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秉德老汉去世,儿子要守孝三年?陕西丧葬文化几人晓

[导语]“你守三年孝就是孝子了?你绝了后才是大逆不孝!”《白鹿原》中秉德老汉死前对着儿子白嘉轩甩出最后一句话。秉德老汉死后,嘉轩当即和族里几位长辈商定丧事,先定必办不可的事:派出四个近门子的族里人,按东南西北四路分头去给亲戚友好报丧;派八个远门子的族人日夜换班去打墓,在阴阳先生未定准穴位之前先给坟地推砖做箍墓的准备事项;再派三四个帮忙的乡党到水磨上去磨面,下来就议到乐人的事,这需得主家嘉轩做主,请几个乐人?闹多大场面?继续多少时日?嘉轩说:“根据父亲遗言,既不能三年守灵,也不要三天草草下葬,在家停灵‘一七’,也能箍好墓室。叔伯爷们,你们指教……”长辈老者同意嘉轩的安排。事情当即定下来,派一个人到临近村里去找乐人班主,讲定八挂五的人数,头三天和后一天出全班乐人,中间三天只要五个人在灵前不断弦索就行了。——节选自《白鹿原》选段


《白鹿原》秉德老汉去世,儿子要守孝三年?陕西丧葬文化几人晓


陈忠实先生对《白鹿原》中白秉德死亡后白事描写非常细致入微,众所周知,《白鹿原》小说描述的是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展现了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白鹿原》对透过秉德老汉的死亡,我们聊一聊陕西关中丧葬礼俗以及文化:所谓丧葬礼俗泛指丧葬、祭祀等典礼中人们应遵守的礼节。

在陕西关中丧葬民俗文化中,丧葬民俗具有特殊而深远的意义。老人辛苦操劳一生,把子女抚养成人,其功其德,足令后人追慕铭记终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世界上没有比失去亲人更让人悲痛欲绝的事情了,这种悲痛欲绝复杂难言的内心痛楚需要一定的仪式来表达,需要一定的过程来从容控制、合理释放,既要表达对已故亲人的留恋、感恩和爱戴,又要让生者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总结和反思,这就形成了形式繁缛、内涵深厚、格调悲戚动人的关中西部丧葬民俗。死人谓之“丧”,尸体安放谓之“葬”,从丧到葬的过程为丧事活动。丧服丧事用品全用白色,故又称丧事为“白事”。


《白鹿原》秉德老汉去世,儿子要守孝三年?陕西丧葬文化几人晓


有人去世后,主家首先要通知最重要的亲戚。如果去世为男子,则首先通知其舅家:如果去世的为女子,则先通知其娘家(称为报丧)。

然后请来阴阳先生,整个葬礼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是葬礼的控制者,决定墓穴开挖的地点入殓、出殡等事宜;

尸体一般有3天,5天,7天下葬。但大多为七天,具体也要根据阴阳先生及主家的意愿。

最重要的事自然是建造墓葬,一般而言,墓葬长七尺,高三尺。而这又分为两种材质,有砖箍墓和土墓。


《白鹿原》秉德老汉去世,儿子要守孝三年?陕西丧葬文化几人晓


挖墓是在阴阳先生指导下开始的,阴阳先生根据历书确定墓葬的走势,有南北山和东西山之分。所谓南北山是指人下葬后头向北,脚朝南;东西山即人下葬后头朝西,脚朝东。但这里也有禁忌,穿孝之人不修墓。

接下来说孝子和戴孝的礼仪。孝子包含儿子,儿媳,女儿,女婿,侄子,侄女,孙子,孙女以及外孙外孙女等。而穿孝根据辈分不同标准不同.亡者平辈不穿孝衫,

下葬前一天就要过白事了。即宴请群朋,一般年老者去世,还要唱秦腔戏,吹唢呐,等一套丧礼乐器。而这一天所有的事都由一人主持操办,俗称其为“总管”他会安排宴席里人的吃喝问题。


《白鹿原》秉德老汉去世,儿子要守孝三年?陕西丧葬文化几人晓


参加集体性的丧事活动,对于人际关系缺乏沟通的传统社会成员来说,是一次难得的社交机会。在较为典型而又隆重的葬礼举行期间,死者的主要家庭成员和直系亲属、家族亲属和姻亲亲属、街坊邻里以及由前两类亲属带来的相关人士连同死者的故旧好友等,通过丧葬礼仪活动形成了一张人际关系网,以亲缘关系向外延伸为根本特征。

丧礼活动是强化灌输劝孝行善传统道德教育和维护血缘宗法制社会的有力手段。在传统社会,“孝”是长辈对晚辈的最基本道德要求,也是所有社会成员必须恪守的道德准则。在丧礼中,“孝”字自始至终地贯穿整个活动过程。


《白鹿原》秉德老汉去世,儿子要守孝三年?陕西丧葬文化几人晓


结束语:陕西关中从传统的丧葬文化礼俗到文革前后的礼俗,再到80年代以来的丧葬礼俗的演变,可以看到丧葬文化与人们的行为方式、习惯习俗相联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然而现在在丧葬过程中出现的讲排场、乱挥霍、搞攀比,加重了丧家负担,不利于社会的正常发展,应当加以制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