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楷」在當代爲什麼爭議這麼大?看了他們行書就明白了

在我們書法圈,存在爭議的有很多,不論是關於人,還是關於字;我個人覺得,在書法層面存在爭議的,置於某種程度上,是可以被我們理解所接受;而“醜書”、“射書”、“盲書”等,在書法層面就不是存在爭議的問題,因為這些字的存在,從根本上就沒有爭議可言,純屬於瞎胡鬧。

存在爭議的,我們都知道,如“田楷”,那有沒有人想過“二田”的楷書在當代為什麼爭議這麼大,有人說“田楷”,是美術字,沒有欣賞可言,有人說“田楷”,極度簡化了歐體,已經沒有古法,有人說“田楷”是當代書法的一種創新......說法很多,支持或不支持,反正每一種說法給人感覺都七、八分道理。我覺得,我們去學一種書體,不僅僅要集中考慮該書體本身的爭議性,還要注重我們精學了該書體後,對我們日後學習書法的影響程度。故此,我們不妨以“二田”的行書為角度,去回答“二田”的楷書為什麼爭議這麼大。

“田楷”在當代為什麼爭議這麼大?看了他們行書就明白了

“田楷”在當代為什麼爭議這麼大?看了他們行書就明白了

客觀的說,田的行書水平,確實挺高的。

但我們作為學習者,不僅僅要看到字的一個水準,還要看到其不足點;實地說,這行書基本被田的楷書所束縛了,用兩個字形容——“工穩”;而對他本人來講,這種束縛就是他精學“田楷”後所帶來的影響。這或許才是爭議存在的根本點。

我們切換下角度,唐楷到至今,爭議從來就沒間斷過,也是這個根本點所致,如歐陽詢的行書極度被其歐體所束縛,那“田楷”是不是也這樣?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從精學他們楷書的人的行書或草書作品上客觀剖析。(當然,這是總體上的剖析)

唐人之後,精學歐體的人很多,出現兩種分化,一是沒學好歐體,另一學的一流,但他們的行書或草書,基本沒有出現被歐體束縛的情況。(這個書友自己查下,本文就不舉例了)而精學“田楷”的人呢,不存在這兩種分化的情況,基本都學的一流,我們很難評出誰的水平高點;且他們行書作品,基本上都出現了同“二田”的行書一樣的情況。(這個,書友自己可以去查,網上搜索,或某群裡就有)

我們再看幾幅:


“田楷”在當代為什麼爭議這麼大?看了他們行書就明白了


“田楷”在當代為什麼爭議這麼大?看了他們行書就明白了


“田楷”在當代為什麼爭議這麼大?看了他們行書就明白了


覺得怎麼樣?同樣客觀,確實不錯,還是有古法的;但我們學習書法久了,再看這字,總有一種說不上來的感覺,尤其後期我們能越來越讀懂古帖後。

為什麼這樣呢?原因很簡單,假使最初有三十種變化豐富且相互配合的用筆方式,我們十年精學它們,還不一定能掌握下來;現將這三十種簡化至十種可以配合的用筆方式,我們同樣精學它們十年,不能說爐火純青,遊刃有餘還是可以的,日後我們用筆基本也在這十種方式裡,且形成了一種本能化;這基於我們人的肌肉記憶,沒辦法的。舉個很客觀的例子,同樣是司機,一司機在駕校當了十年的教練,一當司機在外工作十年,經常跑高速;這兩類人就一般人來講,他們駕駛技術都非常好,基本上也看不出什麼區別,但當他們兩類人處理同樣緊急路況,前者相對會更完美,偏於應即時路況而採用相應的處理,後者呢,會本能地用上日常教學員那幾步去處理路況。

總結:我們學習書法,前期的啟蒙至關重要,直接影響我們後期的學習;學習更在於自己變動,沒學好更多在於自己;在書法層次,對存在爭議的,我們不要動不動去懟別人,從根本上這無濟於事,有些話少說或不說,才是我們學習書法最好態度,如“說什麼說,有本事,你拿筆寫寫”,這很不理智的;我們說冰箱不好,難道自己還要製冷?關鍵在於,說的要客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