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杉講孫子兵法|謀攻篇02

07 謀攻篇:兵法第一原則——兵力原則,以多勝少

華杉講孫子兵法|謀攻篇02

華杉

07 謀攻篇:兵法第一原則——兵力原則,以多勝少

重點解析金句

孫子曰:“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故曰: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

這一講我們講《謀攻篇》的最後一講,前面兩篇我們講了《謀攻篇》的前兩個要點:

  • 第一個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 第二個是“上兵伐謀,其次伐交”。

這一講,我們主要講用兵之法,用兵之法是什麼?四個字,兵力原則。不是說誰的智商高誰能贏,大家的智商都差不多,是誰的兵多誰能贏。

兵力原則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十則圍之”,如果你要打包圍戰,必須十倍於敵人的兵力。

因為你要四面包圍,圍得太薄還不行,對方一突圍就跑掉了。所以在外面還要再圍第二圈,第二圈的半徑更大了,需要的人也就更多了。所以你隨便一算,就需要十倍的兵力才夠。

“五則攻之”,如果要打進攻戰的話,需要五倍的兵力,因為防禦容易,進攻難。

克勞塞維茨說過,防禦是較強的作戰形式。這就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比如斯巴達三百勇士在溫泉關迎戰波斯十幾萬大軍,殺了兩萬人。

“倍則分之”,就是說現在我們的兵力是敵人的兩倍。

兩倍我打他總沒問題吧?孫子認為最好我們把對方分割成兩段,一段一段地吃。因為把對方分割成兩段之後,我就是用四倍的兵力去打進攻戰了。

“敵則能戰之”,雙方的兵力差不多,撞上了我也可以一戰,不輸給他。但是如果我提前來安排籌劃怎麼打,我一定不會用相等的兵力去跟他打,我要研究怎麼形成優勢兵力,再跟他打。

“少則能逃之”,如果我們兵力比他少,趕緊跑。這就是毛主席說的,“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趕緊跑,不丟人。

“不若則能避之”,如果跟對方兵力差距比較大,那不能等對方發現了再跑。我早早地就躲得遠遠的,不讓他發現我在哪兒。

以多勝少

所以《孫子兵法》不是以少勝多之法,而是以多勝少之法。我們很多人老是幻想以少勝多,花小錢辦大事,四兩撥千斤。這都是一廂情願,屬於很小概率的事,通常是不行的。

兵力原則要以多勝少,但是我們怎麼能有比敵人更多的軍隊呢?雙方的軍隊兵力都差不多怎麼辦呢?這個時候就要靠行軍,靠運動,在局部形成優勢。

這就是毛主席說的,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靠來回地穿插扯動,把敵人給扯散了,然後我集中到一堆,抓住一股吃掉,一會兒又抓住一股把他吃掉,所以戰爭還是實力的決鬥。

如果說兵法有第一原則,那肯定不是兵不厭詐,而是兵力原則,以多勝少。

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裡面說了這麼一段話,他說:

“戰爭的原則是兵力原則,似乎人人都同意。但他們真的同意嗎?我看未必。你去看看戰史就知道了,戰史裡面對河流山川,戰略、戰術都講得很詳細,偏偏就是不怎麼講雙方動用了多少兵力。”

為什麼呢?因為大家都喜歡講故事,喜歡聽傳奇。

就像我們現在講營銷案例,都講策略多麼精準,創意多麼精彩,分析了一大堆但是就是沒講一年投了四個億的廣告費。如果沒有這四個億廣告費的兵力原則,前面的所有都白費。

克勞塞維茨說:

一倍以上的兵力優勢就足以打敗任何優秀的將帥。

秦國滅楚

我再通過一個案例,給你解釋兵力原則的重要性。秦王召開軍事會議準備滅楚,秦國大將王翦非得要六十萬兵,差不多全國軍隊都得交給他了。

秦王覺得這要價也太高了,就問另外一個將軍李信,說李將軍要多少兵啊?李信說二十萬足矣。這就把消滅楚國的重任交給了李信。李信和蒙恬兩員大將就帶了二十萬兵馬伐楚,然後大敗而回。

秦王這回服了,去找王翦道歉。王翦的條件還是不變,六十萬兵。最終王翦率六十萬秦軍,完成了滅楚的大業。

兵力原則在經營上給了我們什麼樣的啟示呢?我經常講一句話:“所有的增長都是投資拉動。” 再好的主意,沒有投資,你什麼也幹不成。那什麼樣的投資呢?就是要壓倒性的投入。

我們做任何事情,要麼是壓倒性的投入時間,要麼是壓倒性地投入金錢,多數情況下是時間和金錢都要壓倒性地投入才能成功。如果想要花小錢辦大事,想要四兩撥千斤,那就是自欺欺人。

投入越大,風險越小

總結兵力原則,我們就說八個字,投入越大,風險越小。

《孫子兵法》的前三篇,就是《始計篇》《作戰篇》和《謀攻篇》就快要結束了,前三篇是兵法的頭腦,講對戰爭性質的認識和戰略的觀念。孫子在這裡做了一個小小的總結:

  • 第一,總結將領在戰爭中發揮的作用;
  • 第二,總結國君面對軍事應該什麼樣的態度;
  • 第三,提出了《孫子兵法》裡面的那句名言,叫做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這裡附上這一部分原文) 孫子曰:“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 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將帥和國家君主的關係,應該如同輔木和車輪一樣,緊緊相依。如果這是一輛戰車,將帥就是君主的輔佐和棟樑,兩者關係如果團結緊密無間,國家一定強盛,戰車就能滾滾向前。如果相互之間有空隙,將領和國君配合不當,國家一定會衰弱,戰車也會傾覆。

所以這是國君和大將都要高度重視的問題,可以說是國家軍事問題之本。

作為一個國君,要注意自己不要傷害了自己的軍隊,最後還給國家帶來災難。國君的注意事項有三條:

  • 第一,你不懂得軍隊不可以前進,卻硬要叫他前進;不懂得軍隊不可以後退,還非要撤退,那就是束縛住了軍隊的戰鬥力,軍隊因為你的指揮就變弱了。
  • 第二,你不懂得軍隊內部的事情,還要去幹預軍事的行政指揮,這就會使士兵迷惑不解。你在相隔很遠的朝廷裡面下命令,下面怎麼運轉的你其實並不知道。
  • 第三,你不懂得軍隊的隨機應變,還要指揮作戰。現在我們要讓聽得到炮火的人去負責指揮。你遠遠在後面根本看不見部隊,還要遙控指揮,這就會擾亂軍心,自找失敗。

五條知勝之道

孫子最後又總結了“知勝有五”,有五條知勝之道,兵法最重要的就是知勝。

哪五條知勝之道呢?

  • 第一,“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這就是我們《計篇》講的內容,知道能不能戰,不能戰的就不要戰。能夠知道可以戰,還是不可以戰,這是一個勝道。
  • 第二,“識眾寡之用者勝”。多少兵?大兵團、小部隊分別怎麼用?你如果懂得了運用不同規模的部隊,就能勝。
  • 第三,“上下同欲者勝”。第一篇就講過,“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人民和君主上下同意,上下一心,則能勝。
  • 第四,“以虞待不虞者勝”,就是有準備地去打那個沒準備的能勝。
  • 第五,“將能而君不御者勝”。國君要注意你會危害軍隊的三個毛病,如果將領很有才能,而國君又不在後面瞎指揮,就能勝。

“故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知彼知己,既知道敵人,也知道自己,那就百戰百勝。如果不知道敵人,但是還能夠了解自己,那就一勝一負。如果既不知道敵人的情況,又不能認識自己,那就每戰必敗。

本講小結

我們學“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運用到我們平時經營工作裡面,容易有兩個誤區:

第一,知己知彼,“彼”是誰?

“彼”是競爭對手嗎?你天天研究競爭對手,結果忘了顧客。

第二,重點不是知彼,而是知己。

我們老想著知彼,卻沒想到我們最大的問題往往不是不知道別人,而是不知道自己。你是否真的知道自己,是否真的能夠認識自我。

最後你可以打開文稿,學習《孫子兵法·謀攻篇》的原文,回顧一下這三講的內容。下一講,我們講第四篇《軍形篇》。

《謀攻篇》原文

孫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修櫓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堙,又三月而後已。

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夫將者,國之輔也。

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

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

是謂亂軍引勝。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故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