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秉德老漢去世,兒子要守孝三年?陝西喪葬文化幾人曉

[導語]“你守三年孝就是孝子了?你絕了後才是大逆不孝!”《白鹿原》中秉德老漢死前對著兒子白嘉軒甩出最後一句話。秉德老漢死後,嘉軒當即和族裡幾位長輩商定喪事,先定必辦不可的事:派出四個近門子的族裡人,按東南西北四路分頭去給親戚友好報喪;派八個遠門子的族人日夜換班去打墓,在陰陽先生未定準穴位之前先給墳地推磚做箍墓的準備事項;再派三四個幫忙的鄉黨到水磨上去磨面,下來就議到樂人的事,這需得主家嘉軒做主,請幾個樂人?鬧多大場面?繼續多少時日?嘉軒說:“根據父親遺言,既不能三年守靈,也不要三天草草下葬,在家停靈‘一七’,也能箍好墓室。叔伯爺們,你們指教……”長輩老者同意嘉軒的安排。事情當即定下來,派一個人到臨近村裡去找樂人班主,講定八掛五的人數,頭三天和後一天出全班樂人,中間三天只要五個人在靈前不斷絃索就行了。——節選自《白鹿原》選段


《白鹿原》秉德老漢去世,兒子要守孝三年?陝西喪葬文化幾人曉


陳忠實先生對《白鹿原》中白秉德死亡後白事描寫非常細緻入微,眾所周知,《白鹿原》小說描述的是以陝西關中平原上素有“仁義村”之稱的白鹿村為背景,展現了白姓和鹿姓兩大家族祖孫三代的恩怨紛爭。《白鹿原》對透過秉德老漢的死亡,我們聊一聊陝西關中喪葬禮俗以及文化:所謂喪葬禮俗泛指喪葬、祭祀等典禮中人們應遵守的禮節。

在陝西關中喪葬民俗文化中,喪葬民俗具有特殊而深遠的意義。老人辛苦操勞一生,把子女撫養成人,其功其德,足令後人追慕銘記終生。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世界上沒有比失去親人更讓人悲痛欲絕的事情了,這種悲痛欲絕複雜難言的內心痛楚需要一定的儀式來表達,需要一定的過程來從容控制、合理釋放,既要表達對已故親人的留戀、感恩和愛戴,又要讓生者對生命的意義進行總結和反思,這就形成了形式繁縟、內涵深厚、格調悲慼動人的關中西部喪葬民俗。死人謂之“喪”,屍體安放謂之“葬”,從喪到葬的過程為喪事活動。喪服喪事用品全用白色,故又稱喪事為“白事”。


《白鹿原》秉德老漢去世,兒子要守孝三年?陝西喪葬文化幾人曉


有人去世後,主家首先要通知最重要的親戚。如果去世為男子,則首先通知其舅家:如果去世的為女子,則先通知其孃家(稱為報喪)。

然後請來陰陽先生,整個葬禮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是葬禮的控制者,決定墓穴開挖的地點入殮、出殯等事宜;

屍體一般有3天,5天,7天下葬。但大多為七天,具體也要根據陰陽先生及主家的意願。

最重要的事自然是建造墓葬,一般而言,墓葬長七尺,高三尺。而這又分為兩種材質,有磚箍墓和土墓。


《白鹿原》秉德老漢去世,兒子要守孝三年?陝西喪葬文化幾人曉


挖墓是在陰陽先生指導下開始的,陰陽先生根據曆書確定墓葬的走勢,有南北山和東西山之分。所謂南北山是指人下葬後頭向北,腳朝南;東西山即人下葬後頭朝西,腳朝東。但這裡也有禁忌,穿孝之人不修墓。

接下來說孝子和戴孝的禮儀。孝子包含兒子,兒媳,女兒,女婿,侄子,侄女,孫子,孫女以及外孫外孫女等。而穿孝根據輩分不同標準不同.亡者平輩不穿孝衫,

下葬前一天就要過白事了。即宴請群朋,一般年老者去世,還要唱秦腔戲,吹嗩吶,等一套喪禮樂器。而這一天所有的事都由一人主持操辦,俗稱其為“總管”他會安排宴席里人的吃喝問題。


《白鹿原》秉德老漢去世,兒子要守孝三年?陝西喪葬文化幾人曉


參加集體性的喪事活動,對於人際關係缺乏溝通的傳統社會成員來說,是一次難得的社交機會。在較為典型而又隆重的葬禮舉行期間,死者的主要家庭成員和直系親屬、家族親屬和姻親親屬、街坊鄰里以及由前兩類親屬帶來的相關人士連同死者的故舊好友等,通過喪葬禮儀活動形成了一張人際關係網,以親緣關係向外延伸為根本特徵。

喪禮活動是強化灌輸勸孝行善傳統道德教育和維護血緣宗法制社會的有力手段。在傳統社會,“孝”是長輩對晚輩的最基本道德要求,也是所有社會成員必須恪守的道德準則。在喪禮中,“孝”字自始至終地貫穿整個活動過程。


《白鹿原》秉德老漢去世,兒子要守孝三年?陝西喪葬文化幾人曉


結束語:陝西關中從傳統的喪葬文化禮俗到文革前後的禮俗,再到80年代以來的喪葬禮俗的演變,可以看到喪葬文化與人們的行為方式、習慣習俗相聯繫,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然而現在在喪葬過程中出現的講排場、亂揮霍、搞攀比,加重了喪家負擔,不利於社會的正常發展,應當加以制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