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24億美金,知乎的下半場

估值24億美金,知乎的下半場

關於知乎新一輪融資的消息傳了一段時間了。昨天下午,知乎召開發佈會,宣佈推出“海鹽計劃”,而在發佈會的尾聲,播出了一段周源的VCR小視頻,當大家以為他要做總結陳詞的時候,沒想到他正式宣佈知乎剛剛完成2.7億美金的E輪融資。

落袋為安。以周源的性格,投資款不到賬是不會官宣的。單筆2.7億美金的融資額,不僅高於知乎此前數輪融資之和(1.8億美金),而且也是今年以來為數不多的獨角獸成功融資案例。據說這一輪融資之後,知乎的估值已達24億美金。根據接招得到的消息,此輪的領投方是尚珹資本,騰訊、高盛、今日資本等原有股東繼續跟投。

過去這半年,有超過20家中國互聯網公司上市或者遞交招股說明書。背後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一級市場融資遇阻,迫不得已轉向二級市場募資。但從目前情況來看,形勢都不太好:破發的破發,裸奔的裸奔,流血上市成為主旋律。

在這樣的背景下,選擇了一傢俬募基金而不是BAT領投,至少說明了兩點:一、知乎在一級市場還是香餑餑,還遠遠沒到必須靠巨頭接盤或者流血上市才能為繼的地步;二、創始團隊依然擁有公司控制權,拿什麼錢、走什麼路,自己說了算。

底氣來自數據。2014年,知乎獲得B輪投資的時候,只有600萬用戶,而到今年6月底,這個數字已經變為1.8億;即使與一年前相比,用戶也增長近一倍;目前知乎用戶每日人均使用時長達到60分鐘。

知乎一直備受外界關注的商業變現,從去年正式開始商業化以來,也終於拿出成績:今年上半年商業廣告收入相比去年同期增長 340%;目前知乎在知識市場已提供超過 1.5萬個知識服務產品。

如果中國存在一個知識市場,毫無疑問知乎已經是這個市場裡估值最高的獨角獸了。放在2011年知乎上線的時候,別說知乎會不會成為獨角獸,就是有沒有這麼一個市場都要打上問號。

七年前,周源同樣在一封內部郵件中說:

我們相信一點,在垃圾氾濫的互聯網信息海洋中,真正有價值的信息是絕對的稀缺品,知識──被系統化,組織化的高質量信息──都還存在於個體大腦中,遠未得到有效的挖掘和利用。知乎提供了一個產生、分享和傳播知識的工具,我們鼓勵每個人都來分享知識,將每個人的知識都聚集起來,併為人人所用。

“這是知乎最開始的設定,直到今天,這個初心始終未曾改變。”周源說。

顯然,從創業之初,周源就把知乎的切入點定義為“真正有價值的信息”——也就是今天紅遍大江南北的“知識”二字。但在2011年前後,知識市場是個絕對的小眾市場。

當年互聯網創業的主要風口是信息和資訊,即大眾市場。今日頭條出現的時候還被認為是與三大門戶無異的新聞客戶端,畢竟都是提供面向大眾市場的信息傳播,有什麼區別呢?

如果說今日頭條通過推薦引擎這個技術手段重新定義了信息分發,知乎則是通過品類創新重新拓展了信息的厚度和深度。

今天在知識市場我們會看到很多這樣的公司:起初都是瞄準內容生產和傳播,與知識毫不相干,到最後都給自己豎起了“知識付費”的大旗。就是一開始明明做的是別的事情,但看到知識付費的風口起來之後,紛紛給自己貼上新標籤。

知乎的不同之處在於,從網站上線一直到今天,始終沒有離開過兩個座標:它們分別是社區和知識。社區靠知識來“帶”,知識靠社區來“養”。這個事的難點在於,你要做好長期廝守小眾市場的準備。可想而知,當其他公司不停追風口、樹大旗的時候,知乎是怎樣的一種存在。

但任何小眾市場都有一個臨界點。正如知乎投資人、今日資本創始合夥人徐新所說,內容生產和消費的雙邊效應一旦形成,護城河就會很深,即使有競爭對手模仿,也很難帶走KOL和用戶——這就是社區的價值:臨界點一到,小眾市場就會變為大眾市場。

之前朋友圈有一句非常著名的雞湯,叫“延遲滿足感”。這個詞放到知乎身上,其實也是成立的。相對於海量的信息,知識當然只是其中的一個稀缺品;而知乎通過近8年的堅守,把這個稀缺品變成了“7箇中國人中就有1個人使用”的準剛需市場。

知乎投資人、騰訊投資管理合夥人李朝暉說,騰訊之所以連續投資知乎,主要基於兩點:一是內容豐厚度的拓展,二是用戶群的不斷延伸。意思就是,知識市場的內涵和外延同時都在拓深、拓寬。

當互聯網把所有能夠比特化的領域都搬到網上之後,不僅是信息爆炸了,其實對知識的需求也暴增了。信息只是解決了“what”的問題,要需要知識解決“why”的問題。

Why?其實人對知識的需求是一直存在的,只不過以前受限於中心化的媒介(報紙、雜誌、電視等),無法隨時隨地獲取知識。移動互聯網的普及,讓知識從稀缺品變成了剛需品。

知識不再稀缺,但知乎已經變成稀缺品公司。據我所知今年以來所有新聞客戶端的數據都在下降,這說明純信息分發的市場價值在遞減,而知乎此次逆市融資,也恰恰說明知識市場的價值在遞增。如果說互聯網上半場解決的是信息的不對稱,下半場要解決的就是知識不對稱。

知乎最早的投資人、創新工場管理合夥人汪華說:

最近幾年,整個中國互聯網一直在挖掘下沉人口紅利,無論是抖音、微博、頭條,都在忙著下沉和娛樂化,然而中國的14億人口裡面,有5億是城市化的、受充分教育的城市人口,這5億核心人口的一些向上的、有用的、工具化的需求反而是在被忽視的過程中。當大家忙著追逐更容易的人口紅利,知乎卻在一個更難的領域裡,勤勤懇懇地佔據了一個穩固的角色。

某種程度上,知乎是一家“反風口”公司:一開始並沒有走“大眾、剛需”的市場,而是選擇了一個看似冷門、實則需要時間去觸發的大市場,即紅利延後。所以說,知乎不是一家順著人口紅利起來的公司,而是一家順著人口需求紅利起來的公司。風口再大,也要等待需求的規模效應。城市裡5億人口的需求,知乎只完成了其中的1.8億,路還長。

周源說,“知乎的過去和現在:做正確的事,而不是容易的事。”正確的事難就難在風口可能並非決定性因素。衡量一件事難易程度,看看我們手機的首屏就知道了:做容易的事的APP都慢慢消失了,做難的事的APP永遠有一席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