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積散主治氣、血、痰、食、飲五種病邪的鬱積

五積散主治氣、血、痰、食、飲五種病邪的鬱積。(轉)

葉老歸納總結歷代醫家的經驗和論述,又結合臨床實踐,認為其適應證可以歸納7點,並舉了自己的4個驗案為例子。對於五積散的劑型和用量,葉老認為本方宜加白朮,並減蒼朮之量,而散劑或丸劑也同樣能收到相應的療效。我對五積散的經驗和體會五積散初見於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傷寒門》。

本方主治氣、血、痰、食、飲五種病邪的鬱積,醫以五積散命名,為宋元以後歷代醫家常用的名方之一。

筆者也喜用此方,薄有體會,通過進一步學習,更覺過去對該方認識的狹隘。本文擬在溫習有關文獻的基礎上,結合筆者臨床實踐的點滴經驗和體會,做一簡單介紹,以就正於同道。

一、局方五積散的處方和主治

1、處方蒼朮(米泔水浸,去皮)二十四兩,桔梗(去蘆)十二兩,麻黃(去根節)、枳殼(去瓤炒)、陳皮(去白)各六兩,乾薑(爁)、厚朴(去粗皮)各四兩,白芷、川芎、芍藥、當歸(去蘆)、肉桂(去粗皮)、茯苓(去皮)、甘草(炙)、半夏湯洗七次)各三兩。以上除肉桂、枳殼、陳皮別為粗末外,一十二味同為粗末,慢火炒令色轉黃,攤冷,次入桂、枳、陳皮,令勻,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入生薑三片,煎至一中盞,去滓稍熱服,日二三服。

如冷氣奔衝、心脅臍腹脹滿刺痛、反胃嘔吐、洩利清谷及痃癖癥瘕、膀胱小腸氣痛,加煨生薑三片,鹽少許同煎;如傷寒時疫,頭疼體痛、惡風發熱、項背強痛,加蔥白三寸、豆豉七粒同煎;若但覺惡寒、或身不甚熱、肢體拘急、或手足厥冷,加吳茱萸七粒,鹽少許同煎;如寒熱不調、咳嗽喘滿,加紅棗煎服,婦人難產,入醋一合同煎服之,並不拘時候。

[橘泉按]局方五積散的炮製方法,後人稱之為熟料五積散,與生料五積散之不加炒至黃色者,應用上略有區別。以溫散寒邪為主者用熟料五積散,以發散風溼為主者用生料五積散。本方處方之藥用量,諸書略有不同,但同為十五味,其引藥有姜、棗,或姜、蔥等,依症情而異。蒼朮一藥,《局方》一本作二十兩,一本作二十七兩,顯是傳寫之誤。《局方》乾薑(爁),爁音覽,火焚也,等於“炮”,此《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常用之炮製也。半夏湯洗是古制,現在用姜制。《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先將十二味微炒令香,後入枳殼、肉桂、厚朴三味,同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其餘藥量,大同小異。

五積散之成人服用量,一般為每服三錢,加水適量,一次煎,煎取七分,去滓溫服,這是一次量。日二三服,總劑量為六至九錢,分次煎服,藥引臨時加入。

2、主治①調中順氣,除風冷,化痰飲;

②治脾胃宿冷,脅腹脹痛,胸膈停痰,嘔逆噁心;

③外感風寒,內傷生冷,心腹痞悶,頭目昏痛,肩背拘急,肢體怠惰,寒熱往來,飲食不進;

④婦人氣血不調,心腹撮痛,經候不勻,或經閉不通,難產及胎死腹中,並宜服之。

五積散主治氣、血、痰、食、飲五種病邪的鬱積


二、五積散的應用經驗

1、歷代醫家的經驗和論述

(1)宋代陳言《三因極一病證方論》雲:“五積散治太陰傷寒,脾胃不和及有積聚腹痛”者。(2)宋代嚴用和《濟生方》:“本方主治感冒寒邪,頭疼身痛,項強拘急,惡寒或腹痛;又治傷寒發熱,頭疼惡風,內傷生冷,胸膈脹滿,風寒溼氣客於經絡,腰腳痠痛及婦人難產,血滯不通,月候不調。”

(3)明代龔信父子合編《古今醫鑑》雲:“五積散治寒邪卒中,直入陰經等症”,用治傷寒之陰證。本方氣味辛溫,既發表又溫中,開鬱順氣,厥功甚偉,為祛寒溼之聖劑也。龔氏推崇五積散及防風通聖散為一陰一陽、一正一反之要方。謂寒溼陰邪也,用五積散以散其陰;燥熱陽邪也,用防風通聖散以洩其陽。並謂人之有病不外陰陽二者,善用藥者,對陽邪則用防風通聖散以治燥熱,對陰邪則用五積散以散寒溼,故春夏多宜防風通聖散,秋冬多宜五積散雲。

(4)清代陳修圓《時方妙用》雲:“中脘作痛,手不可近,乃內外不和,外則寒氣凝於毛皮,內則垢濁停於中脘,當審其體之虛實而施治……實者宜五積散。”又《時方歌括》雲:“表裡俱寒,外而頭項強痛,內而肚腹亦痛,較桂枝證更甚者,服此湯。”如本方去麻黃,酒煎服,治痢後鶴膝風甚效雲。

2、筆者臨床的點滴經驗中醫運用複方進行整體性的治療,具有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特點。本方的應用範圍,根據中醫八綱分析,適用於陰證、寒證、實證、表裡證及寒實證,包括痰、飲、溼、食、氣、血等諸邪積。筆者通過對《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和諸家經驗的溫習,結合臨床實踐,認為其適應證可以歸納為如下幾點:

(1)胃內停滯寒飲宿食,胃痛或嘔吐,脘腹脹滿,或胃有振水音,腰膝有冷感者。

(2)脘腹攣急痛,疝氣上衝,或冷氣攻衝,嘔吐,飲食不能下,上熱下冷,或四肢厥冷者。(3)婦人血氣不調,月經不勻,或痛經,白帶下,腰以下冷痛,脈沉遲者。

(4)婦人難產,或胎死腹中,或胞衣不下,腹痛,惡露不絕,伴有寒證、實證色脈者。(5)咳嗽氣喘,動悸迫促,胸內苦悶痞塞,喉間痰涎壅塞,伴有肩背臂痛,腰股攣急痛,脈沉實有力者。

(6)風寒溼痺,筋骨疼痛,跌打損傷,腰膂冷痛,腳氣,腳膝拘攣疼痛,疝氣腹中冷痛,或遇冷則發病,腰腳冷感者。

(7)感冒風寒,惡寒頭痛,不發熱,全身疼痛,胸悶,咳嗽氣逆,或腹痛,脈實無汗者。

五積散主治氣、血、痰、食、飲五種病邪的鬱積


現將筆者驗案數則舉例如下:

1、哮喘病江蘇吳江一農民,男性,三十歲,素來體格強壯。自某年秋在田間遭受暴風雨之淋襲以後,即常發哮喘咳嗽,遇冷即發,時發時愈,已有二三年。因當時正處於抗戰期間,筆者避亂於該鄉,適彼又發病,症見咳嗽喘促,痰多泡沫,喉間如水雞聲,胸悶不能平臥,頭痛,肩痛,腰背痛,兩目似突,苦悶欲絕,並見頭上有汗,而兩足冰冷,診其脈沉弦而緊,舌苔白膩。發病當日,不食,不解大便,時為發病第二天。以散寒祛溼平喘著手,因予處方五積散,以麻黃、桔梗、陳皮、半夏等為君藥,服藥一劑,喘咳大減,續服二劑。病去大半,嗣後,配製丸劑繼續服用,即不聞再發。

2、寒實痺痛患者男性,四十四歲,泥水工人。左腰股痛,時發時止,已有數年。據稱因跌傷臀部而起,初痛尚輕微,後因修理碼頭,入水受涼,腰痛轉重,曾在某醫院被診斷為坐骨神經痛,治以針灸、電療,均能當時見效,但仍有發作。近來腰腹疼痛,臥床不起。診見患者身體壯實,面色蒼白,蜷臥床上,頭痛,胸悶,不思飲食,有輕微咳嗽,肢體疼痛,惡寒怕冷,下肢冷感,腰腹攣痛,喜熱熨,轉側困難。按其腹結實拘攣,大便三日不下。診脈滑實而緊,舌苔白膩且厚。歸納其症狀,既有表證,又有裡證。病情屬於寒證、實證,予五積散加生薑、蔥白為引藥,一劑見效,兩劑大便自下,腰腹痛著減,後略事加減數劑治癒。

3、月經不調一農村婦女,二十八歲。自訴結婚年餘,未曾生育,婚前月經正常,近五個月來,月經期間腰痛,腹痛,月經量少色黑,有瘀塊。診其脈沉遲小滑。舌苔微白,大小便正常,腰以下冷感,即在睡臥中亦兩腳不溫,時發轉筋,每於月經來潮前五六天即開始下腹脹痛,腰痛,下肢痛,甚則上衝嘔吐,頭昏目黑。先予桂枝茯苓丸方加味治之,效果不著,後以五積散加桃仁、紅花,效驗立顯。嗣以原方,囑於每次經期前服數劑(用銼散劑,每劑約一兩,一日二次煎服),歷三月而治癒。

4、白帶下某婦人,三十九歲,體軀肥胖,訴月經不調,不育,經期後移,量及色無異常,無痛經現象,但常以腰痛為苦,白帶下特多,頗如文獻所稱“白淫”“白沃”,腰及下肢有冷感,脈象遲滑,手足不溫。乃處以五積散方。初服四劑,白帶及腰痛略減,複診時仍予原方,續服十劑,唯腰、腳仍有冷感,因囑堅持原方繼續服用。但患者嫌此藥價廉而非補劑,乃停服,後始終未聞獲得生育。 (不聽醫祝的後果)

五積散主治氣、血、痰、食、飲五種病邪的鬱積


三、討論五積散的處方共含有十五味藥,再加藥引,粗看藥味似較龐雜,但是我們觀察中藥複方方劑的療效,不能孤立地從各個藥物個別的藥效去看,而應看反覆實踐有效的方劑因其合理配伍而產生的一種綜合作用。如本方內含蒼朮、厚朴、陳皮、甘草,為運脾化溼之平胃散;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為主治一切痰飲之二陳湯;有治太陽表證之桂枝湯;有治痰飲之苓桂術甘湯;有治腎著病的苓姜術甘湯;有四物去地黃,具行血通經脈之功,有麻黃合桂枝辛溫發表以疏散表寒;乾薑、肉桂、枳殼、厚朴溫裡以行氣滯;陳皮、半夏合麻黃、桔梗開肺以豁痰;麻黃、肉桂、乾薑、川芎、當歸、甘草具續命湯之方意。綜觀全方,結構嚴密,實為以上諸方綜合的複方。依諸方之作用,可以理解本方之療效不僅主治氣、血、痰、飲、食五邪之鬱積,而對錶裡內外、臟腑經絡之寒溼陰邪,悉皆能治,其治療範圍頗為廣泛。五積散之藥量,《和劑局方》以蒼朮最多為君藥,桔梗為臣,麻黃、枳殼、陳皮等為佐藥,其餘為使藥。後人有根據實際需要而變更其分量、配伍者,如《三因極一病證方論》麻黃春夏二兩,秋冬三兩;乾薑春夏一兩半,秋冬二兩;肉桂春夏三兩,秋冬四兩等。筆者用治哮喘,不以蒼朮為君,而以麻黃、桔梗、陳皮、半夏等為主藥(見驗案一)。本方在各地中藥房均有成藥製劑、散劑、丸劑等供應。筆者喜用粗散,按照《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製法,加藥引姜、棗或姜、蔥作煎劑。筆者認為局方熟料五積散頗有意義。因本方藥味大都為芳香藥銼成粗粒(古稱如麻豆大),微炒令香,則更易發揮其有效成分之作用。成人每次總量四至五錢,一次煎,加水一盞,煎取七分,去滓溫服,一日兩次。唯此銼散劑最好臨時炒香,或炒香後密閉貯藏,如果香氣散失,療效勢必大為減損。中藥房成藥丸劑吞服,不如煎湯熱服奏效快。個別藥房習慣用蜜丸,用以嚼食之法,不大合理,應予改進。有人主張本方宜加白朮,並減蒼朮之量,筆者同意此項意見。因本方除含平胃散以外,他如苓桂術甘湯、苓姜術甘湯等方均用白朮,故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蒼朮減半加白朮等量為佳。成人每日量依照《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之記載,每服三錢,如日服三次,共為九錢。目前,我們處方都習慣將各個藥物寫在方箋上,一般每味藥用量二至三錢,本方共計十五味藥,則每日總劑量當在三四兩以上。筆者用治哮喘(見驗案一),就是用這樣的劑量,似屬浪費。另筆者也曾用過散劑或丸劑,每日不足一兩,同樣收到相應的療效,尤其感到遵古(《和劑局方》)配製的銼散劑,一日兩次,每次四五錢煎服,效果最佳。上案月經不調之一例,就是這樣用法。看來中藥的劑量還可以大大節省,希望能通過實踐,共同研究提高。在我國醫學文獻中蘊藏著許多歷經反覆實踐卓有成效的名方,這是先輩醫家辛勤勞動的研究成果,也是我們今天重點研究的對象之一。通過臨床實踐,總結它們的療效,肯定它們的適應範圍,並運用中醫理論加以說明,這不僅可以闡明中醫辨證施治的規律,且為今後應用現代科學方法闡明其療效機制打下良好基礎。以上是筆者個人的經驗和體會,希同道批評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