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威版「出師表」遭後漢羣臣集體否決,揮師燕雲翻爲泡影!

本文是契丹往事番外篇系列第112篇

續:《 》

乾祐二年(公元949年)末,郭威北進、遼世宗耶律兀欲退兵之際,後漢鳳翔戰事也臨近尾聲。

河中李守貞、長安趙思綰相繼敗亡,朝廷得以騰出手來,西南面行營都部署(西南方面軍總指揮)、鳳翔節度使趙暉督軍急攻,眼見困守城中的叛首王景崇勢不能支。

郭威版“出師表”遭後漢群臣集體否決,揮師燕雲翻為泡影!

叛軍大將周璨向王景崇進言:“若河中、長安不敗,與我鳳翔鼎足而三,朝廷莫奈我何。如今兩鎮冰消瓦解,蜀國鼠輩又言而無信,幾次許下虛言,卻沒有一兵一卒入援。糧草將盡,不如就此卸甲請降。”

王景崇遍觀諸將,眾人默然不語。他明白人心已去,悽然道:“著實連累諸君了!事已至此,我還有一條奇計。我聽說趙暉率精兵駐紮在城北。明天五更時分,公孫輦和張思練在東門放火,出城詐降。謹記,多方延捱,千萬不要放他們進城。等城外人馬被吸引到此,準備入城爭功時,我統帶親兵打開北門,突入趙暉的中軍,乘其不備,將其一舉斬殺。戰局不就逆轉了嗎?”

周璨等人半信半疑,王景崇又說:“即使我出戰不果,你們反正已先行投降,萬千大罪皆在我一身。總比直接束手歸降好吧?”

諸將細細斟酌,覺得不無道理,便點首領命。

第二天拂曉,公孫輦等人依計而行,東城內火光沖天。不料,城中的王府也燃起了熊熊大火。諸將暗自納悶,計劃裡哪有這一出?趕緊派人前去探查才獲悉,王景崇不知為何並未出戰,已聚集全族老幼自燔而死。

叛軍順勢全體投降,趙暉入城後撲滅餘火,在灰燼中驗明王景崇正身,上表告捷。

後漢“三藩之亂”至此全部敉平!

郭威版“出師表”遭後漢群臣集體否決,揮師燕雲翻為泡影!

和趙暉的捷報幾乎同時遞到隱帝劉承祐案頭的,還有郭威請求揮師燕雲的“出師表”。

劉承祐興致盎然:“收復舊疆,功邁漢唐。郭侍中果能為之,朕不惜列土分茅!各位愛卿,意下如何?”

朝中眾臣頭痛不已!

且不論漢遼將帥兵法優劣,士卒勇怯,老郭你也是行伍出身,軍饋餉運之事難道你不清楚?

境內禦敵,可以因地就糧,出境作戰,糧從何來?

十萬之師出征,少說也需要三十萬民夫奔走於途。

不論肩挑車推,每位民夫運送六鬥糧食已是極限,除路上自食,僅能供給一名戰士十八天所需。如果算上回程,最多入遼九天。(人負米六鬥……餉一卒,一去可十八日,若計復回,只可進九日)。九天你就能攻下十六州之地?

後晉開運三年(公元946年)十月,少帝石重貴誓師北伐,結果怎樣?當年底便身敗國滅,距今不過三年,你不會忘記了吧?!

以前,百姓納夏秋田賦,每一斛正稅外,還需另繳兩升,謂之“雀鼠耗”,用於彌補倉儲運輸之費。我朝“雀鼠耗”已加至兩鬥,民不堪命。不都是為了你平三藩,御遼寇?

你大言炎炎,光復燕雲,說得倒是輕鬆!

郭威版“出師表”遭後漢群臣集體否決,揮師燕雲翻為泡影!

幾天之間,休兵罷戰、甚至彈劾郭威的奏章如雪片般湧入中樞,郭威的北伐大計終遭杯葛!

劉承祐為郭威激起的滿腔熱情被群臣聯手兜頭澆滅,無奈下詔召還郭威。

涉世不深的他哪裡知道,老謀深算如郭威明知此行必不能成,才慷慨陳詞,不過是虛晃一刀以彰顯他赤心為國,置個人生死於度外!

郭威接到詔書,正好就驢下坡,二月十六日返京述職。

三月初九嘉慶節(劉承祐的生日),包括皇叔慕容彥超、三朝元老高行周、符彥卿等人在內的十多鎮節度使同時入朝慶賀,蔚為百年盛事!

自唐末始,各鎮節度使便擁兵自雄,連​調入京中做宰相都沒人肯來,別說無端朝見了,哪裡有各大藩鎮一起面聖的!

內亂既平,外患亦消,藩鎮爭相尊崇天子,莫非大漢盛世即將來臨?(待續)

延伸閱讀:《 》

參考書目: 葉隆禮《契丹國志》 司馬光等《資治通鑑》 薛居正等《舊五代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