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教育制度的山东形成发展——孔孟之乡,名不虚传

科举教育制度的山东形成发展——孔孟之乡,名不虚传

学校教育与人才选拔(-)科举制以前的教育简况学校教育,起源于奴隶社会。孔子以前,学在官府,教育为奴隶主贵族所垄断。孔子首创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格局,学校教育开始下移。从此,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官学与私学并行的局面。战国时百家争鸣,各个学派的大思想家往往同时又是大教育家。

科举教育制度的山东形成发展——孔孟之乡,名不虚传

他们多半收徒传道,形成师承关系。秦始皇一统天下,尊崇法家,主张“以吏为师”。西汉建国以后,逐步形成比较正规的教育制度。特别是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在中央设立五经博士,建太学以培养官吏。同时,采取察举、征辟的选官办法。

科举教育制度的山东形成发展——孔孟之乡,名不虚传

东汉延续西汉的传统,至魏晋发展为“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选官制在中国实行了四百多年,变成腐朽的士族地主阶级垄断政权的工具。隋唐建国以后,庶族地主势力占了上风,于是出现了适应他们参政要求的科举制。与此相应地也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完整的学校教育制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