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霸王項羽爲何寧願自刎也不肯過江東?

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又稱東周時期。西周時期,周天子保持著天下共主的威權。平王東遷以後,東周開始,周室開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義,而無實際的控制能力。同時,一些被稱為蠻夷戎狄的民族在中原文化的影響或民族融合的基礎上很快趕了上來。中原各國也因社會經濟條件不同,大國間爭奪霸主的局面出現了,各國的兼併與爭霸促成了各個地區的統一。因此,東周時期的社會大動盪,為全國性的統一準備了條件。

楚霸王項羽為何寧願自刎也不肯過江東?

亂世出英雄,項羽生於亂世,成長於一個沒落的貴族世家,少年勇武輕狂,心存大志,起兵以後殺伐謀斷,征戰連連,一生金戈鐵馬罕遇敵手,滅秦後擁立天子,自封霸王,在那個時代幾乎無敵於天下。內心驕傲而敏感,性格剛愎自用,做事只執於虛名和自己心中的所謂快意,屬於那種幹了再想的莽夫,甚至說只要不違背自己心中的道義,有些事情即便是幹了都不想。這樣的人,他是不會承認失敗的,也不會甘於失敗,更不會反省自己的過失以及可能對他人造成的影響。所以說項羽也只能是個英雄,或者說豪傑,而如果你都不同意的話,至少,這還是個值得讓人尊敬的男人。

  關於項羽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一直以來都是一個迷,有人說他是惡毒的殺人狂魔,屠殺新安城裡二十萬秦兵降卒。也有人說他是個重感情講義氣的戰神,不分上下級的親賢下士,無顏面對江東父老的自刎結束自己的人生,烏江畔無奈的霸王別姬。

楚霸王項羽為何寧願自刎也不肯過江東?

在我的《大秦帝國》中,項羽雖只出現在最後一部,且只是一個次要角色,但項羽的出現,還是攪翻了天地,攪亂了思緒。歷史浸泡的淫威,在修煉項羽的個例中,得到了最充分的揮灑。這種淫威,造成了一種奇特的令人深思的另類歷史變異,完全可以稱之為“項羽現象”。歷史變異的本質,是歷史意識的扭曲。歷史意識的扭曲,則源於社會歷史土壤的變化。如此這般頗費腦筋的思辨問題,先不說。先來讓我們看看,項羽的真實面目究竟是何等樣的一個惡魔。

雖然說大丈夫能屈能伸,但是項羽心中的尊嚴和理想和驕傲顯然不允許他這麼做。有人說:項羽最大的失誤,就是在鴻門宴上未聽從謀士范增之言,以至放“虎”歸山,招致最後的失敗。對此小編也是不敢苟同。

楚霸王項羽為何寧願自刎也不肯過江東?

細讀史書,透過一幕幕細節,就會清楚的發現,項羽性格中存在著極為嚴重的缺陷:他空有高志卻目光短淺;他愛慕虛榮,不乏自滿自得的小農意識;凡事勇在先,智在後,殘忍有餘,仁善不足;缺乏從諫如流、寬宏大量的領袖氣質。這就決定了他的一生,只宜做一名叱吒風雲的將軍,卻不具備一種帝王的氣度。他真正的失誤不在於殺沒殺劉邦,而是誤在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點上,就算他於鴻門宴上殺了劉邦,以後也一樣會敗於張邦、王邦、李邦……

每當我讀起李清照的《夏日絕句》就會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夏日絕句

[宋朝 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楚霸王項羽為何寧願自刎也不肯過江東?

一代梟雄西楚霸王項羽為什麼寧願自刎,也不肯也不肯過江東繼續招兵買馬,試機以圖東山再起。如果他回到江東的話,至少可以割據一方。雖然不能稱霸天下,但是也可以獨霸一方。其實項羽一路逃到烏江,遇見烏江亭長,亭長勸項羽可以回到江東以圖東山再起,但項羽以無顏見江東父老為由拒絕,並將自己坐下馬賜予亭長。於是,項羽下馬步戰,一口氣殺了漢兵幾百人,自己也受了十幾處的傷。而後揮刀自刎。

其實他並不是不肯回江東,而是他根本沒有機會,項羽真的是絕望透頂。天下已經是劉邦的,他那些部下不是戰死,就是投降劉邦,他根本就是個光桿司令。他也不是江東人士,而是宿遷人。當年,他與叔父項梁,用卑鄙手段殺死好友會稽太守殷通及其家人部屬一百餘人,奪得兵權,獲得八千江東子弟兵。江東人並不喜歡他,只是以為跟他有前途,才跟他去打天下,哪知道全死光了。就這樣回去江東,那些江東父老會不為出氣或邀功而殺他嗎?再說誰知道那漁夫是不是忽悠他上船後,再在他食物裡下毒試機報復呢?

所以一切的一切都不能成為他自刎,不肯過江東的理由,他在臨死之前發出“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純屬無稽之談。因為你想一想,此時的項羽大勢已去。糧草也用完了,更關鍵的是,他就是一殺人狂魔,已經失去了民心。再者就算他過了江東又如何,劉邦會放過他嗎?

楚霸王項羽為何寧願自刎也不肯過江東?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說的並不是沒有道理的。第一,劉邦眼裡容不下沙子,更不可能學他。第二就算他到江東又能如何,正所謂螢火之光怎可與日月爭輝。此時的項羽已經對劉邦根本構不成威脅了,這時的項羽實力就像螢火蟲的光芒一樣黯淡無光,怎麼比得上劉邦日月一般皎潔明亮呢?

所以他已經心灰意冷了,唯有一死,就算過了江東也是白費心機,徒勞無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