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皇帝才能稱「祖」, 清朝爲什麼有三個皇帝敢稱「祖」?

雲霄情歌-smile


中國歷史上的帝王廟號,起源於商朝,終結於清朝,總體上是一個越來越廉價,越來越貶值的趨勢。

早期的西漢,對於追加廟號一事極為慎重,嚴格的恪守了『祖有功而宗有德』的評價標準,不少西漢皇帝因為德行不夠,都沒有獲得廟號,比如漢景帝劉啟就沒有廟號。到了東漢,廟號的評價標準就降低了很多,比如漢和帝、漢安帝、漢順帝、漢桓帝這些典型的昏君和庸君在死後都獲得了廟號,著實讓人大跌眼鏡。不過漢獻帝即位後,又把這些前世昏君的廟號給摘了,算是保留了漢朝對廟號的評價的一個嚴謹態度。

曹丕篡漢後,廟號的評價標準開始崩塌,從曹魏到唐朝的這四百年裡面,各種蕞爾小國的皇帝們不再恪守祖有功而宗有德的評價標準,只要不是被廢掉的皇帝,就肯定有廟號,如果稍稍有點功勞,那必須是個祖。比如曹魏就有三個祖:太祖曹操、世祖曹丕、烈祖曹叡。之後的西晉也是有樣學樣,搞了三個祖:晉高祖司馬懿、晉太祖司馬昭、晉世祖司馬炎



又比如南北朝的劉宋政權,也是三個祖:高祖劉裕、太祖劉義隆、世祖劉駿。與劉宋對峙的北魏政權更厲害,有四個祖:太祖拓跋珪、世祖拓跋燾、顯祖拓跋弘、高祖元宏。而且這四個祖都是先帝駕崩後,繼任皇帝實封的,不像曹魏和西晉有追封。這就簡直讓人感覺莫名其妙,完全不知道憑什麼了。

因此唐朝建立後,對廟號的規範化,重新做了整肅,變回了一祖多宗的模式,但所有皇帝都有廟號這事也算是就此固定了。(只要不是被廢的皇帝都有)

也正因為如此,所以對皇帝的稱呼,唐朝以前多用諡號,就是某某帝;唐以後多用廟號,就是某某宗。

此後直至明清,由於君主集權不斷加強,廟號的評價體系也就變得更加的廉價化了。這其中的體現就是:優質廟號變得不再受推崇,皇帝多以美諡為廟號,甚至經常還會亂封

。(美諡就是仁、宣、孝之類的)

那麼什麼叫優質廟號呢?也就是我們經常看到的太、高、世、中。比如漢朝的太祖高皇帝劉邦、太宗文皇帝劉恆、世宗武皇帝劉徹、中宗宣皇帝劉詢、世祖光武帝劉秀。這可都是一等一的明君或者聖君,而他們使用的廟號就都在太高世中這個範圍內。

明朝的前期遵循了歷史傳統,前面幾位皇帝屬於正常操作,太祖朱元璋、太宗朱棣,優質廟號中的太字用完了。然後,後面的皇帝就開始有點瞎搞了。比如明孝宗死後,他的廟號可以用『中』,但是他的媳婦張皇后給內閣下了指示,一定突出先帝的孝心,於是內閣就選定了孝宗這個廟號,比照了歷史上的宋孝宗。嘉靖皇帝繼位之後,完全就是胡來。先把朱棣的廟號從太宗改為成祖,名義上是抬高了地位,其實這恰恰是朱棣最忌諱的!(朱棣一直都以二世皇帝自居,最忌諱別人說他篡位,而太宗是二世皇帝中最好的廟號)




清朝建立後,從努爾哈赤的廟號開始,就是不符合常規操作了,前面四個皇帝的廟號都有問題。

首先是努爾哈赤的廟號,他死後,皇太極給他上的廟號是太祖,這個廟號當時沒有問題。但問題是,皇太極後來建立了清朝,按周禮的廟號解釋:王者始受命,諸侯始封之君,皆為太祖。其實皇太極是可以稱祖的,因為他才是清朝的創始人,所以皇太極應該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應該改為清高祖。(中和世的廟號,不適合努爾哈赤和皇太極)

接著的第三代皇帝,順治皇帝用『世祖』作為廟號問題不大。因為當年的晉世祖司馬炎,元世祖忽必烈,他們也是承接祖宗基業之後,才統一了中原。歷史上屬於有案例可循,也不完全是瞎封。但是康熙的廟號,問題就來了。

康熙稱“聖祖”合不合適?

我覺得是不合適的!因為儘管康熙皇帝有平三藩、收臺灣、抗沙俄、三徵噶爾丹的功業,但這些功業不足以稱“聖祖”。

因為就以聖祖這個廟號而言,歷史上有唐大聖祖、蜀聖祖、宋聖祖等,但是這些都是後世皇帝追尊的祖宗,而且是很早的祖先,沒有一個人真正當過皇帝。康熙本身為繼業之君,跟一群皇帝追尊的老祖宗用同樣的廟號,其實非常的中二,不嫌晦氣麼?所以我覺得康熙最正確的廟號應該是太宗!可以比照歷史上的漢太宗劉恆、唐太宗李世民、明太宗朱棣(後由嘉靖皇帝改為成祖)。而且康熙的功業跟劉恆、李世民、朱棣相比,其實也並沒有高多少。



至於康熙的廟號為什麼是聖祖,根據清人筆記中記錄,康熙駕崩後,本打算給他擬定的廟號是世宗,屬於前面提到的優質廟號之一。但是雍正認為還不夠,一定要稱祖,於是大臣們以宋、明均只有太祖而無高祖為理由,給康熙的廟號另起了一個字,這個字就是聖,所以聖祖就是這麼來的。而世宗這個優質廟號,則落在了雍正頭上。

帝王功業隆盛。引古者祖有功之義得稱祖。此皆經書可據者。臣等竊謂惟聖字、可以讚揚大行皇帝之峻德。惟祖號、可以顯彰大行皇帝之隆功。恭擬敬上尊諡曰、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廟號曰聖祖。



因此總的來說,我覺得清朝有三個祖,是正常現象,畢竟清朝與其它王朝不一樣,它有一個奠基、建國、稱霸的過程。分別對應了努爾哈赤、皇太極、福臨三位。這一過程可以參照歷史上的西晉:司馬懿奠基、司馬昭建國、司馬炎稱霸。但是康熙的聖祖很不應該,他其實稱太宗最合適。如果對比劉恆和李世民,根本就沒有虧待他。清朝的前四位皇帝,改成如下廟號才最符合禮法。

努爾哈赤的太祖武皇帝改為高祖武皇帝;

皇太極的太宗文皇帝應改為太祖文皇帝;

福臨的世祖高皇帝不變;

玄燁的聖祖仁皇帝應該改為太宗仁皇帝;

另外再嚴重吐槽一下清朝皇帝的廟號,簡直堪稱不要臉的典範。首先是嘉慶皇帝,他在位期間,爆發了連續九年的川楚白蓮教起義,對清朝的影響僅次於太平天國,結果他的廟號居然是仁宗(宋仁宗要哭暈了)。接著是道光,典型的庸君,他的廟號是宣宗(明宣宗不知道該作何感想)。


Mer86


一般來說,歷朝歷代只有開國皇帝才能稱為“祖”,像明太祖朱元璋,宋太祖趙匡胤,可清朝就有點奇葩了,清朝有三位皇帝稱為“祖”,分別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清世祖順治,清聖祖康熙,那這是為何呢?

開國皇帝稱為“祖”,是根據《孔子家語》中“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來確定的,一般開國皇帝建立政權有功就被稱為“祖”。在清朝時,努爾哈赤憑著二十一副遺甲起兵,建立了後金,與明朝公開爭鬥,所以說努爾哈赤是清朝的奠基者,自然要被稱為“祖”,這是無可爭議。而順治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是北京政權的第一位皇帝,被稱為“祖”也是情有可原。康熙被稱為“清聖宗”也是理所應當,因為康熙“經文緯武,寰宇一統,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焉”,在康熙手裡,清朝是一個穩定而又開拓的時代,所以康熙才能被稱為“聖祖”。乾隆帝是不可能稱為“祖”的,因為他過於敗家,自稱是“十全老人”,實則是敗家玩意。


皇太極沒有被稱為“祖”是不太合理的事,畢竟在皇太極手裡,親手締造了清朝,使得清王朝能夠與明朝相抗衡,但後人沒有給他“祖”的稱號,只是給了他一個“清太宗”的稱號。再者滿清剛剛建立政權,漢化水平不夠,對只有開國皇帝能稱為“祖”的標準可能沒有理睬。但確實,清朝的三位“祖”都是清王朝歷史上比較出名的君主,他們被稱為“祖”也無可厚非。


歷史百家爭鳴團隊成員:小木


歷史百家爭鳴


什麼能稱為祖,祖一般是指天下未平定,君主在政,平定內亂,定鼎天下,一般這樣的可以廟號為祖。

清朝有三個皇帝稱為祖,分別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清世祖順治皇帝,清聖祖康熙皇帝,順治時期,這時候滿清開始入關,問鼎中原,奪取大明江山,因此廟號世祖,康熙時期,對內平定三藩叛亂,對外消滅了葛爾丹,並且收復了臺灣,奠定了大清的版圖,因此廟號聖祖。

所以清朝三個祖都是有開疆定域,平定天下的貢獻,因此都廟號祖。

還有一個朱棣為什麼叫明成祖,這裡其實有個小插曲,朱棣死後廟後是太宗,嘉靖皇帝時期,覺得朱棣的貢獻很大,才改為成祖的。


獨立寒秋大江東去


封建王朝皇帝中的“祖”與“宗”指的是皇帝的廟號,是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來追授的,一般具有開國之功的第一個皇帝才能稱為“祖”,後世的繼承者稱為“宗”,但清朝初期的四個皇帝中有三個的廟號被稱為“祖”,分別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清世祖福臨(順治皇帝)、清聖祖玄燁(康熙皇帝)。

努爾哈赤稱為“祖”,是由於他作為可汗建立了後金,為清朝奠定了基業;順治皇帝被稱為“祖”是因為他是清朝入關統一中原的第一個皇帝。努爾哈赤和順治皇帝被追授為太祖和世祖都還符合“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

康熙皇帝被追授為聖祖主要在於其功績。雍正對追授康熙為聖祖是這樣解釋的:“我皇考大行皇帝纘繼大統,舊典本應稱宗,但經雲:祖有功而宗有德。我皇考鴻猷駿烈,冠古轢今,拓宇開疆,極於無外,且六十餘年手定太平,德洋恩溥,萬國來王,論繼統則為守成,論勳業實為開創。朕意宜崇祖號,方符豐功。”意思是說,康熙皇帝繼承大統,按照舊典應該稱“宗”,但其在位60餘年,開疆拓土,天下太平,鞏固了清王朝的統治,確立了中國的版圖,有德更有功,只有追為“祖”,才能符合其豐功偉績。


江城e少年


“祖有功而宗有德”,這是古代帝王議定廟號的標準。而作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大清帝國,皇帝們的廟號出現三個“祖”,除了政治鬥爭外,得瑟、吹捧的成份也佔據了很重要的原因。

清太祖和清世祖的廟號議定,其實是清初滿臣和漢臣之間鬥爭的結果。

公元1661年,順治帝駕崩,他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

順治帝生前為了清初政局的穩定,重用漢臣,提倡漢化,積極開拓國土,尤其是親政後製定了一系列的國家政策,為清朝後世之君樹立了典籍法規,使大清國成為法治國家。

不僅如此,他為了加強皇權,還制定了一系列削減八旗貴族特權的措施,這樣的做法在當時的環境下有利於清朝的穩固。


所以他死後,倍受重用的漢臣孫廷銓建議將順治帝的諡號定位“好高皇帝”。如果蓋棺定論,這就意味著順治成為大清帝國的開國皇帝。

我們知道,皇太極在崇禎九年(公元1636年)改國號“金”為“清”,定年號“崇德”,這是真正的開始和明朝爭鋒相對,試圖在倫理上和大明平起平坐。

但因為皇太極沒能等到清朝入關變猝死了,所以福臨作為清朝第一個入關的皇帝,功勳自然全部算在了福臨的身上。

所以孫廷銓的建議得到了大家的認同,但偏偏有一個人唱反調,他就是福臨死前設立的四輔臣之一鰲拜。

鰲拜雖然為“巴圖魯”,但並不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人物。

他敏銳的察覺出孫廷銓或者說漢臣背後的文字陰謀。

所以他利用手中的權勢,強行將順治帝的諡號定為“章皇帝”,廟號“世祖”;同時將努爾哈赤的諡號由“武皇帝”改為“高皇帝”,這就意味著福臨不是開國皇帝,努爾哈赤才是開國皇帝。



鰲拜非常清楚漢人的倫理道德和文字遊戲,大清國要想穩定,漢人需要團結,但也必須打壓漢人。

“祖有功而宗有德”的傳統,諡號為“高”的皇帝事實上就是開國之君,他的生前措施是不能被繼任的皇帝所批判和否定的。

鰲拜對順治重用漢臣、減除八旗貴族權勢非常不滿。為了滿族本位的思想,他堅持改了順治的諡號,也就代表後繼之君可以批判他的漢化措施。

正因為如此,《順治遺詔》其實就是《順治罪己詔》,也是在鰲拜的主持下開創了清朝皇帝下罪己詔的先河!

但大清國還是需要依靠漢臣協助處理,所以廟號定“世祖”,也是以鰲拜為首的滿洲貴族對福臨的蓋棺定論,對漢臣的慰籍。

至於清聖祖康熙,那完全是他的兒子雍正皇帝對他的吹捧,根本不值得一提。

可憐的是一代雄主皇太極,只因為自己的猝死和滿漢權力之爭,夾在自己老爹和兒子的兩個“祖”之間,才得了個“太宗”的廟號;更可氣的是,他的孫子居然也混了個“祖”的廟號,想必他在九泉之下都沒臉見人了吧!

我是江東汪郎,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視覺!堅持原創,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


江東汪郎


開國皇帝一般稱為“祖”如漢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繼承者一般稱為“宗”,如唐太宗,明神宗。其他王朝大多隻有一個“祖”,但清王朝卻出現了三個“祖”,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要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得先知道“祖”和“宗”代表什麼?古代皇帝通常都有諡號、廟號、年號等多種稱呼。其中廟號是中國古代皇帝死後,在太廟裡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號。一般認為廟號始於殷代,此後除秦朝外,都有廟號制度,廟號常用祖和宗。開疆拓土謂之祖,守土建業謂之宗。

漢朝之後廟號被濫用。如三國時期出現了三個“祖”,分別為魏太祖曹操、魏高祖曹丕以及魏烈祖曹叡。元明兩朝也有過兩個皇帝稱“祖”。忽必烈——元朝的開國皇帝,廟號元世祖。因有感於蒙古的強大源自成吉思汗,於是追諡其為元太祖。

無獨有偶,朱棣原本是廟號“太宗”的,但是嘉靖皇帝為了追尊自己父親,給朱棣升了廟號。也就是說元明兩朝存在的兩個組,其實都是後代們追諡的。

唐宋明這三朝,開國皇帝廟號“太祖”或“高祖”都很正常——因為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都完成了開國大業,征戰四方坐擁天下。但是到了清的時候,這種情況變了:開國皇帝是皇太極,但是基業不是他奠定的,是他父親努爾哈赤奠定的。

於是皇太極把“太祖”這個廟號追尊給了努爾哈赤——這表示皇太極認為努爾哈赤才是大清的開創者。回望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的一生:二十四歲不屈奮起,憑父、祖遺甲十三副起兵,“自中稱王”。 二十五歲率領八旗子弟轉戰於白山黑水之間,臨大敵不懼受重創不餒,以勇猛捍立威信受部下擁戴。

歷時30多年,統一女真各部,推動了女真社會的發展和滿族共同體的形成。萬曆四十四年(1616)建立後金,成為大清帝國的開創者和奠基人。沒有他的開創之功,就沒有清朝,因此努爾哈赤稱“清太祖”實屬名歸。

除了清太祖努爾哈赤,清朝還出現了清世祖順治,清聖祖康熙。為什麼清朝這麼特別,會有三個“祖”的存在呢?實際上這和皇帝在位時的功績和國運有關。

順治帝福臨六歲繼位,當時的大權實際上由多爾袞掌握。從滿清入關,到定鼎中原,基本上都是多爾袞的功勞。多爾袞死後,中原已基本穩定。南明被壓迫在西南,而鄭氏則盤踞東南沿海勢力微弱。

儘管如此是順治帝在位時入主中原一統天下,開創清王朝歷史新紀元的。多爾袞的功勞再大,也只是臣子。況且順治帝入關後治理國家致力於整頓吏治,也算是一代明君了,稱祖也是無可厚非的。

康熙

《清史稿·聖祖本記》談論曰:玄燁是“經文緯武,寰宇一統,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焉”。康熙稱祖也是有原因的。是他真正平定了明朝餘黨,鞏固了清王朝的統治,開疆拓土大面積擴大了中國版圖。

其次康熙帝在位時間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收復臺灣平定沙俄,開創了康乾盛世。以康熙的功績來看,清聖祖的廟號也算是實屬名歸了。你們是怎麼看待清代三祖的呢?

文|小槑同學


史之策


清朝皇帝的諡號不具備太多的參考意義。清朝是封建君主的頂峰,基本上皇帝說什麼就是什麼,臣子沒有任何反駁的權利,在清朝之前,明,宋,唐等,皇帝的權利都受到臣子權利的制約。

如明朝皇帝的諡號,基本上都能反應一個帝王一生的功過,如天啟帝朱由校諡號明熹宗,正德帝朱厚照諡號明武宗等,基本上是有美諡,也有惡諡。

反觀清朝,全部12帝沒有一個惡諡,連咸豐帝這樣的無能帝王都諡為文宗,道光諡號宣宗,嘉慶諡號仁宗。這些帝王連守成之主都算不上,嘉慶還勉強算個守成之主,其他兩位無語,居然還能得到宣宗,文宗這樣的美諡。對比下明宣宗,漢宣帝,再對比下道光。

關於康熙的廟號聖祖,簡直是無語。自古稱聖的只有孔子文聖,關公武聖,帝王稱聖真是不知所謂~~


慶忌刺荊軻


清朝是遊牧民族政權,與中原文化相差很大,可以說是一個不按照套路的朝代。古代大多以嫡長子繼承製,而清朝大多不守規矩,皇帝看誰順眼就立誰。中原的清規戒律對他來說,就像一紙空文,中國的宗法制對他們影響是有限的。在中國曆朝歷代當中,只有開國皇帝才稱“祖”,唯獨清朝例外,一個朝代出現三個。這三個稱“祖”的分別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清世祖順治帝福臨、清聖祖康熙帝玄燁。

努爾哈赤之所以稱“清太祖”是因為他開創了後金,沒有努爾哈赤就沒有清朝,他稱“祖”無可厚非,沒毛病。清世祖順治帝福臨是第三個繼承者,他因為是入關中原的第一個皇帝,所以稱“清世祖”。也就是說之前的兩個皇帝,都算不上中國的正統,只有順治帝稱得上是入主中原的第一個皇帝。在中原稱帝,是北方遊牧民族夢寐以求的榮耀,所以順治帝第一個入關稱帝,然後諡號稱“清世祖”。但是,皇太極改後金為“清”難道功勞不大嗎?皇太極也應該稱“祖”才對,但是康熙帝玄燁卻稱“清世祖”這是為何呢?

根據《清史稿·聖祖本記》記載:“經文緯武,寰宇一統,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焉。”康熙帝文韜武略,統一四海,雖說是守江山,但是其功勞如同開創者,所以康熙帝稱“清聖祖”。

說實在的中國歷史不缺康熙這樣的皇帝,比如漢武帝、唐太宗、明朝的永樂大帝朱棣,他們的功勞不比康熙差,這些皇帝都沒敢稱“祖”,清朝卻有三個皇帝稱“祖”。其實,也不奇怪,誰叫他是繼元朝第二個遊牧民族入主中原的政權呢?歷史上不多見,也不奇怪。滿人入關叫漢人剃髮,不也是和另類嗎?


烈火文史工作室


傻子,那是廟號,隋朝開國皇帝是楊堅吧,楊堅是隋高祖,也是人們口中的隋文帝。而隋太祖則就是楊堅之父楊忠,隋世祖還是楊廣呢[摳鼻]跟開不開國沒關係,這點真心沒關係。

廟號,諡號,年號都可以稱呼一個皇帝。

廟號,漢太祖劉邦,隋高祖楊堅,唐高祖李淵等。

諡號,大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漢高祖那是叫錯了,就算叫,也應該叫漢高帝劉邦。

大隋高祖文皇帝楊堅,通常都叫他隋文帝,隋文帝楊堅。

大唐高祖太武皇帝,可以叫他唐太武帝,但大家通常還是叫他唐高祖。

年號,天啟帝,永樂帝,洪武帝之類。


大秦惠文王嬴駟


誰跟你說的只有開國皇帝才能稱祖?朱棣廟號明成祖。元世組忽必烈。清代三個“組”,一個是太祖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可以說是開國之主。世祖順治第一個入主中原,稱祖也不過分。而聖祖皇帝康熙的功業稱聖祖皇帝不過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