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存在的夏朝,爲何一直尋找不到夏朝都城?

小丸子菲


誰說沒有找到“夏朝”都城的,“夏朝”的都城不是早就被證實了的,二里頭遺蹟就是夏都斟鄩所在地麼?也就是我們通俗所說的夏墟。

我們知道“夏朝”曾經有過許多的都城,其中偃師二里頭遺址夏墟,就是“夏朝”中晚期時期的都城—斟鄩(zhēn xún),其中《竹書紀年》就記載:“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這說明斟鄩至少是太康、夏羿和夏桀三位帝王的都城所在地。並且它早在1959年的時候就被發現了,是繼1928年被證實殷商存在的安陽殷墟發現之後我國最大的考古發現之一,入選了2004年的中國十大考古發現。


那這個時候就有人問了,既然“夏朝”的都城都發現了,為啥現在還有人不承認“夏朝”的存在呢?

其實這就是很多人對考古判定認知的不足了,非常顯然我們已經證實了商朝的存在,那商朝之前中國肯定有人啊,黃河流域也肯定會有人生活啊?但是有人生活的痕跡就可以證明“夏朝”存在麼?在考古學上這並不成立。

商朝被證實的最大功臣,其實並不是殷墟的發現,而是甲骨文的發現。甲骨文至今為止依舊是我國最古老的文字,也正是因為甲骨文上有關於商朝的記載,才最終讓人們相信了商朝的存在。

換句話說,即使再笨也知道商朝之前肯定還有人類,夏朝之前都還有人類,但問題是這些人類能不能稱得上“文明”?我們對於文明最基本的概念就是有文字。

更直白的講,我們把商朝之前的這段歷史稱為“夏朝”,既然是一個朝代,朝代的基礎就是有文字和政府構成,這是文明的基礎。如果沒有,那麼他只能稱為“夏原始部落”,而不能冠以“朝”的稱呼。

所以現在的爭論並不是夏朝存在與否,而是我們無法去證明“夏部落”可以叫做“夏朝”。也就是說,一天挖不出關於夏朝的文字,那麼夏朝就永遠不存在,他只能是“夏原始部落”。

如果這都解釋不清,還有人說為什麼人家西方都承認特洛伊古城,就是不願意承認我們夏朝,那你真的該把文章多讀幾遍了。


三觀粉碎機


(作者:趙輝)“中華文明史,上下五千年”是每個中國人根深蒂固的觀念,是中華民族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屹立世界之林的文化驕傲。但隨著近代對歷史文明認定標準的變化,夏朝作為中華文明第一個世襲王朝的存在,受到了空前的質疑,中華文明史也因為夏朝都城尋找的未果,目前只能確認為3600年,中華文明史被無奈地縮短了近500年曆史。

河南的二里頭夏文化遺址,一度被專家認為非常接近夏朝都城,是確定夏朝都城的希望。但進過數十年的考古挖掘研究,最終也只能確認為夏文化遺址。夏朝國都的確認也成為中國歷史文化的未解之謎。

之所以產生目前這種狀況,首先是因為二里頭夏文化遺址天生的缺陷,與夏朝國都的標準還有很大的差距,無法讓歷史研究專家毫無質疑地進行確認;其次,根本的問題是在尋找夏朝國都的地理位置上,發生了原則性的錯誤。因為根深蒂固的觀念,中華文明的起源被定位於黃河流域或中原以西地區,夏朝國都也就自然地定位在黃河流域範圍內尋找,其他地區完全不在夏都的考慮範圍內。這種觀念上的問題,夏朝在中國地理位置上定位的侷限性,使得夏朝國都多年來一直尋找無果,無法認定與確認。

我們先從歷史文獻記載中,看看夏朝或者華夏王朝的重點統治區域應該在什麼範圍。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載:“鄭於是不敢南面。楚失華夏,則析公之為也。”

《左傳》定公十年載,孔丘曰:“士,兵之!兩君合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亂之,非齊君所以命諸侯也。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幹盟,兵不逼好。於神為不祥,於德為愆義,於人為失禮,君必不然。”

通過以上兩條《左傳》的歷史記載,我們可以確定四千年前的華夏地區應位於春秋時期的楚國地盤,而且華夏族群與東夷族群是互為一體的關係。這就將二里頭遺址完全排除在華夏王朝的中心區域,排除了二里頭遺址為夏朝國都的可能性。

對於“杞人憂天”的成語故事,每一箇中國人都耳熟能詳,時常引用,但對於杞人杞國的來歷、故事,卻並不為世人熟知。杞國,姒姓,伯爵,周武王克商,求夏禹苗裔,得東樓公,封杞以奉禹祀。杜預曰,杞國本都陳留雍丘縣,桓公六年淳于公亡國,杞以並之,遷都淳于(杞始封在雍丘,春秋之前已國於青州而近莒,或由武王改封之),又遷緣陵,襄公二十九年又遷淳于,今河南杞縣,即雍丘也,淳于廢城,在山東安丘縣東北,緣陵故城,在山東爾昌縣東南,後為楚所滅。杞東樓公者,夏後禹之後苗裔也。殷時或封或絕

。周武王克殷紂,求禹之後,得東樓公,封之於杞,以奉夏后氏祀。

《國語·周語》稱:“有夏雖衰,杞、鄫猶在”;《管子·大匡》記齊桓公語:“夫杞,明王之後也”;《世本·王侯》:“殷湯封夏後於杞,周又封之”;《大戴禮記·少間》:“成湯卒受大命……乃放夏桀,散亡其佐,乃遷姒姓於杞”;《左傳》僖公三十一年記“(衛成)公命祀相,甯武子不可,曰,‘鬼神非其族類,不歆其祀,杞、鄫何事?’。

杞人作為夏朝失國後的夏禹後裔,飽受後人的嘲諷排擠,雖然在商朝與周朝時期也被賦予祭祀夏族先人的使命,但立身生存的區域一遷再遷,四處受到排擠。《左傳》裡有許多關於杞人杞國的記載,參與許多諸侯盟會,但一直處於受歧視的地位,在諸侯列強夾縫中生存。杞人在商周時期的命運,就如夏朝的歷史一樣,變得撲朔迷離,讓今人至今為夏朝的歷史、地理位置而頭疼不已。但杞人杞國的存在,就是對夏朝歷史的肯定,是那些疑古派的人士、否認華夏曆史的人氏無法否定的歷史事實。《左傳》中關於杞人杞國的一些記載,可以為我們尋找夏朝國都,提供一些至關重要的信息。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傳】二十三年春,齊侯伐宋,圍緡,以討其不與盟於齊也。十一月,杞成公卒。書曰“子”,杞,夷也。不書名,未同盟也。凡諸侯同盟,死則赴以名,禮也。赴以名,則亦書之,不然則否,闢不敏也。

僖公二十七年:【傳】二十七年春,杞桓公來朝,用夷禮,故曰子。公卑杞,杞不共也。夏,齊孝公卒。有齊怨,不廢喪紀,禮也。秋,入杞,責無禮也。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晉侯使司馬女叔侯來治杞田,弗盡歸也。晉悼夫人慍曰:「齊也取貨。先君若有知也,不尚取之!」公告叔侯,叔侯曰:「虞、虢、焦、滑、霍、揚、韓、魏,皆姬姓也,晉是以大。若非侵小,將何所取?武、獻以下,兼國多矣,誰得治之?杞,夏餘也,而即東夷。魯,周公之後也,而睦於晉。以杞封魯猶可,而何有焉?魯之於晉也,職貢不乏,玩好時至,公卿大夫相繼於朝,史不絕書,府無虛月。如是可矣,何必瘠魯以肥杞?且先君而有知也,毋寧夫人,而焉用老臣?」

從《左傳》記載中,這些為數極少的信息中,我們完全可以確認,杞人是夏朝夏禹的嫡系後裔,百分百的東夷部落人,這樣建立夏朝的大禹也完全是東夷地區人士;大禹是東夷人,塗山氏族是東夷部落人,那麼夏啟就是百分百的東夷人。大禹與夏啟建立的夏朝國都,位於東夷區域,就是合情合理、理所應當的選擇。這樣,夏朝的建立與主要統治區域與筆者前期文章的觀點,位於東夷部落區域的塗山地區可以得到進一步的確認。而距離塗山北部15公里的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古城鎮的古城遺址,就是夏朝大禹建立夏朝國都的合理選擇;也是現有條件下,可認定為夏朝國都“華夏城”的最大可能。

《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第六》中記載:“禹三十未娶,行到塗山,恐時之暮,失其度制,乃辭雲:吾娶也,必有應矣。乃有白狐九尾造於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證也。塗山之歌曰:

綏綏白狐,九尾痝痝。

我家嘉夷,來賓為王。

成家成室,我造彼昌

天人之際,於茲則行。

明矣哉!禹因娶塗山,謂之女嬌。取辛壬癸甲,禹行。十月,女嬌生子啟。啟生不見父,晝夕呱呱啼泣。”

在這首歷史記載的中國最早的詩歌《塗山氏歌》中,更是明確了來到塗山氏族,並娶了塗山氏女女嬌的大禹,在塗山“成家成室”,是東夷人的驕傲,將會成為新的王者。塗山氏族在大禹建立治水功績與樹立德行威信方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是華夏王朝中“華”所代表的族群。而大禹王位的傳位者虞舜,也是歷史記載確認的東夷部落人士。《離婁下·第一章 》 孟子曰:“

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

而在距離懷遠塗山西南45公里的淮南市區,一個與虞舜毫無歷史記載與民間傳說的城市,竟然有一處名稱為“舜耕山”的地方,這個地名存在,是否隱藏一段中國遠古文明被曲解的歷史?東夷部落的虞舜傳位於東夷部落的大禹,不僅是對大禹治水建立的不世之功的肯定,也是對東夷部落在中華文明發展中做出的重要貢獻的肯定與延續。這是否也是中華文明發展初期,地域文化傳承的一種表現呢?

東夷部落的虞舜與大禹的夏朝,連續統治了中華文明啟始階段的王朝,那麼中華歷史的發展史與文明發展過程可能就需要重新書寫,這將是中國史學界的一個艱難抉擇。而尋找夏朝國都的工作重點,將不得不轉移到淮河流域的塗山地區,否則尋找確定夏朝國都的問題解決將會遙遙無期。(作者:趙輝)


詩經研究


夏朝的都城不是二里頭,那裡是中原原始部落的小村子,也是夏人抓取奴隸的牧場。真正的都城是夏墟,21世紀初剛剛發現。夏朝作為羽蛇神少昊在第四文明紀元建立的超文明帝國,其發達的科技令人震驚,雖然表面建築毀於史前核戰爭,地下文物依然讓現代人感到毛骨悚然。出土破解的夏朝史書顯示了200多夏朝勇士靠先進科技征服埃及並在原始的新大陸非洲建立殖民地,並向夏輸送奴隸和財富。還有夏朝艦隊遠征南美,在墨西哥建立總督府,用印第安人的血獻祭羽蛇,以及夏朝反抗外星殖民侵略的戰鬥。


超甲巡2


夏朝都城可不一定是在根據後人想象推測的位置上。那時候強調什麼?應該是生存最需要的東西。第二,就是夏朝是昏君主被殺,改朝換代的。是不是當時的勝利者認為該地不吉利之類,統統放把火燒了?所以沒有地面上的任何蛛絲馬跡?而且很多年都不在那個地方搞建設。逆古人風水找找?第三,是不是都城也都是中國農耕文明,就是說在城裡也種莊稼,至少門前屋後種菜,跟西方所謂的標準或後來考古發現的都城不太一樣?大而不集中且很少量的貴族建設被斥為不祥之地?第四,司馬遷史記記載也應該有不翔之處。也或是被騙後人編撰掩蓋真相?總之如果有,就一定是驚人的發現。


涵劍濤


我看了中國通史,這部紀錄片,我說說自己的見解吧!首先夏朝是存在的,二里頭也說明了這一點!現在最重要的是在於:朝。一個朝代要有政府,還要有自己的文明!中國現在最早的文字是商朝的甲骨文,夏在商之前。而現在的人沒有發現屬於夏朝的文字,這就出問題了!二里頭遺址只是說明了,這裡曾經有個都城!但是沒辦法說明這是個朝代的都城還是隻是一個部落的都成!


辣條先森


別說夏朝都城了,阿房宮也不見了,杭州雷峰塔實際上原來的也塌了。關鍵的是文字的破解,否則,找到了也會以為是其他遺址。秦始皇那時候統一文字,夏朝的文字估計每個村子都不一樣,破解純粹靠運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