧,因此,在蒙軍圍困時,苟王寨外無援軍,內無糧草,已餓死許多人。苟王寨內崖壁上刻於明代弘治年間(1488年)的《苟王寨修造記》題刻,有如此記載:"以當時橫離鋒鏑,或食盡而斃者多耳。"

在苟王寨被屠城後的200多年間,附近的鄉間一直有繪聲繪色的"雨夜鬼哭""半夜鬼火"的傳說。於是,便有了被稱為"佛佛"的明代的30龕94尊苟王寨造像。"苟王寨造像",成為2002年四川省人民政府發佈的省級文保單位名稱。《苟王寨修造記》張可述親撰所述:"(苟王寨)天陰雨則鬼夜哭,弘治初(1488年),居人鑿大士像於壁,遂不復聞。"

造型精美、形象生動,用石青、石綠、藤黃、硃砂等礦物顏料作塗層,雖經數百年風雨剝蝕,有的部位至今還能看出當年的原色。它們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宗教色彩黯淡,人間氣息濃郁。此處造像的目的,不只是宣揚宗教教義,也是緬懷慰藉因抗蒙而殉國的將士。因此,苟王寨造像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在內容上不墨守成規。儒、釋、道三教,在此共祀一龕,聯合超度抗蒙將士亡靈;關羽歷來被奉為忠義之神,造關聖像,是撫慰忠魂的最佳方式;達摩是武功之神,造達摩像是對保家衛國將士武功的崇敬;孔子、老子、文昌、真武等,是智慧神聖,有他們的造像保佑,捐軀的忠魂能登上仙境,造苟王騎馬像,則是對抗蒙捐軀的南宋將士最直接的紀念和讚頌。孔雀明王、雞神、羊神、牛王、馬王等畜神,供奉畜禽之神,可保家畜牲口興旺。其中的孔雀明王,慈目善眉,端坐在一隻藍翅孔雀之上;羊神安詳柔媚,一隻山羊溫地伏在其膝前;可憐馬王、牛王,其頭部已被文物竊賊整體盜走,只有從那四蹄生風的駿馬和強壯健碩的水牛的雄姿上,想像它們的主人的風采。

發現洪雅八面山《苟王寨》

(造像供奉著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10座造像,泥水匠、殺豬匠、篾匠、瓦匠、鐵匠盡在其中,個個神氣活現,面露有一技之長的自豪微笑。將凡人百姓與神仙聖人供奉一處,實不多見。)

1859年,在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下,八面山區的歇馬鄉武秀才戴化龍、何艮福,於清同治五年六月十五日盟誓反清。這支起義軍的大本營,便是苟王寨背倚的八面山主峰之巔的尖峰石城。據史料記載,尖峰石城為宋人張大仙抵抗"韃子(蒙軍)"所築。此城與苟王寨遙相呼應、聲勢聯絡。尖峰石城與餘?的方山城堡相似,環山頂築一圈城牆和4座城門。城內東西相距500米,南北相距800米。現僅存東城門洞一座、城牆80多米。該城矗立於絕頂,只有一條小徑通向城內,易守難攻。東城門洞高2.9米,寬1.6米,深2米。它與南宋四川的其它抗蒙方山城堡的城門相比,造型與結構相似,所不同的是2米的進深稍嫌單薄。令人感到神秘的是,門洞的門額正中,有一振翼欲飛的蝙蝠浮雕。其有何象徵和寓意,尚待考證。

1866年9月,由於川軍及當地團練的戰鬥力有限,難以剿滅戴、何義軍,四川總督駱秉璋請好友曾國藩調派湘軍遊擊將軍費三春、謝思友率裕字兩營(約二千人)趕到洪雅,將尖峰石城圍得如鐵桶一般。激戰數日,守城義軍全部戰死,首領何艮福被捕後也被處死。

此次殺戮,在洪雅夾江的歷史上最為慘重。親自指揮這場血腥剿殺的費三春,在平亂後寫下《丙寅九月率裕字兩營馳赴洪雅八面山尖峰寺愴然有感》詩:"……劫灰沒荒草,鬼火含青煙。哭聲天地震,殺氣攙槍懸……"。在“元代”時期沒有設立洪雅縣,而將洪雅併入了夾江縣管轄,並常駐一隻軍隊鎮守洪雅這些兵姓“鐵木真”…………回來改了姓氏,融入了洪雅鄉村…………。

因此,每年農曆六月十五到苟王寨燒香的民眾,既是祭拜南宋抗蒙將士,也是祭拜清代的反清志士。歷朝歷代,凡為國為民、為正義為自由捐軀者,人民都不會忘記。往事越千年,神秘的苟王寨,仍有許多待解之謎,等待今人及後人給出答案。

發現洪雅八面山《苟王寨》

苟王寨故事可歌可泣,是洪雅好兒女留下的一篇抗爭血淚“歷史史詩”,留下了明代及不同時代的時刻,為我們記錄歷史,緬懷過去,留下了生動的畫面!苟王寨石刻也是洪雅人民留下的智慧結晶,對我們研究洪雅歷史,研究石刻藝術,書法藝術形式,宗教文化發展,對於洪雅為什麼存在的一段“歷史空白”有重大研究意義!

“英雄流血不留名,一寸河山一寸血。

鬼哭神嚎山澗旋,菩薩慈悲巖中刻。”

(文章編輯:唐從祥,石刻文字及歷史資料整理:唐從祥 盧亮,文章非商業使用,轉載註明出處,侵權必究!注:銘記歷史,保護文物,傳承文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