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一九四二》中的河南災民都往陝西跑,爲什麼不往山東跑?

北園高架超車王


看過馮小剛電影《一九四二》的人對發生在河南的大災難記憶猶新,悲慘的鏡頭可能還歷歷在目。那個年代是中國多災多難的歲月,外敵入侵,花園口決堤,蝗災不斷,糧食絕收,河南人在逃荒途中,路上行人倒斃無數。



1937年"盧溝橋事變"之後,日本人向中國派遣了許多軍隊。眾所周知的“平型關大捷"之後,山西幾乎全部淪陷。中原大戰後馮玉祥的殘部29軍在宋哲元的帶領下進行了長城會戰和南苑會戰後,也一路南撤,河北全境滄陷。


東面的李宗仁指揮完"臺兒莊戰役"後,也不敵日軍,率軍撤至山區打游擊。 日本的華中派遣軍在臭名昭著的松井石根指揮下,對南京和平居民進行大屠殺後,沿長江而上。這樣河南的北、東、南都在鬼子的進攻路線中,只有西撤進入陝西。

1937年隴海鐵路修到寶雞,因為寶雞以西為隴山,山石破碎極易塌方,加之戰爭軍費支出大,沒有繼續往蘭州方向修。 1942年河南發生了嚴重的災情,天漏偏遇連陰雨,無邊的蝗蟲成了皇軍的先遣隊,最後連樹皮都啃光了,日軍又加緊了西進,妄圖攻進潼關,佔領西安。



河南災民無法生存,在政府的默許下,紛紛拖家帶口奔向陝西。 陝西當時接納了幾百萬河南逃荒的難民,不少人後來在陝西紮下根來成為了陝西人,因此秦豫自古一家親。

這段歷史河南永遠要牢記,不要做網絡上的噴子!



行雲流水1437995


1942年發生的河南大饑荒,引發了河南境內近千萬人的逃亡,其中相當一部分人逃亡相鄰的陝西,如問題所說河南的災民當時為什麼沒有逃亡山東,原因也比較簡單:不想死的話就別往山東跑!

古往今來的逃荒,目的地通常也比較明確,一是能有飯吃,二是保證安全,而在1942年山東不具備任何一個條件。



河南大饑荒發生在1942年,但事實上早在1938年5月,隨著韓復渠的不抵抗以及國民黨軍隊的節節敗退,山東早已全部淪陷,儘管隨後八路軍以及國民黨少數部隊在山東境內開闢了游擊區,但畢竟區域有限,且在不斷作戰中,保全自己都是問題又如何去接待數以百萬計的災民?災民集體湧向山東,是打算投奔日本?還是投奔自己吃喝都發愁的八路軍?顯然這條道路是不現實的!

事實上,在1942年河南大饑荒爆發的階段,河南的北面,山西河北正陷於戰火,南方的湖北以及東部的山東江蘇一帶也同樣如此,因此對於河南的災民來說,如果跨區域逃荒,只能選擇向西撤退,四川重慶一帶相對偏遠,且重慶一直飽受日軍的轟炸,在這樣的對比之下,戰略價值目標並不高的陝西省就成了災民重點投奔的區域。



既有黃河天險的阻擋,戰略價值又相對偏低,前期日本陸軍的進攻也止步于山西河南一帶,這一帶成為了中日軍對戰線的相持區域,作為後方的陝西省反倒成了相對安全的地帶,既無戰爭的騷擾相對安全,躲避了戰火陝西地域內的經濟相對也穩定,這樣的環境下有助於安置大量的災民,所以河南的災民如果選擇跨省域的近距離逃亡,陝西就是最佳的選擇目標。


遼寧資深球迷


電影《1942》中,河南災民為什麼往陝西跑,不往山東跑?

因為山東是中國淪陷的九個省之一。並且山東淪陷的比較早。

山東全省共轄107個縣和一個省轄市。全省面積約146000平方公里。1937年9月24日,山東省濟南市第一個淪陷。山東省最後一個淪陷的是榮成縣。截止到1940年2月22日,山東省全省淪陷。

電影《1942》中的大饑荒,顯然發生在1942年的豫東。此時山東早已全部淪陷。如果災民問往山東跑,無疑是往日佔區跑,災民們雖然面臨死亡。依然不肯去日佔區做亡國奴。

大饑荒發生的豫東,離山東近在咫尺,而離陝西比較遠。往山東跑生還的可能性更大。但河南豫東的災民,即使餓死,也不願在日軍的鐵蹄下做亡國奴,也要留住中華之魂。

所以,河南豫東的災民選擇了一條更遠,更艱辛,生還概率更小的逃難之路——向西去!





楊朱學派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因為日本人不讓。

河南災荒的根本原因,在於河南處於戰爭的第一線。

河南這個地方在建國前,是全國自然災害最頻繁的地區之一。

當年河南很多地區的自然條件極為惡劣,沙漠化、內澇、鹽鹼化嚴重。

早在豫東作戰時,日軍就認為:河南省很多地方几乎相當於沙漠。

當時河南本省糧食產量,是無法應付本省消耗的,只能從周邊省份運入糧食。

但隨著戰爭的爆發,鐵路大脈動被日軍切斷,而河南全身公路建設又差,導致糧食運輸困難。

1942年,國民政府更是困難。當時河南的豫北、豫東、豫南60多個縣均已淪陷,國民政府管轄的區域三面臨敵,只剩下豫中、豫西。

眾所周知,豫西是全國最貧窮落後的山區,豫中也好不到哪裡去。

為了對抗日寇,國民政府在豫中豫西集結重兵,總數超過20萬人。另外,還有各種遊雜武裝打著抗日遊擊隊的旗號,約20萬人,國軍為了控制他們必須給予一定補給。這高達40多萬軍隊的糧食消耗,也是沉重的負擔。

而河南省從1941年開始,出現大面積旱災。1941年冬小麥在5、6月份的歉收。隨後又是蝗災。

1942年河南夏季作物歉收嚴重,產量只有戰前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1942年河南糧食產量比戰前平均水平下降了40%。

然而,當時時任河南省政府主席李培基對災情估計錯誤,認為只是常見的小災難,沒有上報。

1942年6月1日,蔣介石在重慶主持全國糧政會議時,尚且不知道河南已經出現大面積災荒。

1942年9月9日,西安王曲軍事會議上,以蔣鼎文為首的河南軍方向蔣介石報告了災情實況。蔣介石非常震驚,命令河南省政府立即展開救災工作。

為此,蔣介石下令立即從陝西運輸就在糧食趕赴河南。同時,蔣介石命令河南境內駐軍,將除了必要口糧以外的糧食立即救災。

僅僅1942年10月到1943年1月,也就是救災的第二階段。

蔣介石下令,經濟發放了三次急賑款;河南省政府自籌賑款500萬,並在陝西購得麩皮300餘萬斤運回發放,地方亦籌款1000萬。

針對流民開始實施各種以工代賑。

向第一戰區長官部借了後方的囤糧3.5萬包,向湯恩伯部借糧160萬斤,軍隊節食麥300萬斤以及向陝西省購買的存麥2萬包,分別發放了下去;各縣所存的倉谷,勒令必須在1943年麥收之前全部散發給災民;其他如查封大戶存糧、設置粥廠、組織募捐等工作,均是在此一時期大規模展開的。對逃荒的災民,則根據其逃荒的主要路線沿途設置救濟站,供給災民吃住。


1942年,蔣介石親自下達手令,命河南省救災委員會沿隴海線設立粥廠,救濟西去逃荒的災民。後擇定廣武、洛陽、靈寶、常家灣、閿底鎮等5處各設一廠,統限1943年1月1日組織成立,開始收容西上災民。

其經費全部由中央撥付報銷。自設立至結束,共耗費經費800餘萬元,救濟災民達55.8萬餘人。此外,省內各縣亦普遍設立粥廠,總計4289處,收養災民189萬餘人。


類似的賑災措施還有無數,就不多說了。


然而,日寇是另外一副嘴臉。

對歷史狗屁不通的劉震雲,說什麼河南人寧可幫助日本人打國軍,因為日本人在饑荒中發糧食。這完全是無稽之談,也是馬屁精另一種拍馬屁的方式,更是對河南抗日軍民的最大侮辱。

實際上,日軍從沒有主動發糧食賑災,雖然河南日戰區的饑荒也非常嚴重。

同時,日軍通過設置封鎖線,組織災民可能流入日戰區。

甚至,日軍還將自己控制區的災民,驅趕到國軍和八路軍控制區,而向國共控制區被驅趕的難民不下三百萬。丁玲1944年的《一二九師與晉冀魯豫邊區》一文,該文援引晉冀魯豫邊區的統計數據,稱“太嶽區由豫北各地逃來難民前後不下二十萬,太行區也吸收了四五萬外來災民。

所以,災民根本無法去日本控制的山東,只能逃向國軍控制的陝西。



需要說明的是,饑荒並沒有放過八路軍的根據地。

當時,不單單是河南,山西、河北等地也有相當嚴重的饑荒。

據宋任窮回憶,他所在的晉冀魯豫根據地冀南軍區:

“一九四二年春,天旱無雨,夏糧收成無幾。春旱持續發展,旱情波及十幾個縣,許多地方大秋作物無法下種,致使秋收所獲甚微。一九四三年災情更為嚴重。先是旱災,自春到秋久旱無雨長達八個月。許多水井榦涸,河水斷流,甚至人畜的飲水都成了問題。……我們除遇到旱災、水災外,還有雹災和蟲災。冰雹大者如雞蛋,實為少見。蝗蟲之多,遮天蔽日,也是罕見的。蝗蟲飛過來,簡直像天陰了一樣,太陽也看不見了。這樣說並非誇張。大的蝗群方圓幾里,一落地,頃刻間就把幾畝、幾十畝甚至幾百畝農作物吃得一乾二淨。蝗蟲所到之處,寸草不留。據南宮、鉅鹿、隆平三個縣統計,有524個村的莊稼完全被蝗蟲吃掉。……冀南人民災病交加,苦不堪言。鉅鹿縣因飢餓而死者5000餘人,因霍亂而死者3000餘人。清河縣王世公村曾在一天中死亡400餘人。垂楊縣段蘆頭鎮一個集日因飢餓、疾病倒街而死者30人。當時,冀南區餓死的、病死的共有幾十萬人。許多地方几乎是‘家家添新墳,村村有哭聲’。有些老百姓為了餬口,拆了房屋,拿著木料到冀魯豫、冀中去換糧食。那一帶比冀南好些。還有不少人為了求生,不得不背井離鄉逃荒外地,有的村成了‘無人村’。”

個人認為,河南人應該起訴劉震雲的《溫故一九四二》。

這是對河南人全體的一種極大的汙衊和羞辱。

河南在抗戰中,為中國做出極大貢獻,豫西地區堅持抗戰整整8年之久,直到抗戰勝利。

在劉震雲的筆下,河南人竟然成為了為了活命幫助日寇攻擊國軍的賣國賊。

是可忍孰不可忍。

無知加無恥。


薩沙


如果有一部電影觸動了你的心靈,但是卻不會再想看第二遍,那絕對是馮導拍的《一九四二》,影片描繪了1942年河南大旱,導致農業生產受挫,並且引發一場大饑荒的故事,《一九四二》更像是一個記錄片,將戰爭、饑荒、人性表現的淋漓盡致。當然,其中也有一些失實的地方。

1942年河南為什麼會發生這場災難?

之所以會爆發這場大災難,除了大旱和蝗災,還有人禍,因為抗日戰爭爆發,大批國人從淪陷區,湧向國統區,大批難民湧入河南,導致了河南災民增加。

在1938年由於日軍攻陷徐州,整個河南都陷入危難,為了阻止日軍西進,蔣介石下令扒開河南境內的黃河南岸花園口,以水代兵,阻止日軍西進,形成了大片的黃泛區,河南地區一時間成為重災地。

儘管河南已經成為重災區,卻成為中日對峙的前線,為了抵擋日寇的進攻,河南幾十萬軍隊都要就地徵糧,更加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

這場災難是中華民族的一場浩劫,儘管國民政府以及一些官員的措置不當,然而這卻並不是爆發這次大饑荒的根本原因,實際上根本原因就是日軍的侵華,正是因為侵華,才導致我們沒有經歷和能力去防止災難的發生,尤其是炸開花園口,那是中華民族以最決絕的態度來面對日寇的侵略,寧遠黃水湯湯,也不願與日軍共同生活在一片土地上。

為什麼災民不往山東跑,卻往陝西跑?

山東比河南、陝西都要富裕,這一點是肯定,但是當時的山東已經是淪陷區,日本人根本不允許災民向日佔區逃跑,實際上這並不是一次單單是河南的災難,河北、山西、山東都很嚴重,周邊各省都或多或少有一些波及,糧食哪都不夠用。

現在一些沒有底線的影視劇為了表現國民政府的無能,竟然編造日本在日佔區為災民發糧食的事情,來影射國民政府不但不救災,還在國統區架設路障,阻止這些災難湧入,甚至用機槍掃射災民。尤其是表現日軍為了噁心災民,噁心中國人,日軍出動飛機,給災民空投武器,讓災民去反抗國軍,實際上這都是TM的扯蛋,有一些人的居心實在叵測。

事實上,河南之所以有這些難民,跟日本也有很大的關係,日軍為了增加國統區的經濟困難,大量驅趕難民難民向國統區,據統計國共控制區被驅趕來的難民不下三百萬。

即使是在日佔區,日本也沒有放糧救災的舉動,在日偽區餓死了多少人,因為沒有記錄,所以並不知道到底死了多少。

所以,災民不會向日佔區跑!


日本人不為自己的行為感到恥辱,反而幸災樂禍,現在的很多人也站在反對國民政府的立場,甚至也被日本人當年的陰謀所利用。

日本人是一個極其險惡的民族,他不但要在軍事上打敗你,還要在精神上打敗你,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為中國增加災難,並且在一旁嘲諷,看吶,這就是支那人,不堪一擊!

實際上,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勇於犧牲的民族,在面對外來強國的侵略,即使是全民吃不飽飯,即使是屍骨成山,即使是血流成河,我們依然沒有投降,並且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史論縱橫


電影《一九四二》一直在強調和渲染河南大饑荒,實際上受災的並不止河南啊!周圍的山東省、河北省、山西省也一樣受災了。

試問,都是災區。河南的災民為什麼還要往同樣是災區的山東跑呢?!

而且,還有一點很關鍵。山東全省都沒有國統區,主要是日佔區和敵後根據地。

請注意1942年這個時間。當時的山東除了受災外,也在打仗。提示一下,這是中學歷史課本上的必修內容。


有沒有印象?沒錯,就是1942年—1943年的華北大掃蕩。

日軍圍剿山東的敵後根據地,用的也是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為了打擊日寇的囂張氣焰,八路軍就採用翻邊戰術,再殺回到日戰區。沿著津浦和膠濟鐵路兩側和日軍周旋,整個山東省都是戰場。

河南的災民眼睛又不瞎,看著日本鬼子在山東禍害老百姓,還敢往那邊跑?



並且,由於山東是日佔區。當時日軍對佔領區的中國災民,處理的很殘忍。

首先,日軍並沒有主動放糧食給災民。河南的災民去了山東也沒糧食吃。

其次,日軍嚴禁災民流動。也就是說,日佔區不接收河南的災民,並且還把日佔區的山東災民往國統區驅趕。

總的來說,日軍為了甩包袱,在國統區和日佔區之間搞封鎖,河南的災民不準向山東的日佔區流動。並且日軍還故意把山東和豫東的災民往國統區和敵後根據地驅趕,以增加國統區和根據地的負擔。

所以,為什麼災民不往山東跑?因為山東也養不活災民。而且,日本人也不允許災民進入山東。

————————分割線————————

至於河南的災民為什麼主要往陝西跑,我覺得主要是兩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隴海鐵路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隴海鐵路也不經過山東)

據資料記載:

當時國民政府河南省政府出面,向臨近的陝西省、湖北省、安徽省交涉,求其允許河南災民入境並賜予安置。災民可在火車站乘坐免費的火車前往陝西;並在洛陽組設辦事處,與潼關火車站一起專門辦理赴陝災民的運送事宜,由
省府出資在潼關火車站發放救濟費,災民每口發給伙食費五元。

上面的黑體字寫的很清楚了。政府鼓勵災民到陝西、湖北、安徽避災。但是去陝西方向可以坐火車,而且還不收車票錢。並且政府還在河南和陝西交界處,向每一個災民發五塊錢的伙食費。至於去湖北和安徽的災民,就沒有這個待遇了。也就是說,災民去陝西是最划算的。

最終的災民移送結果也是如此。據當時的統計數據,由洛陽乘火車到陝西的災民,一共是三十二萬人左右。由災區經豫南,到湖北避災的人,將近十二萬人。陝西一省接收的災民,比周圍幾省的總計都要多。


第二個原因就是:陝西的發展空間大。


(關中平原)

這一點很好理解。災民去外地避災,並不單純只是為了餬口飯吃。主要還是希望能在外地闖出一番事業來,然後再光宗耀祖回老家。

周圍的省份,或多或少都存在人地矛盾。尤其是山東,清末就開始闖關東了,歷史上就有很嚴重的人地矛盾。而陝西那邊的情況稍微好一點。(因為歷史原因)

並且,陝西是大後方,不打仗。河南人沿鐵路走,只要不餓死,都能走到西安。西安的風俗跟河南差別不大,對災民也不是很排斥。西安有個著名的區域叫“道北”,就是當年河南人沿著鐵道走到西安,然後住下形成的。


Mer86


我外婆,老家安陽湯陰,42年18歲,逃難到陝西省禮泉縣,許多年以後,直到1987年才回去過一回,可惜1989年就去世了,從小就聽她講岳飛廟的事,還有河南的風土人情,逃難的事情(慘呀,人都坐在火車頂上,過涵洞刮下好多),看這部電影,忍不住淚水長流,,,,,,願天佑中華,願天佑百姓,願悲劇不再發生。


用戶464482580923


河南是我國內地中心省份,一直被稱為“天下之中”,中原等等,河南的臨近的省份有6個,背面山西河北,南面湖北,東面山東和安徽,西面陝西。在《1942》電影中,河南只有一條路可以選擇,那就是入潼關去陝西。

一個一個來分析,

1,戰爭形勢決定了河南人只能去陝西。

1942年,國際形勢上看,日本也是日薄西山,必敗無疑了。這一年的元旦,中、美、英、蘇等26國結成了反法西斯聯盟,這一年的6月中途島戰役,日本失去了太平洋戰爭主動權。秋季,蘇聯取得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勝利。

1942年抗日戰爭已經進入相持階段。日本基本無力發動大規模入侵戰爭,尤其無法突破陝西和四川防線。但是,日軍依舊佔領著中國大部分發達地區,戰爭形勢依舊不容樂觀。看形勢圖

圖中不難看出,日軍佔領著山東、河北、山西、湖北、安徽,對河南形成三面包圍,只有陝西一條路可以逃亡後方,所以,河南人只能去陝西。

如果河南人執意逃亡淪陷區,命運無非有三個:

  1. 被送到國外,成為奴隸工人,死了都不能埋在中國土地上;

  2. 被送到細菌實驗室,成為實驗器材,被日本人折磨死;

  3. 被當做日本人的靶子,聯繫劈刺和射擊,重蹈南京大屠殺的覆轍。

有人問,可不可以逃往淪陷區的抗日根據地?

當然不可能!

  1. 根據地都在山區,一般人根本找不到,及時找到了也看不出來;


  2. 難民都是跟著人潮走,那麼多人,沒有到達根據地就被日本人全抓走了;

  3. 根據地也沒有餘糧,不可能接受太多災民進入。

綜上,只有陝西一條活路,因為那是中國人的地盤!

2,地理形勢決定了河南人只能去陝西。

河南的地勢呈現西高東低的階梯式分佈,河南人想要不被日本人轟炸,只能逃入豫西山區。

如果河南人北上,有黃河攔路,要到達安陽濮陽甚至河北,太難了。如果偏西一點,除了有黃河攔路,還有太行山。作為經常走晉東南豫西北這一代的知事君,最瞭解這裡地勢多險要,根本不適合災民的大逃亡。

如果河南人南下,需要渡過很多大河,翻過很多大山,及時到了南陽盆地、漢中谷地甚至漢江平原,那也要面對日本武漢方面軍隊的截殺。

圖中可以看出,河南從東到西橫貫著很多大山大河,這條路很難走。

3,黃泛區的普遍糜爛,決定了河南人不可能去豫東地區

從地理上看來,貌似河南人向東走是最好走的一條路,然而東面的地圖是這樣的

黃泛區從西北到東南,都成了這個樣子

帶著給養的日本人都成這樣了,如果是災民,進到上百萬平方公里的水鄉澤國,那裡還有活路可找?


歷史知事


在八年全面抗戰的艱苦歲月裡,全國各地的中華兒女拋頭顱灑熱血與敵抗爭,都做出了重大的犧牲,但是論八年抗戰各種損失之慘重,貢獻之巨大,兩者疊加,則全國各省無能出河南之右者。

1938年6月9日,為了阻擋勢如破竹的日軍,國民政府在鄭州花園口決開黃河堤壩,阻擋日軍西進,決堤後形成了黃泛區。由於豫東地區離黃河決堤口門最近,地勢較低,從而成為黃泛區的中心地帶,遭受洪水衝擊最大的44個縣中,河南省就佔了20個縣。黃河水夾帶著大量的泥沙,洪浪所至,地貌面目全非,地面增高,農民無法在其土地上生存,只好四處逃離。事實上,即使黃河決口執行者擬定有遷移安置計劃,氾濫黃河所致的人口死亡也不可避免,更何況當時以軍事保密為先,更是導致大量人員傷亡。正逢伏訊期的泛濫黃河,勢如脫韁野馬、高屋建瓴般傾灌下游區域,由不得人們採取有效措施,死傷嚴重。泛水傾瀉時,“有夜間來水,人在睡夢中淹死的;有搬運屋內東西房塌砸死的;有慌忙外逃被急流捲去的;有鳧水力竭葬身魚腹的;有木筏撞散落水溺死的;還有圍困水中餓死的;身陷淤泥喪生的。”各種死狀慘不忍睹。由河南泛區中的17縣村落掩沒統計數來看,陳留、中牟、洧川、尉氏、通許、杞縣、睢縣、柘城、鹿邑、沈丘、項城、淮陽、太康、扶溝、西華、商水、鄢陵各縣決口前共計村莊13739個,存7598個,淹沒村莊6141個,淹沒比率平均達44.7%;其中扶溝情況最為嚴重,原有村莊987個,淹沒竟達896個,淹沒率為90.8%,其次是洧川的淹沒率76.1%,淹沒村莊最多的是太康,有1177個被沖毀、淹沒率62.9%,在17縣中淹沒率高居第4位;17縣中大於或等於平均淹沒率的有11個縣,佔總縣數64.7%,從統計學角度來講,河南泛區農村整體性直接受損比率是非常高的。河南受災地區共逃離117萬2639人,死亡32萬5589人,民戶財產損失19328萬5620元(抗戰前國幣),各業財產損失24946.6萬元,農業減收價值22452.7萬元。


從1937年10月到1945年8月,抗日戰火遍及河南109個縣。八年抗戰,河南共出壯丁189.8萬人,為抗戰服役400萬人,戰死及傷殘者30萬人,流離失所者20萬人,全省總人口由戰前的3500萬銳減至3000萬。抗戰期間,河南省先後損失糧食866萬餘石,毀房屋120萬間,損失牲畜21.5萬頭,損失物品、農具7800萬件,衣物2900萬件。河南人民為抗戰付出了巨大代價,為抗日戰爭勝利作出了重大貢

據統計八年全國實徵壯丁1392萬人。巨大的徵兵數量、戰場兵員的傷亡,致使國民政府只求壯丁的徵調,只求每年各省縣按徵召分配名額交足即可,至於徵召的方式,政府不大追究過問,這樣就使得壯丁抽調過程中出現了抓壯丁的現象。   而兵役部下達給各省的徵兵指標懸殊尤甚,並沒有按照人口調查中的壯丁額核撥。以1943年為例,河南的徵丁數竟然佔到了全體男子的2.25%,當時正是1941-1943年大災引發的大饑荒中,當年餓死人口三百萬,國統區實際只有六十餘縣,仍然實徵壯丁20萬人。八年抗戰,戰前人口3500萬的河南實徵丁數達到189萬8356,高達全國第二位。而第一位的是處於大後方人口5000萬的四川,徵丁257萬8810人。   如果我們考慮到淪陷區佔河南近一半的實際情況,河南用一半多的面積和人口就供給了全國第二多的壯丁,其平均出丁比率也已經遠超過了四川。其貢獻和所付出的代價也都是驚人的。   而河南貢獻的不只是壯丁。在連續大災之下,河南還供給了國民政府徵收的大量糧食。據檔案記載。1941年河南大災初起,河南本年完成田賦實徵158萬2875石,在全國僅僅位列四川、湖南、江西之後為第四。在旱災最甚的1942年,雖然蔣介石減免了災區的部分軍糧徵收額,但河南還是完成了徵收田賦245萬石,負擔不減反增。到1943年,仍在大旱中掙扎的河南民眾上繳了田賦302萬2513石,全國範圍內次於四川、湖南、江西、陝西列第五位。   從1937年10月到1945年8月,抗日戰火遍及河南109個縣。八年抗戰,河南共出壯丁189.8萬人,為抗戰服役400萬人,戰死及傷殘者30萬人,流離失所者20萬人,全省總人口由戰前的3500萬銳減至3000萬。

以上均為從其他歷史學者文稿中複製摘取,只為讓大家有一個正確的歷史觀,正面歷史,感恩緬懷先人之犧牲貢獻方能讓一個民族健康延續下去。不吹,不捧,不黑,則中華幸事!


點燃一支菸111520171


1942年,河南饑荒遍及全省,災民紛紛外逃。據記載,當時災民只有少數逃往北東南三個方向,大部分都逃往陝西。電影《一九四二》的解釋是:河南人逃荒往陝西跑是一種習慣,就像山東人逃荒一定要往東北跑一樣。

事實上,隴海鐵路才是災民一路向西的關鍵原因。

1942年的河南,三面環敵,京漢線被毀,隴海鐵路幾乎成了災民唯一的逃生通道。當時的陝西省,大部分控制在中國政府手中,不像華北地區的其他省份,基本淪陷殆盡,處於日寇鐵蹄之下,前往這些地區逃荒,無益於自尋死路。

另外,當時的山西災荒較輕,人口相對較少,有大片未經開墾的荒地,可供災民安家落戶,災民沿著隴海鐵路逃荒,有錢的災民可以乘坐鐵路,加快逃荒速度,提高成功幾率,而貧窮的災民主要是沿著鐵路線的指引,以免迷路。

據當時記者報道:“隴海鐵路,在災民的心目中,好像是釋迦牟尼的救生船。他們夢想著只要一登上火車,便會被這條神龍馱出災荒的大口,到達安樂的地帶。”據統計,大約300萬的災民沿著隴海線或坐火車或沿線步行抵達陝西。

現在陝西很多地方還有很多有著濃重河南口音的人,他們大多數都是當年那些災民的後代,災荒使大量河南人口遷往陝西,也加速了陝西的開發和建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