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期 曾經天上三千劫,又在人間五百年

↑↑↑ 敬請關注!分享詩詞與經典人物故事,仰望那一場最美的相逢!

呂岩,也叫做呂洞賓。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名□(一作□),號純陽子,自稱回道人。世稱呂祖或純陽祖師,為民間神話故事八仙之一。

161期 曾經天上三千劫,又在人間五百年


鹹通初中第,兩調縣令。值黃巢之亂,遂攜家歸終南,放跡江湖間,世稱呂祖或純陽祖師。相傳他後來在長安酒肆,遇到仙人鍾離權,遂得道,不知所終。這就是民間盛傳的“黃粱夢”故事,許多小說家戲曲家,都取以為小說、戲曲的題材。



每天一古人詩詞,一起來欣賞經典詩詞!

《牧童》

唐代:呂岩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


譯賞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

遼闊的草原像被鋪在地上一樣,四處都是草地。晚風中隱約傳來牧童斷斷續續悠揚的笛聲。

鋪:鋪開。橫野:遼闊的原野。弄:逗弄,玩弄。

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suō)衣臥月明。

牧童放牧歸來,在吃飽晚飯後的晚霞時分。他連蓑衣都沒脫,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圓月。

飽飯:吃飽了飯。蓑衣:用草或棕毛編織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來遮風擋雨。臥月明:躺著觀看明亮的月亮。

首句“草鋪橫野六七里“描述了視覺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蔥蘢。一個“鋪”字,表現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給人的那種平緩舒服的感覺。草場的寬闊無垠為牧童的出場鋪墊了一個場景。

第二句“笛弄晚風三四聲。”描述了聽覺上的感受,側耳傾聽,晚風中牧笛聲聲。一“弄”字,更顯出了一種情趣,把風中笛聲的時斷時續、悠揚飄逸和牧童吹笛嬉戲的意味,傳達出來了。笛聲的悠揚悅耳,反映出晚歸牧童勞作一天後的輕鬆閒適的心境。未見牧童,先聞其聲,具有無限美好的想象空間。這裡的“六七里”和“三四聲”不是確指的數字,只是為了突出原野的寬闊和鄉村傍晚的靜寂。

第三句“歸來飽飯黃昏後”,詩人筆鋒一轉,開始直接描寫牧童,牧童吃飽了飯,已經是黃昏之後了。

末句“不脫蓑衣臥月明”描寫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為床,以天為帳,飢來即食,困來即眠,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詩人沒有描寫牧童躺下做什麼,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賞月色。詩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見如實地寫了下來,卻有無限的想象空間。

《牧童》一詩,不僅讓讀者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與恬靜,也讓讀者感受到了牧童心靈的無羈無絆,自然放鬆。該詩反映了詩人心靈世界的一種追求,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一種嚮往。詩中盡道牧童生活的閒逸與舒適。此詩委婉勸說鍾傅趁早離開那爾虞我詐、角名競利的官場,迴歸田園,過牧童那樣無慾無求的生活。在此詩中,牧童即是以智者的化身出現為迷失在宦途中的鐘傅指路,而其人未必真是牧童。本詩語言樸直清新,明白如話,表現出一種“由工入微,不犯痕跡”的精湛功夫。

161期 曾經天上三千劫,又在人間五百年


《梧桐影·落日斜》

唐代:呂岩

落日斜,秋風冷。今夜故人來不來,教人立盡梧桐影。



譯賞

落日斜,秋風冷。今夜故人來不來,教人立盡梧(wú)桐(tóng)影。

太陽已經西斜,眼見就要下山了,秋風一陣陣襲來,覺得更冷寂了。等了這麼長時間,老朋友怎麼還不來呢?到底來不來啊?等了很久了,夜幕已降臨,月華滿地了。又不知過了多久,梧桐影子也蕭疏了,連月影都沒有了。

梧桐影:詞牌名。“落日”:一作“明月”。“秋風”:一作“西風”。“今夜故人”:一作“幽人今夜”。

“落日斜,秋風冷。”首先烘托出詞中主人公所處的特定環境:落日餘暉,秋風送寒。只有六個字,卻字字珠璣。尤其著一“冷”字,不僅點染出秋天黃昏的冷寂,而且襯托出詞人思念友人的悽切感情,更為下文“今夜”蓄勢,巧妙地伏下一筆。

“今夜故人來不來?教人立盡梧桐影。”從全文分析,詞人與友人早已相約在先,而且從“落日斜”時,興沖沖地等待友人到來,一直等到“立盡梧桐影”,等待的時間久了,黃昏而入夜,而月上東樓。“梧桐影”顯然是明月所照映。“影子”盡了,意味著月亮落了,天也快亮了。等待友人歡會共語,久久不見到來,自然等急了,箇中不無抱怨情緒。“今夜故人來不來?”是自問,還是問人,抑或問天地星月?是啊,詞人殷切地等待友人,從“落日斜,秋風冷”,如今已是夜深人靜,銀河星稀,明月西落,不只見出等待之久,更見出那焦急煩怨中的思念之深、盼望之切。這是一種特定環境中特有的人物的特殊感情。如果說這一問是抒情主人公脫口而出、所未經意,那麼末句“立盡梧桐影”則意蘊極深,“含不盡之意於言外”。寥寥五字,字字傳神,處處含情,說明等待友人的確時間很長很長了。詞人借一“影”字,寫出了月華滿地,不能勾起思念友人的深情;對月孤影,不能不觸動孤獨寂冷的感受;梧桐蕭疏,月影已盡,不能不引起虛擲歡聚之良宵的幽怨而又切盼的思念之情。

全詞二十個字,“落日”、“秋風”、“梧桐影”,詞人極善於藉助外物環境來烘托人物內心的情思,達到境與情諧、景與情通的至境。這種渲染烘托、借景抒情的手法,在晚唐五代詞中堪稱上乘。呂岩的詞,正如傳說中他的神仙蹤跡,飄忽無定,不可捉摸。北宋柳永《傾杯》詞中“愁緒終難整,又是立盡梧桐碎影”,即襲此詞之意。

161期 曾經天上三千劫,又在人間五百年



《仙樂侑席》

唐代:呂岩


曾經天上三千劫,又在人間五百年。腰下劍鋒橫紫電,

爐中丹焰起蒼煙。才騎白鹿過蒼海,復跨青牛入洞天。

小技等閒聊戲爾,無人知我是真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