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回归正常不好吗,干嘛要唱衰呢?

浮躁和焦虑,是这两年许多人的共同心理。

贩卖浮躁和焦虑,也是这两年许多媒体的惯常做法。

从2016年市场疯狂开始,手握重金买不到房、生怕错失红利的焦虑,到如今签了合同却生怕房价下跌、害怕站在山岗的担忧,市场和人心的炎凉,都不过一瞬之间。

贪婪和恐惧,犹如客户最爱干的砸售楼处、爱售楼处,循环交替,从来如此。

只是大多数的人,总是该贪婪的时候恐惧,在该恐惧的时候贪婪。就像这么多年以来,一拨人不顾一切去砸售楼处的时候,就是另一拨人抄底买进的大好时机。

你砸掉的损失,正是有人买进的收益。若不是一部分人的绝望,又怎么会有另一部分人的希望呢?

然而,市场就真的凉了吗?真的如很多媒体所唱衰的那样吗?

目前的杭州市场,除了少部分被扼住咽喉、处在亏损线挣扎的地王盘在难过之外,绝大部分楼盘,都不过是回到正常的状态而已。

只是前两年的市场过于畸形,让许多人的误以为那就是“正常”。

难道真的是开盘必疯抢、疯抢必售罄、售罄必涨价才叫正常?难道真的不管高低贵贱,不管户型如何、总价多少、品质怎样,不管开发商品牌如何、物业服务到底怎样,所有人都蜂拥而上,直到买空的市场才叫正常?

难道一定要让整个市场一直处于奇货可居的状态,总是供不应求,哪怕政府拼命地拍地,短时间内也无法改变局面,甚至制造一波地王让没有上车的人更加焦虑,所有人都从一轮恐慌进入新一轮恐慌,砸锅卖铁去抢房才叫正常?

难道这个市场,真的要一直处于卖方市场,普通的没有背景没有关系没有权力甚至拿不出全款或者即便有了全款也买不起车位的客户,永远卑微地错过一切的市场,才叫正常?

难道因为市场好,娇惯出的许多房产从业者,没有正常的接待,没有基本的服务,连对客户连最起码的尊重都没有的行业,甚至用霸王条款、偷工减料等等对待业主的行业,一个逐渐失去品质、没有服务的行业,才叫正常?

这样的市场如果叫正常,这样的企业如果成为主流,才是最大的不正常。

有涨有跌才是正常的市场,有赚有赔才是正常的买卖,正如有得有失才是正常的生活。

真正讲究优胜劣汰的市场才是正常的市场,真正让那些追求品质、服务和附加值的企业不至于被资本绑架、被高周转淹没、被劣币驱逐的市场,才是正常的市场。

有人投资或投机,但不是人人想着一夜暴富,想着今天买到立马可以赚到百万。更多的人对于房子的选择,是从自身及家庭的需求出发,能够在市场上买到相对合适的产品,作为居所或者长期资产配置的工具,这样的市场,才是正常的市场。

而开发商,也能切切实实进行好的产品研发,在规划、设计上创新出更适合居住的产品,在建筑形态、户型研究、精装修品质上,能不断进步。毕竟,房子是商品,更是屋檐下的人们一生的栖居之地,是家庭这个社会最小的组织遮风挡雨的地方,是每一个像斯文君一样在异地打拼的奋斗者们追求的家。

这个行业近几年的下沉,让许多购房者呕心沥血买到的“家”,在以后的居住生活中必然会有许多的隐患。不奢望每一家开发商都能有基本的同理心,但是总希望有那么几家企业,能够不随波逐流,为这个行业的进步和品质的坚守做点什么。

就像前几年的整个实体经济,莫名其妙造了一堆概念,动不动互联网加、大数据思维、IP,乃至到如今所谓的区块链,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所有的核心,只有做好品质才是关键。

是导演就好好拍电影,是厨子就好好做饭,是开发商,那就好好盖房子。

所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后的返璞归真,不过都是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做好该做的事。

不知道为什么,把产品造好、把服务做好,本来应该只是这个行业基本的要求,却在当下成了极为困难的事情。

敢于逆流而上、执着品质、践行社会公义与责任的开发商,愈来愈少了。加上市场正在急剧两极分化,大鳄越来越垄断,绝大部分小开发商已经无力去竞逐土地资本狂欢下的盛宴,商业伦理正在演变为古老的丛林法则。

隐藏在内心深处的贪婪、欲望和野心,可以肆无忌惮,甚至打破人伦的底线、越过道德的边界和法律的红线,甚至免于被问责。这不是这个行业本该有的样子。

我想,无关市场好坏,无关行业兴衰,只要还是在从事这个行业,品质和服务,都应该是起码的门槛。

尽管,作为个体,我无权要求别人去做什么。纯粹作为一个追求美好人居的购房者而言,希望有人去坚守、坚持和坚信。虽然,这是难而正确的事情。

不管怎样,难而正确的事,才是最有可能做出更大价值的事。

路途漫长而艰苦,地域一出即光明,因为它正确!

当下,如果因为市场的横盘或阶段性的调整,能够有更多的开发商能够摒弃牛市心态,回到真正追求品质和服务的状态,为市场营造更多高品质的好房子,我想,这是行业之幸、市场之幸,也会是购房者之幸。

如果这些开发商,不管未来的市场是牛还是熊,都能一以贯之,那更是幸甚至哉!

所幸,疯狂了几年之后,市场终于开始消停了。虽然,维权的星星之火,才刚开始燎原。

我们总该理性地对待这个行业,用正常的心态去面对,无论它是涨还是跌。

最后,我们来算个好玩的账。

2017年,杭州的城镇人均现住房面积已经达到36.4㎡,而2017年杭州城镇人口为727.14万,可以算出杭州现有住房达到了26468万㎡。而目前杭州的房价约为3万元/㎡,也就是,不算已经推出的土地和已售未交付的房屋,杭州全市房屋总价值可能高达80万亿。

这还不算220万农村居民。他们的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70.9㎡。就算只按1万元/㎡的单价估算,这些房屋的估值也接近16万亿。何况我们都知道,杭州许多地方农民房的价值甚至远大于商品房的价值,真实的价值,只会更高。

所粗略计算,杭州的房屋总价值,已达96万亿,是杭州2017年1.26万亿GDP的76倍,比2017年全国GDP的83万亿,还多13万亿,多出超10倍的杭州GDP!

这也不算,虽然产权是商业性质、但实际用来居住的酒店式公寓等房屋的价值。

全国人民努力奋斗一整年创造的财富,还不够买下杭州;而全体杭州人民,要辛辛苦苦几十年,才赶得上自己所居住的房屋的价值。你说,究竟是房子的价值太高,还是老百姓的收入太低?

而面对如此巨大的一个行业,面对和每一位老百姓都息息相关的行业,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制造恐慌、贩卖焦虑,却不是希望它更好呢?

用《圣经》中的一句话结束本文:

“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从此以后,必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

楼市回归正常不好吗,干嘛要唱衰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